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3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因大緣,才能往生西方。所以經中說: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」所以往生西方,要具備無上善根,修行一切福德,這樣趕快生到西方去,才會得到「上品上生」。

 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,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。有一位老人家,到祇樹給孤獨園,求佛陀讓他出家。當時是舍利弗接待他,舍利弗入定觀察,發現他沒有出家的善根。又不能直接告訴他跟佛無緣,就婉轉地說:「老人家,出家的生活實在辛苦,恐怕你受不了,還是回家吧!」老人家一聽,非常失望,傷心得嚎啕大哭,說:「我一片誠意來要求出家,爲什麼不接受我呢?」他這一哭一鬧,驚動了釋迦牟尼佛。佛陀幫他觀察,看出老人家具有善根,可以出家。究竟他有什麼善根呢?時間太長太長,除了佛陀看得到以外,一般人,包括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內,都看不到。佛陀看到在無量劫以前,老人家是個樵夫,有一天,到山上砍柴時,遇到一只老虎。老虎本來就是出來找食物的,看到當時的老人家,就撲過來,想把他吃掉,他怕極了,趕快爬到樹上去,那知老虎不肯罷休,發出最大的威力,要把樹拔起來,老人家在驚慌無助的當兒,一聲雷震的「南無佛」順口而出,這一聲「佛」,嚇得老虎立刻逃跑,而且,就因爲這一句佛號,種下了今生可以出家的善根。他非只出了家,同時不久也證了聖果。可見只要虔誠地念一句佛,功德就很大了。《法華經》有首偈:「若人散亂心,入于塔廟中,一聲南無佛,皆共成佛道。」諸位善友,到佛寺來聽講《阿彌陀經》,千萬不要聽完就算了,回家後有空要多念阿彌陀佛的聖號,每一句佛號,都是成佛的金剛種子,早晚會結成成佛的聖果!

  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:若一日,若二日,若叁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

  釋迦牟尼佛又繼續叫《彌陀經》的當機衆舍利弗,對他說:「舍利弗啊!如果有善根的男子和女人,聽到『阿彌陀佛』的聖號,能夠時時刻刻受持、觀想、誠心念誦、稱念『阿彌陀佛』的洪名,不管一日、二日、叁日、四日、甚至五日、六日、七日,一直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。」

  前面二段是講「信」、「願」兩資糧,這段文是講「行」。想要完成任何事業,脫離不了理論與行動。中國儒家所謂的「言顧行」或「行顧言」,就是說言行要一致,理論與行動要互相配合,不能單憑口講,凡事都要付諸行動。中國有位大思想家──王陽明,提倡「知行合一」。佛法的修持步驟有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「教、理、行、果」,或「信、願、行」。「行」,實行,是腳踏實地,認真去修行。佛教不是空談理論,對實行非常重視。每一部佛經的最後,都有「依教奉行」的指示。「行」,可說是學佛最根本的課題。佛經裏告訴我們,身爲一個佛教徒,除了要了解佛經,還要付之行動去修行。離開了「行」,就等于是「說食數寶」:肚子餓了要吃飯,嘴裏光講吃,不管是如何的山珍海味,沒有把東西真正吃下去,肚子絕對不會飽的;又如銀行職員,每天替人家數鈔票,這些財産都是別人的,跟他們一點都不相幹。

  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:這是一句總括的話。包括一切學佛的人。「善」是指有善根的人。不管出家、在家,只要是信佛的男女二衆,都是有善根的。爲什麼「善」稱爲根呢?「根」、具有生長的意思。爲什麼一顆樹會碧綠青翠呢?因爲它有根,繼續在生長,假如沒有根,樹就枯萎了。學佛的人,內心都是善良的,這顆善良的種子,就是將來成佛作祖的根本。再說一個譬喻,今天在座壽星的親友,一向跟佛教沒多大來往,根本談不上信佛,可是因爲親友的關系,受到壽星的邀請,來到佛寺了,看到大家在上香、獻花、點燈、添油,自然不好意思,也跟著上支香、獻束花、點盞燈、添個油,以佛教的看法,這是種了善根。這善根種子種了下去,將來因緣成熟了,就會發芽、成長、開花、結果。這就是將來成佛的「正因」。

  「聞說阿彌陀佛」:「聞」、是聽聞,用耳朵聽。聽到了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,在我們的心田中,無形中種下了一粒成佛的種子。佛經裏告訴我們,學佛的人,「聞」是最重要的。佛說:「一入耳根,永爲道種。」即是過去沒有看過佛經、聽過佛法,今天陡然由耳朵聽到佛經中的任何一句話,傳到心田,永遠成爲修道的一粒種子。如果能聽聞佛法,將來就會依法慢慢修持,總會修持到成功的一天。《華嚴經》上有首偈:「甯在諸惡趣,恒得聞佛名;不欲生善道,暫時不聞佛。」學佛的人,信佛以後,最主要的是聽聞佛法,聽聞佛的聖號。因此具有善根的人,發了以上的大願,意思是說,甯可生到惡趣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)裏去,只希望能聽到佛的名號,就是最好的了;反過來說,如果聽不到佛的名號,就算能生到天上或人間等善道,我也不要。爲什麼呢?能聽到佛的名號,聽佛講佛法,用功修持,才有成佛的一天。生到天上,享受無盡的樂趣,一個人在快樂中不會想到修持的。佛經上又說:「佛、菩薩不會在天上出世,而是生于人間,及在惡道示現。」在天上,沒有機會聽聞佛法,一旦五衰相現,不幸墮落叁惡道,那就萬劫不複。能聽到佛名,尤其是阿彌陀佛的名號,是最重要的。

  「執持」:「執」、拿著,不會動搖;「持」、持守,不會忘記。說明白一點,聽到阿彌陀佛聖號以後,就一心一意,時時刻刻在念誦、記憶這一句聖號。換句話說,就是爲佛號,奉獻上我們的整個心靈,心永遠與佛號融合在一起!

  執持佛的名號,以時間來說,應該要多久呢?經文告訴我們:「若一日,若二日,若叁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。」「若」,或者,假定的意思。假使我們能在一天、兩天、乃至七天當中,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話,那我們至誠的心念,必定與阿彌陀佛的願力,感應道交,阿彌陀佛隨時會接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!

  「一心不亂」:專心一意,把全部的心力集中在一個地方,沒有其他任何雜念。要求我們念佛達到一心不亂的境地,是極不容易的。平常我們所說的心,是象形字,是物質的肉團心。這裏「一心」的心,是指精神方面的意識心。我們從早到晚,從晚到天亮,就算是夜裏做夢,這顆意識心,都像猴子一樣,蹦蹦跳跳,沒有一刻休息的時候,又像野馬一樣的到處奔走,一般用「心猿意馬」來形容。一個人,從出世到死亡,辛辛苦苦忙了幾十年,總是爲散亂的妄心奔波,攀緣不息。念佛人,時時刻刻誠心的念佛,即以一句清淨的佛號,緊緊縛著意識心,不讓它亂動!如果能夠用阿彌陀佛的聖號,控製自己的這顆妄心,淨念相繼,心佛打成一片,猶如止水,亦如明鏡,微波不興,纖塵不染,那才是「一心不亂」的境界。

  念佛人程度不一樣,有的是利根、有的是鈍根,用七日的時間,來說明「一心不亂」,含有兩種意義:

  一、利根的人,一日就能不亂;鈍根的人需要七日才能不亂;中根的人,程度高低的不同,說不定二日、叁日、或四、五、六日。

  二、利根的人,能保持七日不亂;鈍根的人僅保持一日不亂;中根的人,有的能六日不亂、有的五日、四日、或叁、二日,不一定。

  一般人總難免不發生疑問:經文上告訴我們「一日至七日,一心不亂」;然而,我們念佛已經念了好幾個月、好幾年、甚至數十年,爲什麼還不能達到一心不亂呢?那是因爲:

  一、我們的業障太重,罪業、過失太多。《地藏經》上說:「南閻浮提衆生,舉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」生到這世界的人,不管是這一輩子,或是前一生,從早到晚、從小到老,一舉一動,所作所爲,都免不了會犯錯,點點滴滴的堆積起來,罪過實在太多太重了,只是我們沒有省察而已。這麼重的業障隨著我們,念佛自然不能一下子就達到一心不亂。

  二、念佛工夫不夠力,或是修持不專心。

  叁、念得不如法。

  現在順便介紹念佛最起碼的條件──念佛四訣:

  一、口須念得清清楚楚,不可夾雜閑字。

  二、耳須聽得明明白白,不可模糊放過。

  叁、聲須調得勻勻淨淨,不可忽高忽低。

  四、意須養得綿綿密密,不可時斷時續。

  藏經裏有一部書,提到有一百種念佛的方法,現在介紹十種比較簡單的念佛法:

  一、高聲念:大聲念,聲音會集中,意識會專注。人多聲大會吵人,假使在家一個人或到山頭上去念,聲音越大越好。

  二、低聲念:不會吵到人家。

  叁、金剛念:嘴動,別人聽不到聲音。

  四、默念:嘴不動,也沒有聲音。自己心裏在念,別人不知道。

  五、追頂念:一句頂一句,不能停下來,這太傷神了。如中氣足,還年輕,不妨試試看。

  六、痛切念佛:悲痛的念,一面專心的念、一面懇切的念得聲淚俱下。

  七、調息念:隨著一呼一吸,有節奏地念,每一呼念一句,每一吸念一句佛。

  八、禮拜念佛:在佛前,對阿彌陀佛聖像,每念一句,頂禮一拜。

  九、結期念佛:自己限定時間念佛,如精進佛七,在一星期中,誠誠懇懇地念佛。

  十、晨昏十念法(十口氣):早上及晚上各念十口氣,有佛像對著佛像,沒有佛像對著西方。

  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,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

  那個念佛的人,當他的生命到了最後時刻,將要離開世間的時候,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,和許多的大菩薩們,都顯現在他的面前,來接引他到西方去。

  上面,我們講到「一心不亂」,說明持名念佛是一種殊勝妙用,也是一種殊勝功德。現在再講虔誠專心念佛,臨終的時候,有一種最深的效果。

  「其人」:指念佛已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。

  「臨命終時」:念佛人,在娑婆世界的苦報已經受盡了,壽命最後一刻,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。

  「諸聖衆」: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以外,還有觀世音、大勢至及各位大菩薩和大阿羅漢等。

  一般人生到這個世界上,人生數十寒暑,大限轉瞬就到。當最後一口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