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4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,就是否定了六道輪回的道理。這二種人,都不相信來世。執「斷見」者,人死了就算了,有什麼可怕的?執「常見」者,縱然作惡處死刑,認爲死後二十年,轉頭來又是一條好漢。這種思想,危害國家社會太大了!

  (3)邪見:「邪」,不正。身見、邊見都可以稱爲邪見,但是邪見最主要的是撥無因果。不承認世間有因果,是人生最大的錯誤。一般人常常會提出這樣的疑問:某某人辛苦了一輩子,做了數不盡的善事,結果呢?還不是得到相反的報應;有些人爲非作歹,殺人放火,無惡不作,可還是照樣財大勢大,活得很好。因果,豈不是空談嗎!這只是以一世來衡量因果的道理,是行不通的。佛教所講的因果,是通叁世的。要知道,一個現世做了許多善事的人,遭受到種種的不如意,那是前世所種的惡因而招感到的惡果,眼前所做的善事,要待來生才能招感到善果。這才是佛教所講叁世因果的定義。俗語說:「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爭來早與來遲。」又說:「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」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,行善或作惡,一定會得到應得的報應,只是遲早的問題。

  學佛的人千萬不要怕吃虧,就算眼前吃了虧,也不要想報複人家,爲什麼?正如佛經所說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自作還是自受,果報是絲毫不爽的。

  果報可分爲:今生報、來生報及多生報叁種。正如種植果樹,有的只要幾個月就能開花結果,有的需要一、兩年才有果實,更久的要經過十年八載的培植、照顧,才能有收獲,這跟佛教所講「叁世因果」或「多生多世因果」,是同樣的道理。

  (4)見取見:「取」、執著。有一種人,固執自己的見解,總認爲自己的思想是最對的,自己所修的法是最高的,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,因此贻誤終身。

  (5)戒禁取見:這是釋迦世尊在世時,九十六種外道,其中之一的一種錯誤的見解。他們有各自不同的戒條,有的以牛爲學習的對象,以爲跟牛一樣吃草就是持戒;有的拜火,相信跳入火中就能升天;有的持狗戒,有的把自己倒挂在樹上,總之,他們修種種奇奇怪怪的苦行,以爲唯有這樣才能升天,才能解脫。

  叁、煩惱濁:「煩」,是煩擾、煩躁;「惱」,是惱亂、苦惱。一個人的情緒、精神得不到安甯,時時刻刻受到煎熬,內心充滿煩惱,外表看起來雖然很安靜,可是一肚子煩惱,弄得自己身心不安。《智度論》第七卷講到:「煩惱者,能令心煩,能作惱故,名爲煩惱。」是人心理上不安甯的精神作用,有時稱爲「惑」或「障」。唯識學上對煩惱的分析,說明得很詳細。可以分爲六個「根本煩惱」和大(八個)、中(兩個)、小(十個)共二十個「隨煩惱」。根本煩惱就像樹木的根,隨煩惱就像樹木的枝葉。俗語說擒賊先擒王,沒有了根,就什麼都沒有了。研究煩惱,小枝小葉不必去管,我們就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見,六個根本煩惱來了解一下吧。「見」,前面我們講「見濁」時已經講過了,這裏不再重複,只講其他五個:

  (1)貪:對于外面所有適合自己心意的,一切的順境,所引生出來的一種貪著心。人生爲什麼會充滿痛苦?那就是因爲貪心太重,所以說:「衆苦所因,貪欲爲本。」人總是對世間的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種境界(五欲),生起貪欲心,永無滿足。

  [1]財:錢財。不管大人或小孩,對錢財都是非常喜愛的,從不會嫌多,一而十,十而百,百而千、萬、甚至百萬、千萬,真是多多益善。

  [2]色:男女關系。異性相吸,本來就是很平常的事。孔子說:「食色、性也。」色,就像大家需要吃飯一般,都是人的本性。

  [3]名:名譽對于人,也是一件重要的事。固然「流芳百世」是爲了名,就算是爲非作歹,「遺臭萬年」又何嘗不是爲了把名留在世上呢?

  [4]食:大家不只希望吃得飽,更想要山珍海味,講究營養。

  [5]睡:誰不想多睡一會兒呢!雖說實行叁八製,可是每逢休假,總喜歡賴在床上,睡睡懶覺。

  以上五欲就是貪的對象。人生一直爲這五種欲望不停地奔忙、追求,結果是求到了又怕失去,求不到就不停地鑽營,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,因此造成無量的痛苦。

  講到貪,我想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,講出來給各位聽聽:

  很久以前,有一些作壞事的惡人,死後墮落到畜生道去,有的做牛,有的做馬,做豬、做狗……,當它們的業報盡了以後,被閻羅王叫去,告訴它們說:「你們的業報盡了,苦受完了,可以投胎,轉世去做人了。」

  聽到閻羅王的話,大家並沒有高興的表情,只是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誰也不肯走上前一步。原來大家雖然在畜生道,可是有機會親近閻羅王,聽他講一些做人的道理,生活雖然是苦一點,還是滿平靜的,都不急著離開。就推舉馬大哥去向閻羅王請願:「人間太黑暗了,人類彼此勾心鬥角,我們過不慣那種混亂的生活,倒不如多做幾年畜生,生活還比較安逸。」

  「看在你們在畜生道這幾年的生活還守本份,就再親近我一段時期,將來再轉世吧!」閻羅王考慮了一下說。

  這時,一個墮入鬼道的大惡人也是業報盡了,將轉世做人,看到閻王接受畜生的要求,于是有樣學樣,向閻王說:「閻王大人,我沒轉世爲人以前,是不是也可以有個小小的要求?」

  「你就說吧。」閻王回答。

  「我的要求並不大,只要:小小田園五百畝,一妻一妾賢且美,父爲宰相子狀元……」

  閻王聽了前面這叁句,就不耐煩地製止他說:「好啦!好啦!如果人間有如此福報,那末,『汝爲閻王我爲汝』!」連閻王也不願做了。因此,閻王一怒之下,再把貪心鬼打入地獄。因爲太貪心了,本來可以脫離叁惡道,轉世去做人的,卻更可悲的,被打入地獄去受苦了。

  講完貪心鬼的故事,我再繼續講以下的煩惱。

  (2)瞋:對于一切不如意,違背自己意見的逆境,所生起的憎恨心。「瞋」,生氣,發脾氣。人爲什麼會發脾氣呢?就是遇到不稱心的事,比如被人欺侮了,或是被人罵了,都是造成我們發脾氣的原因。人一有了瞋心,就會造無窮無盡的惡業,所以說:「一念瞋心起,八萬障門開。」人只要動了一念瞋恨心,許多造罪的舉動,魔障的大門立刻大開。又說:「瞋是無明火,能燒功德林。」瞋像是一把無明的大火,就算像森林那麼多的功德,都會被它燒光,所以我們要修忍辱波羅蜜,才能把無盡的寶藏保存著,否則,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,所有的功德都會被燒光了!

  (3)癡:愚癡。正如它的簡體字「癡」所表示的,在知見方面,發生了毛病,並不是完全無知,而是對一切道理,缺乏正知正見,變成是非顛倒,以是爲不是,以不是爲是,撥無因果。凡是無明迷昧的人,本身沒有智慧,人生會痛苦,社會如果人人都愚癡,因果迷亂,世界就會大亂。

  以上所講「貪」「瞋」「癡」叁毒,是最大的煩惱根源。

  (4)慢:是貢高我慢、仗勢淩人的心理。說明白一點,就是瞧不起別人,以爲自己了不起,憑自己的權威、勢力、富貴、聰明、才智等等,傲慢、卑視他人,什麼人都不在他眼下的一種心理。也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、太大了。按照唯識學的分類,慢可分爲七種:

  [1]慢:分爲二種:1、「于劣計己勝」,拿別人來跟自己比較,別人的道德、學問和才能都不如我,我自然輕慢、瞧不起他。2、「于等計己等」,別人的道德、學問和才能跟我一樣,比如說,我考八十分,他也考八十分;他考九十分,我也考九十分,我跟他是半斤八兩,是相等的,我何必去恭敬他呢!這兩種情形都叫做「慢」。

  [2]過慢:分爲兩種:1、「于等計己勝」,別人本來與我相等的程度,我反而不承認,並說超過他,比他還要好,怎能向他虛心學習。2、「于勝計己等」,別人本來勝過我了,但我硬是不承認,總認爲同他差不多,爲什麼我要向他低頭!這兩種都叫做「過慢」。

  [3]過過慢:「于勝計己勝」,別人的德學本來超過我不知多少倍,我不僅不認輸,反而說我勝他太多了!如此大言不慚,就叫做「過過慢」。

  [4]我慢:這是在地水火風四大或在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身體上,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,而生起一種傲慢,認爲我最大,我最高,我最勝,所以叫做「我僈」。

  [5]增上慢:這是「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」,自己還沒有證得羅漢、菩薩等聖果,卻妄稱自己已經證得了聖果,這比前面所講過的慢、過慢、過過慢更傲慢驕狂了!因爲慢、過慢、過過慢,只不過是在劣、等、勝叁個等級上較量而生慢心,現在竟從根本上「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」,所以稱爲「增上慢」,這是最要不得的!

  [6]卑劣慢:這也分爲兩種來解釋:1、別人多分勝過我,我執著不過少許不如他,那可說是相差無幾。別人明明超過自己幾百、幾千、幾萬倍,可是我總是執著只不過差那麼一點點,實在是沒有什麼了不得。2、自甘卑劣,沒有上進心。比如說:你吃飯,我也吃飯,讀書是人,不讀書也是人,有什麼了不起呢!這種「自暴自棄」的心理,就叫做「卑劣慢」。

  [7]邪慢:這種心理的罪過最大。這是在自己已有的慢心再生起了一種邪見。不但是自己無德還要執著自己有德,甚至妄說佛菩薩與所有的神鬼,總差不多,我爲什麼要去恭敬禮拜?這簡直是「慢上加邪」,胡言亂語,所以稱爲「邪慢」。

  人之所以會有許許多多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,都是從這些驕慢心生起的,我們說:驕妄自大,自大,合起來不就是「臭」嗎!

  (5)疑:是信的反面。對佛、法、僧叁寶的功德,苦集滅道四谛的真理,因果的定律,都懷著狐疑不信的心理,或是有猶豫不決的態度,因爲疑心重重,就沒有辦法生起一切善的行爲,就沒有辦法學佛,就沒有辦法進步了!所以學佛的人如果有了「疑」,是非常危險的。

  爲了以上所講的種種的煩惱,搞得我們身心充滿痛苦、不安,像一股汙濁的流水,無法清涼自在,所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