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話(南亭老和尚)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所以叫做衆生。或者天上人間,叁惡道中,處處受生,所以叫衆生。衆生昧于緣生,執著這身體爲我,所以一切的行爲,都以我爲出發點,因有我故而又成爲我慢,衆生具有了這我慢,在行爲上便以損人利己爲生存競爭的要素,我的價值高于一切。因此,就造下了許許多多的惡業。由于有了惡因,就感到惡果。所以分明是個人,一口氣不來,便墮落而爲畜生,或者餓鬼,甚至打入地獄。叁惡道的衆生,罪滿了又可以生到人間,或者天上。叁惡道的衆生,固然是卑鄙不堪,天上人間的衆生,又有什麼可貴,所以叫衆生濁。

  娑婆世界的衆生,因爲有此五濁,自己並不知道苦惱,性情粗暴而剛強,很不容易教化。釋迦牟尼佛,大悲大願,不怕粗暴,不畏剛強,佛在梵網經上說:我已來此世界,八千往返。足見釋迦世尊已多生多劫,在這苦惱的世界中,受過多少次的磨難,才得成佛。所以值得六方諸佛稱贊他:爲「釋迦牟尼佛,能爲甚難希有之事,能于娑婆五濁惡世: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中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

  各位聽衆!以上講的是五濁惡世的五濁,因爲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稱爲五濁惡世。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,能在這五濁惡世中,經多生多劫的修行,證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也就是成了佛,這是可歌可頌,值得諸佛,異口同聲而一致對釋迦牟尼佛稱贊的。

  各位聽衆!我們把娑婆世界,縮小範圍:僅就我們中國曆史來說吧!中國有五千年的曆史,在這五千年的曆史當中,有幾個十全十美完整的好人,值後我們歌頌。我們知道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大聖人,莫如孔子。而孔子一生的遭遇,是顛沛流離,到處碰壁,最窮的時候,窮得連飯都沒有得吃。他的政治思想,以王道政策爲中心,可是當時的那些國家,沒有一國肯采納他的政策的。但是他盡管得不到地位,以行使他的政策,而他的中心思想,是堅如鐵石,始終不肯改變。到底博得曆代帝王,運用他的思想,以爲治國之大本,而尊他爲至聖先師。孔子而後,兩千多年來,要想再尋出一個孔子第二來,就缈不可得。足見做一個完整的好人,是千難萬難。至于現在這社會,你如潔身自好,想做一個起碼的好人,你就別想在這人海裏立足,因爲這世界是愈過愈惡濁的啊!釋迦牟尼佛,在這惡濁世界之中,出生入死,修行六度萬行,教化這剛強難化的衆生,所以諸佛稱贊他,能爲甚難希有之事。然而不但成佛難,成佛而後,能說出博得他人信受的佛法更難。所以彌陀經上接著說:

  爲諸衆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

  淨土念佛法門,很不容易使人接受,所以說爲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一切世間,換句話說,就是普天下的人,也就是一切衆生。

  淨土念佛法門,爲什麼難信呢?這說起來話很長。

  第一、人們居于這惡濁世界,習慣已久,反而覺得心安理得。而且目光短淺,見聞有限,暴暴地聽說,西方有個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,都以爲這是莫須有的烏托邦。

  第二、即使目光遠大,見聞廣博,知道虛空無盡,世界無盡。那末,無盡的世界中,都可以往生,何必一定要生極樂呢?

  第叁、縱然信得及,極樂可以往生。而娑婆距離極樂,有十萬億佛剎之遠,如之何而得往生?

  第四、西方極樂世界,既然那麼莊嚴華美,就如眼前那些高樓大廈,絕不是我們窮小子可以染指的。以我們這愚癡無智的凡夫,沒有其他奇妙法門,與多種功行,一日至七日之間,念幾聲阿彌陀佛,就得往生極樂,甯非怪事?

  第五、受胎必定須要父母,一只雞還要有雌雄性的配合,才能生出蛋,孵出小雞來,這是事實。生極樂世界,不須要父母,從蓮華中化生出來,這不能使人無疑?

  第六、初心學佛的人,多半是容易退墮的。即使有極樂世界可生,也一定有大智慧,有大福德者的權利。以初機學佛的人,一生彼國,就能精進不退,不容易使人相信?

  第七、加上其他的經典上,或說有佛,或說無佛;或說有淨土,或說無淨土,淺智者的我們,總是有相當的狐疑?

  基于上面的七點,不但叁惡道的衆生不信,人天道中的衆生,也不盡能信。愚癡無智的人固然不信,即使知識分子,也不能沒有疑惑。學佛的一群人中,或是初機,或是久修,甚至連叁乘聖人,都不免懷疑。所以佛說這淨土念佛法門,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金剛經上說:「若複有人得聞是經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是人,甚爲希有。」又說:「如來爲發大乘者說,爲發最上乘者說。」「若樂小法者,著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,爲人解說」因爲佛法爲釋迦牟尼佛獨到的見解,是超人類的思想。人類爲物欲所蔽,知見昏濁,在程度上相差太遠,所以不易爲人所接受。然則,釋迦牟尼佛又爲什麼不憚其煩的說了許多經呢?因爲如來畢竟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诳語者,不異語者,所以雖降至末法的時代,仍有不少其有善根的衆生,會至誠懇切而接受奉行的。釋迦世尊將諸佛贊歎他的話,告訴過我們以後,他老人家也很感慨的召呼著舍利弗說:

  舍利弗!當知我于五濁惡世,行此難事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,是爲甚難。

  五濁惡世,成佛難,說法更難。這是六方諸佛贊揚,釋迦世尊的話;釋迦世尊,也當仁不讓而滿盤承受,因爲這是鐵的事實。所以在古佛不是虛僞贊頌,今佛更不是濫膺榮譽。因爲這兩件難事,唯有彼佛此佛,才能算是十足的知音。古人說:鍾子期死,伯牙不複鼓琴。因爲知音者沒有了。

  蓮池大師,注彌陀經寫到這裏,說了幾個比喻,比喻這兩件難事,現在把他引出一兩段來,講給各位聽。

  他說:比方有一個人,乘船飄海,船因碰著礁石,已經快要破裂。又不幸遇到猛烈的頂風,加上波濤洶湧,複值羅剎惡鬼、大魚、毒龍,一齊奔向這只破船沖撞。我們想,這一只破船,和船上的人,還有幸免的可能嗎?然而他畢竟安安穩穩的渡過了險難,而誕登彼岸,這豈不是很難的事嗎?可是他不但自己渡過了難關,而且救了其他不少的遇難者,同登彼岸。這不是難上加難嗎?

  蓮池大師又說:又如有一個人墮落在井中,井的四周,又有毒蛇,又有荊棘,冷水又向上湧來。複遇惡人,從上面拋擲瓦石。在這樣萬分危險的環境下,身命的死亡在頃刻之中。然而這個人,居然能騰躍而上,免去了生命的危險,這不是很難的事嗎?這個人,不但自己免去了危險,並且攜帶了先前遇難的多人,一齊出了危險,這不是難上加難嗎?

  免于大海,古井的死亡,等于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當中成佛,這是一難。帶攜其他遇難的人,同出了大海與古井,等于釋迦牟尼佛,在五濁惡世中,說法度苦難的衆生,這是二難。這兩種難事,反映到西方極樂世界,成佛是容易的;說法是不難的,因爲他的國土清淨,人民安樂,沒有像這世界的叁災八難,生老病死,與生活競爭的苦惱啊!

  各位聽衆,上部阿彌陀經,前後可以把他分成叁段;第一是序分,第二是正宗分,第叁是流通分。這是每一部經,在研究的時候,分章分段的總綱領。佛經,在讀誦的時候,祇要平心靜氣的讀下去,不要去管他什麼章,什麼段。但講解研究,就必須分章分段。第一,序分,序述一經的緣起,等于現在的開會。開會必須有記錄。記錄開會的時間、地點、出席的人數、主席某人。而其目的則在所要討論的事項。有此記錄,在法律上就能生效。佛經上最初的「一時,佛,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僧,千二百五十人,如摩诃迦葉等」,這就是時間、地點、到會的人數。佛就是法會的主席,而其目的則在正宗分。有了這記錄,才可以取信于天下後世,是爲序分。

  第二、正宗分,就是所要宣說的正當宗旨。在本經上,如詳細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地面上種種莊嚴。一再勸衆生發願念佛以求往生。交引六方諸佛的誠言,令衆生斷疑生信,這都是本經上所要宣示的宗旨。宗旨純正,于衆生有大利益,那就應該把他流通出去。如開會把討論的事項,得到決議,就得要分別的執行,所以有流通分。

  第叁、流通分。流者就是流水,水有濟世利人的用處,如果蓄積在一個地方,必定要腐臭,而且也沒有用處。所以水必須流動,如果淤塞起來不能流動,就應該用人工來開發溝渠,使他能通,這就是所謂水利。佛說的話,能夠滋潤人心的枯燥,清涼人心的熱惱,所以叫做法水。法水應該讓他常常流動,才能有益于人們的身心。道教的祖宗李老君,曾經說過:上善若水,水利萬物而不爭。佛說的法,拿其他的宗教、哲學、比較起來,可算是百分之百的上善。所以我們佛教徒的講經說法,就都是使這上善的法水在流通。

  阿彌陀經,講到現在,可算是序分,正宗分,都已講完,今天祇乘下流通分了。阿彌陀經上說:

  佛說此經已。舍利弗。及諸比丘。一切世間,天、人、阿修羅等,聞佛所說,歡喜信受,作禮而去。

  「佛說此經已」的佛,仍然是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。此經,就是指的這部阿彌陀經。舍利弗,是佛說本經的對象。佛經上的術語,叫當機衆。及諸比丘的比丘,裏面概括了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。一切世間的世間,指的是有情世間。天、序分中釋提桓因,就是天上衆生的領袖。人,就是人間,除開阿羅漢,和菩薩以外的人。阿修羅,譯成國語叫非天。等,是等于其他所沒有寫出來的一切聽衆。聞佛所說,這些在會的比丘啊、菩薩啊、天、人、阿修羅啊,大家都聽到了釋迦牟尼佛,所說的這念佛生極樂世界的方法。歡喜、信受,就是聽到了這沒有聽過的法,皆很歡喜、信仰、受持。作禮而去,這是禮貌上表示謝意。禮謝過了以後,就去實地奉行。

  這裏面還有需要補充的地方,就是:第一、經的前面已經寫出了十六位大阿羅漢、四位菩薩,及釋提桓因等。這裏爲什麼,又要把他們寫出來呢?要知道前面是表示聽法,這裏是聽過了表示接受,而且也表示了始終如一。第二、這裏祇提出了舍利弗一位,其他又爲什麼不說呢?因爲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要以智慧爲先導,才能聽受這不思議的佛法,所以以舍利弗爲代表,而其他的也就包括在內。第叁,什麼叫做比丘?這好象在前面已經講過。我不妨再說一遍:佛教有四衆弟子,出家二衆,是比丘僧,比丘尼。比丘僧是男的出家人,比丘尼是女的出家人。在家二衆,是優婆塞,優婆夷。優婆塞是在家學佛的男人,優婆夷是在家學佛的女人。比丘是住持佛法的主體,所以每一部經上,都少不了他們。比丘的意義,是能斷煩惱,乞化爲生,也就是內心上要甯靜,外行上要清高。舍利弗,這一班師兄弟,外表上是比丘,實際上是大阿羅漢。比丘是羅漢的因,羅漢是比丘的果,比丘不一定是羅漢,是羅漢必定是比丘。比丘的地位之高,也就在此。

  第叁、一切世間的世間,佛經上有叁種世間,一器世間,二有情世間,叁智正覺世間。器世間,是宇宙萬有。情世間是菩薩,羅漢以及六道衆生。智正覺世間是佛。世者是時間,間者是空間。宇宙萬有,和一切聖人,六道凡夫,都生存在這時間與空間混合一起的環境裏,所以叫器世間,情世間。經上的一切世間,所抱括的本來很廣,這裏卻正指著天、人、阿修羅,叁善道的衆生,因爲念佛生淨土的法門,唯有這叁道的衆生,最迫切需要而最適宜。叁惡道的衆生,當然也需要,但爲苦所逼,不能念佛。至于叁善道中尤以人道爲宜。

  第四、叁善道中的阿修羅,爲什麼叫非天呢?因爲這一道的衆生,福德神通,實在比人道高遠,而與天道的衆生差不多。祇是因爲他因中帶著瞋恨我慢而行布施,所以感到有天之福,無天之德的特別一道,所以叫非天。這一道的衆生,男人醜陋,女人美麗,雖有福德神通,而瞋恨心特別大,好鬥爭殺伐,所以人類中好殺的人,我們都喊他是修羅。

  第五、歡喜信受的歡喜,這是表示聽法以後的慶幸,慶幸個什麼呢?要知道我們自無量劫來,沈淪在生死苦海裏,天上人問,牛胎馬腹,輾轉受苦,無有出期。今天能聽到這念佛生西方的法門,等于病入膏肓,已經沒有回生的希望。忽然遇到良醫,投以良藥使沈病的重病,頓然有了起色。又等于久客他鄉,忽然得到家信,安得不慶幸歡喜呢!信受者,既然聽到這希有難逢的法門,單獨表示歡喜,那是沒有用,必得要由信仰,而發願,而修行,那才有實地受用。信受就是表示信仰受持。作禮而去,就是修行去。

  我再重複一遍:就是釋迦牟尼佛,說完了這部經以後,智慧第一的舍利弗,以及在會的諸大比丘,一切世間,如天、人、阿修羅等的千萬聽衆,聽完了佛所說的這念佛生西的法門,各各皆大歡喜,一一的皆由信仰而發願且受持,並且向釋迦牟尼佛磕頭作禮而去。

  各位聽衆!佛說阿彌陀經,經過叁十叁次的寫稿,勞煩廣播小姐叁十叁次的廣播。我寫了六七萬字,講得好不好是另一問題,我總算花了不少的時間和心血。這在我們佛教徒,固然是應盡的義務。但是,假如能在這廣播演講中,能有一個兩個,因而對淨土的法門,生起信仰心而實際來念佛,那我和廣播小姐,就是有了極大的收獲,精神也就不算白費。

  各位聽衆們!你們祇要信仰釋迦牟尼佛,是大慈大悲的救世者,他的說話絕對不騙我們。我們祇要把整個身心交給阿彌陀佛,以阿彌陀佛爲皈投,爲依靠;常常的念阿彌陀佛,保管你事事如意,家家吉祥,身心愉快;現在平安順遂,未來得生淨土。末了,我除感謝廣播小姐的辛苦以外,並且請各位同念一聲:

  「南無阿彌陀佛!」

  蓮宗第十叁祖印光大師曰: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,無不令人趨吉避凶,改過遷善;明叁世之因果,識本具之佛性,出生死之苦海,到極樂之蓮邦。讀者必須生感恩心,作難遭想,淨手潔案,主敬存誠;如面佛天,如臨師保,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。若肆無忌憚,任意亵渎,及固執管見,妄生毀謗,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矣。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,離苦得樂。倘鑒愚誠,則幸甚。

  ○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

  ○願忏叁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盡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

  

  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話(南亭老和尚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