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▪P4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实:中国古时齐州有位道诠法师,读到龙树菩萨所造的《大智度论》,论中对「般若」有详细的注解,让人读后,启发智慧,因此对龙树菩萨非常崇拜,造了一尊三尺高的龙树像,每天供养、祈求、发愿:「龙树菩萨:您证到欢喜地,而且已经往生极乐,辅助弥陀往十方教化众生,希望您大慈大悲,怜悯、保佑我,使我也能往生净土。」

  一天晚上,道诠法师梦到一位比丘,对他说:「三年以后,你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了!」

  道诠法师回答说:「我还有师父和母亲需要奉养,怎么可以先舍寿?」

  比丘说:「以你的情况,等我回去禀告阿弥陀佛,再来告诉你。」说着,比丘就不见了。

  三天以后,道诠法师又梦见比丘来对他说:「我已禀告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体会你的情形,他说:『你师父十二年后圆寂,母亲二十年后逝世,再加上你原先三年的寿命,等二十三年后你才往生极乐世界好了!』」

  道诠法师又问:「我的母亲、师友,能不能往生净土?」

  比丘说:「只要同心发愿,必定能往生,不用置疑!」

  道诠法师听后,高兴极了。说:「很对不起,跟您见了两次,忘了请问上下法号。」

  比丘微笑着说:「我是龙树,因为你诚心雕塑礼拜我的形象,所以才特别来告诉你。」

  后来,道诠法师的师父和母亲逝世的年龄,跟梦中比丘所说佛所预估的时间完全相同。道诠法师也在二十三年后的正月十五日逝世。当往生时,紫色的云彩,盖住他住的茅蓬,美妙音乐充满虚空,香气充塞满室,种种瑞相足以表示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他。

  虔诚礼佛,能得往生,本是众人都相信的事实。阿弥陀佛慈悲,体念孝顺的行为,让他多活二十年,多么令人感动!

  讲完出家人往生的事迹,再来讲一段在家人往生的故事。根据《佛祖统记》的记载:宋朝开封府有一个知府(县长)名叫宗里敬,他的母亲任氏,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。她用檀香木雕刻了一尊阿弥陀佛的圣像,经常放在头顶上,时时刻刻诵念阿弥陀佛的圣号。几十年如一日,从未改变。生活虽然刻板,但是健康愉快。一直到九十七岁的某一天,她预知时至,把儿子叫到面前,念了一首偈:「人人有个弥陀,奈何拋弃;处处无非极乐,不解归来。」(每个人具足自性弥陀,可惜不懂得珍惜,白白地把它拋弃;大家都以为极乐世界是在西方,其实人间就是净土。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,不懂得把妄心收回来,这一生就茫茫然过去了。)接着又说:「我就要走了,好好地念佛,将来在西方再见吧!」

  第二天一早起床,沐浴,梳洗更衣,上香,拜佛,合掌向西,就这样走了。那么的潇洒,那么的自在!大家希望将来往生吗?应该向她学习。

  讲到这里,也许有人不免要发出一个疑问:所谓「已生」、「今生」、「当生」,这十方三世的一切众生,如果都信愿念佛,往生极乐;而极乐国土只是一个世界,那有那么大的容量?

  是的,以我们凡夫的见解来衡量,那是不无问题的。但是极乐世界,是由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,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「妙有」世界,绝对不是我们凡夫所执着有限量的领域。现在,我再引证「维摩丈室」,来说明这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。

  当维摩居士「因众生病而病」的时候,释迦牟尼佛因为他是大居士,想派弟子去探病,可是居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,常常提出种种问题,众弟子都被他问得哑口无言。听说佛陀要派大家去探病,谁也不敢去,就在那里互相推让着。慈悲的佛陀明白弟子们的心理,就请智慧最高的文殊菩萨,代表大家去。弟子们有了文殊菩萨为靠山,又争先恐后地要求同去。于是文殊菩萨奉了世尊的慈命,带领着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们,浩浩荡荡地去探病。到达维摩居士家里,才发现那只是一间只有一丈四方的病房,称为「方丈」(丛林住持称方丈就是由此而来),看来实在容纳不了几个人!舍利弗看了,皱皱眉,私自想道:「这么一个小房间,怎么坐得下我们这么多人呢?」

  维摩居士见貌辨色,了解舍利弗的想法,向他瞪瞪眼,并责问道:「你们是为法、为真理来,还是为享受、为座位而来?」

  接着,这位神通广大的居士,随时从须弥灯王佛那里,借来了八万四千「由旬」高的狮子座,一共有三万二千座,放进了只有一丈四方的房子中间。一由旬有四十里的长度,八万四千由旬,那狮子座的体积该有多大?竟然借来了三万二千个这样巨大的狮子座,统统放进了「方丈」的小房间中。这一神变,当然使在场的佛弟子们不免大吃一惊!

  当我们听了「维摩丈室」的故事,正如大海能容纳百川,并没有见海水向外四溢;明镜能含容万象,也未见将镜子撑破,也应该了解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,同样地是一个融通无碍、超越任何障碍的殊胜境界。我们到此也该深信:极乐世界,绝对能够容纳十方所有一切念佛的众生。再说我们往生西方,莲花化生,那完全是一种心理状态,并非血肉之躯直接去投胎。心理是超然物外的,不受时空所局限。因此西方永远不会有人满之患的!

  舍利弗!如我今者,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。

  佛又叫舍利弗,对他说道:「舍利弗!像我现在称扬赞叹前面所说的十方一切诸佛,所具有的功德,不能以思想可以想象,也不可用语言文字所能形容描述出来的。」

  这一段,是释迦世尊称赞一切诸佛,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。在玄奘法师所译的经文,直译为:「如我今者,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。」

  从两种译文看来,文字虽然不一样,意义却相同。《华严经》讲:「十方诸如来,同共一法身。」十方诸佛的法身,是无分彼此。因此,赞叹诸佛,也就是赞叹阿弥陀佛;同样的,赞叹阿弥陀佛,也就是赞叹诸佛了。

  彼诸佛等,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,而作是言:释迦牟尼佛,能为甚难希有之事,能于娑婆国土,五浊恶世,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中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当我在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的时候,而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,也都在称赞我有不可思议的功德。他们都这样说:「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出很难得而希有的事,能够在娑婆世界,五浊恶世: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当中,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。」

  这一段文,是十方诸佛对释尊的称赞。诸佛对释尊的称赞,既不是佛身的相好,也并非国土的庄严,最主要的,是称赞释迦牟尼佛难行能行、难忍能忍的伟大精神!娑婆世界是一个非常恶浊的国土,又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久时间的修持,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,是难以修行成佛,所以值得十方诸佛的称赞和赞扬!

  释迦牟尼佛:是我们娑婆世界教主的名称。是印度文,译成中文:「释迦」是「能仁」;「牟尼」是「寂默」。世间上一般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,释迦牟尼佛为了恒顺众生的机宜,说出了八万四千的法门,这种观机逗教,善巧方便摄化众生的技术,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,而是佛陀独具的「能耐」!「仁」,仁慈,佛陀希望把一切众生救离苦海,对众生们有极大的恩泽,所以又称为仁。这是大悲流露所表现出来的。「寂默」,寂静沉默,佛陀虽然终日忙着说法度生,但是他的内心却静如止水。这是以佛如如不动的德性,本来面目的方面来说明的。《金刚经》提到:「灭度一切众生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」佛度众生,可算是「无所为而为」,从不执着众生为他所度,完全是出于大悲心、大智慧。所以称为能仁,寂默。

  「娑婆国土」:这是指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。「娑婆」,梵语,译成中文是「堪忍」。表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众生,堪能忍受目前所受种种的痛苦(包括前面所讲过的三苦、八苦,以及无量诸苦),而不愿舍离。所以称为堪忍世界。

  「五浊恶世」:浊,浑浊,污秽不洁净的意思。《楞严经》中以清水作譬喻,水本来是明可鉴人,但如果用沙石投进去,那就会浑浊不清了。我们这个世界,有五种恶浊的现象,所以称为「五浊恶世」。

  一、劫浊:梵语「劫波」,译成中文为「时分」,就是时间。时间有长短的分别,劫,就是表示长时间。前面我们已经讲过,人的寿命最长有八万四千岁,每过百年减一岁,一直减到十岁,称为「减劫」;每过百年又增一岁,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,称为「增劫」,经过一减一增,就是一小劫。积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。宇宙本来是一团的气体,渐渐成为液体,最后凝成固体,经过一个中劫这么长久的时间,才形「成」一个世界。经营安定,即是「住」。世间是无常的,人世并不能永久存在,当刀兵、水火、饥馑、疾疫……,种种灾难,接踵而来的时候,众生的感受将是苦不堪言。这种「成」、「住」、「坏」、「空」的现象,是时间所造成人生的痛苦,所以称为「劫浊」。

  二、见浊:见,是见解,也是指思想、学说。人类有各自不同的思想,有资本主义、共产主义、唯心论、唯物论、有神论、无神论等种种的学说。每人都以为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,因此形成世界纷乱战祸。在佛学上,分为五种见:

  (1)身见:又称为我见。人类(包括一切众生)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及色受想行识五蕴等精神物质构成的,是缘生的,是虚假的。可是众生却是这么愚痴,对于四大、五蕴假合的身心,执为实我、我所,因而起惑造业,轮转生死。老子说:「吾有大患,为我有身;若我无身,何有所患。」一般人都执着有一个实我,都希望世间的东西都为我所拥有,贪瞋痴现象都是为满足这个虚假身体的欲望而产生,灾难也就随着发生了。如果能看得透,不执着这个虚假的人身,又那里会产生种种的灾难呢!

  (2)边见:妄执「断(断灭)」、「常(永恒)」二种见解,是一种极端的偏见。执边见的人,都不相信来世的因果。为什么呢?因为执「断见」的人,认为人死如灯灭,死了就什么都完了,否定了来世。执「常见」的人,认为人死了仍然会转世为人。永远是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