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▪P4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一介绍以后,恐怕有人会怀疑: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把这么多佛请出来作证明,这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究竟有多大的价值,值得六方诸佛异口同声地称赞呢?所以佛才自动地提出问题来,又自问自答并加以解释。

 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部经名是: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。玄奘大师所译的经名,是:《称赞不可思议功德、一切诸佛所护念经》。原题本来有十六个字,也许译经人为求其简单明了,所以包括前半部内容的:《称赞不可思议功德》的八个字没有提。这八个字都是赞叹西方的依报、正报,种种庄严功德,前面已经讲完了;仅将代表下半部,六方诸佛赞扬的部分:《一切诸佛所护念经》的八个字提出来,作为问题,藉以说明。

  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是经受持者,及闻诸佛名者,是诸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,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释尊再叫舍利弗说道:「舍利弗啊!假使有善男子、或者善女人,听到本经就能够受持的;以及听到六方诸佛所有圣号以后,这许多善男子、善女人,都能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;同时,更进一步,对于最高的目标──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,已奠下了坚定不拔的基础,永远不会再退转了!」

  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」:若有,是一种假定的说法。就是说:或者是行善的男子、或者是行善的女人。虽然说,印度对四姓阶级,分得很严格,中国也有重男轻女的观念,但是在佛教里,男子与女人,不管他们的性别,都是一律平等的,所以释尊在每部经里,只要称呼善男子,一定也称呼善女人。女人跟男人一样,可以信佛,只要努力学佛,一心念佛,同样的,将来也有成佛的资格。总而言之,能够对佛法具有深切的信仰,所作所为都是循规蹈矩,合乎佛法的要求,胜过一般普通人的男女,都称为善男子、善女人。

  「闻是经受持者」:闻,是用耳朵去听,正如我在上面讲,你们在下面坐着听,就是闻。是经,是指这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。受,是领受:将经中的内容,一切道理,牢牢地记在脑海里。持,是执持,永远去受持,切实去修持。佛教徒必须具足闻、思、修三慧:一个初入佛门的人,对佛法完全不懂,每当有善知识在讲佛法时,尽量找机会去听,慢慢地,对佛法就多多少少有了一点了解,这是由听闻佛法,所得到的智慧,叫做闻慧。听过佛法以后,再加以思考、分析,就是思慧。进一步,依佛法的理论身体力行,去修持,就是修慧。念佛的净土法门,需要信、愿、行三资粮,跟闻、思、修三慧,可以互相配合:我们听了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讲解后,生起信心,经过深切的思考,而发愿修持,最后专心执持念阿弥陀佛圣号,总有一天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,就可往生西方。因此、「闻是经受持者」这句话,实际是包括闻、思、修三慧及信、愿、行三资粮。列表如下:

  ┌闻──闻慧──信┐

  闻是经受持者┼受──思慧──愿┼三 资 粮

  └持──修慧──行┘

  「及闻诸佛名者」:诸佛,就是上面所讲的六方诸佛。诸佛的名号,具足无量功德,万德洪名,能够受持本经,又能够听闻到诸佛名号的人,是宿世具有极大的善根修来的!

  《无量寿经》说:「若不往昔修福慧,于此正法不能闻;已曾钦奉诸如来,故有因缘闻此义。」意思是:假使过去生中没有修福德、修智慧,对无上的正法,根本无法亲闻;过去生中曾经亲近诸佛如来,种下了因缘,现世才有机会听到这样无上而神圣的微妙法。总说一句,就是过去生中种下亲近佛法的善根,今生才有听闻正法的福报!

  《华严经》有首偈说:「宁受地狱苦,得闻诸佛名,不愿生天中,而不闻佛名!」佛法难闻,六道中,只有人间才有听闻佛法的机会,地狱万分痛苦,不容易听到佛法,生到天上又太优裕,享受都来不及,那里会想到要听闻佛法呢!这首偈语则表示:只要能听到诸佛的名称,宁愿堕到地狱去受苦也心甘情愿,相反的,假使听不到佛名,就算升到天上去是如何快乐,也不愿去!

  每尊佛有每尊佛的意义,而且各有他的启示,如果能向每尊佛学习,对学佛、对做人,都有很大的帮助,也有无尽的功德。

  「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」:学佛的人,无论男人或女人,只要是能受持本经,能听到六方诸佛的人,功德是不可思议的,一定会时时获得诸佛的护佑,时时的忆念不忘!

  「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这是说:在听闻本经,及听了六方诸佛的圣号,都能够得到无上的菩提果位,而永不退转了。阿,译为「无」;耨多罗,译为「上」;三藐,译为「正等」;三菩提,译为「正觉」。合起来,就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当我们成佛以后,就能获得这殊胜的「荣衔」。

  为什么证得佛的果位,称为「无上正等正觉」呢?详细分析起来,是有各种层次的含意的。简单的说:

  一、正觉:正,是不邪;觉,是不迷。说明白一点,就是「正确的觉悟」。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,妄想执着,将本觉心埋没在虚幻的五蕴当中,迷而不觉,所以称为「不觉」的众生;外道是向心外求法,而所觉悟的道,不是妄、就是邪,所以他们都是「邪觉」。凡夫是「不觉」,外道是「邪觉」,「正觉」是拣别不是「不觉」,也不是「邪觉」。

  二、正等:正,是不偏;等,是平等。自觉以后,是菩萨境界,正正当当,正大光明,大公无私地,能够达到真正平等,力行利他的工作;这是拣别不是二乘的「独觉」。二乘人虽然正觉了,但他们只求自利,不能利他,纯粹是一个自了汉,自己脱离三界、脱离生死痛苦,是偏而不正,没有平等普遍的大悲心,不能称为「正等」,所以正等是拣别不是声闻缘觉的觉悟。

  三、无上:阿耨多罗,是无上,能够三觉圆满,万德具备,没有再超过其上者;这是拣别不是菩萨。因为菩萨虽然自觉觉他,但利他的功德尚未圆满,还有小小无明烦恼,正如十四日的月亮,不像十五日的月亮那么光明圆满,还有上位的佛果可求。因此,菩萨只可说是正等正觉,不够资格称为无上。唯有佛陀,三觉圆满,万德具足,才真正够资格尊称为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

  学佛如果能够如法修持,将来总有一天会得到这个荣誉的头衔!

  是故舍利弗!汝等皆当信受我语,及诸佛所说!

  释尊又叫舍利弗,说道:「舍利弗啊!依照上面所说的缘故,为什么六方诸佛要赞叹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呢?你们大家对于我,以及六方诸佛所说的话,皆应当信仰、受持!」

 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及在座所有听众,规劝大家应该相信他及六方诸佛的话,相信什么呢?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,我们要发愿、要至诚地念佛,平常大家只要有时间,多多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将来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。

  释尊一再劝导我们要信仰、要受持,我们应该依教奉行,才不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一番苦口婆心!

  舍利弗!若有人已发愿,今发愿,当发愿,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是诸人等,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于彼国土,若已生,若今生,若当生。

  释迦牟尼佛又继续叫当机的舍利弗,说道:「舍利弗!如果有人已经发了愿,或是现在发愿,或是将来发愿,要求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的,这许多人,都可以证得不退转无上菩提的圣果,而不会半途而废的!对于那极乐世界,已发愿的,已经往生了;现在发愿的,今生就往生;将来发愿的,将来也一定往生。」

  前面一段文,是释迦牟尼佛说明阿弥陀佛是那么的慈悲、西方极乐世界又是那么的殊胜,勉励大家对阿弥陀佛、对西方极乐世界生起信仰心。接着在这一段文中,释迦牟尼佛又劝勉我们要发愿。发愿,是佛教的一个术语,就是立志。古人说:「有志者,事竟成!」有愿必成,这是自然的定律。不管是世间的或是出世间的事业,如果毫无目标,必然会一事无成,希望有成就,一定要立志。同样的,修学净土法门,没有发愿,就算西方极乐世界是如何的殊胜,跟我们也毫无关系,又那里能往生呢!

  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,已经有十劫这么长久的时间,在这一段时间中,净土念佛法门早已流布十方世界。释尊讲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时,十劫前已经有人发愿,生到西方极乐国去了,所以称为「已发愿」。当释尊讲《阿弥陀经》时,座下的听众,听到西方殊胜的境界,心向往之,随即发愿,就是「今发愿」。释尊讲过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以后,净土法门自然流传于后世,未来听经的人,一定也会发愿,因此说是「当发愿」。这儿的「已」、「今」、「当」:包括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发愿的众生。总之,只要由信而发愿,由愿而实行,三资粮具足,那是一定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!

  是故舍利弗!诸善男子,善女人,若有信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

  世尊又很诚恳地叫舍利弗,对他说道:「舍利弗啊!就是这样,你应该知道,所有一切有善心的男子和女人,对于我所说西方净土法门,深切体会出它的美满与殊胜,发生了信仰,必须发愿,求生到那西方极乐世界去!」

  这一段文,是释迦牟尼佛第三次劝请娑婆世界的众生发愿的经文了。在前面「正宗分」,世尊宣说依正庄严,讲到往生的众生都能够得到不退转的时候,第一次劝我们说:「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」讲到「正宗分」最后的时候,世尊再次劝勉我们道:「若有众生,闻是说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」现在第三次劝我们发愿,主要是强调「要发愿往生,就能往生,而且往生以后,都能够证得不退转的佛果。」

  释尊是如此慈悲,苦口婆心,一而再,再而三的劝勉我们要发愿往生,就像是父母对于子女,一再的叮咛要注意念书一般。做子女的,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,努力用功,才会有好成绩。同样的,身为佛教徒,应该依教奉行,才不辜负世尊慈父的一片悲心!

  称念阿弥陀佛圣号,发愿往生,真是那么殊胜吗?《三宝感应要略》中记载着这样的一段事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