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妻子,美貌是天下无双的,如今见过天女,才知道跟天女相比,实在差得太远了!正好象是山间的母猴,跟我的妻子,美丑根本是不能相比的!」难陀听后,不好意思地说出真心话。

  从此,难陀把元配夫人忘得一乾二净,只是一心一意地期待着,将来到天上去,可以跟那些天女在一起享乐。

  佛陀是用「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」的方法度难陀。难陀虽然出了家,可是心思却一直离不开美艳的太太,根本无心修行,释迦佛了解这一点,就利用他对美色的执着,让他了解只要注意修行,还有更美好的天女等着他,暂时稳住了他的心,然后再用别的方法,让他真正进入佛道。

  难陀回到精舍以后,因为有所期待,就实实在在,每天埋头用功修行。不过,他的修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,他之所以用功修行,不是为了了生脱死,而是为了希望将来可以生天,可以跟天女在一起享乐。这种为五欲而修行的目的,不是终究的,是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舍弃的。释迦牟尼佛又想到用另一种方法来唤醒他的迷梦,好步向正道。

  过了几天,释迦牟尼佛又把难陀叫来,对他说:「难陀,上次我们到天上,今天我想带你到铁围山的地狱去观光!」

  「什么?要到地狱去,那太可怕了!我不去。」难陀感到害怕,不想跟佛陀去。

  「没关系,我们是去观光而已,没什么可怕的。」

  难陀不敢反对,就怀着恐惧的心理,任由着佛陀以他的威神力,把自己带到铁围山,去参观地狱。一踏进地狱门,就感受到一股阴风习习,见到刀山、剑树、镬汤、炉炭、拔舌、剥皮……种种刑具,更见到众生随业力的大小,而感受一切罪刑的凄惨情况。有关地狱中的情景,《地藏经》讲得很详细,那种悲惨的情形,我们念到,都会不寒而栗,何况是难陀,身历其境,更是心惊胆战。佛陀看到他战战兢兢,踟蹰不前的样子,就安慰他说:「难陀,你不要害怕,我们只是来参观,不是业力的牵引,刑罚受罪与我们无关,你可以大胆地到处走走,看到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,也可以问问狱卒,他们会帮你解答的。」

  有了佛陀的指示说明,难陀虽然不安,还是听从佛陀的话,好奇地到处走走、看看。走到一个地方,见到两个狱卒看管着一个大锅,锅上虽然装满了油,却是空空的,没有任何受罪的人,两个狱卒只是毫不在意地,不时有气无力的加上一把柴火,有时也把火稍微扇一下。难陀看到这种情形,感到奇怪,这么一个大锅,既然有油,为什么没有东西呢?看狱卒那般懒散的样子,油要烧到什么时候才会滚呢?就算滚了,又作什么用途呢?禁不住好奇,就上前向狱卒问明原委。

  「你不必替我们着急,现在还早着呢!这油锅是替一个叫孙陀罗难陀准备的。他现在还在人间,跟随佛陀出家,为了生天而修行,他修行成功后,如愿生天与那些天女在一起,等天福享尽了,五衰相现,才会堕落到这油锅来受刑。你算算,不是还需要好久的一段时间吗?慢慢来,没有什么好急的。」难陀听狱卒这么一说,原来这油锅是为自己准备的,将来受罪的人是自己,吓得难陀魂飞魄散,天堂的幸福,天女美丽又多情的美梦,被狱卒的几句话粉碎了。他心如刀割,泫然泪下。佛经上说:「观地狱苦,发菩提心。」没有看见地狱的痛苦,还以为人生快乐得很,是不会发菩提心,修菩提行的。难陀在这一刻,才深深地感受到,人生的空幻和无常,更体会到,学道了生脱死,是刻不容缓的大事。急忙奔回佛陀身边,跪着向佛陀忏悔发愿说:「世尊呀!我要修行,要用功,要精进,要了生死,不愿在六道轮回中受罪!」

  佛陀知道他真正的觉悟了,就慈祥地,安抚着他的头说:「难陀!你不要伤心,改往修来,现在觉悟还不算迟,我们回去吧!」

  不舍众生的佛陀,观机逗教,沉沦在五欲的难陀,受了他慈祥的教化,从此安心学道修行,最后证得了阿罗汉果。

  阿难陀──这是第九位尊者。

  阿难陀,一般简称为「阿难尊者」,译为中文是「庆喜」的意思。他是释迦佛的堂弟,王叔白饭王的第二位太子,提婆达多的同胞弟弟。十二月八日,释迦佛睹明星而成正觉的消息传到迦毗罗卫国的皇宫,正当上自国王,下至臣民为佛陀的成道而举国称庆,博海腾欢时,宫中又传出一位王子诞生的消息,可谓双喜临门,大家高兴极了!所以为他取名「庆喜」。

  阿难陀也译为「无染」。阿难陀出家以后,随侍佛陀身边,经常跟随佛陀,到处说法,不但在人间,有时也到天宫、到龙宫等处去,对于那些富有诱惑性,繁华殊胜的境界,阿难丝毫不动心,对外境一点也不染着,因此叫做「无染」。

  诸位也许会问,佛说《楞严经》的因缘,就是阿难尊者遭受了摩登伽女的迷惑,差一点毁了戒体。岂不是有了染垢吗?其实,那只是方便示现。为了众生,就像是演戏一般,藉此机缘,让世尊宣说一部《楞严经》,而流传下「楞严大定」的修持法门。这正是阿难尊者的苦心,也是他伟大精神的表现!

  阿难尊者二十岁出家,当了释迦佛二十五年的侍者,经常追随佛陀,佛所说的一切法,他都能牢记不忘。迦叶尊者曾经赞叹他说:「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难心」。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,被称为「多闻第一」。如今我们能够有佛经读诵、研究,更能够依教奉行、如法修持,完全是当时,迦叶尊者领导,由阿难尊者负责重新诵出,结集而成的。饮水思源,佛法能常住世间,阿难尊者的贡献很大,我们应该感谢他!

  释尊成佛以后,度了无数的出家弟子,全部都是男众。佛的本意,是不允许女人出家的。依佛陀的看法,女人出家,会引起僧团许多问题,正法住世会因此减少五百年。所以,当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,一而再,再而三地,几次向佛陀要求出家时,佛陀总是拒绝,不肯答应。但是佛法不离世间法,阿难尊者三番两次地代摩诃波阇波提夫人,向佛陀恳求:「世尊呀!您还记得吗?您妈妈生下您,七天后就去世了,完全是姨母把您扶养长大的,您今天能够成佛,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功劳非常大,为了报答她的恩情,您应该开方便门,允许她出家。」

  阿难尊者的恳求,佛陀觉得有道理,养育之恩不能忘,佛法久住世间的大事,也不可忽视,佛陀因此立下了「八敬法」的严格规矩,如果能够遵守这「八敬法」,就允许女人出家为尼。女众之所以有机会出家,阿难尊者的功劳不小。各位出家的女菩萨,不管是比丘尼或清姑,对阿难尊者,应该作感恩想。

  讲到这里,附带地把比丘尼「八敬法」提出来,让各位了解一下,女众应该遵守的律仪:

  一、比丘尼虽然年龄高达一百岁,见到新出家、刚受戒的比丘,也应当礼拜顶礼。

  二、比丘尼应当恭敬比丘,不能随便轻视、毁谤、辱骂。

  三、比丘尼不能检举比丘的过失;但是比丘可以检举比丘尼的过失。

  四、比丘尼应该请大德比丘为她受具足戒。

  五、比丘尼假若有过失,应该到比丘众中去忏悔、去自首,这样一来,可以除去骄慢心。

  六、比丘尼每月两次,必须向大德比丘求教,在道业上才能有所进步。

  七、比丘尼不能在没有比丘的地方结夏安居。(每年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,是印度的雨季,出门乞食不方便,佛制规定,出家人在这段时间内,必须住在精舍里自修,学习佛法,称为结夏安居。)比丘尼应该在靠近比丘的寺庙里静修,才能有所依止,不然,自己盲修瞎练,对道业没有帮助。

  八、比丘尼在结夏安居以后,应该到比丘众中行「自恣法」。(自:自陈己过,恣:恣他举罪。「自恣法」,是佛教自我彻底悔改的一种法门。出家人在结夏安居的这九十天中,检讨自己平日的行为,有任何过失,提出来向大家表白,求得大众的证明,接受忏悔。假使出家人犯了过错,受到别人的检举,反而否认,这是不合佛制的。)

  阿难尊者一生的故事很多,说也说不尽,我现在讲一段他空中入灭的故事吧!

  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,是最恭敬崇拜阿难尊者的,常常向他表示:「将来你要入灭时,请告知我一声,让我能够亲眼见到,并作最后的供养。」

  「好的,我一定提前通知你。」阿难尊者一口答应了。

  当阿难将入灭时,立刻派人告诉阿阇世王。当时王正在午睡,卫兵不敢通报。阿难尊者不便久等,就跃身空中,以三昧真火,作自我焚化,舍利好象雨点一般,纷纷地落下恒河两岸。阿阇世王一觉醒来,听到这个消息,万分悲伤,立刻赶到恒河边,已经不见阿难尊者的踪影,不禁嚎啕大哭,只得向空礼拜,拾取舍利,建塔供养。可见阿难尊者的入灭,是怎么样深切的感人,永远值得我们怀念!

  讲到阿难尊者,他具有八不思议:

  一、不受别请:追随佛陀左右,不接受施主个别的供养。

  二、不受佛故衣:为了经常在佛陀的身边,恐怕其他弟子说佛陀偏心,所以他从来不接受佛穿过的旧衣服。

  三、见不非时: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跟佛陀见面,而不是随兴而见的。

  四、不生欲心:有高深的定力,不被外境所引诱,而生起贪欲之心,是名副其实的「无染」。

  五、知佛入定:知道佛陀在什么时候入定,了解佛的境界。

  六、知众得益:对于佛陀讲经时的听众,他能了解各人的程度,得到的法益有多少。

  七、知佛说法:预知佛在什么时候要说法。

  八、法不再问:佛所讲的法,一遍就听清楚,而且牢牢记住,永不再问,所以他是「多闻第一」。

  罗侯罗──这是第十位尊者。

  罗侯罗,译为中文是「覆障」。覆,是盖覆、障是障碍的意思。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。他为什么取名覆障呢?这包含了障自、障佛和障母的三种意义:

  一、障自──在罗侯罗的本生故事中,有一段这样的传说:他在过去生中,曾经是一个顽皮的小孩,有一天,为了好玩,将老鼠洞堵塞了六天,老鼠因此不能自由出入,找不到食物,而饿了六天,为了这个原因,今生遭受到被困在母胎中六年才出世的苦报。

  二、障佛──佛尚为悉达多太子的时候,曾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