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應讓別人替你燒香,否則沒有功德。(3)用香布施他人,讓別人也有香供佛,這功德也很大。大陸一般的佛寺,都是信徒自己帶香去供養,菲律濱各寺廟爲了方便信徒,寺中都設有香給善友供佛,所以信衆都會自動放點香燭錢。
至于香爐,更要注意叁件事:(1)香爐一定要保持幹淨。有些佛教徒,認爲應該把每天的香「腳」存著,香爐堆滿了香「腳」,因此會發火,稱爲「發爐」。有人說,這是佛、菩薩示警,將有不幸的事件發生,其實,香「腳」堆滿了,火星掉下去,當然會燒起來,怎可以疑神疑鬼,害怕會發生什麼事情。我們每天插上去的香,晚上或明早,就要拿掉香「腳」,不然日子久了,滿爐都是香腳,一不小心,「發爐」引起火災,問題就大了。(2)香灰多了,應該取出。沒燒完的香,不可以隨便亂丟。(3)香火著起來時,不可用口吹滅。按照《夜問經》的說法,用口吹滅香火,會墮優缽羅地獄。
佛經又告訴我們:當我們點香時,不可自己先嗅,不然供香不但沒有功德,反而會遭感不能辨別香臭的果報。燒香時更要將口緊閉起來,否則,也會感到沒有信用的果報。不管你說什麼話,人家都不會相信你!燒香還沒有得到好處,反而有了罪過,這兩點,應緊緊記住,不可不慎!
有些善友,認爲燒香時,燒得越多佛菩薩越歡喜,保佑就越大,于是每次都要燒一大把,這種觀念實在是錯誤的,燒香,最多叁支,尤其是跟團體一起供佛,幾十個人一起,只要點一支就可以,代表「一心誠敬」。如果非固執一定得點叁支,就應該以虔誠的心願,懇切默禱:第一支香,供養十方叁寶,第二支香,供養父母師長,第叁支香,供養一切衆生。上香也有一定的姿勢,一般善友普通都是把香拿在胸前,那是不合威儀的,正確的方法是用雙手的食指和中指夾住香,用拇指頂著香腳,使它保持平衡,再恭恭敬敬的舉起,放在兩眉的中間,香不能翹上,也不能垂下來,要讓它跟臉的角度成爲九十度的比例。插香的次序:應先插中間一支,而後再順序左、右各插一支。
我們所燒的香,是世間普通的香,不能稱爲「上香」,唯有一種栴檀木香,最名貴,所以稱爲「上香」。根據《法華經》中說:最上等的栴檀香,六铢重(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爲一铢,六铢等于一兩的四分之一)值叁千大千世界的代價。經中又說:此香一焚,四十裏外,無處不聞,非常珍貴,是上乘之香。不管多貴重,這都是世香,佛教徒不重物質,重視的是出世香!
上供時,首先誦念《戒定真香贊》,那才是真正的香,是精神方面無上的香,佛經稱爲「五分法身香」: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、解脫香、解脫知見香。佛經過累劫熏修,成佛後,就具備了這五種香。各位假使對弘一大師墨寶注意的話,他經常寫「戒香」送人,寫得非常好。弘一大師是持律的宗師,希望佛教徒都能遵從佛陀的遺訓,嚴持戒律,具足戒香。做個佛教徒能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凡事循規蹈矩,作個正人君子,如法持戒,自然有好名聲,一定會受人敬仰。試想想,弘一大師離開我們已經這麼久了,爲什麼大家還一直敬仰他,就是因爲他持戒第一,留芳百世,名聲永遠流傳下去,這就是戒香。定香,一個人如果修定的工夫到家,有無上的智慧,也會發出一種芳香,得到大家的尊崇。具足戒、定、慧叁學,能破除貪、瞋、癡叁毒,將來就可得到解脫。解脫後,就是成佛,當然跟十方世界諸佛一樣,芳名流傳,十方世界的衆生都崇仰,就是解脫香。對世間一切都能了解,都看得清清楚楚,並設法度化衆生,這種知見是正確的,即是解脫知見香。五分法身香,是成佛以後,才能證得的無上境界,也是每個佛教徒應該追求的目標。
我們以香供養的功德,如何的不可思議?在《百緣經》中,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:
佛在世時,當時的迦毗羅衛國,有一位大富長者,財寶多得不可計算,唯一遺憾的是缺少一個繼承家業的下一代!他非常虔誠拜佛,布施供養,祈求佛、菩薩慈悲加被,讓他有一個男兒。好心有好報,終于如了他的願,獲得了一個又白又胖的甯馨兒,相貌端正,世所稀有不說,最不可思議的,是那個兒子所有的毛孔中,不斷的散發出栴檀香,口中也經常吐出優缽羅華的清香,父母便爲他取名爲栴檀香。
栴檀香長大後,又聰明又英俊,本來可以傳家立業,但是他對世間榮華富貴看得很淡,無意繼承父母家業,反而跟釋尊出家了,依法精進修行,最後證得阿羅漢果。
當時,佛的弟子們都感到奇怪,紛紛向佛陀提出,爲什麼栴檀香會生得這麼奇特,全身發出芳香?那麼富有,爲什麼要出家?佛陀爲了解答衆弟子的疑問,就告訴諸比丘:過去九十一劫以前,當毗婆屍佛入滅時,有位國王名叫盤頭末帝,建塔供養毗婆屍佛的舍利。建成後,由千萬人瞻禮膜拜,其中有位長者,見到塔中有塊地方破爛,覺得破壞了舍利塔的莊嚴,自動發心,親自和泥修補,並撒栴檀香粉在泥中,修建後的舍利塔既莊嚴,又有一股香氣不停的散發出來。因此,這位長者九十一劫以來,每一世中,全身都是栴檀之氣,總是生到人間天上,富貴之家,世世親聞佛法,明白人間富貴,如浮雲一般,最後得遇佛世,發願出家修行,而證了阿羅漢果。由這短短的故事,我們知道,只要誠心燒香供佛,必然會感得好報的!
講到香上佛,這尊佛具足前面所講的五分法身香,以上等香的功德,而立他的德號,當然,他的聖號是名聞十方的。
四、香光佛:香,是用鼻所嗅的香塵,有滅除垢穢氣味的作用;光、是眼睛所看的,有照破黑暗的功能。以香譬喻佛的「斷德」;以光,譬喻佛的「智德」。這尊佛,已具備了五分法身香,以戒定香的工夫,斷除所有貪瞋癡的罪惡,使種種煩惱去除;以智慧之光,照破一切無明,因此,這尊佛以芬芳香味及光明作爲德號,來普度衆生。
五、大焰肩佛:與南方世界的第叁尊佛──大焰肩佛同名,其意義也是一樣,不再重複講了。
六、雜色寶華嚴身佛:雜色,是紅、黃、藍、白等種種的顔色合在一起。寶華:是由種種珍貴的珠寶所結成的花。嚴身:莊飾身體。如果有人渾身用各式各樣的珠寶莊飾起來,大家看到,一定認定這個人有福德,是大富大貴的。每尊佛,都用種種福德,來莊嚴自己的法身。佛教是講因果的,有:「以萬行之因華,莊嚴萬德之佛果」的偈語。華:在佛經中是表示「因」,佛之所以能成佛,是依賴從久遠劫來,在因地精修六度萬行的因,才能感得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萬德莊嚴的佛果。拜佛時,要是看到佛相好莊嚴,自然會生起恭敬心,因此不管雕塑或繪畫佛像,一定要求其莊嚴,才能名副其實,得到大家的敬仰,如果畫得很難看,不能表征佛的福德莊嚴,讓看到的人,生起輕視心,會起反感,要是對佛不敬,是有罪過的。講到這裏,想到清和姑在世時,有位銀行長太太,塑了叁尊西方叁聖來,她說:「清和姑,這叁尊佛像就供養在這寺裏,我會經常來供養、布施。」可是那叁尊佛像,實在太不莊嚴,所以清和姑只是向她道謝,並請她自己請回家去供養。諸位看看,隱秀寺的佛像,每一尊都是非常莊嚴,固然是雕塑佛像的人虔誠,工夫到家,也可以說是清和姑德行的感召。佛像的莊嚴能引起信徒的信心,所以這尊雜色寶華嚴身佛,是以莊嚴殊勝的妙相,引導衆生趨向佛道。
七、娑羅樹王佛:娑羅、是印度話,譯成中文是「堅固」。娑羅樹生在印度,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,最後就在娑羅雙樹間涅槃。娑羅樹長年青翠,四季茂盛,本質堅固,縱然用刀斧將它斫傷,不久仍會長得好好的。這種樹非常高大,它的枝幹生得像一把大雨傘,可以遮陰,所以稱爲樹王。這尊佛,已證得究竟堅固的法身,不被任何的境界所動搖和破壞,成爲聖中之聖,更以大悲心普被一切衆生;猶如娑羅樹在烈日下能遮陰大地,使接近的人們獲得清涼!所以稱爲娑羅樹王佛。
八、寶華德佛:蘭花是非常嬌豔的花卉,可是正如俗語所說的:「花無百日紅」,世間上任何花朵,不管多嬌美,總有雕謝的一天。出世間的花,稱爲寶華,是以萬種功德培養出來的花,永遠開放,堅貞美妙,永不雕零。佛菩薩的精神,就像是萬種功德莊嚴出來的出世花,永遠接引衆生,爲一切衆生所敬仰,所以這尊佛,稱爲寶華德佛。
九、見一切義佛:佛經中把世間的森羅萬象,形形色色,事事物物,都稱爲法。這許許多多的法都有它的定義、意義、道理,所以叫做一切義。世間一切法,有它特殊的定義,沒有專門知識的人,是搞不清的,如以電技說,本來對人類有幫助,如果對電器一竅不通,隨便亂動,不但沒法應用,有時反會受到傷害;又假如對園藝沒常識,把很好的花買回來,因爲對它的特性及了解不夠,不懂照顧,一下子就枯萎了;出世間的一切法,更是深奧,絕不是一個普通凡夫所能夠理解的。不管世間、出世間,一切法千差萬別;其義理也無量無邊。在這千差萬別的一切義理當中,唯有佛才能見得真切,對一切都是了如指掌。這尊佛,已證得一切種智,具足正知正見,可說是位大智慧的聖人,對世間、出世間一切法的意義,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了達諸法實相,並能以透徹邪正偏圓的道理,來接引衆生,所以這尊佛,稱爲見一切義佛。
十、如須彌山佛:須彌、是妙高山,爲衆山之王。佛的智慧和德性,非常圓滿,超過一切人,仿佛須彌山超越衆山之上一樣。這尊佛,是聖中之聖,在十法界(四聖: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;六道: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)中最尊,所以,稱爲如須彌山佛。
以上所介紹上方世界的十尊佛,已經講完。
本經到此,將六方諸佛贊揚西方極樂淨土的經文解釋完了。
舍利弗!于汝意雲何?何故名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經?
世尊又叫舍利弗說道:「舍利弗!你的意思以爲怎樣?爲什麼這部經叫《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呢?」
釋尊不厭其詳地,將六方諸佛贊歎本經,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