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因大缘,才能往生西方。所以经中说: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」所以往生西方,要具备无上善根,修行一切福德,这样赶快生到西方去,才会得到「上品上生」。
释迦牟尼佛在世时,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。有一位老人家,到祇树给孤独园,求佛陀让他出家。当时是舍利弗接待他,舍利弗入定观察,发现他没有出家的善根。又不能直接告诉他跟佛无缘,就婉转地说:「老人家,出家的生活实在辛苦,恐怕你受不了,还是回家吧!」老人家一听,非常失望,伤心得嚎啕大哭,说:「我一片诚意来要求出家,为什么不接受我呢?」他这一哭一闹,惊动了释迦牟尼佛。佛陀帮他观察,看出老人家具有善根,可以出家。究竟他有什么善根呢?时间太长太长,除了佛陀看得到以外,一般人,包括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内,都看不到。佛陀看到在无量劫以前,老人家是个樵夫,有一天,到山上砍柴时,遇到一只老虎。老虎本来就是出来找食物的,看到当时的老人家,就扑过来,想把他吃掉,他怕极了,赶快爬到树上去,那知老虎不肯罢休,发出最大的威力,要把树拔起来,老人家在惊慌无助的当儿,一声雷震的「南无佛」顺口而出,这一声「佛」,吓得老虎立刻逃跑,而且,就因为这一句佛号,种下了今生可以出家的善根。他非只出了家,同时不久也证了圣果。可见只要虔诚地念一句佛,功德就很大了。《法华经》有首偈:「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声南无佛,皆共成佛道。」诸位善友,到佛寺来听讲《阿弥陀经》,千万不要听完就算了,回家后有空要多念阿弥陀佛的圣号,每一句佛号,都是成佛的金刚种子,早晚会结成成佛的圣果!
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: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乱。
释迦牟尼佛又继续叫《弥陀经》的当机众舍利弗,对他说:「舍利弗啊!如果有善根的男子和女人,听到『阿弥陀佛』的圣号,能够时时刻刻受持、观想、诚心念诵、称念『阿弥陀佛』的洪名,不管一日、二日、三日、四日、甚至五日、六日、七日,一直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。」
前面二段是讲「信」、「愿」两资粮,这段文是讲「行」。想要完成任何事业,脱离不了理论与行动。中国儒家所谓的「言顾行」或「行顾言」,就是说言行要一致,理论与行动要互相配合,不能单凭口讲,凡事都要付诸行动。中国有位大思想家──王阳明,提倡「知行合一」。佛法的修持步骤有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,「教、理、行、果」,或「信、愿、行」。「行」,实行,是脚踏实地,认真去修行。佛教不是空谈理论,对实行非常重视。每一部佛经的最后,都有「依教奉行」的指示。「行」,可说是学佛最根本的课题。佛经里告诉我们,身为一个佛教徒,除了要了解佛经,还要付之行动去修行。离开了「行」,就等于是「说食数宝」:肚子饿了要吃饭,嘴里光讲吃,不管是如何的山珍海味,没有把东西真正吃下去,肚子绝对不会饱的;又如银行职员,每天替人家数钞票,这些财产都是别人的,跟他们一点都不相干。
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:这是一句总括的话。包括一切学佛的人。「善」是指有善根的人。不管出家、在家,只要是信佛的男女二众,都是有善根的。为什么「善」称为根呢?「根」、具有生长的意思。为什么一颗树会碧绿青翠呢?因为它有根,继续在生长,假如没有根,树就枯萎了。学佛的人,内心都是善良的,这颗善良的种子,就是将来成佛作祖的根本。再说一个譬喻,今天在座寿星的亲友,一向跟佛教没多大来往,根本谈不上信佛,可是因为亲友的关系,受到寿星的邀请,来到佛寺了,看到大家在上香、献花、点灯、添油,自然不好意思,也跟着上支香、献束花、点盏灯、添个油,以佛教的看法,这是种了善根。这善根种子种了下去,将来因缘成熟了,就会发芽、成长、开花、结果。这就是将来成佛的「正因」。
「闻说阿弥陀佛」:「闻」、是听闻,用耳朵听。听到了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,在我们的心田中,无形中种下了一粒成佛的种子。佛经里告诉我们,学佛的人,「闻」是最重要的。佛说:「一入耳根,永为道种。」即是过去没有看过佛经、听过佛法,今天陡然由耳朵听到佛经中的任何一句话,传到心田,永远成为修道的一粒种子。如果能听闻佛法,将来就会依法慢慢修持,总会修持到成功的一天。《华严经》上有首偈:「宁在诸恶趣,恒得闻佛名;不欲生善道,暂时不闻佛。」学佛的人,信佛以后,最主要的是听闻佛法,听闻佛的圣号。因此具有善根的人,发了以上的大愿,意思是说,宁可生到恶趣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道)里去,只希望能听到佛的名号,就是最好的了;反过来说,如果听不到佛的名号,就算能生到天上或人间等善道,我也不要。为什么呢?能听到佛的名号,听佛讲佛法,用功修持,才有成佛的一天。生到天上,享受无尽的乐趣,一个人在快乐中不会想到修持的。佛经上又说:「佛、菩萨不会在天上出世,而是生于人间,及在恶道示现。」在天上,没有机会听闻佛法,一旦五衰相现,不幸堕落三恶道,那就万劫不复。能听到佛名,尤其是阿弥陀佛的名号,是最重要的。
「执持」:「执」、拿着,不会动摇;「持」、持守,不会忘记。说明白一点,听到阿弥陀佛圣号以后,就一心一意,时时刻刻在念诵、记忆这一句圣号。换句话说,就是为佛号,奉献上我们的整个心灵,心永远与佛号融合在一起!
执持佛的名号,以时间来说,应该要多久呢?经文告诉我们:「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。」「若」,或者,假定的意思。假使我们能在一天、两天、乃至七天当中,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话,那我们至诚的心念,必定与阿弥陀佛的愿力,感应道交,阿弥陀佛随时会接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!
「一心不乱」:专心一意,把全部的心力集中在一个地方,没有其他任何杂念。要求我们念佛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,是极不容易的。平常我们所说的心,是象形字,是物质的肉团心。这里「一心」的心,是指精神方面的意识心。我们从早到晚,从晚到天亮,就算是夜里做梦,这颗意识心,都像猴子一样,蹦蹦跳跳,没有一刻休息的时候,又像野马一样的到处奔走,一般用「心猿意马」来形容。一个人,从出世到死亡,辛辛苦苦忙了几十年,总是为散乱的妄心奔波,攀缘不息。念佛人,时时刻刻诚心的念佛,即以一句清净的佛号,紧紧缚着意识心,不让它乱动!如果能够用阿弥陀佛的圣号,控制自己的这颗妄心,净念相继,心佛打成一片,犹如止水,亦如明镜,微波不兴,纤尘不染,那才是「一心不乱」的境界。
念佛人程度不一样,有的是利根、有的是钝根,用七日的时间,来说明「一心不乱」,含有两种意义:
一、利根的人,一日就能不乱;钝根的人需要七日才能不乱;中根的人,程度高低的不同,说不定二日、三日、或四、五、六日。
二、利根的人,能保持七日不乱;钝根的人仅保持一日不乱;中根的人,有的能六日不乱、有的五日、四日、或三、二日,不一定。
一般人总难免不发生疑问:经文上告诉我们「一日至七日,一心不乱」;然而,我们念佛已经念了好几个月、好几年、甚至数十年,为什么还不能达到一心不乱呢?那是因为:
一、我们的业障太重,罪业、过失太多。《地藏经》上说:「南阎浮提众生,举心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。」生到这世界的人,不管是这一辈子,或是前一生,从早到晚、从小到老,一举一动,所作所为,都免不了会犯错,点点滴滴的堆积起来,罪过实在太多太重了,只是我们没有省察而已。这么重的业障随着我们,念佛自然不能一下子就达到一心不乱。
二、念佛工夫不够力,或是修持不专心。
三、念得不如法。
现在顺便介绍念佛最起码的条件──念佛四诀:
一、口须念得清清楚楚,不可夹杂闲字。
二、耳须听得明明白白,不可模糊放过。
三、声须调得匀匀净净,不可忽高忽低。
四、意须养得绵绵密密,不可时断时续。
藏经里有一部书,提到有一百种念佛的方法,现在介绍十种比较简单的念佛法:
一、高声念:大声念,声音会集中,意识会专注。人多声大会吵人,假使在家一个人或到山头上去念,声音越大越好。
二、低声念:不会吵到人家。
三、金刚念:嘴动,别人听不到声音。
四、默念:嘴不动,也没有声音。自己心里在念,别人不知道。
五、追顶念:一句顶一句,不能停下来,这太伤神了。如中气足,还年轻,不妨试试看。
六、痛切念佛:悲痛的念,一面专心的念、一面恳切的念得声泪俱下。
七、调息念:随着一呼一吸,有节奏地念,每一呼念一句,每一吸念一句佛。
八、礼拜念佛:在佛前,对阿弥陀佛圣像,每念一句,顶礼一拜。
九、结期念佛:自己限定时间念佛,如精进佛七,在一星期中,诚诚恳恳地念佛。
十、晨昏十念法(十口气):早上及晚上各念十口气,有佛像对着佛像,没有佛像对着西方。
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
那个念佛的人,当他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,将要离开世间的时候,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,和许多的大菩萨们,都显现在他的面前,来接引他到西方去。
上面,我们讲到「一心不乱」,说明持名念佛是一种殊胜妙用,也是一种殊胜功德。现在再讲虔诚专心念佛,临终的时候,有一种最深的效果。
「其人」:指念佛已能念到一心不乱的人。
「临命终时」:念佛人,在娑婆世界的苦报已经受尽了,寿命最后一刻,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。
「诸圣众」: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以外,还有观世音、大势至及各位大菩萨和大阿罗汉等。
一般人生到这个世界上,人生数十寒暑,大限转瞬就到。当最后一口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