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,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!

  五、舍:隐秀寺的金字招牌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四无量心。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就是「舍」。学佛者助人是尽心尽力,毫无所求的,千万不要有一种时时刻刻记挂着某人受过自己的帮助,甚至还希望他有感恩图报的念头。能做到没有「施」的「人」,没有「施」的「物」,以及没有「被施」的「对象」,这种「三轮体空」的境界,才是真正的「舍」。

  六、慧:学佛的人要勤修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学。平时我们持戒、参禅,为的就是要开智慧。人生在世,不管是为了生活奔波,还是希望精神方面得到富足,这一切都需要智慧。无论是世间的事业,或是研究出世的佛法,都必须靠智慧,才能有进步,才能有前途!

  七、愧:惭愧。也就是羞耻心。「惭」是对自己,「愧」是对别人。净土宗印光大师自称为「常惭愧僧」。一个人要是时常怀着羞耻心,才不敢胡作非为,时刻反省,对自己的行为、修持、学问、道德都感到比不上别人,这样才能上进,才能在道业的修持上有成就。

  佛教的圣人,不以金银七宝为财富,而是以这七种道德修养的标目为财宝,所以叫「七圣财」。大家都希望发财,世间的金银珍珠,固然是宝,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圣人,以这七种人格修持的圣财,做为我们最珍贵的财宝。

  奉劝各位,学佛要成为正信的佛教徒,不要糊里糊涂地迷信。信佛首先要能启发信心,如法持戒,凡事循规蹈矩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想要深入佛法,更得常常听闻佛法,才会有进步。做好事帮助别人后,要能够舍弃曾经助人的事,不要时刻记在心头。不管是世间,出世间的事业,都需要以智慧为指南,分辨该做与不该做,更要怀有惭愧心,时常觉得行为、品格、道德不如人,才能勇猛精进,注重修持,自然会有光明的前途。

  四边阶道,金银、琉璃、玻璃合成。上有楼阁,亦以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玛瑙而严饰之。

  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的四周,有四通八达的阶梯和道路,这些阶梯和道路,都不是用普通的砖头或水泥筑成的,而是用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等,四种宝贝所合成的。在池阶上面的高楼重阁,也是用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玛瑙等七种珍宝来装饰的,真是富丽堂皇!

  「四边阶道」:「四边」,是东南西北四周围。「阶」,是池边一级一级的阶梯,可以入池或登岸,互通上下。「道」,是从这里到那里的交通道路。这些阶梯和道路,都是用四宝所砌成的。

  「上有楼阁」:「上」字、有三种解释:一、宝池的上面;二、四岸的上面;三、虚空的上面。「楼」,房屋有了两层以上的,就叫做楼。「阁」,在屋的四角有飞檐的,叫做阁。

  中国古代的建筑,有所谓「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」。「上有楼阁」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建筑物,不是现代化的洋房或高楼大厦,完全是宫殿式、古色古香的。总而言之,不管是楼台亭阁,或是任何玲珑的建筑物,都是用七宝所构成的。是专供念佛往生的诸上善人所居住的地方。如果大家能专心地念佛,达到一心不乱,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在那种理想的环境中,可以优游、休憩和聚会。凡是往生西方去的人,在七宝池中的莲胎里静修,等待莲花一开,就直接登岸,住进楼阁,加入法会,可以自修,也可以共修,最后都能见佛闻法了。

  《无量寿经》说:「阿弥陀佛,讲堂精舍,宫殿楼阁,皆以七宝,胜此界六欲天上,天帝所居百千万倍,乃至宫宇楼阁,称其形色,高下大小,或一宝、二宝,乃至无量众宝,随意所欲,应念而至。」这一段经文,是说:其中的楼阁,有随意高下、大小,飘浮在空中;也有不能随意而固定在地面上的,这就因为修持者的工夫,精勤或懈怠,而自然有优劣的分别。

  《无量寿经》及《观无量寿经》中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楼阁,更有详细的描写,更富丽堂皇,譬如说:想住那一间,都可以随我们的意思,而自动变化,楼阁四周,更是挂满了铃子,清风吹来,会发出讲说佛法的法音。

  《观无量寿经》也说:「黄金地上,一一宝中,五百色光,其光如华,成光明台,楼阁千万,百宝所成」。《观经》又说:「楼阁两边,各有华盖,无量乐器,八种清风,鼓此乐器,演说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之音。」

  我们看过「大本」及「观经」的这些经文,就知道西方有无量诸宝;而《弥陀经》只简单地举出七宝,并没有详细加以说明罢了。

  或许有人会怀疑:我们世间的圣贤,一向只着重精神道德的修养;至于生活起居,非常淡泊,从来是不讲究的;为什么西方的圣人,反而贪图华丽的享受而重视外表呢?

  如果怀有这种想法的人,那是没有能体会到弥陀慈父的一片悲心!阿弥陀佛为了悲悯苦恼的众生,才大开方便,以无穷的愿力,庄严极乐净土,使得所有苦恼的众生,都能了解这个世间充满恶浊,极乐世界又是何等清净,由此引导我们舍弃痛苦,追求快乐,厌秽欣净,而发心修行念佛,同愿往生西方。归根结蒂说来,我们的「真如自性」,本来就具足无量功德法财,什么宝贝都有,那由愿力所形成的七宝庄严,又算得了什么!所谓「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。」这只是佛陀引度众生的一种方便,一种妙法而已。

  净土宗袓师,云栖大师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妙喻:譬如我们正面临饥寒交迫的窘境,没有饭吃,也没有衣服穿,忽然听说有一个能满足温饱的去处;又好象徘徊在暗无天日的歧途,忽然见到一线光明,为了争取生存,也为了追求光明,谁都会摆脱一切苦难,而步上光明的求生之路!

  池中莲花,大如车轮,青色青光,黄色黄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,微妙香洁。

  那七宝池中有无数的莲华,都开得像车轮一样大,互相映对:那青色的莲华,会发出青光;黄色的莲华,会发出黄光;红色的莲华,会发出红光;白色的莲华,会发出白光,显得五彩缤纷,极其幽微、胜妙,既芬芳又洁净。

  这一段是描写莲华的殊胜微妙。上文所介绍的宝池,是说明生处;这里是标明托胎的莲华,为七宝池中所生,是圣洁的,也是念佛者托质受生的地方。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莲华,是出生在污泥当中,所谓亭亭玉立,一尘不染,有超世拔俗的高洁情操,一般总是比喻为君子,所以佛经中常常引用来说法。这里所说的莲华,它的根是生在金沙之中,花是浮在功德水的上面,光色辉煌灿烂,虽然以「微妙香洁」来形容它,尚不能完全表达它完美的德性,与我们这个世界生于浊水污泥中的莲华相比,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!

  「大如车轮」:这是以车轮形容莲华的形状,也藉以表达莲华的德性。车轮有运转的意义,比喻莲华能够运载十方念佛的人,出离生死苦海。当世人念佛有了成就,临命终时,七宝莲台,就会从空飞来,迎接念佛人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
  这里所说的车轮,并不是我们普通所见到的车轮那么大。《无量寿经》说:「池中莲华,或一由旬,乃至百千由旬。」《观无量寿经》也说:「一一池中,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,正等十二由旬。」它那庞大的体积,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!因此我们可以了解,莲华的数量不一样,大小也不相同。这完全凭念佛人的功行而分胜劣。

  当我们念佛,并具足了无比的信心和坚固的愿力,那七宝池内,随时就生出一支莲蕊,同时那念佛者的名字,就显现在上面。如果能精进念佛,莲华就一天天不断地长大,光色也逐日鲜艳起来。不然的话,念佛人如果退了心,或者另学其他的法门,那莲华就逐渐枯萎;所发出来的光彩,也就渐渐消失了。

  还有,念佛而由莲华化生的人,分有许多品级,大致说来,分为九品,就是: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、上品下生;中品上生、中品中生、中品下生;下品上生、下品中生、下品下生。这就以念佛人的工夫浅深,道行高下,来作决定的。如果我们念佛的工夫深,道行高,那将来一定会「上品上生」;假使工夫不到家,道行又不够高,那品级自然就会渐渐地低下来。

  「上品上生」的人,一到西方,莲华就立即会盛开,随时可见佛闻法。「下品下生」的人,虽然托质莲胎,但莲华开的时间,就要等待很长久了!因此,我们要发愿回向:「愿生西方净土中,九品莲花为父母,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。」只要我们精进不退,念佛念到一心不乱,净念相继,将来七宝池中的莲华,一定会有我们的份儿!更期望那是「上品上生」,即刻花开见佛悟无生的境界啊!

  「青色青光,黄色黄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」:说明莲华的色彩。

  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莲华,只有红白两色,而且是有色而无光的;极乐世界的莲华,此处标明有青、黄、赤、白等四种颜色,同时是有色有光的。其实,光与色错综复杂,交织成无量无边,现在只举出四色,作为代表而已。

  根据《无量寿经》所说:「青色青光,乃至玄黄朱紫之色,其光亦然,炜烨焕烂,明耀日月,一一华中,出三千六百千亿光。」可见极乐世界的莲华,是由七宝所成,极其晶莹剔透,所以能发出彩色的光芒。

  在《无量寿经》中又说:「从三千六百千亿光,出三千六百千亿佛,一一诸佛,又化百, 千光明,普为十方众生,说微妙法。」

  这样的色色无尽,光光相照,所谓一色含众色,一光摄多光,在百千亿光明中,有百千亿佛为十方众生说法,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啊!

  「微妙香洁」:这是标明莲华的四种德性。

  一、「微」:包括「微细」及「精微」两种意义。「微细」,在莲华的每一片华瓣上,有八万四千条花纹,非常微细。「精微」,每朵莲华,都是七宝组合而成,珍贵精微。

  二、「妙」:自在无碍,十方众生念佛,每一朵华随时标立每一位众生的名字;勤惰一分,荣枯各不相同。专精修持,花色日渐鲜艳光彩,稍微懈怠放松,花朵也随着暗淡无光而枯竭。

  三、「香」:奇异芬芳,香飘十方,四时常开,不谢不变。

  四、「洁」:生于八德池中,洁净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