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學佛的人,不管是大乘或小乘,都應該精進地去修持這叁十七道品。
現在、我再將「如是等法」還沒有標明出來的叁科,簡略地解釋一下:
一、四念處:是四種我們所應該觀想的境界。今依次說明如下:
1、觀身不淨:我們這個身體,應該從對自己以及對他人兩方面來觀照,仔細省察是不是幹淨。一個修行佛法的人,了解自己的血肉之軀是非常醜陋,從頭到腳沒有一處是幹淨的。按照佛經的指示,自己當成死了以後來觀察。大家一定要問:爲什麼要這樣跟自己過不去,明明活著,卻要把自己當成死了呢?蘇州靈岩山寺,印光大師的關房中,挂了一幅「死」的警語,下面注明:「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,則道業易成。」就是說明修學佛法的人,如果經常把死挂在心頭,則修道一定會成功。進一步地,如果能時時刻刻修持「不淨觀」,不但不會浪費時間,千方百計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很標致,更可以因此對治貪欲,開發無上的智慧。
「不淨觀」是用死屍的不淨相來觀照的一種修習法門。一共有九個階段:(1)脹想:人死後,如果不打防腐劑,不放在冰庫裏,受不了熱氣,只要一、兩天,整個身體都會像皮囊吹氣那樣地膨脹起來,試想想,好不好看?幹不幹淨呢?可是每個人,不管生前是怎樣的美女帥男,最後還是會走上這條路的!(2)青瘀想:膨脹後的死屍,經過風吹日曬,皮肉都會變成青黑色的。(3)變壞想:斑斑點點充滿青瘀的死屍,皮肉裂壞,身體五髒等都腐敗,不再完整了,更發出一陣一陣的臭氣,使人不忍卒看。(4)血塗想:腐敗後的屍體,皮膚裂痕,不停地流出血水,滿地都是,汙穢骯髒極了。(5)膿爛想:膿血從九孔流出的死屍,皮膚骨肉開始爛壞,臭氣沖天,真是令人受不了。(6)蟲啖想:印度的風俗,人死了以後,要拖到海邊去,膿爛以後的死屍,地上的蟲,天上的鳥雀都會來啖食,使得屍首更是殘缺不全。(7)分散想:死屍因爲被鳥獸的啄食,筋骨斷裂,骨頭分裂破散,再也不是完整的屍體了。(8)白骨想:分裂破散的屍體,皮肉已盡,形骸暴露只剩下一堆白骨。(9)燒灰想:一堆一堆的白骨,經過火化的習俗,在烈火燃燒之下,必然薪盡火滅,變成一堆灰。灰歸于土,最後是什麼都沒有了。
修持不淨觀,非但不是消極的,而且是積極的,是學道的助緣。怎麼樣說呢?佛教徒如果一直把自己想象得多漂亮、多迷人,整天自我陶醉,道心就發不起來,生生世世在苦海中輪回流轉。如果能不停地想這死後不淨的九階段,就會感到恐怖,體悟人生,激勵自己,發出勇猛精進的道心。
對自己要具備「九不淨觀」,對別人應該具足「五不淨觀」:(1)種子不淨:人生在世,是怎樣投胎的呢?那是阿賴耶第八識(業力)借父精母血來投胎的,所以說,出生世間的種子,本來就是不幹淨的。(2)住處不淨:胎兒十月在母胎中,與五髒六腑同住在一起,不但臭穢萬分,更是痛苦極了。母身吃進燥熱食物時,感受好象在镬湯地獄中,吃進冰冷食物時,又仿佛在寒冰地獄中,真是苦不堪言。(3)自相不淨:佛經中有所謂「九孔常流不凈」,從人體的外表相貌來說,兩眼、兩耳、兩鼻、一張口等九孔,經常流汗、流淚、鼻涕、耳屎、痰液、大小便等都是腐臭難聞,沒有一樣是清香、幹淨的。(4)自體不淨:人體是由皮肉包一具骨胳,由地水火風四大而成,詳細分析有叁十六種元素組成的,每一種元素本身都是汙濁不淨,骯髒不堪的。(5)終竟不淨:前面所講,人死後,身體腫爛,蟲啖成骨,火化成灰,最後終歸成爲土,本來就是不幹淨的。
老子說:「吾有大患,爲我有身。」(我有這個身體,才令我感受到這麼大的災患。)佛經上說身體是一副臭皮囊,不管用什麼香水、花露水,都沒有辦法把骯髒、臭氣除掉,有什麼值得留戀呢?我們要學佛、要上進,就應該從自身觀察起,再擴展到他人身上。譬如說喜歡一個人而得不到時,能試著想他種種不淨的現象,煩惱就會去除,自然放下妄想,而不再留戀不舍。我們一心念佛,將來往生西方,蓮花化身,就可以獲得究竟的清淨。
2、觀受是苦:受、是領納的意思。依照唯識學上的說法,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對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所緣的境界,所領受到的感受,順意的就快樂、歡喜,違背心意的就痛苦,更有一種不苦不樂、中庸的境界。以現實來說,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一般都是苦多樂少,就算是短暫的快樂,背後也隱藏著無限的痛苦,所謂樂極生悲。我們研究佛法,依照四念處的指示,要「觀受是苦」,千萬不要愚癡地,以苦爲樂弄得整天想入非非,尋找刺激,迷戀顛倒而自尋煩惱。爲何要把人生看成是痛苦的呢?如果把人生看是快樂的,就會整天找剌激,顛倒夢想,自尋麻煩。「觀受是苦」,才會用功修道,回頭是岸,一心念佛,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裏是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」,才是真正的殊勝妙樂。
3、觀心無常:所謂心,就是第六識的「妄」心,也是一般所說的「心猿意馬」,如猴子般千變萬化的心。金剛經中有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。心在那裏?是不是常住?不是的,是剎那剎那不停地變動。如果說現在這個心在這裏聽講,可是現在已成過去了,沒有一刻是常住的,永遠像波浪一般,一層一層地前浪推後浪。念佛往生,是無生無滅,超越世間無常的境界。
4、觀法無我:法,指宇宙間的一切。大至山河大地,小至微塵,個人的自體,甚至一根汗毛,都包括在內。佛經上說:「四大本空,五陰無我」。過去我們研究過《八大人覺經》,就曾經講過這些道理。平常我們常講「我」,到底什麼是我們自己呢?實際上是所指的「我」,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織而成的,臨時的「假我」,並沒有實實在在的「我」。「真我」的定義必須具有「主宰性」。平常,大家對自己都蠻有把握的,可是真正問題到來,尤其是生死大事,什麼時候死,死後到什麼地方去,都不是自己可以主宰得了的。俗語說:「閻王要你四更死,怎樣都無法留到五更天」。過去有一個君王,想利用整個江山來換一分鍾的命都不可能。可見人是沒有主宰性,根本不可以稱呼爲「我」。「觀法無我」,就是要我們了解,娑婆世界都是暫時性,沒有一個實在的個體,又那裏去找一個有主宰的我呢!念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,證到本有的自性,才可以說是有一個真正的我。
二、四正勤:四種合乎正理,合乎正當的道路。一切讓我們勇猛精進向前修持的,叫做「四正勤」。包括:
1、已生惡令斷:人的心念,時時刻刻不斷地轉動著,有時會有善的念頭,有時會打壞主意。如果隨時能靜下來,仔細觀察起伏不停的念頭,每當警覺到有不正當的念頭生出來時,就趕快運用慈悲心,果斷地把它斷除,別讓它自由發展而付之行動,最後弄得不可收拾,正所謂是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
2、未生惡令不生:如果沒有生起惡念,仍然應該時時謹慎提防,使惡念無法生起來。我們時刻專心念佛,雜念不生,惡念當然也就不會生起來了。
3、未生善令生:當善心還沒有生起來的時候,應當時時發慈悲心,讓善心培養起來。修淨土的人,念佛的當兒,惡念不容易産生,就能夠生起一切的善法。
4、已生善令增長:善心既然生起來了,就應當好好培養,讓它逐漸擴大,增長起來。修淨土的人,心心念念都是佛、法、僧叁寶,自然能夠生長一切的善法。將來必然能夠往生西方。
叁、四如意足:只要時時用功修持這一法門,就能夠啓發神通。我們所希望求得到的,都能夠滿足我們的願望,使我們凡事都能稱心如意,所以叫做「如意足。」分爲:
1、欲如意足:欲、是內心中一種仰慕追求的心理。有了這種沖勁,不管是世間的事業,或是出世間成佛的大事,一定都能成就的。我們念佛,如果具有了這種銳利的沖勁,有絕對的把握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2、念如意足:念,念頭,純正的念頭。一個人假使能保持純潔的觀念,一心專注,念念不忘所修持的善法,就一定會達到理想的成就。世間的事業,固然需要專注、專心,念佛的心念,更需要持之有恒,也必然能夠如願往生。
3、進如意足:進,精進、勇往直前,所願必成!一句彌陀,精進不息,將來也當然往生有份。
4、思如意足:思,是籌量審度的意思,也是定的功夫。修習一切佛法,能夠深入思考省察,才能有所成就。念佛時,能細心審察,明了念佛是第一妙法,必定成功!
《智度論》說:「叁十七道品,無所不攝也。」一般都認爲叁十七道品是小乘修持的工夫,實際它是無所不攝的,可算是叁乘共通的修行法門。《毗婆沙論》有個和《大智度論》相同的巧妙譬喻:四念處如種子,四正勤如栽植,四如意足如抽芽,五根如生根,五力如莖葉,七覺支如開花,八聖道如結果。所以修學佛法,這七科叁十七道品的項目,實在是包括了一切修學佛法,最根本用功的法門。
其土衆生,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西方極樂世界,那個國土的衆生,聽了阿彌陀佛變化的鳥兒,所演說的法音以後,大家都法喜充滿,生起了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念頭,時時刻刻稱揚贊歎叁寶的功德。
這一段是說明,西方極樂世界的鳥兒,跟我們娑婆世界的鳥兒,完全不一樣。我們這個世間的鳥兒,只是歌喉圓潤,唱起歌來婉轉悅耳,並沒有什麼含意。西方極樂世界的鳥兒,不只歌喉好,最重要的是,唱出來的歌聲,完全是在宣講佛法,的確是不同凡響,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,聽聞了法音,自然啓發道心,生出了對佛、法、僧叁寶的敬仰。
爲什麼稱佛、法、僧爲「寶」呢?寶,具有最尊貴、殊勝的意義。佛,兩足尊。佛具足了「福德」與「智慧」這兩種德性。法,離欲尊。佛法是修行的軌則,任何衆生聽聞佛法以後,能遠離世間一切物欲、一切煩惱。僧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