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經遊四門,見到老病死等人生種種的痛苦,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修道,尋求解救的辦法,但是父王顧及大好江山,無人繼承王位,不肯答應太子的要求,佛陀則堅決表示,非要出家不可,淨飯王無可奈何,提出了一個條件:「好,除非你有個兒子,能繼承王位,才讓你出家。」太子爲了滿足父王的願望,暫時留在宮中,一直到耶輸陀羅夫人懷孕後,才悄悄離開皇宮。太子爲了傳宗接代的問題,延遲出家的時間,從這方面來說是障佛。
叁、障母──前面講過,羅侯羅受到一種業報,在媽媽肚子裏六年,所以是佛出家六年後才出世的。大家不知原委,暗中紛紛議論,爲什麼佛出家六年後,耶輸陀羅才生下太子,到底孩子是不是悉達多太子的親骨肉,一般都認爲耶輸陀羅不守婦道,沒有貞潔。淨飯王也難免不懷疑,一時憤怒得竟想把她殺死。耶輸陀羅的聲譽受到毀謗,雖然自信問心無愧,守身如玉,但是冤屈難伸,爲了表明她的清白,便自告奮勇,要求跳火坑。同時她發誓說:「如果我真是不守婦道,孩子不是悉達多太子的骨肉,我母子就算被烈火燒死,也毫無遺憾;假使這孩子的確是佛陀的骨肉,那麼,請上天爲我們母子作證吧!」
當耶輸陀羅抱著孩子跳進火坑時,不可思議的奇迹發生了,那烈火竟化爲一朵一朵的紅蓮,天人也隨即保護著耶輸陀羅,使得母子倆安然無恙。
此時,淨飯王親眼見到這一幕奇異的情景,心中所有的疑團,都冰消瓦解。滿天的謠言,也一掃而空了。爲了羅侯羅,耶輸陀羅受到莫須有的災難,所以說是障母。我們平常所唱的香贊─〈戒定真香〉,最後兩句:「昔日耶輸,免難消災障。」以及〈旃檀海岸〉贊內:「耶輸母子兩無恙」一句,所指的就是這一個故事。
羅侯羅,在佛的十大弟子中,屬「密行第一」。密行是私底下、暗中默默地修行,不讓別人知道的意思。釋迦佛在法華經中說:「羅侯羅密行,唯我能知之。」(別以爲他平日頑皮好玩,不肯用功,他的精進努力,唯有我知道。)
憍梵波提──這是第十一位尊者。
憍梵波提,譯爲中文是「牛司」。「司」,倒嚼的意思,就是把吃下去的東西吐出來,慢慢細嚼後又吞回去。我們看過牛吃草的時候,很快地就將一大堆草吞下去,但吞完以後,又會再吐出來慢慢地細嚼著。在動物學上,指出牛有好幾個胃,把這類動物,叫做「反刍類」。
憍梵波提尊者,在很久以前的過去生中,看到一位年老的出家人念佛,那位老人家的年紀很大,牙齒差不多都掉光了,念起佛來嘴巴一努一努的,好象牛反刍吃草的樣子,于是他就取笑那位老修行的說:「老師父,你念佛的樣子,真是有趣,好笑極了,簡直像牛吃草一樣嘛!」爲了他的一句戲言,侮慢僧寶的業因,遭感到墮落五百世做牛的苦報。他的業報滿了,轉生爲人,雖然出了家,他那「倒嚼」的習氣,一下子仍改不了,平常他的嘴巴仍常常轉動不息,所以大家就叫他「牛」。反而把他本來的姓名,給忘了。
現在,我要提醒大家,對出家人應該恭敬,出言吐語都要謹慎,千萬不要因爲他們的相貌、舉止行動有所缺憾,而隨便說笑話,輕視侮辱他們,免得像憍梵波提的前生一樣,爲了一句戲言,而招受墮落的苦報。
憍梵波提的行動舉止雖然特別,卻極有修持,非常用功,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,具足六種神通。佛陀爲了避免大家見到他譏嫌取笑,同樣遭感苦報,便讓他住到天宮─屍利沙(吉祥)花園去,一心修行,不必托缽乞化,常受天人供養,所以他在衆多的佛弟子當中,被稱爲「天供第一」。
賓頭盧頗羅墮──這是第十二位尊者。
賓頭盧,譯爲中文是「不動」,是名;頗羅墮,譯爲中文是「利根」,是姓。根據蓮池大師的考證,頗羅墮族中包括這位尊者,共有十八人,先後跟佛出家,先名後姓,才容易識別。其實外國人的姓名,大部份總是這樣名先姓後的稱呼。這位尊者的智慧高超,聰明過人,根性非常利,遇到任何事都能如理思維,不被外面一切的境界所動搖,所以取名爲「不動利根」。
許多善友到大陸朝山,一定在各叢林大殿的兩旁,看過十八尊羅漢的塑像,其中有一位相貌清,不僅頭發蒼白,還長了兩道雪白的長眉毛,這位長眉羅漢,就是不動尊者賓頭盧。
在《法苑珠林》(四十二卷)裏,記載了一段有關賓頭盧的故事:
從前,有一位樹提伽長者,用檀香木造了一個精致的缽,故意把缽懸在一根很高的杆上,然後當衆宣布:「在座諸位,誰要是能不用梯子或竹杆等任何工具,而能把那個缽取下來的話,我就把它贈送給他。」當時,有許多佛弟子在場,包括了目犍連和賓頭盧,大部分都聽若無聞,各走各路。只有賓頭盧聽了,感到不服氣,怕被人家瞧不起,以爲出家人沒有能力,就對神通廣大的目犍連尊者說:「目犍連,你是神通第一。這點小玩意兒,對你來說實在是雕蟲小技,算不了什麼,你就當衆表演一番,把它拿下來,讓大家看看你的本領吧!」
目犍連想到,平日佛陀常常教誡我們,不許弟子們隨便顯露神通,因此存有戒心,不敢嘗試。可是賓頭盧看到目犍連不肯動手,心有不甘,就親自出馬,騰空將那個缽,很輕易地取了下來。一般凡夫不了解神通的意義,都覺得他了不起,立刻博得了大衆的歡呼,一起鼓掌,一起喝采。
所謂真人不露相,耍神通,固然是羅漢遊戲叁昧的表現,但是在這世間,有幾個是真正證了果的呢?讓一般沒有證果的凡夫看到,會當成是一種妖異惑衆的輕舉妄動,反而會招惹別人的譏嫌和毀謗!佛陀知道了這件事以後,認爲賓頭盧當著許多人的面前,故意賣弄他的本領,讓大家贊歎,是嘩衆取寵,不是真正修行人應有的作爲!就對他呵斥一頓,並不許他入滅,要他永遠留在人間,讓一般信衆供養,廣種褔田。根據這個傳說,直到目前他還在人間應化。一般襌林的食堂中央,都安置一張賓頭盧尊者的聖僧像,每日設食供養,他會在冥冥中護持道場。
《高僧傳》(第五卷)道安法師傳裏,敘述道安法師,講解各種經典淺顯明白,也有很多著作,博得各方面的崇敬,可是他卻深怕自己所講、所寫,不合佛意,便在佛前發誓願說:「我所講的佛法,如果是正確,沒有違背佛陀的意思,希望能讓我見到瑞相,爲我證明,我的見解符合佛陀的意思!」
一天夜裏,道安法師做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夢:夢見一位白發蒼蒼、兩道眉毛長得特別長,看起來像是西域的出家人。這位梵僧,對道安法師說:「你所講的佛法,所注解的經典,都非常正確,符合佛理,你的功德實在無量。我因爲業報的關系,得永遠住在世間,不能入于涅槃,現在住在西域,你如果能時時設食供養,我會盡心盡力幫助你弘化。」
後來,《十誦律》傳到中國來,提到佛陀不准賓頭盧尊者入滅的事情,證實道安法師所夢見的,正是賓頭盧尊者的顯化。這就是中國的寺院齋堂裏設像供養的來源。所以說,尊者是「福田第一」,專門讓施主有種福田的機會。
佛教叁藏的律藏中,有一部《四分律》(五十叁卷),也有一段記載:賓頭盧尊者,本來是拘睒彌國,優填王的部臣,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。國王見他精進修持,非常感動,便鼓勵他出家。他出家後,更加精勤苦修,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。優填王本身也是虔誠的佛弟子,對他特別禮敬,經常率領隨員去供養,恭敬禮拜。國王認爲這樣做,是他身爲佛教徒分內的事,賓頭盧尊者也以佛法的禮節相待,每次國王來了,從不迎送,也不還禮。跟隨國王去的隨從,有的是皇親國戚,有的是朝廷大官,他們並不一定信佛,不懂佛教的禮節。見到賓頭盧接受國王恭敬禮拜,若無其事的樣子,對他們也愛理不理,不放在眼裏,于是,這班大臣便興風作浪,搬弄是非,說什麼:賓頭盧只是一個窮和尚,擺什麼臭架子?他有什麼了不起?用這種態度對皇上,不僅是毫無禮貌,簡直是有辱聖顔!我們這些在朝的大官,他更是一點也不放在眼裏。這樣的出家人,一直承受聖恩,卻這般自高自大,不識好歹,理該殺頭!
優填王只是一位普通的佛教徒,信心並不堅固,對佛理也沒有深入的認識,再加上群臣們七嘴八舌的,你一句,我一句,傷了他的自尊心,也動了他的瞋恨心。心中想:對呀!我是一國之君,他怎能對我這麼沒有禮貌呢!越想越氣。有一天,就懷著興師問罪的心情去找賓頭盧,打算著:如果賓頭盧仍然是毫無禮貌,甚至出言不遜,我就要取回他的首級。
賓頭盧是證了聖果的,具有他心通,未蔔先知,預知國王內心一切的想法,所以當優填王去探望他時,他竟遙遠地出來,笑臉相迎,恭恭敬敬地向國王問好,對跟去的大臣也是非常有禮貌地打招呼。
優填王看見這情形,感到奇怪,很威嚴地問道:「你平時都是安坐不動,今天爲什麼竟然這樣客氣,出來迎接?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,豈是一個出家人應該有的?」
賓頭盧尊者說:「大王,並不是我沒有始終如一的態度,一切都是因你而發。」
優填王奇怪地問:「怎麼說呢?」
「你過去是懷著信心、恭敬心而來供養,所以我就以佛教的禮節來接待;今天你是懷著惡心而來,如果不以世俗的禮節來迎接你,我的腦袋可能要搬家了,我怕真正被你傷害了,增加你的罪惡,如果已經種下業報,恐怕會因此墮落地獄道。」
優填王聽了,非常慚愧,驚歎他的未蔔先知,立刻向尊者忏悔!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。雖然尊者慈悲的引導,優填王沒有犯下殺害羅漢的惡業,免受墮落地獄的罪報;但是惡念的存在,仍逃避不了失去國家的慘報。
後來,優填王與慰襌王國交戰,戰敗了,失去國土,還成爲敵國的俘虜,被囚禁了七年。「佛法當于恭敬中求!」我們聽了,了解因果業報,是絲毫不能避免的。有一份虔誠恭敬心,就有一份的福報,反過來說,對叁寶輕視,甚至侮辱,也就會有淒慘的下場!優填王對賓頭盧尊者,這一段精彩的故事,大家應該細細思考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