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应让别人替你烧香,否则没有功德。(3)用香布施他人,让别人也有香供佛,这功德也很大。大陆一般的佛寺,都是信徒自己带香去供养,菲律滨各寺庙为了方便信徒,寺中都设有香给善友供佛,所以信众都会自动放点香烛钱。
至于香炉,更要注意三件事:(1)香炉一定要保持干净。有些佛教徒,认为应该把每天的香「脚」存着,香炉堆满了香「脚」,因此会发火,称为「发炉」。有人说,这是佛、菩萨示警,将有不幸的事件发生,其实,香「脚」堆满了,火星掉下去,当然会烧起来,怎可以疑神疑鬼,害怕会发生什么事情。我们每天插上去的香,晚上或明早,就要拿掉香「脚」,不然日子久了,满炉都是香脚,一不小心,「发炉」引起火灾,问题就大了。(2)香灰多了,应该取出。没烧完的香,不可以随便乱丢。(3)香火着起来时,不可用口吹灭。按照《夜问经》的说法,用口吹灭香火,会堕优钵罗地狱。
佛经又告诉我们:当我们点香时,不可自己先嗅,不然供香不但没有功德,反而会遭感不能辨别香臭的果报。烧香时更要将口紧闭起来,否则,也会感到没有信用的果报。不管你说什么话,人家都不会相信你!烧香还没有得到好处,反而有了罪过,这两点,应紧紧记住,不可不慎!
有些善友,认为烧香时,烧得越多佛菩萨越欢喜,保佑就越大,于是每次都要烧一大把,这种观念实在是错误的,烧香,最多三支,尤其是跟团体一起供佛,几十个人一起,只要点一支就可以,代表「一心诚敬」。如果非固执一定得点三支,就应该以虔诚的心愿,恳切默祷:第一支香,供养十方三宝,第二支香,供养父母师长,第三支香,供养一切众生。上香也有一定的姿势,一般善友普通都是把香拿在胸前,那是不合威仪的,正确的方法是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香,用拇指顶着香脚,使它保持平衡,再恭恭敬敬的举起,放在两眉的中间,香不能翘上,也不能垂下来,要让它跟脸的角度成为九十度的比例。插香的次序:应先插中间一支,而后再顺序左、右各插一支。
我们所烧的香,是世间普通的香,不能称为「上香」,唯有一种栴檀木香,最名贵,所以称为「上香」。根据《法华经》中说:最上等的栴檀香,六铢重(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,六铢等于一两的四分之一)值三千大千世界的代价。经中又说:此香一焚,四十里外,无处不闻,非常珍贵,是上乘之香。不管多贵重,这都是世香,佛教徒不重物质,重视的是出世香!
上供时,首先诵念《戒定真香赞》,那才是真正的香,是精神方面无上的香,佛经称为「五分法身香」: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、解脱香、解脱知见香。佛经过累劫熏修,成佛后,就具备了这五种香。各位假使对弘一大师墨宝注意的话,他经常写「戒香」送人,写得非常好。弘一大师是持律的宗师,希望佛教徒都能遵从佛陀的遗训,严持戒律,具足戒香。做个佛教徒能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凡事循规蹈矩,作个正人君子,如法持戒,自然有好名声,一定会受人敬仰。试想想,弘一大师离开我们已经这么久了,为什么大家还一直敬仰他,就是因为他持戒第一,留芳百世,名声永远流传下去,这就是戒香。定香,一个人如果修定的工夫到家,有无上的智慧,也会发出一种芳香,得到大家的尊崇。具足戒、定、慧三学,能破除贪、瞋、痴三毒,将来就可得到解脱。解脱后,就是成佛,当然跟十方世界诸佛一样,芳名流传,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崇仰,就是解脱香。对世间一切都能了解,都看得清清楚楚,并设法度化众生,这种知见是正确的,即是解脱知见香。五分法身香,是成佛以后,才能证得的无上境界,也是每个佛教徒应该追求的目标。
我们以香供养的功德,如何的不可思议?在《百缘经》中,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
佛在世时,当时的迦毗罗卫国,有一位大富长者,财宝多得不可计算,唯一遗憾的是缺少一个继承家业的下一代!他非常虔诚拜佛,布施供养,祈求佛、菩萨慈悲加被,让他有一个男儿。好心有好报,终于如了他的愿,获得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宁馨儿,相貌端正,世所稀有不说,最不可思议的,是那个儿子所有的毛孔中,不断的散发出栴檀香,口中也经常吐出优钵罗华的清香,父母便为他取名为栴檀香。
栴檀香长大后,又聪明又英俊,本来可以传家立业,但是他对世间荣华富贵看得很淡,无意继承父母家业,反而跟释尊出家了,依法精进修行,最后证得阿罗汉果。
当时,佛的弟子们都感到奇怪,纷纷向佛陀提出,为什么栴檀香会生得这么奇特,全身发出芳香?那么富有,为什么要出家?佛陀为了解答众弟子的疑问,就告诉诸比丘:过去九十一劫以前,当毗婆尸佛入灭时,有位国王名叫盘头末帝,建塔供养毗婆尸佛的舍利。建成后,由千万人瞻礼膜拜,其中有位长者,见到塔中有块地方破烂,觉得破坏了舍利塔的庄严,自动发心,亲自和泥修补,并撒栴檀香粉在泥中,修建后的舍利塔既庄严,又有一股香气不停的散发出来。因此,这位长者九十一劫以来,每一世中,全身都是栴檀之气,总是生到人间天上,富贵之家,世世亲闻佛法,明白人间富贵,如浮云一般,最后得遇佛世,发愿出家修行,而证了阿罗汉果。由这短短的故事,我们知道,只要诚心烧香供佛,必然会感得好报的!
讲到香上佛,这尊佛具足前面所讲的五分法身香,以上等香的功德,而立他的德号,当然,他的圣号是名闻十方的。
四、香光佛:香,是用鼻所嗅的香尘,有灭除垢秽气味的作用;光、是眼睛所看的,有照破黑暗的功能。以香譬喻佛的「断德」;以光,譬喻佛的「智德」。这尊佛,已具备了五分法身香,以戒定香的工夫,断除所有贪瞋痴的罪恶,使种种烦恼去除;以智慧之光,照破一切无明,因此,这尊佛以芬芳香味及光明作为德号,来普度众生。
五、大焰肩佛:与南方世界的第三尊佛──大焰肩佛同名,其意义也是一样,不再重复讲了。
六、杂色宝华严身佛:杂色,是红、黄、蓝、白等种种的颜色合在一起。宝华:是由种种珍贵的珠宝所结成的花。严身:庄饰身体。如果有人浑身用各式各样的珠宝庄饰起来,大家看到,一定认定这个人有福德,是大富大贵的。每尊佛,都用种种福德,来庄严自己的法身。佛教是讲因果的,有:「以万行之因华,庄严万德之佛果」的偈语。华:在佛经中是表示「因」,佛之所以能成佛,是依赖从久远劫来,在因地精修六度万行的因,才能感得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万德庄严的佛果。拜佛时,要是看到佛相好庄严,自然会生起恭敬心,因此不管雕塑或绘画佛像,一定要求其庄严,才能名副其实,得到大家的敬仰,如果画得很难看,不能表征佛的福德庄严,让看到的人,生起轻视心,会起反感,要是对佛不敬,是有罪过的。讲到这里,想到清和姑在世时,有位银行长太太,塑了三尊西方三圣来,她说:「清和姑,这三尊佛像就供养在这寺里,我会经常来供养、布施。」可是那三尊佛像,实在太不庄严,所以清和姑只是向她道谢,并请她自己请回家去供养。诸位看看,隐秀寺的佛像,每一尊都是非常庄严,固然是雕塑佛像的人虔诚,工夫到家,也可以说是清和姑德行的感召。佛像的庄严能引起信徒的信心,所以这尊杂色宝华严身佛,是以庄严殊胜的妙相,引导众生趋向佛道。
七、娑罗树王佛:娑罗、是印度话,译成中文是「坚固」。娑罗树生在印度,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,最后就在娑罗双树间涅槃。娑罗树长年青翠,四季茂盛,本质坚固,纵然用刀斧将它斫伤,不久仍会长得好好的。这种树非常高大,它的枝干生得像一把大雨伞,可以遮阴,所以称为树王。这尊佛,已证得究竟坚固的法身,不被任何的境界所动摇和破坏,成为圣中之圣,更以大悲心普被一切众生;犹如娑罗树在烈日下能遮阴大地,使接近的人们获得清凉!所以称为娑罗树王佛。
八、宝华德佛:兰花是非常娇艳的花卉,可是正如俗语所说的:「花无百日红」,世间上任何花朵,不管多娇美,总有雕谢的一天。出世间的花,称为宝华,是以万种功德培养出来的花,永远开放,坚贞美妙,永不雕零。佛菩萨的精神,就像是万种功德庄严出来的出世花,永远接引众生,为一切众生所敬仰,所以这尊佛,称为宝华德佛。
九、见一切义佛:佛经中把世间的森罗万象,形形色色,事事物物,都称为法。这许许多多的法都有它的定义、意义、道理,所以叫做一切义。世间一切法,有它特殊的定义,没有专门知识的人,是搞不清的,如以电技说,本来对人类有帮助,如果对电器一窍不通,随便乱动,不但没法应用,有时反会受到伤害;又假如对园艺没常识,把很好的花买回来,因为对它的特性及了解不够,不懂照顾,一下子就枯萎了;出世间的一切法,更是深奥,绝不是一个普通凡夫所能够理解的。不管世间、出世间,一切法千差万别;其义理也无量无边。在这千差万别的一切义理当中,唯有佛才能见得真切,对一切都是了如指掌。这尊佛,已证得一切种智,具足正知正见,可说是位大智慧的圣人,对世间、出世间一切法的意义,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了达诸法实相,并能以透彻邪正偏圆的道理,来接引众生,所以这尊佛,称为见一切义佛。
十、如须弥山佛:须弥、是妙高山,为众山之王。佛的智慧和德性,非常圆满,超过一切人,仿佛须弥山超越众山之上一样。这尊佛,是圣中之圣,在十法界(四圣:佛、菩萨、缘觉、声闻;六道:天、人、阿修罗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)中最尊,所以,称为如须弥山佛。
以上所介绍上方世界的十尊佛,已经讲完。
本经到此,将六方诸佛赞扬西方极乐净土的经文解释完了。
舍利弗!于汝意云何?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?
世尊又叫舍利弗说道:「舍利弗!你的意思以为怎样?为什么这部经叫《一切诸佛所护念经》呢?」
释尊不厌其详地,将六方诸佛赞叹本经,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