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经游四门,见到老病死等人生种种的痛苦,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修道,寻求解救的办法,但是父王顾及大好江山,无人继承王位,不肯答应太子的要求,佛陀则坚决表示,非要出家不可,净饭王无可奈何,提出了一个条件:「好,除非你有个儿子,能继承王位,才让你出家。」太子为了满足父王的愿望,暂时留在宫中,一直到耶输陀罗夫人怀孕后,才悄悄离开皇宫。太子为了传宗接代的问题,延迟出家的时间,从这方面来说是障佛。

  三、障母──前面讲过,罗侯罗受到一种业报,在妈妈肚子里六年,所以是佛出家六年后才出世的。大家不知原委,暗中纷纷议论,为什么佛出家六年后,耶输陀罗才生下太子,到底孩子是不是悉达多太子的亲骨肉,一般都认为耶输陀罗不守妇道,没有贞洁。净饭王也难免不怀疑,一时愤怒得竟想把她杀死。耶输陀罗的声誉受到毁谤,虽然自信问心无愧,守身如玉,但是冤屈难伸,为了表明她的清白,便自告奋勇,要求跳火坑。同时她发誓说:「如果我真是不守妇道,孩子不是悉达多太子的骨肉,我母子就算被烈火烧死,也毫无遗憾;假使这孩子的确是佛陀的骨肉,那么,请上天为我们母子作证吧!」

  当耶输陀罗抱着孩子跳进火坑时,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了,那烈火竟化为一朵一朵的红莲,天人也随即保护着耶输陀罗,使得母子俩安然无恙。

  此时,净饭王亲眼见到这一幕奇异的情景,心中所有的疑团,都冰消瓦解。满天的谣言,也一扫而空了。为了罗侯罗,耶输陀罗受到莫须有的灾难,所以说是障母。我们平常所唱的香赞─〈戒定真香〉,最后两句:「昔日耶输,免难消灾障。」以及〈旃檀海岸〉赞内:「耶输母子两无恙」一句,所指的就是这一个故事。

  罗侯罗,在佛的十大弟子中,属「密行第一」。密行是私底下、暗中默默地修行,不让别人知道的意思。释迦佛在法华经中说:「罗侯罗密行,唯我能知之。」(别以为他平日顽皮好玩,不肯用功,他的精进努力,唯有我知道。)

  憍梵波提──这是第十一位尊者。

  憍梵波提,译为中文是「牛司」。「司」,倒嚼的意思,就是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,慢慢细嚼后又吞回去。我们看过牛吃草的时候,很快地就将一大堆草吞下去,但吞完以后,又会再吐出来慢慢地细嚼着。在动物学上,指出牛有好几个胃,把这类动物,叫做「反刍类」。

  憍梵波提尊者,在很久以前的过去生中,看到一位年老的出家人念佛,那位老人家的年纪很大,牙齿差不多都掉光了,念起佛来嘴巴一努一努的,好象牛反刍吃草的样子,于是他就取笑那位老修行的说:「老师父,你念佛的样子,真是有趣,好笑极了,简直像牛吃草一样嘛!」为了他的一句戏言,侮慢僧宝的业因,遭感到堕落五百世做牛的苦报。他的业报满了,转生为人,虽然出了家,他那「倒嚼」的习气,一下子仍改不了,平常他的嘴巴仍常常转动不息,所以大家就叫他「牛」。反而把他本来的姓名,给忘了。

  现在,我要提醒大家,对出家人应该恭敬,出言吐语都要谨慎,千万不要因为他们的相貌、举止行动有所缺憾,而随便说笑话,轻视侮辱他们,免得像憍梵波提的前生一样,为了一句戏言,而招受堕落的苦报。

  憍梵波提的行动举止虽然特别,却极有修持,非常用功,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,具足六种神通。佛陀为了避免大家见到他讥嫌取笑,同样遭感苦报,便让他住到天宫─尸利沙(吉祥)花园去,一心修行,不必托钵乞化,常受天人供养,所以他在众多的佛弟子当中,被称为「天供第一」。

  宾头卢颇罗堕──这是第十二位尊者。

  宾头卢,译为中文是「不动」,是名;颇罗堕,译为中文是「利根」,是姓。根据莲池大师的考证,颇罗堕族中包括这位尊者,共有十八人,先后跟佛出家,先名后姓,才容易识别。其实外国人的姓名,大部份总是这样名先姓后的称呼。这位尊者的智慧高超,聪明过人,根性非常利,遇到任何事都能如理思维,不被外面一切的境界所动摇,所以取名为「不动利根」。

  许多善友到大陆朝山,一定在各丛林大殿的两旁,看过十八尊罗汉的塑像,其中有一位相貌清,不仅头发苍白,还长了两道雪白的长眉毛,这位长眉罗汉,就是不动尊者宾头卢。

  在《法苑珠林》(四十二卷)里,记载了一段有关宾头卢的故事:

  从前,有一位树提伽长者,用檀香木造了一个精致的钵,故意把钵悬在一根很高的杆上,然后当众宣布:「在座诸位,谁要是能不用梯子或竹杆等任何工具,而能把那个钵取下来的话,我就把它赠送给他。」当时,有许多佛弟子在场,包括了目犍连和宾头卢,大部分都听若无闻,各走各路。只有宾头卢听了,感到不服气,怕被人家瞧不起,以为出家人没有能力,就对神通广大的目犍连尊者说:「目犍连,你是神通第一。这点小玩意儿,对你来说实在是雕虫小技,算不了什么,你就当众表演一番,把它拿下来,让大家看看你的本领吧!」

  目犍连想到,平日佛陀常常教诫我们,不许弟子们随便显露神通,因此存有戒心,不敢尝试。可是宾头卢看到目犍连不肯动手,心有不甘,就亲自出马,腾空将那个钵,很轻易地取了下来。一般凡夫不了解神通的意义,都觉得他了不起,立刻博得了大众的欢呼,一起鼓掌,一起喝采。

  所谓真人不露相,耍神通,固然是罗汉游戏三昧的表现,但是在这世间,有几个是真正证了果的呢?让一般没有证果的凡夫看到,会当成是一种妖异惑众的轻举妄动,反而会招惹别人的讥嫌和毁谤!佛陀知道了这件事以后,认为宾头卢当着许多人的面前,故意卖弄他的本领,让大家赞叹,是哗众取宠,不是真正修行人应有的作为!就对他呵斥一顿,并不许他入灭,要他永远留在人间,让一般信众供养,广种褔田。根据这个传说,直到目前他还在人间应化。一般襌林的食堂中央,都安置一张宾头卢尊者的圣僧像,每日设食供养,他会在冥冥中护持道场。

  《高僧传》(第五卷)道安法师传里,叙述道安法师,讲解各种经典浅显明白,也有很多著作,博得各方面的崇敬,可是他却深怕自己所讲、所写,不合佛意,便在佛前发誓愿说:「我所讲的佛法,如果是正确,没有违背佛陀的意思,希望能让我见到瑞相,为我证明,我的见解符合佛陀的意思!」

  一天夜里,道安法师做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梦:梦见一位白发苍苍、两道眉毛长得特别长,看起来像是西域的出家人。这位梵僧,对道安法师说:「你所讲的佛法,所注解的经典,都非常正确,符合佛理,你的功德实在无量。我因为业报的关系,得永远住在世间,不能入于涅槃,现在住在西域,你如果能时时设食供养,我会尽心尽力帮助你弘化。」

  后来,《十诵律》传到中国来,提到佛陀不准宾头卢尊者入灭的事情,证实道安法师所梦见的,正是宾头卢尊者的显化。这就是中国的寺院斋堂里设像供养的来源。所以说,尊者是「福田第一」,专门让施主有种福田的机会。

  佛教三藏的律藏中,有一部《四分律》(五十三卷),也有一段记载:宾头卢尊者,本来是拘睒弥国,优填王的部臣,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。国王见他精进修持,非常感动,便鼓励他出家。他出家后,更加精勤苦修,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。优填王本身也是虔诚的佛弟子,对他特别礼敬,经常率领随员去供养,恭敬礼拜。国王认为这样做,是他身为佛教徒分内的事,宾头卢尊者也以佛法的礼节相待,每次国王来了,从不迎送,也不还礼。跟随国王去的随从,有的是皇亲国戚,有的是朝廷大官,他们并不一定信佛,不懂佛教的礼节。见到宾头卢接受国王恭敬礼拜,若无其事的样子,对他们也爱理不理,不放在眼里,于是,这班大臣便兴风作浪,搬弄是非,说什么:宾头卢只是一个穷和尚,摆什么臭架子?他有什么了不起?用这种态度对皇上,不仅是毫无礼貌,简直是有辱圣颜!我们这些在朝的大官,他更是一点也不放在眼里。这样的出家人,一直承受圣恩,却这般自高自大,不识好歹,理该杀头!

  优填王只是一位普通的佛教徒,信心并不坚固,对佛理也没有深入的认识,再加上群臣们七嘴八舌的,你一句,我一句,伤了他的自尊心,也动了他的瞋恨心。心中想:对呀!我是一国之君,他怎能对我这么没有礼貌呢!越想越气。有一天,就怀着兴师问罪的心情去找宾头卢,打算着:如果宾头卢仍然是毫无礼貌,甚至出言不逊,我就要取回他的首级。

  宾头卢是证了圣果的,具有他心通,未卜先知,预知国王内心一切的想法,所以当优填王去探望他时,他竟遥远地出来,笑脸相迎,恭恭敬敬地向国王问好,对跟去的大臣也是非常有礼貌地打招呼。

  优填王看见这情形,感到奇怪,很威严地问道:「你平时都是安坐不动,今天为什么竟然这样客气,出来迎接?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,岂是一个出家人应该有的?」

  宾头卢尊者说:「大王,并不是我没有始终如一的态度,一切都是因你而发。」

  优填王奇怪地问:「怎么说呢?」

  「你过去是怀着信心、恭敬心而来供养,所以我就以佛教的礼节来接待;今天你是怀着恶心而来,如果不以世俗的礼节来迎接你,我的脑袋可能要搬家了,我怕真正被你伤害了,增加你的罪恶,如果已经种下业报,恐怕会因此堕落地狱道。」

  优填王听了,非常惭愧,惊叹他的未卜先知,立刻向尊者忏悔!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。虽然尊者慈悲的引导,优填王没有犯下杀害罗汉的恶业,免受堕落地狱的罪报;但是恶念的存在,仍逃避不了失去国家的惨报。

  后来,优填王与慰襌王国交战,战败了,失去国土,还成为敌国的俘虏,被囚禁了七年。「佛法当于恭敬中求!」我们听了,了解因果业报,是丝毫不能避免的。有一份虔诚恭敬心,就有一份的福报,反过来说,对三宝轻视,甚至侮辱,也就会有凄惨的下场!优填王对宾头卢尊者,这一段精彩的故事,大家应该细细思考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