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:「根」,具有生長和護持兩種意義。樹有根,就能發芽、長大、開花、結果;我們學佛,如果能依照「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」等五根去修持,就好象生了根一般,會慢慢發芽、開花、結果,可以成就小乘的羅漢果、可以證得大乘的佛、菩薩。又好象樹有根,就能護持枝葉花果,不會枯萎,也不致被狂風暴雨所摧折。我們學佛的人,如果能修持這五根法,可以護持道念,永遠不會退失。學佛的人,假使沒有堅固的基礎,在順境中,一帆風順時,會非常精進,非常虔誠,一旦遇到不如意的逆境,就會生出退道心,對佛法産生懷疑。如果把信心的根培植穩固,就不致因逆境而轉變意志與初衷,所以「根」對學佛者,是非常重要的。因此,佛教以修行的方法定名爲「根」。究竟是那「五根」呢?
一、信根:佛經中說:「佛法大海,信爲能入。」沒有堅固的信仰心,對佛所說的真理,有時免不了産生懷疑,不能接受,無法進入深如大海的佛法中去。學佛行者,深信佛所說的一切真理,毫無疑問。深信虔誠地念阿彌陀佛聖號,的確有西方淨土,有阿彌陀佛,我們能夠發心念佛,達到一心不亂,將來決定可以往生。
二、進根:就是精進。世間任何事業,假使不賣力,不認真,不起早睡晚,是無法辦成的。更何況是出世的佛法,一定要精進,千萬不能懈怠;能精進一定會有成就。修淨土的人,六字洪名,更要時時刻刻,念茲在茲,時刻不斷地,念念相續地念下去,將來一定能往生西方。
叁、念根:對所修的法門,念念不忘。我們修淨土念佛法門,應「心心彌陀、念念極樂」,絕不叁心二意,見異思遷,長久下去,一定能往生。
四、定根:攝心在所修的行門中,專心一境,相應不散。我們念佛,一心不亂,能定,能放下一切,不被妄想所擾,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時刻不離,才能有成就。
五、慧根:智慧是由于定心寂靜而啓發的,靜則光明朗照,是非清楚。我們以水來比喻說明:水如果被搖動就會波動不清,一定下來就清澈如鏡。人的心境也是一樣,定就能産生智慧。念佛怎樣才能一心不亂,怎樣才不會胡思亂想呢?那是定了以後發出來的智慧之光。
修持佛法是要淨念相繼,不被煩惱妄想所打擾,自然能發出智慧,也自然能了生死!學佛的人如果能時時把「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」等五根記牢,日日依法修持,善根能生長,將來必定能達到了生脫死的成就。
「五力」:與前面所說的五根,名稱相同。五根漸漸增長,便能發生非常大的力量,這種力量能排除一切業障,不爲其他力量所降伏,而且能降伏其他一切敵對的力量,所以叫做「力」。這股力量,包括了以下的五種:
一、信力:信仰就有力量。信心堅固,始終不退,能破除一切迷惑煩惱。並深信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凡有心識的,都可以成佛。
二、進力:向前進,不退轉。能精進就能破除身心方面種種的懈怠,成辦世間、出世間(包括了脫生死這種重大事業)等,種種事業。
叁、念力:正念的力量,能破除一切邪念,成就出世的正念。
四、定力:意志集中,精神安定。有了這種定力,念佛能達到一心不亂,能破除散亂妄想,深入禅定叁昧的工夫。
五、慧力:智慧,是光明的。慧光開發後,能破除人生一切不正的知見和執著;而顯發出真正的無漏智慧。所謂善念得智慧,一切縛得解。
這「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」等五法,如果能修持得力,內心安定,對佛法的信心根深蒂固,一切不正當的見解、紛亂的外境,都不能擾亂,所以叫做「五力」。
「七菩提分」:「菩提」,印度話,譯成中文是「覺」。「分」,就是支。「七菩提分」,又名「七覺支」。覺是智慧的作用。我們學道的人,對于「五力」、「五根」既已堅固,進一步對于這七種覺慧,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。分爲:
一、擇法覺支:擇、是選擇、抉擇。觀察世間、出世間的一切法,對這些法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,了解什麼是真的,什麼是假的,什麼是清淨的,什麼是汙染的,什麼是有漏的,什麼是無漏的。有了覺知以後,才能揀別真僞。在無量修持的法門中,選擇念佛這一個修持法,是最爲妥當的。
二、精進覺支:精粹、不雜名「精」,不退爲「進」。修學佛法時,對于無益的,如外道所修行的苦行,以純正的佛法看來,並沒有多大的意義,所以是不取的;又如世間上有許多不正當的行爲,雖努力去幹,也不可以名爲「精進」,佛教徒也是不取的。修學佛法,拜佛、念經、持咒,都能不倦不怠地向前精進。今依一句彌陀聖號,精進修持,一定可以度脫生死,可算是第一殊勝的妙行。
叁、喜覺支:喜、是歡喜。修行的人,如果用功,內心有所感得,便會生出大歡喜心。修行淨土的念佛人,念到一心不亂,自然會感到非常輕松。或是有機會聽到法師們的開示,能依教奉行,也會感到受用無窮,法喜充滿。
四、除覺支:除、就是斷除;能夠斷除內心一切的煩惱,增長善根。念佛人能夠一心念佛,就可以除去內心一切的妄想煩惱。
五、舍覺支:舍、就是舍離,舍棄所貪念的境界。念佛的人,不管過去的境界,是如何的值得留戀,既然已經過去了,就不必再去懷念,再去追憶。放下一切,把握現在,專心念佛,就能舍離惡濁的娑婆。
六、定覺支:定、就是禅定。禅定修成以後,能感到輕安、自在,也懂得識別真僞;能安住在真正的禅定中,不生愛著。念佛工夫到家,可以得到一心不亂,叁昧也就自然現前,那時候再也不會生起喜愛執著的妄心了。
七、念覺支:念、就是思念。也就是牢記不忘的意思。學佛修道的人,要能覺照分明,達到「定慧均等」的境界。對于定與慧要能均衡地發展,不可偏向任何一邊。以參禅來說,會有「昏沈」與「散亂」的毛病。當我們的心昏沈時,記住要用:「擇法覺支」、「精進覺支」、「喜覺支」叁種覺慧的工夫來對治,心境就能清明,而不致昏沈了。假使我們的心識浮動,散亂不定時,記住運用:「除覺支」、「舍覺支」和「定覺支」叁種工夫來對治,心境就能澄明而不致浮動了。禅定中,「念覺支」的任務就是讓我們了解,是處在昏沈或散亂的狀態,隨時警覺,提起正念來觀照,進一步地,更能調和「動」、「靜」,而降伏「昏」、「散」二障,使它既不沈、也不浮,而達到中道。我們念佛,如果能達到「念而無念,不念而念」,才能把握到念佛的真正工夫。
「八聖道分」:這是八種修行的方法。修行的人,如果能夠腳踏實地地依照這八種修行的方法去實踐,就可以證到聖果。也可以說,希望能超凡入聖,必須經過這八條大道,才可以到達目的地。「八聖道分」又名「八正道」。正,是不偏不邪,正大光明,「八正道」可以說是直通涅槃的光明大道。
一:正見:正確的見解,正確的認識。正見就是對世間、出世間的真理,能夠徹底的認識,一點都沒有錯誤。儒家孔子說:「非禮勿視」,不符合真理的,不能亂看,也就是正見的意思。學佛修淨土宗的人,專心念佛,認定念佛達到一心不亂,一定能了生脫死,一定能成佛道,這就是「正見」。
二、正思惟:正當的思惟。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會有思想,每一分思想都是正確的。思想純正的人,總會思惟對學術上,對修行上有幫助的善法,而遠離一切胡思亂想。儒家「非禮勿思」,就是要我們對不合乎真理的,想出來沒用的,都不要去想它。念佛的人,是要保持叁業清淨中的意業清淨,所思念的對象,唯有阿彌陀佛,所向往的,只有極樂淨土。
叁、正語:正當的言語。常常說些正經話,不正當的,沒有用處的話不要講,就是「正語」。《金剛經》中所謂的真語、實語。遠離一切邪言:兩舌(東家長西家短的)、惡口(說粗話罵人)、妄言(說假話騙人)、绮語(花言巧語,說出來的話,雖然是很好聽,可是毫無意義,讓人聽起來會想入非非)。儒家教我們「非禮勿言」。念佛的人,口業清淨,少說閑話,終日阿彌陀佛不離口。偈語說: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。」就是要防止多說閑話,多造口業。
四、正業:業,活動、行爲。「正業」,正當的行爲。學佛的人,一切舉止活動,都要循規蹈矩,身體上一切的行爲,都要純正,都要合乎正理,絕不胡來。對于殺、盜、淫等一切身體上的惡業都要遠離。「非禮勿作」,沒有禮貌的,不合乎正理的,都不要去做。念佛的人,時刻身業清淨,除念佛行善外,那還有閑空去做壞事,去犯一切罪惡的行爲呢!
五、正命:正當的生計。一個人生存在世間,脫離不了經濟生活。爲了維持生命的存在,必定要有正當的事業。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,都應該不違背佛陀所定的戒律,清淨自活。士農工商可以說是正當的。屠宰、捕魚、賭場、妓院等等,是爲邪命,都是佛教徒應該盡量避免的。念佛的人,生活應該甘于淡泊,不爭名奪利,當然是合乎「正命」的。
六、正精進:精粹而不複雜,向前進而不後退,正當的努力。所有的努力,都是依佛道而挺身向前。念佛的人,只有一心念佛向上,勤求往生西方,正符合「正精進」的條件。
七、正念:正當的憶念。對一切善法,都能夠念念不忘。念佛的人,專念阿彌陀佛,其他一切妄念都不會産生出來。
八、正定:正當的禅定。集中精神,澄清思慮,不會胡思亂想,遠離散亂、邪定,身心會獲得寂靜、輕快。念佛的人,時時想到西方極樂世界,時時想到阿彌陀佛,自然會獲得念佛叁昧的境界。
「如是等法」:總結上文。
「叁十七道品」有七科,這裏只講了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、「七菩提分」、「八聖道分」四科,還有「四念處」、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等叁科沒有講出來,現在就用「如是等法」一句,來包括其他的叁科。「品」,是品類,是修行人入道必修的科目。
一般說來,叁十七道品是聲聞、緣覺小乘行者,修持的基本項目。嚴格說起來,這叁十七道品是一切大小乘共通的。所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