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4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實:中國古時齊州有位道诠法師,讀到龍樹菩薩所造的《大智度論》,論中對「般若」有詳細的注解,讓人讀後,啓發智慧,因此對龍樹菩薩非常崇拜,造了一尊叁尺高的龍樹像,每天供養、祈求、發願:「龍樹菩薩:您證到歡喜地,而且已經往生極樂,輔助彌陀往十方教化衆生,希望您大慈大悲,憐憫、保佑我,使我也能往生淨土。」

  一天晚上,道诠法師夢到一位比丘,對他說:「叁年以後,你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了!」

  道诠法師回答說:「我還有師父和母親需要奉養,怎麼可以先舍壽?」

  比丘說:「以你的情況,等我回去禀告阿彌陀佛,再來告訴你。」說著,比丘就不見了。

  叁天以後,道诠法師又夢見比丘來對他說:「我已禀告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體會你的情形,他說:『你師父十二年後圓寂,母親二十年後逝世,再加上你原先叁年的壽命,等二十叁年後你才往生極樂世界好了!』」

  道诠法師又問:「我的母親、師友,能不能往生淨土?」

  比丘說:「只要同心發願,必定能往生,不用置疑!」

  道诠法師聽後,高興極了。說:「很對不起,跟您見了兩次,忘了請問上下法號。」

  比丘微笑著說:「我是龍樹,因爲你誠心雕塑禮拜我的形象,所以才特別來告訴你。」

  後來,道诠法師的師父和母親逝世的年齡,跟夢中比丘所說佛所預估的時間完全相同。道诠法師也在二十叁年後的正月十五日逝世。當往生時,紫色的雲彩,蓋住他住的茅蓬,美妙音樂充滿虛空,香氣充塞滿室,種種瑞相足以表示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他。

  虔誠禮佛,能得往生,本是衆人都相信的事實。阿彌陀佛慈悲,體念孝順的行爲,讓他多活二十年,多麼令人感動!

  講完出家人往生的事迹,再來講一段在家人往生的故事。根據《佛祖統記》的記載:宋朝開封府有一個知府(縣長)名叫宗裏敬,他的母親任氏,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。她用檀香木雕刻了一尊阿彌陀佛的聖像,經常放在頭頂上,時時刻刻誦念阿彌陀佛的聖號。幾十年如一日,從未改變。生活雖然刻板,但是健康愉快。一直到九十七歲的某一天,她預知時至,把兒子叫到面前,念了一首偈:「人人有個彌陀,奈何拋棄;處處無非極樂,不解歸來。」(每個人具足自性彌陀,可惜不懂得珍惜,白白地把它拋棄;大家都以爲極樂世界是在西方,其實人間就是淨土。衆生不了解這個道理,不懂得把妄心收回來,這一生就茫茫然過去了。)接著又說:「我就要走了,好好地念佛,將來在西方再見吧!」

  第二天一早起床,沐浴,梳洗更衣,上香,拜佛,合掌向西,就這樣走了。那麼的潇灑,那麼的自在!大家希望將來往生嗎?應該向她學習。

  講到這裏,也許有人不免要發出一個疑問:所謂「已生」、「今生」、「當生」,這十方叁世的一切衆生,如果都信願念佛,往生極樂;而極樂國土只是一個世界,那有那麼大的容量?

  是的,以我們凡夫的見解來衡量,那是不無問題的。但是極樂世界,是由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所成就的,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「妙有」世界,絕對不是我們凡夫所執著有限量的領域。現在,我再引證「維摩丈室」,來說明這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
  當維摩居士「因衆生病而病」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因爲他是大居士,想派弟子去探病,可是居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,常常提出種種問題,衆弟子都被他問得啞口無言。聽說佛陀要派大家去探病,誰也不敢去,就在那裏互相推讓著。慈悲的佛陀明白弟子們的心理,就請智慧最高的文殊菩薩,代表大家去。弟子們有了文殊菩薩爲靠山,又爭先恐後地要求同去。于是文殊菩薩奉了世尊的慈命,帶領著舍利弗等十大弟子們,浩浩蕩蕩地去探病。到達維摩居士家裏,才發現那只是一間只有一丈四方的病房,稱爲「方丈」(叢林住持稱方丈就是由此而來),看來實在容納不了幾個人!舍利弗看了,皺皺眉,私自想道:「這麼一個小房間,怎麼坐得下我們這麼多人呢?」

  維摩居士見貌辨色,了解舍利弗的想法,向他瞪瞪眼,並責問道:「你們是爲法、爲真理來,還是爲享受、爲座位而來?」

  接著,這位神通廣大的居士,隨時從須彌燈王佛那裏,借來了八萬四千「由旬」高的獅子座,一共有叁萬二千座,放進了只有一丈四方的房子中間。一由旬有四十裏的長度,八萬四千由旬,那獅子座的體積該有多大?竟然借來了叁萬二千個這樣巨大的獅子座,統統放進了「方丈」的小房間中。這一神變,當然使在場的佛弟子們不免大吃一驚!

  當我們聽了「維摩丈室」的故事,正如大海能容納百川,並沒有見海水向外四溢;明鏡能含容萬象,也未見將鏡子撐破,也應該了解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,同樣地是一個融通無礙、超越任何障礙的殊勝境界。我們到此也該深信:極樂世界,絕對能夠容納十方所有一切念佛的衆生。再說我們往生西方,蓮花化生,那完全是一種心理狀態,並非血肉之軀直接去投胎。心理是超然物外的,不受時空所局限。因此西方永遠不會有人滿之患的!

  舍利弗!如我今者,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。

  佛又叫舍利弗,對他說道:「舍利弗!像我現在稱揚贊歎前面所說的十方一切諸佛,所具有的功德,不能以思想可以想象,也不可用語言文字所能形容描述出來的。」

  這一段,是釋迦世尊稱贊一切諸佛,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在玄奘法師所譯的經文,直譯爲:「如我今者,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。」

  從兩種譯文看來,文字雖然不一樣,意義卻相同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十方諸如來,同共一法身。」十方諸佛的法身,是無分彼此。因此,贊歎諸佛,也就是贊歎阿彌陀佛;同樣的,贊歎阿彌陀佛,也就是贊歎諸佛了。

  彼諸佛等,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,而作是言:釋迦牟尼佛,能爲甚難希有之事,能于娑婆國土,五濁惡世,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中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當我在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的時候,而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,也都在稱贊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他們都這樣說:「釋迦牟尼佛能夠做出很難得而希有的事,能夠在娑婆世界,五濁惡世: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當中,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。」

  這一段文,是十方諸佛對釋尊的稱贊。諸佛對釋尊的稱贊,既不是佛身的相好,也並非國土的莊嚴,最主要的,是稱贊釋迦牟尼佛難行能行、難忍能忍的偉大精神!娑婆世界是一個非常惡濁的國土,又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這麼長久時間的修持,如果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,是難以修行成佛,所以值得十方諸佛的稱贊和贊揚!

  釋迦牟尼佛:是我們娑婆世界教主的名稱。是印度文,譯成中文:「釋迦」是「能仁」;「牟尼」是「寂默」。世間上一般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,釋迦牟尼佛爲了恒順衆生的機宜,說出了八萬四千的法門,這種觀機逗教,善巧方便攝化衆生的技術,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,而是佛陀獨具的「能耐」!「仁」,仁慈,佛陀希望把一切衆生救離苦海,對衆生們有極大的恩澤,所以又稱爲仁。這是大悲流露所表現出來的。「寂默」,寂靜沈默,佛陀雖然終日忙著說法度生,但是他的內心卻靜如止水。這是以佛如如不動的德性,本來面目的方面來說明的。《金剛經》提到:「滅度一切衆生,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。」佛度衆生,可算是「無所爲而爲」,從不執著衆生爲他所度,完全是出于大悲心、大智慧。所以稱爲能仁,寂默。

  「娑婆國土」:這是指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。「娑婆」,梵語,譯成中文是「堪忍」。表示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衆生,堪能忍受目前所受種種的痛苦(包括前面所講過的叁苦、八苦,以及無量諸苦),而不願舍離。所以稱爲堪忍世界。

  「五濁惡世」:濁,渾濁,汙穢不潔淨的意思。《楞嚴經》中以清水作譬喻,水本來是明可鑒人,但如果用沙石投進去,那就會渾濁不清了。我們這個世界,有五種惡濁的現象,所以稱爲「五濁惡世」。

  一、劫濁:梵語「劫波」,譯成中文爲「時分」,就是時間。時間有長短的分別,劫,就是表示長時間。前面我們已經講過,人的壽命最長有八萬四千歲,每過百年減一歲,一直減到十歲,稱爲「減劫」;每過百年又增一歲,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,稱爲「增劫」,經過一減一增,就是一小劫。積二十個小劫爲一個中劫。宇宙本來是一團的氣體,漸漸成爲液體,最後凝成固體,經過一個中劫這麼長久的時間,才形「成」一個世界。經營安定,即是「住」。世間是無常的,人世並不能永久存在,當刀兵、水火、饑馑、疾疫……,種種災難,接踵而來的時候,衆生的感受將是苦不堪言。這種「成」、「住」、「壞」、「空」的現象,是時間所造成人生的痛苦,所以稱爲「劫濁」。

  二、見濁:見,是見解,也是指思想、學說。人類有各自不同的思想,有資本主義、共産主義、唯心論、唯物論、有神論、無神論等種種的學說。每人都以爲自己的見解是最正確的,因此形成世界紛亂戰禍。在佛學上,分爲五種見:

  (1)身見:又稱爲我見。人類(包括一切衆生)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及色受想行識五蘊等精神物質構成的,是緣生的,是虛假的。可是衆生卻是這麼愚癡,對于四大、五蘊假合的身心,執爲實我、我所,因而起惑造業,輪轉生死。老子說:「吾有大患,爲我有身;若我無身,何有所患。」一般人都執著有一個實我,都希望世間的東西都爲我所擁有,貪瞋癡現象都是爲滿足這個虛假身體的欲望而産生,災難也就隨著發生了。如果能看得透,不執著這個虛假的人身,又那裏會産生種種的災難呢!

  (2)邊見:妄執「斷(斷滅)」、「常(永恒)」二種見解,是一種極端的偏見。執邊見的人,都不相信來世的因果。爲什麼呢?因爲執「斷見」的人,認爲人死如燈滅,死了就什麼都完了,否定了來世。執「常見」的人,認爲人死了仍然會轉世爲人。永遠是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