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▪P4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人,就是否定了六道轮回的道理。这二种人,都不相信来世。执「断见」者,人死了就算了,有什么可怕的?执「常见」者,纵然作恶处死刑,认为死后二十年,转头来又是一条好汉。这种思想,危害国家社会太大了!

  (3)邪见:「邪」,不正。身见、边见都可以称为邪见,但是邪见最主要的是拨无因果。不承认世间有因果,是人生最大的错误。一般人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:某某人辛苦了一辈子,做了数不尽的善事,结果呢?还不是得到相反的报应;有些人为非作歹,杀人放火,无恶不作,可还是照样财大势大,活得很好。因果,岂不是空谈吗!这只是以一世来衡量因果的道理,是行不通的。佛教所讲的因果,是通三世的。要知道,一个现世做了许多善事的人,遭受到种种的不如意,那是前世所种的恶因而招感到的恶果,眼前所做的善事,要待来生才能招感到善果。这才是佛教所讲三世因果的定义。俗语说:「善恶到头终有报,只争来早与来迟。」又说:「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。」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,行善或作恶,一定会得到应得的报应,只是迟早的问题。

  学佛的人千万不要怕吃亏,就算眼前吃了亏,也不要想报复人家,为什么?正如佛经所说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」自作还是自受,果报是丝毫不爽的。

  果报可分为:今生报、来生报及多生报三种。正如种植果树,有的只要几个月就能开花结果,有的需要一、两年才有果实,更久的要经过十年八载的培植、照顾,才能有收获,这跟佛教所讲「三世因果」或「多生多世因果」,是同样的道理。

  (4)见取见:「取」、执着。有一种人,固执自己的见解,总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最对的,自己所修的法是最高的,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,因此贻误终身。

  (5)戒禁取见:这是释迦世尊在世时,九十六种外道,其中之一的一种错误的见解。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戒条,有的以牛为学习的对象,以为跟牛一样吃草就是持戒;有的拜火,相信跳入火中就能升天;有的持狗戒,有的把自己倒挂在树上,总之,他们修种种奇奇怪怪的苦行,以为唯有这样才能升天,才能解脱。

  三、烦恼浊:「烦」,是烦扰、烦躁;「恼」,是恼乱、苦恼。一个人的情绪、精神得不到安宁,时时刻刻受到煎熬,内心充满烦恼,外表看起来虽然很安静,可是一肚子烦恼,弄得自己身心不安。《智度论》第七卷讲到:「烦恼者,能令心烦,能作恼故,名为烦恼。」是人心理上不安宁的精神作用,有时称为「惑」或「障」。唯识学上对烦恼的分析,说明得很详细。可以分为六个「根本烦恼」和大(八个)、中(两个)、小(十个)共二十个「随烦恼」。根本烦恼就像树木的根,随烦恼就像树木的枝叶。俗语说擒贼先擒王,没有了根,就什么都没有了。研究烦恼,小枝小叶不必去管,我们就把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见,六个根本烦恼来了解一下吧。「见」,前面我们讲「见浊」时已经讲过了,这里不再重复,只讲其他五个:

  (1)贪:对于外面所有适合自己心意的,一切的顺境,所引生出来的一种贪着心。人生为什么会充满痛苦?那就是因为贪心太重,所以说:「众苦所因,贪欲为本。」人总是对世间的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种境界(五欲),生起贪欲心,永无满足。

  [1]财:钱财。不管大人或小孩,对钱财都是非常喜爱的,从不会嫌多,一而十,十而百,百而千、万、甚至百万、千万,真是多多益善。

  [2]色:男女关系。异性相吸,本来就是很平常的事。孔子说:「食色、性也。」色,就像大家需要吃饭一般,都是人的本性。

  [3]名:名誉对于人,也是一件重要的事。固然「流芳百世」是为了名,就算是为非作歹,「遗臭万年」又何尝不是为了把名留在世上呢?

  [4]食:大家不只希望吃得饱,更想要山珍海味,讲究营养。

  [5]睡:谁不想多睡一会儿呢!虽说实行三八制,可是每逢休假,总喜欢赖在床上,睡睡懒觉。

  以上五欲就是贪的对象。人生一直为这五种欲望不停地奔忙、追求,结果是求到了又怕失去,求不到就不停地钻营,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,因此造成无量的痛苦。

  讲到贪,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,讲出来给各位听听:

  很久以前,有一些作坏事的恶人,死后堕落到畜生道去,有的做牛,有的做马,做猪、做狗……,当它们的业报尽了以后,被阎罗王叫去,告诉它们说:「你们的业报尽了,苦受完了,可以投胎,转世去做人了。」

  听到阎罗王的话,大家并没有高兴的表情,只是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谁也不肯走上前一步。原来大家虽然在畜生道,可是有机会亲近阎罗王,听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,生活虽然是苦一点,还是满平静的,都不急着离开。就推举马大哥去向阎罗王请愿:「人间太黑暗了,人类彼此勾心斗角,我们过不惯那种混乱的生活,倒不如多做几年畜生,生活还比较安逸。」

  「看在你们在畜生道这几年的生活还守本份,就再亲近我一段时期,将来再转世吧!」阎罗王考虑了一下说。

  这时,一个堕入鬼道的大恶人也是业报尽了,将转世做人,看到阎王接受畜生的要求,于是有样学样,向阎王说:「阎王大人,我没转世为人以前,是不是也可以有个小小的要求?」

  「你就说吧。」阎王回答。

  「我的要求并不大,只要:小小田园五百亩,一妻一妾贤且美,父为宰相子状元……」

  阎王听了前面这三句,就不耐烦地制止他说:「好啦!好啦!如果人间有如此福报,那末,『汝为阎王我为汝』!」连阎王也不愿做了。因此,阎王一怒之下,再把贪心鬼打入地狱。因为太贪心了,本来可以脱离三恶道,转世去做人的,却更可悲的,被打入地狱去受苦了。

  讲完贪心鬼的故事,我再继续讲以下的烦恼。

  (2)瞋:对于一切不如意,违背自己意见的逆境,所生起的憎恨心。「瞋」,生气,发脾气。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呢?就是遇到不称心的事,比如被人欺侮了,或是被人骂了,都是造成我们发脾气的原因。人一有了瞋心,就会造无穷无尽的恶业,所以说:「一念瞋心起,八万障门开。」人只要动了一念瞋恨心,许多造罪的举动,魔障的大门立刻大开。又说:「瞋是无明火,能烧功德林。」瞋像是一把无明的大火,就算像森林那么多的功德,都会被它烧光,所以我们要修忍辱波罗蜜,才能把无尽的宝藏保存着,否则,「小不忍则乱大谋」,所有的功德都会被烧光了!

  (3)痴:愚痴。正如它的简体字「痴」所表示的,在知见方面,发生了毛病,并不是完全无知,而是对一切道理,缺乏正知正见,变成是非颠倒,以是为不是,以不是为是,拨无因果。凡是无明迷昧的人,本身没有智慧,人生会痛苦,社会如果人人都愚痴,因果迷乱,世界就会大乱。

  以上所讲「贪」「瞋」「痴」三毒,是最大的烦恼根源。

  (4)慢:是贡高我慢、仗势凌人的心理。说明白一点,就是瞧不起别人,以为自己了不起,凭自己的权威、势力、富贵、聪明、才智等等,傲慢、卑视他人,什么人都不在他眼下的一种心理。也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、太大了。按照唯识学的分类,慢可分为七种:

  [1]慢:分为二种:1、「于劣计己胜」,拿别人来跟自己比较,别人的道德、学问和才能都不如我,我自然轻慢、瞧不起他。2、「于等计己等」,别人的道德、学问和才能跟我一样,比如说,我考八十分,他也考八十分;他考九十分,我也考九十分,我跟他是半斤八两,是相等的,我何必去恭敬他呢!这两种情形都叫做「慢」。

  [2]过慢:分为两种:1、「于等计己胜」,别人本来与我相等的程度,我反而不承认,并说超过他,比他还要好,怎能向他虚心学习。2、「于胜计己等」,别人本来胜过我了,但我硬是不承认,总认为同他差不多,为什么我要向他低头!这两种都叫做「过慢」。

  [3]过过慢:「于胜计己胜」,别人的德学本来超过我不知多少倍,我不仅不认输,反而说我胜他太多了!如此大言不惭,就叫做「过过慢」。

  [4]我慢:这是在地水火风四大或在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身体上,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,而生起一种傲慢,认为我最大,我最高,我最胜,所以叫做「我僈」。

  [5]增上慢:这是「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」,自己还没有证得罗汉、菩萨等圣果,却妄称自己已经证得了圣果,这比前面所讲过的慢、过慢、过过慢更傲慢骄狂了!因为慢、过慢、过过慢,只不过是在劣、等、胜三个等级上较量而生慢心,现在竟从根本上「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」,所以称为「增上慢」,这是最要不得的!

  [6]卑劣慢:这也分为两种来解释:1、别人多分胜过我,我执着不过少许不如他,那可说是相差无几。别人明明超过自己几百、几千、几万倍,可是我总是执着只不过差那么一点点,实在是没有什么了不得。2、自甘卑劣,没有上进心。比如说:你吃饭,我也吃饭,读书是人,不读书也是人,有什么了不起呢!这种「自暴自弃」的心理,就叫做「卑劣慢」。

  [7]邪慢:这种心理的罪过最大。这是在自己已有的慢心再生起了一种邪见。不但是自己无德还要执着自己有德,甚至妄说佛菩萨与所有的神鬼,总差不多,我为什么要去恭敬礼拜?这简直是「慢上加邪」,胡言乱语,所以称为「邪慢」。

  人之所以会有许许多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,都是从这些骄慢心生起的,我们说:骄妄自大,自大,合起来不就是「臭」吗!

  (5)疑:是信的反面。对佛、法、僧三宝的功德,苦集灭道四谛的真理,因果的定律,都怀着狐疑不信的心理,或是有犹豫不决的态度,因为疑心重重,就没有办法生起一切善的行为,就没有办法学佛,就没有办法进步了!所以学佛的人如果有了「疑」,是非常危险的。

  为了以上所讲的种种的烦恼,搞得我们身心充满痛苦、不安,像一股污浊的流水,无法清凉自在,所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