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萬劫不複;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那時,所用的功夫,所有的修持,一生就能圓滿,只有上進,沒有墮落的生活,對修持所下的工夫,得到一定成佛的保障,當然是最快樂的了。

  以上這十種,正是爲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」下了一個注腳。

  又舍利弗!極樂國土,七重欄楯,七重羅網,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周匝圍繞,是故彼國,名爲極樂。

  釋尊又稱呼舍利弗,說道:「舍利弗啊!在極樂世界,我們先從地面的園林中來欣賞:你看看吧!那一排排的欄杆,圍繞在樹林外,那透明的羅網,籠罩著樹木的上空;那樹木都排列成行,這些,總共都有七重,一重一重的互相間隔著,而且都是用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等四種寶貝結合而成的,既整齊、又美觀,真是好看極了。因爲具有這些殊勝的妙境,所以我們稱它爲極樂世界。」

  「七重欄楯」:欄楯,就是欄杆。橫的木叫欄,豎的木叫楯。世間的欄杆是用石頭、水泥、銅鐵做成,用來保護花木的;極樂世界的欄杆,是用四寶建成,莊嚴環境用的。

  「七重羅網」:羅網,連綴寶珠,用線或繩編織成的器具:極樂世界是用金縷珍珠串織成的,四周挂滿寶鈴,五光十色,籠罩在樹木的上空,美觀極了。

  「七重行樹」:行樹,一行一行的樹木,排列得非常整齊。

  這一段是形容極樂世界住處的莊嚴。指出極樂世界是以寶網莊嚴天空,以行樹莊嚴地面。

  「四寶」: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合稱爲四寶。金是指黃金、白金,大家都非常熟悉。銀是白色的,比黃金次一等。琉璃是一種青色的寶石。玻璃,像水晶一類的寶貝,並不是現代所用的那種玻璃。

  上面所列舉的欄楯、羅網、行樹,總是用四種寶貝所構成的。就拿行樹來舉例說明:有的純以一寶爲一樹,或二寶爲一樹,乃至叁寶、四寶爲一樹。或者:金根、銀葉、琉璃花、玻璃果;或是:琉璃根、玻璃葉、金花、銀果;或者是:銀根、琉璃葉、玻璃花、金果;真是光華燦爛,莊嚴無比。那些欄楯和羅網,也與行樹同樣,是以四寶交織而成的。

  「周匝圍繞」:周偏、匝滿,圍繞四邊。整個極樂世界,不管是行樹,不管是羅網,不管是欄楯,都是以四寶交織圍繞著,看起來非常巧妙而平衡,布置成一幅天然的圖案畫。那種神妙的林園之美,並非娑婆世界的設計師,所能想象得到、所能設計得這麼完美的!這一些完全是阿彌陀佛的願行所修成的。

  「是故彼國,名爲極樂」:這是承上、結下的詞句。就是說:上面所標出的那些欄楯、羅網和行樹,境界非常殊勝,絕不是這個娑婆世界的任何景象可以比較的,所以那個完美的環境,稱爲極樂世界。

  以上「七重」、「四寶」、「欄楯」、「羅網」、「行樹」,那不只是爲莊嚴環境而已,而是具有深刻的含義:

  「七重」:表示叁十七道品所分的七大類(七科):(1)四念處,(2)四正勤,(3)四如意足,(4)五根,(5)五力,(6)七菩提分,(7)八正道分。

  「四寶」:是表示四德:(1)常,(2)樂,(3)我,(4)淨。

  「欄楯」:是表示自性縱橫。我們本自具足的真性,是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。好象欄楯一般地縱橫無礙。

  「羅網」:表示我們本來具足的自性,是盡虛空遍法界,清淨的真如佛性是包羅整個法界,就好象寶網把寶樹遮蓋住。

  「行樹」:樹有樹根,表示自性長養一切諸善根。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,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只是迷而不覺,如果能培養善根,用功修持,找回本來的真面目,將來必定能大覺大悟。

  我們的自性清淨心,本來具足一切無爲功德,正如西方極樂世界,殊勝的境界,包括了具有種種的莊嚴樂境,一切的寶貝。

  又舍利弗!極樂國土,有七寶池,八功德水,充滿其中,池底純以金沙布地。

  釋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,對他說道:「舍利弗啊!西方極樂世界,不只是陸地上有欄楯、羅網,種種的莊嚴,還有七寶所構成的水池,池裏蓄滿了具有八種功德的水;水底純粹是用金沙鋪成的,一點點塵垢都沒有。」

  上文是約「依」「正」莊嚴,總括地解釋極樂世界的名義;從此以下,是詳細分析,個別說明「依」「正」莊嚴受用的妙境。現在先說明寶池,也是殊勝無比的。

  「七寶池」:我們這個世界的水池,不管是蓄水池、遊泳池,大都是用土石等所砌成的;而西方的蓮花池,是用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,砗磲、赤珠、瑪瑙等七寶所築成的,所以叫七寶池。

  「砗磲」:是一種大蚌殼,就像是大顆珍珠之類,可是,現代也有一種礦石叫砗磲,具有灰白色的花紋。

  「赤珠」:赤紅色的珍珠。

  「瑪瑙」:質如水晶,內含腦凍,有赤、白、灰多種顔色,都是非常珍貴的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裏,描寫七寶池的面積:小的有十由旬(裏數,一由旬小的有四十裏,中的有六十裏,大的有八十裏。)大的有二十由旬,叁十由旬,甚至百千由旬。也就是說,最小的寶池,也有四十裏或五十裏這麼大,甚至增大到二萬四百八十裏,好象大海一樣,一望無際。砌成七寶池的材料,有的是用一寶,或者二寶,乃至七寶,或者用七寶混合而成,好比行樹的建造一樣。這種由八寶築成的寶池,是所有念佛人往生的處所,也是他們沐浴的地方。不但面積大,數量也是不可計算的。在極樂世界,可以說是隨處可見。試想想,它的境界是何等的殊勝。

  有池必有水,其中的水與人間普通的水不一樣,它具有八種的好處,所以叫做「八功德水」。八種功德水是什麼呢?

  一、澄淨:澄清潔淨,不像世間的水,汙濁垢穢,非常骯髒。

  二、清冷:不寒不熱,不像世間的水,北方遇到嚴冬就結冰,逢到酷暑水分蒸發,幹燥得讓人受不了。

  叁、甘美:甘甜美妙,像甘露一般,不像世間的水,鹹苦惡臭。

  四、輕軟:輕揚柔軟,不像世間的水,凝滯沈重。

  五、潤澤:滑潤而且充滿光彩,不像世間的水,陳腐枯澀。

  六、安和:安靜和順,不像世間的水,洶湧洪水泛濫,會造成災害。

  七、除饑渴:止渴充饑,不像世間的水,有時不淨,反而飽脹生病。

  八、養善根:增長善根,啓發智慧;不像世間的水,泛濫成災,淹溺人物。

  因爲七寶池中,含有以上這八種功能和妙用的聖水,無論是食用,或是用來沐浴,都是其益無窮,所以稱爲「八功德水」。

  「充滿其中」:「充」是充足,永遠不會枯竭。「滿」是盈滿,我們這個世界的水,有時會幹旱缺乏;有時會泛濫成災。但是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八功德水,從來沒有幹涸;也永遠不會外溢,而造成災難的。

  《彌陀經》對七寶池中的水,只說明八德;而《觀無量壽經》(十六觀經)更形容池中的水,完全是由柔軟的七寶化合而成的聖水。這種水,據說是從如意珠王所産生的,並分布成十四水柱,當每一支水散灑到花樹之間,都會發出七寶的妙色,同時也播放出微妙的法音。

  我們再看看《無量壽經》,經中說:寶池的德水,具有叁種殊勝的妙用:

  一、隨意變化:沐浴在寶池中的諸上善人,如果只想將足浸在水中,那池水的深度,就剛好浸到足爲止;如果希望水到腰部;或者將全身泡在水中,池水都能夠隨他們的心意,升降到適當的位置。至于冷暖的溫度,也是隨心調節,使得整個身心,都能夠自在舒暢。水本來是無心的,沒有思想,竟然能隨意變化,真是不可思議!

  二、演說妙法:池水環繞著整個樂國,緩緩地回旋流著,發出輕微自然的妙聲。那分明是:念佛聲、念法聲、念僧聲,演說寂滅、無常、無我、波羅密聲……聽了那微妙的法音,無不使人産生清淨心,對于無上菩提道永不退轉,水本無情,竟然能夠演說妙法,豈不是非常不可思議嗎?

  叁、精進道業:諸上善人在七寶池內沐浴以後,有的安閑地端坐在蓮華上;有的在地上講經說法;有的聽經、有的誦經授經;有的念經;還有的參禅、念佛、有的甚至各顯神通地在虛空中講經、坐禅、經行……,在那種環境中,還沒有證得四果羅漢的,因而證得四果;受到法水的沐浴,未發菩提心的,因而發菩提心;沒有證入不退轉的菩薩,也同時證得了不退轉。水本無知,居然能令人精進道業,真是不可思議!

  蘇東坡曾有兩句詩道: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。」正是對這西方聖境確切的寫照。無論是聽到的水聲,像是宣說佛法,或是見到的山色,就像是見到法身佛一般。

  「池底純以金沙布地」:水池的底下,純粹是用金沙鋪滿的,一塵不染。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的水池,都是些沙石和汙泥而已。

  對于八寶池,《彌陀經》上簡略的說是「池底純以金沙布地」。《無量壽經》講得比較詳細,更是另有一番風光。經中說:「黃金池者,底白銀沙;白銀池者,底黃金沙;水晶池者,底琉璃沙;或有二寶、叁寶、四寶乃至七寶,轉共合成……。」《觀經》也講到:「黃金爲渠,其下皆雜色金剛而爲底沙。」

  一星期爲七天,經中講到「七重羅網」,「七重行樹」。爲什麼要強調七呢?以佛教的意思來講,七的含義是代表「信、進、戒、聞、舍、慧、愧」等「七聖財」。

  一、信:不管是對佛教或是其他的宗教,信仰都是首要的條件,有信仰才能産生力量。佛經中說:「信爲道源功德母。」要求得到佛法中的功德寶藏,必須具備深切的信仰心。

  二、進:精進。「精而不雜,進而不退。」也就是我們學佛所必須具有向上的幹勁。例如修持淨土法門,應該每天念茲在茲地專心念佛,將來才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。所以精進也是學佛的一種財富。

  叁、戒:戒律。「戒爲無上菩提本」,不管出家、在家的佛弟子。希望能成佛道、證菩提,第一條件必須持戒。持了戒,心行有所規範,學佛才有受用。

  四、聞:就是聽聞。佛法難聞,試看看,菲律濱有多少華僑,今天雖然是星期天,又有多少人能來聽聞佛法呢?實在是非常有限!學佛所爲何事?學佛有什麼好處?這一些都得從聽聞佛法中才能了解,所以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