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

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

  自立法師講述

  佛曆二五叁O年歲次丙寅七月初一日起講于菲律濱隱秀寺太虛講堂

  弟子施淑好、蔡仁耐合記

  瑞今長老序

  于淩波居士序

  自序

  甲、緒說

  乙、解釋經題

  丙、介紹譯者

  丁、解釋經文—一、序分

  丁、解釋經文—二、正宗分

  丁、解釋經文—叁、流通分

  瑞今長老序

  自立法師于一九四九年負笈臺灣佛學院,時尚年輕,在慈航老法師座下接受熏陶,精進修學,對佛學、世法,頗有成就。秉承慈老教誡,發揮所長,宣揚佛法,藉以興隆佛教,淑世利生大事。

  菲律濱佛教,于一九五○年以後,漸次成長茁壯,蓬勃發展,欣欣向榮,寺院林立,佛教創辦學校,次第展開;華僑信佛人數,亦逐漸增多。瞻望佛教前程,頗有一路平坦,且充滿光明之景象。

  佛教學校,有普賢、能仁、乘願、觀音、普濟等之次第設立,生數亦逐年增加。普賢中學校長劉梅生居士(後來出家法名覺生,已圓寂),爲加強教師陣容,與培植學生福慧善根,于一九五八年,特赴臺灣聘請自立、唯慈二法師莅菲,分別負責岷市總校及宿務分校佛學課程,接引學生信佛。師與施淑好、蔡仁耐等,即有同事及師生之誼。

  一九六二年教師節,自立法師應隱秀寺清和姑禮請爲該寺導師,在清和姑鼎力支持下,于課務余暇,出版《慈航》雜志,舉凡征稿、編排、印刷、包寄付郵,雖忙得不亦樂乎,但仍心甘情願,全力以赴,願力使然也。該雜志內容通俗化,文藝趣味濃厚,深受廣大群衆歡迎,曾陸續出版了九年,于一九七二年,因菲政府實施軍統,國內一切報刊、雜志,被逼停刊,《慈航》亦不能幸免,頗爲可惜!

  清和姑歸西以後,自立法師繼任隱秀寺住持,任重事繁,頗有一番振作,于是大興土木,加以重整隱秀寺年久寺貌及結構,改變格局,增塑佛菩薩聖像供奉,設立太虛講堂,每月初一、十五、廾叁日,叁次定期法會,舉辦佛學講座,禮請國內外高僧大德開示佛法,並且親自闡釋經典,廣結法緣,數十年來,從未間斷。如此熱心弘法,至堪欽佩!

  自立法師態度和藹,說話柔和,不急不慢,聲音宏亮,聽來有慈祥的感覺。說法講經,明白曉暢,深入淺出,或引經據典,或說譬喻,或講故事,生動有趣,扣人心弦,真是天衣無縫,恰到好處,聽的人都會即時記得。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》,也是在太虛講堂開講的,現由其弟子施淑好、蔡仁耐聯合記錄成書。經文及往生咒,只有二千字,經過詳盡發揮,整部講記凡二十萬字,可謂詳矣,備矣,堪稱無上法寶。佛門弟子,不論修持淨土法門與否,應該人手一本,一讀就了解,得益非淺。該書即將付梓,自立法師要我作序,不忖淺陋,略說幾句,藉以表揚。是爲序。

  二○○一年八月四日寫于岷市信願寺 瑞今 時年九七

  于淩波居士序

  二OO一年春天,我寫信給菲律濱隱秀寺的自立長老,請長老賜寄稿子,以充實「弘法資訊」月刊的篇幅。長老慈悲,賜給了我一部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》的講稿,由我在「弘法資訊」月刊上連載。長老謙虛,在信上說:「這部講記的稿子,是由本寺信徒施淑好和蔡仁耐兩位善友,按照錄音帶和筆記整理出來的,再經我刪改和補充而成。這是十幾年前對本寺一般初機學佛的老婆婆們在共修後所講……,奉上給貴刊作爲補白之用,千萬請您不要客氣地加以斧正和指教。」並且還在信後說:「現在我虔誠的請您惠賜一篇序文……」

  自立長老這封信,使我既慚愧又惶恐。長老的佛學及文字修養高過我多少倍,他對于文章一向是「一字不苟」。過去多年,弘法月刊登載長老許多稿子,他常于稿子寄來後,往往爲了更正一句話或一個字,會寫一封航空快信、或打一通國際長途電話來。以長老的佛學修養、及他對文章認真的態度,找我這個對文字粗枝大葉的人(這是我的由衷之言,我的文章常有疏漏之處)來更動他的稿子,或爲他的講稿寫序,豈不使我既慚愧又惶恐。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》,于本年五月在弘法月刊開始連載,每一期我都細讀──我是刊物的編輯,讀後才能計算版面、字數,及從何處截斷,下期續登。在我讀過幾期以後,愈讀愈想讀,何以故呢?原來在我所讀過《阿彌陀經》的講本中,以自立長老這一本講記最詳盡,也最通俗易解。老實說,我開始學佛讀到的第一本佛經,就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也可以說,《阿彌陀經》是我學佛的啓蒙課本。四十年前──一九六O年我初接觸佛教,到臺中菩提樹雜志社買佛書,因緣殊勝,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也在座,他給我開示,還賜給我一本他注釋的《阿彌陀經摘注接蒙、義蘊合刊》,這以後,我每天都背誦:「……從是西方、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、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」

  在李老師那本注釋本中,有《阿彌陀經接蒙》,《阿彌陀經義蘊》,還附有《阿彌陀經名數表解》。我初學佛,對于佛學名詞幾乎一無所知,熟讀李老師那本《阿彌陀經摘注接蒙、義蘊合刊》後,使我走上了學佛的大道;特別是熟讀了《阿彌陀經名數表解》以後,才使我跨入了佛學的門徑。不過,容我大膽說一句不恭敬的話,我的恩師雪廬老人那本注釋本,只適合知識分子閱讀;而自立長老這本講記,當真是一本「一般初機學佛的老婆婆們」也聽得懂、看得懂的注解本。老婆婆們都聽得懂、看得懂的講本,豈不是能使更多的人得到經典的利益?並且,長老的這一本講記,講解得最詳細,把經中大大小小的名相,都作了最詳細的講解。例如,對于譯經者鸠摩羅什大師,對于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六字經題,都以數千字來詳細講解,這是別的講本所無的。

  我學佛四十年,自愧俗務繁雜,在修持上少有進益;但是四十年來我修學念佛法門,由早年的晨昏定課,到近年的隨時散念,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聖號,伏滅了我心識中多少煩惱,改變了我習性上多少缺點。我因念佛而獲得的法喜之樂,不是任何金錢代價所能買得到的。因此,我常在各處講堂、課堂上,對同修、同學們講念佛法門的利益。我說:念佛有叁種利益:最低層次的利益,念佛可以攝心。原來我們的一顆妄心,像猿猴、野馬似的,剎那不停的跳躍奔馳,我們以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聖號,把這妄心拴在木樁上,使他安靜下來,這就是攝心的利益。中等層次的利益,是念佛禮佛可以叁業清淨。我們的動作、語言、思想,稱爲身、語、意叁行。而行爲的後果就是「業」,即身、語、意叁業。我們在佛堂念佛的時候,身體拜佛,是身業清淨;口念佛號,是語業清淨;心中憶佛,是意業清淨。一時念佛得到一時的叁業清淨,終日念佛得到終日的叁業清淨,常年念佛得到常年的叁業清淨。一個人如果常年叁業清淨,那就得到最高層次的利益,臨命終時必定蒙佛接引、往生極樂國土。

  印光大師說:「淨土法門,實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、下化衆生之通規。亦爲末法時代一切衆生,仗佛慈力、即生了脫之要覺。」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,發下四十八項誓願,目的就在度化衆生,往生到他以大願力造成的西方極樂國土。往生極樂國土有叁個條件,就是起信、相信西方極樂國土的存在;發願、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國土;實行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極樂國土。我相信,凡是信佛、念佛的人,第一、第二條件必定早已具備了,差的是第叁項條件還不圓滿。我們果然能身體禮佛,口中念佛,心中憶佛,精進不懈,信、願、行叁者具備,必定往生極樂國土。以上是我修行的經驗,說出來供同修們參考。

  最後在此介紹自立長老,長老是江蘇省泰州人,公元一九二七年出生,他幼具善根,童真入道,九歲時即舍俗出家,拜沛霖法師爲師。沛霖法師爲泰州第一名剎光孝寺住持,自師也曾在光孝佛學院受學,四七年到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,圓具後仍回光孝寺繼續讀書。一九四八年畢業,當年到杭州武林佛學院繼續受學,因受戰爭影響轉學到上海靜安佛學院。他在佛刊上得知慈航老法師在臺灣創辦「臺灣佛學院」,就和慈老通信,要求到臺灣入學,慈老覆信應允,他于一九四九年二月來到臺灣,先後在中坜圓光寺,汐止彌勒內院,與二十多名同學同依慈老受教。

  自師爲人老成持重,做事負責認真,在彌勒內院深受慈老器重,命他管理彌勒內院一切事務,他任勞任怨的爲同學們服務,同學都稱他爲「長老」──他那時就有「長老」之名了。一九五四年五月,慈航老法師在彌勒內院示寂,遺囑請白聖法師代他傳法給七個弟子,自師是首席嗣法弟子,爲曹洞宗第四十八世法嗣。一九五八年,自師應馬尼拉普賢中學校長劉梅生居士之聘,與唯慈法師二人到菲律濱任教,自師擔任馬尼拉普賢中學佛學導師;唯慈法師擔任宿務的普賢分校佛學導師。他二位初到菲律濱時,年方而立,但四十多年下來,兩位都年逾古稀,成爲名符其實的長老了。

  

  自立長老初在普賢中學任教,一九六二年,受隱秀寺開山住持(梵行優婆夷)清和姑之禮請,擔任隱秀寺導師。長老在寺內成立「太虛講堂」,定期舉行佛學講座。一九八O年,清和姑以九十一歲高齡往生極樂,長老繼任隱秀寺住持,爲適應弘法需要,他把大雄寶殿擴寬加大,並增建了觀音殿、報恩堂、功德堂、鍾鼓樓、大寮及山門,使隱秀寺煥然一新。一九九O年,長老創設「菲律濱佛教慈航施診中心」,每逢周末,施診贈藥,十年來受惠病患十余萬人次;弘法利生,不遺余力。近年來,長老除了在菲國各地弘法外,也常受請赴新加坡、臺灣各地弘法,及擔任戒壇叁師與十師多次,戒子遍及東南亞。

  自立長老的佛學著作,除了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》外,還有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》、《佛遺教經講記》、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、《學佛與念佛》等多種,不及一一備列。長老是繼性願、瑞今、如滿、妙欽諸位大德之後,早期到天主教國家的菲律濱,弘揚大乘佛教的法師。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