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:「根」,具有生长和护持两种意义。树有根,就能发芽、长大、开花、结果;我们学佛,如果能依照「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」等五根去修持,就好象生了根一般,会慢慢发芽、开花、结果,可以成就小乘的罗汉果、可以证得大乘的佛、菩萨。又好象树有根,就能护持枝叶花果,不会枯萎,也不致被狂风暴雨所摧折。我们学佛的人,如果能修持这五根法,可以护持道念,永远不会退失。学佛的人,假使没有坚固的基础,在顺境中,一帆风顺时,会非常精进,非常虔诚,一旦遇到不如意的逆境,就会生出退道心,对佛法产生怀疑。如果把信心的根培植稳固,就不致因逆境而转变意志与初衷,所以「根」对学佛者,是非常重要的。因此,佛教以修行的方法定名为「根」。究竟是那「五根」呢?
一、信根:佛经中说:「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」没有坚固的信仰心,对佛所说的真理,有时免不了产生怀疑,不能接受,无法进入深如大海的佛法中去。学佛行者,深信佛所说的一切真理,毫无疑问。深信虔诚地念阿弥陀佛圣号,的确有西方净土,有阿弥陀佛,我们能够发心念佛,达到一心不乱,将来决定可以往生。
二、进根:就是精进。世间任何事业,假使不卖力,不认真,不起早睡晚,是无法办成的。更何况是出世的佛法,一定要精进,千万不能懈怠;能精进一定会有成就。修净土的人,六字洪名,更要时时刻刻,念兹在兹,时刻不断地,念念相续地念下去,将来一定能往生西方。
三、念根:对所修的法门,念念不忘。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,应「心心弥陀、念念极乐」,绝不三心二意,见异思迁,长久下去,一定能往生。
四、定根:摄心在所修的行门中,专心一境,相应不散。我们念佛,一心不乱,能定,能放下一切,不被妄想所扰,只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时刻不离,才能有成就。
五、慧根:智慧是由于定心寂静而启发的,静则光明朗照,是非清楚。我们以水来比喻说明:水如果被摇动就会波动不清,一定下来就清澈如镜。人的心境也是一样,定就能产生智慧。念佛怎样才能一心不乱,怎样才不会胡思乱想呢?那是定了以后发出来的智慧之光。
修持佛法是要净念相继,不被烦恼妄想所打扰,自然能发出智慧,也自然能了生死!学佛的人如果能时时把「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」等五根记牢,日日依法修持,善根能生长,将来必定能达到了生脱死的成就。
「五力」:与前面所说的五根,名称相同。五根渐渐增长,便能发生非常大的力量,这种力量能排除一切业障,不为其他力量所降伏,而且能降伏其他一切敌对的力量,所以叫做「力」。这股力量,包括了以下的五种:
一、信力:信仰就有力量。信心坚固,始终不退,能破除一切迷惑烦恼。并深信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凡有心识的,都可以成佛。
二、进力:向前进,不退转。能精进就能破除身心方面种种的懈怠,成办世间、出世间(包括了脱生死这种重大事业)等,种种事业。
三、念力:正念的力量,能破除一切邪念,成就出世的正念。
四、定力:意志集中,精神安定。有了这种定力,念佛能达到一心不乱,能破除散乱妄想,深入禅定三昧的工夫。
五、慧力:智慧,是光明的。慧光开发后,能破除人生一切不正的知见和执着;而显发出真正的无漏智慧。所谓善念得智慧,一切缚得解。
这「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」等五法,如果能修持得力,内心安定,对佛法的信心根深蒂固,一切不正当的见解、纷乱的外境,都不能扰乱,所以叫做「五力」。
「七菩提分」:「菩提」,印度话,译成中文是「觉」。「分」,就是支。「七菩提分」,又名「七觉支」。觉是智慧的作用。我们学道的人,对于「五力」、「五根」既已坚固,进一步对于这七种觉慧,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。分为:
一、择法觉支:择、是选择、抉择。观察世间、出世间的一切法,对这些法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,了解什么是真的,什么是假的,什么是清净的,什么是污染的,什么是有漏的,什么是无漏的。有了觉知以后,才能拣别真伪。在无量修持的法门中,选择念佛这一个修持法,是最为妥当的。
二、精进觉支:精粹、不杂名「精」,不退为「进」。修学佛法时,对于无益的,如外道所修行的苦行,以纯正的佛法看来,并没有多大的意义,所以是不取的;又如世间上有许多不正当的行为,虽努力去干,也不可以名为「精进」,佛教徒也是不取的。修学佛法,拜佛、念经、持咒,都能不倦不怠地向前精进。今依一句弥陀圣号,精进修持,一定可以度脱生死,可算是第一殊胜的妙行。
三、喜觉支:喜、是欢喜。修行的人,如果用功,内心有所感得,便会生出大欢喜心。修行净土的念佛人,念到一心不乱,自然会感到非常轻松。或是有机会听到法师们的开示,能依教奉行,也会感到受用无穷,法喜充满。
四、除觉支:除、就是断除;能够断除内心一切的烦恼,增长善根。念佛人能够一心念佛,就可以除去内心一切的妄想烦恼。
五、舍觉支:舍、就是舍离,舍弃所贪念的境界。念佛的人,不管过去的境界,是如何的值得留恋,既然已经过去了,就不必再去怀念,再去追忆。放下一切,把握现在,专心念佛,就能舍离恶浊的娑婆。
六、定觉支:定、就是禅定。禅定修成以后,能感到轻安、自在,也懂得识别真伪;能安住在真正的禅定中,不生爱着。念佛工夫到家,可以得到一心不乱,三昧也就自然现前,那时候再也不会生起喜爱执着的妄心了。
七、念觉支:念、就是思念。也就是牢记不忘的意思。学佛修道的人,要能觉照分明,达到「定慧均等」的境界。对于定与慧要能均衡地发展,不可偏向任何一边。以参禅来说,会有「昏沉」与「散乱」的毛病。当我们的心昏沉时,记住要用:「择法觉支」、「精进觉支」、「喜觉支」三种觉慧的工夫来对治,心境就能清明,而不致昏沉了。假使我们的心识浮动,散乱不定时,记住运用:「除觉支」、「舍觉支」和「定觉支」三种工夫来对治,心境就能澄明而不致浮动了。禅定中,「念觉支」的任务就是让我们了解,是处在昏沉或散乱的状态,随时警觉,提起正念来观照,进一步地,更能调和「动」、「静」,而降伏「昏」、「散」二障,使它既不沉、也不浮,而达到中道。我们念佛,如果能达到「念而无念,不念而念」,才能把握到念佛的真正工夫。
「八圣道分」:这是八种修行的方法。修行的人,如果能够脚踏实地地依照这八种修行的方法去实践,就可以证到圣果。也可以说,希望能超凡入圣,必须经过这八条大道,才可以到达目的地。「八圣道分」又名「八正道」。正,是不偏不邪,正大光明,「八正道」可以说是直通涅槃的光明大道。
一:正见:正确的见解,正确的认识。正见就是对世间、出世间的真理,能够彻底的认识,一点都没有错误。儒家孔子说:「非礼勿视」,不符合真理的,不能乱看,也就是正见的意思。学佛修净土宗的人,专心念佛,认定念佛达到一心不乱,一定能了生脱死,一定能成佛道,这就是「正见」。
二、正思惟:正当的思惟。每个人时时刻刻都会有思想,每一分思想都是正确的。思想纯正的人,总会思惟对学术上,对修行上有帮助的善法,而远离一切胡思乱想。儒家「非礼勿思」,就是要我们对不合乎真理的,想出来没用的,都不要去想它。念佛的人,是要保持三业清净中的意业清净,所思念的对象,唯有阿弥陀佛,所向往的,只有极乐净土。
三、正语:正当的言语。常常说些正经话,不正当的,没有用处的话不要讲,就是「正语」。《金刚经》中所谓的真语、实语。远离一切邪言:两舌(东家长西家短的)、恶口(说粗话骂人)、妄言(说假话骗人)、绮语(花言巧语,说出来的话,虽然是很好听,可是毫无意义,让人听起来会想入非非)。儒家教我们「非礼勿言」。念佛的人,口业清净,少说闲话,终日阿弥陀佛不离口。偈语说:「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声佛。」就是要防止多说闲话,多造口业。
四、正业:业,活动、行为。「正业」,正当的行为。学佛的人,一切举止活动,都要循规蹈矩,身体上一切的行为,都要纯正,都要合乎正理,绝不胡来。对于杀、盗、淫等一切身体上的恶业都要远离。「非礼勿作」,没有礼貌的,不合乎正理的,都不要去做。念佛的人,时刻身业清净,除念佛行善外,那还有闲空去做坏事,去犯一切罪恶的行为呢!
五、正命:正当的生计。一个人生存在世间,脱离不了经济生活。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,必定要有正当的事业。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,都应该不违背佛陀所定的戒律,清净自活。士农工商可以说是正当的。屠宰、捕鱼、赌场、妓院等等,是为邪命,都是佛教徒应该尽量避免的。念佛的人,生活应该甘于淡泊,不争名夺利,当然是合乎「正命」的。
六、正精进:精粹而不复杂,向前进而不后退,正当的努力。所有的努力,都是依佛道而挺身向前。念佛的人,只有一心念佛向上,勤求往生西方,正符合「正精进」的条件。
七、正念:正当的忆念。对一切善法,都能够念念不忘。念佛的人,专念阿弥陀佛,其他一切妄念都不会产生出来。
八、正定:正当的禅定。集中精神,澄清思虑,不会胡思乱想,远离散乱、邪定,身心会获得寂静、轻快。念佛的人,时时想到西方极乐世界,时时想到阿弥陀佛,自然会获得念佛三昧的境界。
「如是等法」:总结上文。
「三十七道品」有七科,这里只讲了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、「七菩提分」、「八圣道分」四科,还有「四念处」、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等三科没有讲出来,现在就用「如是等法」一句,来包括其他的三科。「品」,是品类,是修行人入道必修的科目。
一般说来,三十七道品是声闻、缘觉小乘行者,修持的基本项目。严格说起来,这三十七道品是一切大小乘共通的。所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