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,聽聞佛法是非常重要的!

  五、舍:隱秀寺的金字招牌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四無量心。盡自己的力量幫助有需要的人就是「舍」。學佛者助人是盡心盡力,毫無所求的,千萬不要有一種時時刻刻記挂著某人受過自己的幫助,甚至還希望他有感恩圖報的念頭。能做到沒有「施」的「人」,沒有「施」的「物」,以及沒有「被施」的「對象」,這種「叁輪體空」的境界,才是真正的「舍」。

  六、慧:學佛的人要勤修「戒、定、慧」叁學。平時我們持戒、參禅,爲的就是要開智慧。人生在世,不管是爲了生活奔波,還是希望精神方面得到富足,這一切都需要智慧。無論是世間的事業,或是研究出世的佛法,都必須靠智慧,才能有進步,才能有前途!

  七、愧:慚愧。也就是羞恥心。「慚」是對自己,「愧」是對別人。淨土宗印光大師自稱爲「常慚愧僧」。一個人要是時常懷著羞恥心,才不敢胡作非爲,時刻反省,對自己的行爲、修持、學問、道德都感到比不上別人,這樣才能上進,才能在道業的修持上有成就。

  佛教的聖人,不以金銀七寶爲財富,而是以這七種道德修養的標目爲財寶,所以叫「七聖財」。大家都希望發財,世間的金銀珍珠,固然是寶,學佛的人更應該學習聖人,以這七種人格修持的聖財,做爲我們最珍貴的財寶。

  奉勸各位,學佛要成爲正信的佛教徒,不要糊裏糊塗地迷信。信佛首先要能啓發信心,如法持戒,凡事循規蹈矩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想要深入佛法,更得常常聽聞佛法,才會有進步。做好事幫助別人後,要能夠舍棄曾經助人的事,不要時刻記在心頭。不管是世間,出世間的事業,都需要以智慧爲指南,分辨該做與不該做,更要懷有慚愧心,時常覺得行爲、品格、道德不如人,才能勇猛精進,注重修持,自然會有光明的前途。

  四邊階道,金銀、琉璃、玻璃合成。上有樓閣,亦以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瑪瑙而嚴飾之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的四周,有四通八達的階梯和道路,這些階梯和道路,都不是用普通的磚頭或水泥築成的,而是用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等,四種寶貝所合成的。在池階上面的高樓重閣,也是用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瑪瑙等七種珍寶來裝飾的,真是富麗堂皇!

  「四邊階道」:「四邊」,是東南西北四周圍。「階」,是池邊一級一級的階梯,可以入池或登岸,互通上下。「道」,是從這裏到那裏的交通道路。這些階梯和道路,都是用四寶所砌成的。

  「上有樓閣」:「上」字、有叁種解釋:一、寶池的上面;二、四岸的上面;叁、虛空的上面。「樓」,房屋有了兩層以上的,就叫做樓。「閣」,在屋的四角有飛檐的,叫做閣。

  中國古代的建築,有所謂「五步一樓,十步一閣」。「上有樓閣」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建築物,不是現代化的洋房或高樓大廈,完全是宮殿式、古色古香的。總而言之,不管是樓臺亭閣,或是任何玲珑的建築物,都是用七寶所構成的。是專供念佛往生的諸上善人所居住的地方。如果大家能專心地念佛,達到一心不亂,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在那種理想的環境中,可以優遊、休憩和聚會。凡是往生西方去的人,在七寶池中的蓮胎裏靜修,等待蓮花一開,就直接登岸,住進樓閣,加入法會,可以自修,也可以共修,最後都能見佛聞法了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說:「阿彌陀佛,講堂精舍,宮殿樓閣,皆以七寶,勝此界六欲天上,天帝所居百千萬倍,乃至宮宇樓閣,稱其形色,高下大小,或一寶、二寶,乃至無量衆寶,隨意所欲,應念而至。」這一段經文,是說:其中的樓閣,有隨意高下、大小,飄浮在空中;也有不能隨意而固定在地面上的,這就因爲修持者的工夫,精勤或懈怠,而自然有優劣的分別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及《觀無量壽經》中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樓閣,更有詳細的描寫,更富麗堂皇,譬如說:想住那一間,都可以隨我們的意思,而自動變化,樓閣四周,更是挂滿了鈴子,清風吹來,會發出講說佛法的法音。

  《觀無量壽經》也說:「黃金地上,一一寶中,五百色光,其光如華,成光明臺,樓閣千萬,百寶所成」。《觀經》又說:「樓閣兩邊,各有華蓋,無量樂器,八種清風,鼓此樂器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之音。」

  我們看過「大本」及「觀經」的這些經文,就知道西方有無量諸寶;而《彌陀經》只簡單地舉出七寶,並沒有詳細加以說明罷了。

  或許有人會懷疑:我們世間的聖賢,一向只著重精神道德的修養;至于生活起居,非常淡泊,從來是不講究的;爲什麼西方的聖人,反而貪圖華麗的享受而重視外表呢?

  如果懷有這種想法的人,那是沒有能體會到彌陀慈父的一片悲心!阿彌陀佛爲了悲憫苦惱的衆生,才大開方便,以無窮的願力,莊嚴極樂淨土,使得所有苦惱的衆生,都能了解這個世間充滿惡濁,極樂世界又是何等清淨,由此引導我們舍棄痛苦,追求快樂,厭穢欣淨,而發心修行念佛,同願往生西方。歸根結蒂說來,我們的「真如自性」,本來就具足無量功德法財,什麼寶貝都有,那由願力所形成的七寶莊嚴,又算得了什麼!所謂「先以欲鈎牽,後令入佛智。」這只是佛陀引度衆生的一種方便,一種妙法而已。

  淨土宗袓師,雲棲大師說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妙喻:譬如我們正面臨饑寒交迫的窘境,沒有飯吃,也沒有衣服穿,忽然聽說有一個能滿足溫飽的去處;又好象徘徊在暗無天日的歧途,忽然見到一線光明,爲了爭取生存,也爲了追求光明,誰都會擺脫一切苦難,而步上光明的求生之路!

  池中蓮花,大如車輪,青色青光,黃色黃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,微妙香潔。

  那七寶池中有無數的蓮華,都開得像車輪一樣大,互相映對:那青色的蓮華,會發出青光;黃色的蓮華,會發出黃光;紅色的蓮華,會發出紅光;白色的蓮華,會發出白光,顯得五彩缤紛,極其幽微、勝妙,既芬芳又潔淨。

  這一段是描寫蓮華的殊勝微妙。上文所介紹的寶池,是說明生處;這裏是標明托胎的蓮華,爲七寶池中所生,是聖潔的,也是念佛者托質受生的地方。我們平常所見到的蓮華,是出生在汙泥當中,所謂亭亭玉立,一塵不染,有超世拔俗的高潔情操,一般總是比喻爲君子,所以佛經中常常引用來說法。這裏所說的蓮華,它的根是生在金沙之中,花是浮在功德水的上面,光色輝煌燦爛,雖然以「微妙香潔」來形容它,尚不能完全表達它完美的德性,與我們這個世界生于濁水汙泥中的蓮華相比,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!

  「大如車輪」:這是以車輪形容蓮華的形狀,也藉以表達蓮華的德性。車輪有運轉的意義,比喻蓮華能夠運載十方念佛的人,出離生死苦海。當世人念佛有了成就,臨命終時,七寶蓮臺,就會從空飛來,迎接念佛人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這裏所說的車輪,並不是我們普通所見到的車輪那麼大。《無量壽經》說:「池中蓮華,或一由旬,乃至百千由旬。」《觀無量壽經》也說:「一一池中,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團圓,正等十二由旬。」它那龐大的體積,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!因此我們可以了解,蓮華的數量不一樣,大小也不相同。這完全憑念佛人的功行而分勝劣。

  當我們念佛,並具足了無比的信心和堅固的願力,那七寶池內,隨時就生出一支蓮蕊,同時那念佛者的名字,就顯現在上面。如果能精進念佛,蓮華就一天天不斷地長大,光色也逐日鮮豔起來。不然的話,念佛人如果退了心,或者另學其他的法門,那蓮華就逐漸枯萎;所發出來的光彩,也就漸漸消失了。

  還有,念佛而由蓮華化生的人,分有許多品級,大致說來,分爲九品,就是: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、上品下生;中品上生、中品中生、中品下生;下品上生、下品中生、下品下生。這就以念佛人的工夫淺深,道行高下,來作決定的。如果我們念佛的工夫深,道行高,那將來一定會「上品上生」;假使工夫不到家,道行又不夠高,那品級自然就會漸漸地低下來。

  「上品上生」的人,一到西方,蓮華就立即會盛開,隨時可見佛聞法。「下品下生」的人,雖然托質蓮胎,但蓮華開的時間,就要等待很長久了!因此,我們要發願回向:「願生西方淨土中,九品蓮花爲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,不退菩薩爲伴侶。」只要我們精進不退,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淨念相繼,將來七寶池中的蓮華,一定會有我們的份兒!更期望那是「上品上生」,即刻花開見佛悟無生的境界啊!

  「青色青光,黃色黃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」:說明蓮華的色彩。

  我們平常所見到的蓮華,只有紅白兩色,而且是有色而無光的;極樂世界的蓮華,此處標明有青、黃、赤、白等四種顔色,同時是有色有光的。其實,光與色錯綜複雜,交織成無量無邊,現在只舉出四色,作爲代表而已。

  根據《無量壽經》所說:「青色青光,乃至玄黃朱紫之色,其光亦然,炜烨煥爛,明耀日月,一一華中,出叁千六百千億光。」可見極樂世界的蓮華,是由七寶所成,極其晶瑩剔透,所以能發出彩色的光芒。

  在《無量壽經》中又說:「從叁千六百千億光,出叁千六百千億佛,一一諸佛,又化百, 千光明,普爲十方衆生,說微妙法。」

  這樣的色色無盡,光光相照,所謂一色含衆色,一光攝多光,在百千億光明中,有百千億佛爲十方衆生說法,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啊!

  「微妙香潔」:這是標明蓮華的四種德性。

  一、「微」:包括「微細」及「精微」兩種意義。「微細」,在蓮華的每一片華瓣上,有八萬四千條花紋,非常微細。「精微」,每朵蓮華,都是七寶組合而成,珍貴精微。

  二、「妙」:自在無礙,十方衆生念佛,每一朵華隨時標立每一位衆生的名字;勤惰一分,榮枯各不相同。專精修持,花色日漸鮮豔光彩,稍微懈怠放松,花朵也隨著暗淡無光而枯竭。

  叁、「香」:奇異芬芳,香飄十方,四時常開,不謝不變。

  四、「潔」:生于八德池中,潔淨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