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万劫不复;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亲近阿弥陀佛,那时,所用的功夫,所有的修持,一生就能圆满,只有上进,没有堕落的生活,对修持所下的工夫,得到一定成佛的保障,当然是最快乐的了。
以上这十种,正是为「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」下了一个注脚。
又舍利弗!极乐国土,七重栏楯,七重罗网,七重行树,皆是四宝周匝围绕,是故彼国,名为极乐。
释尊又称呼舍利弗,说道:「舍利弗啊!在极乐世界,我们先从地面的园林中来欣赏:你看看吧!那一排排的栏杆,围绕在树林外,那透明的罗网,笼罩着树木的上空;那树木都排列成行,这些,总共都有七重,一重一重的互相间隔着,而且都是用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等四种宝贝结合而成的,既整齐、又美观,真是好看极了。因为具有这些殊胜的妙境,所以我们称它为极乐世界。」
「七重栏楯」:栏楯,就是栏杆。横的木叫栏,竖的木叫楯。世间的栏杆是用石头、水泥、铜铁做成,用来保护花木的;极乐世界的栏杆,是用四宝建成,庄严环境用的。
「七重罗网」:罗网,连缀宝珠,用线或绳编织成的器具:极乐世界是用金缕珍珠串织成的,四周挂满宝铃,五光十色,笼罩在树木的上空,美观极了。
「七重行树」:行树,一行一行的树木,排列得非常整齐。
这一段是形容极乐世界住处的庄严。指出极乐世界是以宝网庄严天空,以行树庄严地面。
「四宝」: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合称为四宝。金是指黄金、白金,大家都非常熟悉。银是白色的,比黄金次一等。琉璃是一种青色的宝石。玻璃,像水晶一类的宝贝,并不是现代所用的那种玻璃。
上面所列举的栏楯、罗网、行树,总是用四种宝贝所构成的。就拿行树来举例说明:有的纯以一宝为一树,或二宝为一树,乃至三宝、四宝为一树。或者:金根、银叶、琉璃花、玻璃果;或是:琉璃根、玻璃叶、金花、银果;或者是:银根、琉璃叶、玻璃花、金果;真是光华灿烂,庄严无比。那些栏楯和罗网,也与行树同样,是以四宝交织而成的。
「周匝围绕」:周偏、匝满,围绕四边。整个极乐世界,不管是行树,不管是罗网,不管是栏楯,都是以四宝交织围绕着,看起来非常巧妙而平衡,布置成一幅天然的图案画。那种神妙的林园之美,并非娑婆世界的设计师,所能想象得到、所能设计得这么完美的!这一些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愿行所修成的。
「是故彼国,名为极乐」:这是承上、结下的词句。就是说:上面所标出的那些栏楯、罗网和行树,境界非常殊胜,绝不是这个娑婆世界的任何景象可以比较的,所以那个完美的环境,称为极乐世界。
以上「七重」、「四宝」、「栏楯」、「罗网」、「行树」,那不只是为庄严环境而已,而是具有深刻的含义:
「七重」:表示三十七道品所分的七大类(七科):(1)四念处,(2)四正勤,(3)四如意足,(4)五根,(5)五力,(6)七菩提分,(7)八正道分。
「四宝」:是表示四德:(1)常,(2)乐,(3)我,(4)净。
「栏楯」:是表示自性纵横。我们本自具足的真性,是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。好象栏楯一般地纵横无碍。
「罗网」:表示我们本来具足的自性,是尽虚空遍法界,清净的真如佛性是包罗整个法界,就好象宝网把宝树遮盖住。
「行树」:树有树根,表示自性长养一切诸善根。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,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只是迷而不觉,如果能培养善根,用功修持,找回本来的真面目,将来必定能大觉大悟。
我们的自性清净心,本来具足一切无为功德,正如西方极乐世界,殊胜的境界,包括了具有种种的庄严乐境,一切的宝贝。
又舍利弗!极乐国土,有七宝池,八功德水,充满其中,池底纯以金沙布地。
释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,对他说道:「舍利弗啊!西方极乐世界,不只是陆地上有栏楯、罗网,种种的庄严,还有七宝所构成的水池,池里蓄满了具有八种功德的水;水底纯粹是用金沙铺成的,一点点尘垢都没有。」
上文是约「依」「正」庄严,总括地解释极乐世界的名义;从此以下,是详细分析,个别说明「依」「正」庄严受用的妙境。现在先说明宝池,也是殊胜无比的。
「七宝池」: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池,不管是蓄水池、游泳池,大都是用土石等所砌成的;而西方的莲花池,是用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,砗磲、赤珠、玛瑙等七宝所筑成的,所以叫七宝池。
「砗磲」:是一种大蚌壳,就像是大颗珍珠之类,可是,现代也有一种矿石叫砗磲,具有灰白色的花纹。
「赤珠」:赤红色的珍珠。
「玛瑙」:质如水晶,内含脑冻,有赤、白、灰多种颜色,都是非常珍贵的。
《无量寿经》里,描写七宝池的面积:小的有十由旬(里数,一由旬小的有四十里,中的有六十里,大的有八十里。)大的有二十由旬,三十由旬,甚至百千由旬。也就是说,最小的宝池,也有四十里或五十里这么大,甚至增大到二万四百八十里,好象大海一样,一望无际。砌成七宝池的材料,有的是用一宝,或者二宝,乃至七宝,或者用七宝混合而成,好比行树的建造一样。这种由八宝筑成的宝池,是所有念佛人往生的处所,也是他们沐浴的地方。不但面积大,数量也是不可计算的。在极乐世界,可以说是随处可见。试想想,它的境界是何等的殊胜。
有池必有水,其中的水与人间普通的水不一样,它具有八种的好处,所以叫做「八功德水」。八种功德水是什么呢?
一、澄净:澄清洁净,不像世间的水,污浊垢秽,非常骯脏。
二、清冷:不寒不热,不像世间的水,北方遇到严冬就结冰,逢到酷暑水分蒸发,干燥得让人受不了。
三、甘美:甘甜美妙,像甘露一般,不像世间的水,咸苦恶臭。
四、轻软:轻扬柔软,不像世间的水,凝滞沉重。
五、润泽:滑润而且充满光彩,不像世间的水,陈腐枯涩。
六、安和:安静和顺,不像世间的水,汹涌洪水泛滥,会造成灾害。
七、除饥渴:止渴充饥,不像世间的水,有时不净,反而饱胀生病。
八、养善根:增长善根,启发智慧;不像世间的水,泛滥成灾,淹溺人物。
因为七宝池中,含有以上这八种功能和妙用的圣水,无论是食用,或是用来沐浴,都是其益无穷,所以称为「八功德水」。
「充满其中」:「充」是充足,永远不会枯竭。「满」是盈满,我们这个世界的水,有时会干旱缺乏;有时会泛滥成灾。但是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八功德水,从来没有干涸;也永远不会外溢,而造成灾难的。
《弥陀经》对七宝池中的水,只说明八德;而《观无量寿经》(十六观经)更形容池中的水,完全是由柔软的七宝化合而成的圣水。这种水,据说是从如意珠王所产生的,并分布成十四水柱,当每一支水散洒到花树之间,都会发出七宝的妙色,同时也播放出微妙的法音。
我们再看看《无量寿经》,经中说:宝池的德水,具有三种殊胜的妙用:
一、随意变化:沐浴在宝池中的诸上善人,如果只想将足浸在水中,那池水的深度,就刚好浸到足为止;如果希望水到腰部;或者将全身泡在水中,池水都能够随他们的心意,升降到适当的位置。至于冷暖的温度,也是随心调节,使得整个身心,都能够自在舒畅。水本来是无心的,没有思想,竟然能随意变化,真是不可思议!
二、演说妙法:池水环绕着整个乐国,缓缓地回旋流着,发出轻微自然的妙声。那分明是:念佛声、念法声、念僧声,演说寂灭、无常、无我、波罗密声……听了那微妙的法音,无不使人产生清净心,对于无上菩提道永不退转,水本无情,竟然能够演说妙法,岂不是非常不可思议吗?
三、精进道业:诸上善人在七宝池内沐浴以后,有的安闲地端坐在莲华上;有的在地上讲经说法;有的听经、有的诵经授经;有的念经;还有的参禅、念佛、有的甚至各显神通地在虚空中讲经、坐禅、经行……,在那种环境中,还没有证得四果罗汉的,因而证得四果;受到法水的沐浴,未发菩提心的,因而发菩提心;没有证入不退转的菩萨,也同时证得了不退转。水本无知,居然能令人精进道业,真是不可思议!
苏东坡曾有两句诗道:「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。」正是对这西方圣境确切的写照。无论是听到的水声,像是宣说佛法,或是见到的山色,就像是见到法身佛一般。
「池底纯以金沙布地」:水池的底下,纯粹是用金沙铺满的,一尘不染。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池,都是些沙石和污泥而已。
对于八宝池,《弥陀经》上简略的说是「池底纯以金沙布地」。《无量寿经》讲得比较详细,更是另有一番风光。经中说:「黄金池者,底白银沙;白银池者,底黄金沙;水晶池者,底琉璃沙;或有二宝、三宝、四宝乃至七宝,转共合成……。」《观经》也讲到:「黄金为渠,其下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。」
一星期为七天,经中讲到「七重罗网」,「七重行树」。为什么要强调七呢?以佛教的意思来讲,七的含义是代表「信、进、戒、闻、舍、慧、愧」等「七圣财」。
一、信:不管是对佛教或是其他的宗教,信仰都是首要的条件,有信仰才能产生力量。佛经中说:「信为道源功德母。」要求得到佛法中的功德宝藏,必须具备深切的信仰心。
二、进:精进。「精而不杂,进而不退。」也就是我们学佛所必须具有向上的干劲。例如修持净土法门,应该每天念兹在兹地专心念佛,将来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。所以精进也是学佛的一种财富。
三、戒:戒律。「戒为无上菩提本」,不管出家、在家的佛弟子。希望能成佛道、证菩提,第一条件必须持戒。持了戒,心行有所规范,学佛才有受用。
四、闻:就是听闻。佛法难闻,试看看,菲律滨有多少华侨,今天虽然是星期天,又有多少人能来听闻佛法呢?实在是非常有限!学佛所为何事?学佛有什么好处?这一些都得从听闻佛法中才能了解,所以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