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一介紹以後,恐怕有人會懷疑: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要把這麼多佛請出來作證明,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究竟有多大的價值,值得六方諸佛異口同聲地稱贊呢?所以佛才自動地提出問題來,又自問自答並加以解釋。
我們現在所講的這部經名是: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玄奘大師所譯的經名,是:《稱贊不可思議功德、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。原題本來有十六個字,也許譯經人爲求其簡單明了,所以包括前半部內容的:《稱贊不可思議功德》的八個字沒有提。這八個字都是贊歎西方的依報、正報,種種莊嚴功德,前面已經講完了;僅將代表下半部,六方諸佛贊揚的部分:《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的八個字提出來,作爲問題,藉以說明。
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經受持者,及聞諸佛名者,是諸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釋尊再叫舍利弗說道:「舍利弗啊!假使有善男子、或者善女人,聽到本經就能夠受持的;以及聽到六方諸佛所有聖號以後,這許多善男子、善女人,都能得到一切諸佛的保護和惦念;同時,更進一步,對于最高的目標──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,已奠下了堅定不拔的基礎,永遠不會再退轉了!」
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」:若有,是一種假定的說法。就是說:或者是行善的男子、或者是行善的女人。雖然說,印度對四姓階級,分得很嚴格,中國也有重男輕女的觀念,但是在佛教裏,男子與女人,不管他們的性別,都是一律平等的,所以釋尊在每部經裏,只要稱呼善男子,一定也稱呼善女人。女人跟男人一樣,可以信佛,只要努力學佛,一心念佛,同樣的,將來也有成佛的資格。總而言之,能夠對佛法具有深切的信仰,所作所爲都是循規蹈矩,合乎佛法的要求,勝過一般普通人的男女,都稱爲善男子、善女人。
「聞是經受持者」:聞,是用耳朵去聽,正如我在上面講,你們在下面坐著聽,就是聞。是經,是指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受,是領受:將經中的內容,一切道理,牢牢地記在腦海裏。持,是執持,永遠去受持,切實去修持。佛教徒必須具足聞、思、修叁慧:一個初入佛門的人,對佛法完全不懂,每當有善知識在講佛法時,盡量找機會去聽,慢慢地,對佛法就多多少少有了一點了解,這是由聽聞佛法,所得到的智慧,叫做聞慧。聽過佛法以後,再加以思考、分析,就是思慧。進一步,依佛法的理論身體力行,去修持,就是修慧。念佛的淨土法門,需要信、願、行叁資糧,跟聞、思、修叁慧,可以互相配合:我們聽了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講解後,生起信心,經過深切的思考,而發願修持,最後專心執持念阿彌陀佛聖號,總有一天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,就可往生西方。因此、「聞是經受持者」這句話,實際是包括聞、思、修叁慧及信、願、行叁資糧。列表如下:
┌聞──聞慧──信┐
聞是經受持者┼受──思慧──願┼叁 資 糧
└持──修慧──行┘
「及聞諸佛名者」:諸佛,就是上面所講的六方諸佛。諸佛的名號,具足無量功德,萬德洪名,能夠受持本經,又能夠聽聞到諸佛名號的人,是宿世具有極大的善根修來的!
《無量壽經》說:「若不往昔修福慧,于此正法不能聞;已曾欽奉諸如來,故有因緣聞此義。」意思是:假使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德、修智慧,對無上的正法,根本無法親聞;過去生中曾經親近諸佛如來,種下了因緣,現世才有機會聽到這樣無上而神聖的微妙法。總說一句,就是過去生中種下親近佛法的善根,今生才有聽聞正法的福報!
《華嚴經》有首偈說:「甯受地獄苦,得聞諸佛名,不願生天中,而不聞佛名!」佛法難聞,六道中,只有人間才有聽聞佛法的機會,地獄萬分痛苦,不容易聽到佛法,生到天上又太優裕,享受都來不及,那裏會想到要聽聞佛法呢!這首偈語則表示:只要能聽到諸佛的名稱,甯願墮到地獄去受苦也心甘情願,相反的,假使聽不到佛名,就算升到天上去是如何快樂,也不願去!
每尊佛有每尊佛的意義,而且各有他的啓示,如果能向每尊佛學習,對學佛、對做人,都有很大的幫助,也有無盡的功德。
「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」:學佛的人,無論男人或女人,只要是能受持本經,能聽到六方諸佛的人,功德是不可思議的,一定會時時獲得諸佛的護佑,時時的憶念不忘!
「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這是說:在聽聞本經,及聽了六方諸佛的聖號,都能夠得到無上的菩提果位,而永不退轉了。阿,譯爲「無」;耨多羅,譯爲「上」;叁藐,譯爲「正等」;叁菩提,譯爲「正覺」。合起來,就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當我們成佛以後,就能獲得這殊勝的「榮銜」。
爲什麼證得佛的果位,稱爲「無上正等正覺」呢?詳細分析起來,是有各種層次的含意的。簡單的說:
一、正覺:正,是不邪;覺,是不迷。說明白一點,就是「正確的覺悟」。我們衆生從無始以來,妄想執著,將本覺心埋沒在虛幻的五蘊當中,迷而不覺,所以稱爲「不覺」的衆生;外道是向心外求法,而所覺悟的道,不是妄、就是邪,所以他們都是「邪覺」。凡夫是「不覺」,外道是「邪覺」,「正覺」是揀別不是「不覺」,也不是「邪覺」。
二、正等:正,是不偏;等,是平等。自覺以後,是菩薩境界,正正當當,正大光明,大公無私地,能夠達到真正平等,力行利他的工作;這是揀別不是二乘的「獨覺」。二乘人雖然正覺了,但他們只求自利,不能利他,純粹是一個自了漢,自己脫離叁界、脫離生死痛苦,是偏而不正,沒有平等普遍的大悲心,不能稱爲「正等」,所以正等是揀別不是聲聞緣覺的覺悟。
叁、無上:阿耨多羅,是無上,能夠叁覺圓滿,萬德具備,沒有再超過其上者;這是揀別不是菩薩。因爲菩薩雖然自覺覺他,但利他的功德尚未圓滿,還有小小無明煩惱,正如十四日的月亮,不像十五日的月亮那麼光明圓滿,還有上位的佛果可求。因此,菩薩只可說是正等正覺,不夠資格稱爲無上。唯有佛陀,叁覺圓滿,萬德具足,才真正夠資格尊稱爲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學佛如果能夠如法修持,將來總有一天會得到這個榮譽的頭銜!
是故舍利弗!汝等皆當信受我語,及諸佛所說!
釋尊又叫舍利弗,說道:「舍利弗啊!依照上面所說的緣故,爲什麼六方諸佛要贊歎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呢?你們大家對于我,以及六方諸佛所說的話,皆應當信仰、受持!」
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及在座所有聽衆,規勸大家應該相信他及六方諸佛的話,相信什麼呢?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我們要發願、要至誠地念佛,平常大家只要有時間,多多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將來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釋尊一再勸導我們要信仰、要受持,我們應該依教奉行,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的一番苦口婆心!
舍利弗!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于彼國土,若已生,若今生,若當生。
釋迦牟尼佛又繼續叫當機的舍利弗,說道:「舍利弗!如果有人已經發了願,或是現在發願,或是將來發願,要求往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,這許多人,都可以證得不退轉無上菩提的聖果,而不會半途而廢的!對于那極樂世界,已發願的,已經往生了;現在發願的,今生就往生;將來發願的,將來也一定往生。」
前面一段文,是釋迦牟尼佛說明阿彌陀佛是那麼的慈悲、西方極樂世界又是那麼的殊勝,勉勵大家對阿彌陀佛、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信仰心。接著在這一段文中,釋迦牟尼佛又勸勉我們要發願。發願,是佛教的一個術語,就是立志。古人說:「有志者,事竟成!」有願必成,這是自然的定律。不管是世間的或是出世間的事業,如果毫無目標,必然會一事無成,希望有成就,一定要立志。同樣的,修學淨土法門,沒有發願,就算西方極樂世界是如何的殊勝,跟我們也毫無關系,又那裏能往生呢!
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,已經有十劫這麼長久的時間,在這一段時間中,淨土念佛法門早已流布十方世界。釋尊講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時,十劫前已經有人發願,生到西方極樂國去了,所以稱爲「已發願」。當釋尊講《阿彌陀經》時,座下的聽衆,聽到西方殊勝的境界,心向往之,隨即發願,就是「今發願」。釋尊講過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以後,淨土法門自然流傳于後世,未來聽經的人,一定也會發願,因此說是「當發願」。這兒的「已」、「今」、「當」:包括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發願的衆生。總之,只要由信而發願,由願而實行,叁資糧具足,那是一定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!
是故舍利弗!諸善男子,善女人,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世尊又很誠懇地叫舍利弗,對他說道:「舍利弗啊!就是這樣,你應該知道,所有一切有善心的男子和女人,對于我所說西方淨土法門,深切體會出它的美滿與殊勝,發生了信仰,必須發願,求生到那西方極樂世界去!」
這一段文,是釋迦牟尼佛第叁次勸請娑婆世界的衆生發願的經文了。在前面「正宗分」,世尊宣說依正莊嚴,講到往生的衆生都能夠得到不退轉的時候,第一次勸我們說:「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」講到「正宗分」最後的時候,世尊再次勸勉我們道:「若有衆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」現在第叁次勸我們發願,主要是強調「要發願往生,就能往生,而且往生以後,都能夠證得不退轉的佛果。」
釋尊是如此慈悲,苦口婆心,一而再,再而叁的勸勉我們要發願往生,就像是父母對于子女,一再的叮咛要注意念書一般。做子女的,應該聽從父母的教誨,努力用功,才會有好成績。同樣的,身爲佛教徒,應該依教奉行,才不辜負世尊慈父的一片悲心!
稱念阿彌陀佛聖號,發願往生,真是那麼殊勝嗎?《叁寶感應要略》中記載著這樣的一段事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