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衆中尊。僧是清淨的修行人,能爲人師表,作爲衆生的模範,是人群中最值得尊敬的。
世間的金銀財寶、鑽石美鈔,能解救世人貧窮饑餓之苦,讓我們得到生活上物質的滿足,暫時獲得富饒飽暖之樂,所以一般人視這些爲寶;佛、法、僧、叁寶,卻是精神方面的無價之寶。信仰叁寶,依法奉行,能度脫我們出離生死之苦,讓我們離苦得樂,獲得涅槃寂靜的無爲境界。世間的金銀財寶,只能解救我們色身之苦,而佛、法、僧,叁寶,能使我們獲得法身的永久之樂,當然是無法相比了。《瑜伽焰口施食要集》中贊歎叁寶的功德:「夫叁寶者,千生罕遇,萬劫難逢。歸依者,福增無量,禮念者,罪滅河沙。譬如靈丹之妙藥,療百病以蠲除。若以懇切至誠心,故無求而不應。所謂道:冥冥大夜中,叁寶爲燈燭,滔滔苦海內,叁寶爲舟航,焰焰火宅中,叁寶爲雨澤。」說明長夜中的一盞燈光,這是叁寶給予我們的光明;在茫茫無邊的苦海中,叁寶就是來救度的大船;當房子失火了,空中降下了甘露來撲滅,這是叁寶對我們的恩澤,所以我們要皈依叁寶。
講到叁寶,有好多種分類,爲了方便一般初學佛的善友,現在只舉出「住持叁寶」與「化相叁寶」兩種比較容易了解的來說明:
一、住持叁寶:「住」、是住世;「持」、是維持,也就是「世間叁寶」,代表了整個佛教。如果沒有世間叁寶的存在,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做佛教。佛教的慧命,完全是靠這叁寶來維持,才能夠永遠久住世間。什麼叫做「住持叁寶」呢?眼前我們所看到的佛寺,所供奉的許許多多佛像、菩薩像,不管是泥塑的,銅鑄的、木雕的、石刻的、以及彩色筆畫等一切的形象,都是「住持佛寶」。現前所流通的經律論叁藏十二部聖典,不管是梵文、巴利文、中文、日文、藏文、英文,都總稱爲「住持法寶」。剃發染衣、嚴格遵守佛教戒律的,不管是南傳(小乘佛教)的,或是北傳(大乘佛教)的,凡是現出家相的僧尼,能夠共同修持,實行「六和敬」,和合無诤,對外宏傳聖教的,都是「住持僧寶」。
當此末法時代,「住持叁寶」中,僧寶更顯得特別重要。戒律中講到:「僧在即佛在」,「僧在即法在」。有出家僧衆的供奉佛菩薩聖像,才有信衆的禮敬;弘法利生的神聖任務,也唯有僧寶才能擔當!總而言之,世間任何地方有了出家人,就得有供給出家僧衆居住的寺廟,道場中總會供奉佛、菩薩以及羅漢的聖像;僧衆們講經說法,教化衆生。換句話說:沒有了僧寶,就無所謂佛,也無所謂法了。中國曆史上爲了破壞佛教,曾經有「叁武一宗」滅佛的事實:當時的皇帝,爲了仇視佛教,下令把出家人趕出佛寺,要他們還俗,或是把他們殺掉;共産黨文革時代,也反對佛教,強迫出家人還俗。在那種情況下,不僅是沒有了僧團,整個佛教都幾乎被消滅了。
二、「化相叁寶」:「化」、是教化;「相」、是相狀。我們應該知道:住持叁寶,是由化相叁寶而來的。什麼叫做「化相叁寶」呢?化相叁寶,就是佛住世時的叁寶。釋迦牟尼佛,是佛寶。佛陀對衆生所開示的一切教法,是法寶。隨佛出家的,不管是凡衆或聖衆,都是僧寶。當時,佛出現人間,教化一切衆生時,是依這叁相爲叁寶。因此,推本窮源,住持叁寶,是由化相叁寶而來的。做一個正信的叁寶弟子,對這兩種叁寶,都應該同樣地敬重、贊歎、禮拜、供養,並時時憶念叁寶的殊勝功德!
「皈依」叁寶,是每一個正信而標准的佛教徒,所應該遵守的第一課題。對皈(歸)依的意義,也需要有正確的了解。「皈」、是反黑爲白,把過去黑暗舍棄,趨向光明的正途。把染垢的轉成清淨的,在沒有皈依前所作所爲,跟皈依後完全不一樣,由黑暗中走向光明的大道。「依」,是依靠的意義。像小孩子依賴父母一般。衆生們沒有皈依前是仿徨無依,皈依以後,就有了依靠。衆生像是流浪在生死苦海的遊子,認識佛法僧叁寶後,皈依叁寶,投回佛陀的懷抱。將整個身心,歸托、依靠叁寶。我們的精神,有了歸宿;我們的心靈,也就有依怙,再漸次修習佛法,老實念佛,在人生中才能走上光明的大道,將來也一定可以離苦得樂,往生蓮邦。
這一段,本來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,因爲聽了鳥兒的法音,而引發了稱念佛法僧叁寶的清淨心;我藉這個機會解釋一下,讓大家了解皈依的意思,更奉勸諸位,大家都應該皈依叁寶!過去印度有一位阿底峽大師,從印度到西藏弘法,幾十年中,只講「皈依」這個名稱。經常親近他的弟子感到非常奇怪,向他請問,爲什麼不換個題目?大師回答說:「身爲叁寶弟子,對叁寶的功德、意義,真是一生都講不完。假若每一個衆生,對叁寶能深切了解,進一步皈依叁寶,世間一定和平幸福!」
曾經有善友問過我,皈依需要具備什麼條件?有什麼需要遵守的?是不是很嚴格?是不是皈依後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?我的答複是:皈依是向叁寶宣誓,成爲正式的佛教徒,就像是小孩子到了入學的年齡,到學校報名注冊,正式成爲某一間學校的學生一樣。皈依不像受戒,譬如說受五戒,就必須嚴格遵守不殺、不盜、不妄語等一些不能做的事情。菲律濱的華人有種錯誤的觀念,以爲多拜幾種神,就會多保佑,雖然是佛教徒,星期天也到天主教教堂做彌撒、到基督教教會參加主日學、或是其他神道的地方去拜拜。在這裏,我要特別強調,身爲正信的佛教徒,應該以叁寶爲皈依的對象,不要再神佛不分地去拜其他的外道了!
舍利弗!汝勿謂此鳥,實是罪報所生。所以者何?彼佛國土,無叁惡道。舍利弗!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?
佛陀恐怕舍利弗及其他弟子會懷疑:西方極樂世界,既然沒有痛苦,爲什麼還會有這些畜生道的鳥類呢?所以佛不得不趕快向大家說明:「舍利弗!你千萬不要以爲這些鳥兒,是由于前世作惡造罪,才來受報而投生的。爲什麼不是呢?因爲極樂世界是清淨的佛國,當然沒有畜生、餓鬼、地獄這叁種惡道。舍利弗!那裏連惡道的名稱尚且沒有,哪裏還有實在的惡道存在呢?」
這一段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,許多的鳥兒都不是實在的,而是變化而成的。當阿彌陀佛在因地中,作法藏比丘時,所發四十八大願,第一大願就是「國無惡道」。《無量壽經》說:「設我得佛,國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者,不取正覺!」如果真有叁惡道的話,那豈不是違背了阿彌陀佛的本願嗎?
現在來將叁惡道解釋一下:「叁惡道」,又叫「叁途」,有時也稱爲「叁惡趣」,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這叁種是造惡所必然趣向的一條道路,所以叫「叁惡道」。衆生因爲悭貪太重而造業,就會墮落餓鬼道;瞋恨心太重而造業,就會墮落地獄道;愚癡太重,將來難免墮落畜生道。以人類的立場來說:如果造下了下、中、上的叁品十惡(身叁:殺、盜、淫;口四: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绮語;意叁:貪、瞋、癡),就會分別墮落到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的叁惡道。有如是因,必感如是果,因果是絲毫不爽的。
畜生道,包括了空中的一切飛禽,陸地的一切走獸,水裏的一切水族,千品萬類,名目繁多,實在是無法統計。它們的特性是以強淩弱,以大欺小,互相殘殺,互相吞食,實在是太愚癡了!
餓鬼道,佛教所謂的六道之一,是生命的另一種狀態,雖然一般的肉眼看不見,但是他的確存在,是不可否認的。佛經中講到餓鬼,形容爲腹如滄海,喉似針縫,雖然碰到飲食,可是業報太重,食物到口邊,也會化成猛火,所以千年萬載,常在饑餓中受苦!大家讀過佛經,知道目連尊者的母親,在生時做了許多壞事,死後墮落餓鬼道受苦,目連尊者孝心重,不忍母親受苦,向佛陀請示救度母親的方法,佛陀指示他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,供養賢聖僧,依靠他們的力量,救度母親脫離餓鬼道的苦難,這也是「盂蘭盆會」的由來。
至于地獄裏的衆生,那更是苦不堪言了!八寒、八熱、萬死萬生,刀山、劍樹、镬湯、爐炭,……地獄之苦,絕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!我們讀過《地藏經》的地獄名號品,那許多以銅、鐵、石、火四物所造成的刑具,真是令人驚心動魄,不寒而栗!
俗語說:「苦莫苦于叁惡道。」娑婆世界爲什麼叫做娑婆?正因爲有叁惡道的存在;極樂又爲什麼叫做極樂?也因爲沒有叁惡道的存在!我們身爲佛弟子,必須一心念佛,以求出離娑婆,而往生極樂,才不會有墮落叁惡道的危險!
是諸衆鳥,皆是阿彌陀佛,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。
這許多的鳥兒,都是阿彌陀佛,爲了讓這個世界的衆生,能夠隨時隨地聽到佛法的真理,所以特別運用不可思議的願力,變化出來的。
這一段是說明這些鳥類,是由佛力變化而成,以釋衆人的疑問。
舍利弗!彼佛國土,微風吹動,諸寶行樹,及寶羅網,出微妙音。譬如百千種樂,同時俱作。
釋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,對他說道:「舍利弗啊!在阿彌陀佛發願修成的極樂世界中,經常有細微的輕風吹動著,那許多寶貝所結成的樹林和羅網,也都發出微妙的聲音,像是有幾百、幾千種的音樂,同時和諧地交響演奏起來,真是太好聽、太動人了!」
前一段文,已經說明阿彌陀佛變化而成的,有情的鳥類,能演揚妙法。這裏再介紹,無情的風、樹、羅網,也能隨風自然演奏微妙的音樂。不管是有情或是無情,所發出的音聲,都能夠使聽聞的聖衆,發起稱念叁寶的道心。
「微風」:表明是一種輕爽柔和之風,那是不寒不熱,似有似無的清涼氣流。不像我們這個世界,分爲春夏秋冬四季,文人筆下常描寫和煦的春風,所以春天是最好的,夏天雖然熱一點,一陣陣涼風吹來,倒是滿爽快的,可是到了秋冬兩季,寒冷的北風,吹得臉上、手上的皮都會裂開。有時更免不了有那季節性的臺風,它一光臨,勢如萬馬奔騰,排山倒海,毀屋拔樹,人畜遭殃。居住在菲律濱的島國,每年都會遭受到數次臺風水災的威脅,假使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,只有清涼爽快的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