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妻子,美貌是天下無雙的,如今見過天女,才知道跟天女相比,實在差得太遠了!正好象是山間的母猴,跟我的妻子,美醜根本是不能相比的!」難陀聽後,不好意思地說出真心話。
從此,難陀把元配夫人忘得一乾二淨,只是一心一意地期待著,將來到天上去,可以跟那些天女在一起享樂。
佛陀是用「先以欲鈎牽,後令入佛智」的方法度難陀。難陀雖然出了家,可是心思卻一直離不開美豔的太太,根本無心修行,釋迦佛了解這一點,就利用他對美色的執著,讓他了解只要注意修行,還有更美好的天女等著他,暫時穩住了他的心,然後再用別的方法,讓他真正進入佛道。
難陀回到精舍以後,因爲有所期待,就實實在在,每天埋頭用功修行。不過,他的修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,他之所以用功修行,不是爲了了生脫死,而是爲了希望將來可以生天,可以跟天女在一起享樂。這種爲五欲而修行的目的,不是終究的,是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舍棄的。釋迦牟尼佛又想到用另一種方法來喚醒他的迷夢,好步向正道。
過了幾天,釋迦牟尼佛又把難陀叫來,對他說:「難陀,上次我們到天上,今天我想帶你到鐵圍山的地獄去觀光!」
「什麼?要到地獄去,那太可怕了!我不去。」難陀感到害怕,不想跟佛陀去。
「沒關系,我們是去觀光而已,沒什麼可怕的。」
難陀不敢反對,就懷著恐懼的心理,任由著佛陀以他的威神力,把自己帶到鐵圍山,去參觀地獄。一踏進地獄門,就感受到一股陰風習習,見到刀山、劍樹、镬湯、爐炭、拔舌、剝皮……種種刑具,更見到衆生隨業力的大小,而感受一切罪刑的淒慘情況。有關地獄中的情景,《地藏經》講得很詳細,那種悲慘的情形,我們念到,都會不寒而栗,何況是難陀,身曆其境,更是心驚膽戰。佛陀看到他戰戰兢兢,踟蹰不前的樣子,就安慰他說:「難陀,你不要害怕,我們只是來參觀,不是業力的牽引,刑罰受罪與我們無關,你可以大膽地到處走走,看到什麼疑惑不解的地方,也可以問問獄卒,他們會幫你解答的。」
有了佛陀的指示說明,難陀雖然不安,還是聽從佛陀的話,好奇地到處走走、看看。走到一個地方,見到兩個獄卒看管著一個大鍋,鍋上雖然裝滿了油,卻是空空的,沒有任何受罪的人,兩個獄卒只是毫不在意地,不時有氣無力的加上一把柴火,有時也把火稍微扇一下。難陀看到這種情形,感到奇怪,這麼一個大鍋,既然有油,爲什麼沒有東西呢?看獄卒那般懶散的樣子,油要燒到什麼時候才會滾呢?就算滾了,又作什麼用途呢?禁不住好奇,就上前向獄卒問明原委。
「你不必替我們著急,現在還早著呢!這油鍋是替一個叫孫陀羅難陀准備的。他現在還在人間,跟隨佛陀出家,爲了生天而修行,他修行成功後,如願生天與那些天女在一起,等天福享盡了,五衰相現,才會墮落到這油鍋來受刑。你算算,不是還需要好久的一段時間嗎?慢慢來,沒有什麼好急的。」難陀聽獄卒這麼一說,原來這油鍋是爲自己准備的,將來受罪的人是自己,嚇得難陀魂飛魄散,天堂的幸福,天女美麗又多情的美夢,被獄卒的幾句話粉碎了。他心如刀割,泫然淚下。佛經上說:「觀地獄苦,發菩提心。」沒有看見地獄的痛苦,還以爲人生快樂得很,是不會發菩提心,修菩提行的。難陀在這一刻,才深深地感受到,人生的空幻和無常,更體會到,學道了生脫死,是刻不容緩的大事。急忙奔回佛陀身邊,跪著向佛陀忏悔發願說:「世尊呀!我要修行,要用功,要精進,要了生死,不願在六道輪回中受罪!」
佛陀知道他真正的覺悟了,就慈祥地,安撫著他的頭說:「難陀!你不要傷心,改往修來,現在覺悟還不算遲,我們回去吧!」
不舍衆生的佛陀,觀機逗教,沈淪在五欲的難陀,受了他慈祥的教化,從此安心學道修行,最後證得了阿羅漢果。
阿難陀──這是第九位尊者。
阿難陀,一般簡稱爲「阿難尊者」,譯爲中文是「慶喜」的意思。他是釋迦佛的堂弟,王叔白飯王的第二位太子,提婆達多的同胞弟弟。十二月八日,釋迦佛睹明星而成正覺的消息傳到迦毗羅衛國的皇宮,正當上自國王,下至臣民爲佛陀的成道而舉國稱慶,博海騰歡時,宮中又傳出一位王子誕生的消息,可謂雙喜臨門,大家高興極了!所以爲他取名「慶喜」。
阿難陀也譯爲「無染」。阿難陀出家以後,隨侍佛陀身邊,經常跟隨佛陀,到處說法,不但在人間,有時也到天宮、到龍宮等處去,對于那些富有誘惑性,繁華殊勝的境界,阿難絲毫不動心,對外境一點也不染著,因此叫做「無染」。
諸位也許會問,佛說《楞嚴經》的因緣,就是阿難尊者遭受了摩登伽女的迷惑,差一點毀了戒體。豈不是有了染垢嗎?其實,那只是方便示現。爲了衆生,就像是演戲一般,藉此機緣,讓世尊宣說一部《楞嚴經》,而流傳下「楞嚴大定」的修持法門。這正是阿難尊者的苦心,也是他偉大精神的表現!
阿難尊者二十歲出家,當了釋迦佛二十五年的侍者,經常追隨佛陀,佛所說的一切法,他都能牢記不忘。迦葉尊者曾經贊歎他說:「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難心」。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,被稱爲「多聞第一」。如今我們能夠有佛經讀誦、研究,更能夠依教奉行、如法修持,完全是當時,迦葉尊者領導,由阿難尊者負責重新誦出,結集而成的。飲水思源,佛法能常住世間,阿難尊者的貢獻很大,我們應該感謝他!
釋尊成佛以後,度了無數的出家弟子,全部都是男衆。佛的本意,是不允許女人出家的。依佛陀的看法,女人出家,會引起僧團許多問題,正法住世會因此減少五百年。所以,當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,一而再,再而叁地,幾次向佛陀要求出家時,佛陀總是拒絕,不肯答應。但是佛法不離世間法,阿難尊者叁番兩次地代摩诃波阇波提夫人,向佛陀懇求:「世尊呀!您還記得嗎?您媽媽生下您,七天後就去世了,完全是姨母把您扶養長大的,您今天能夠成佛,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功勞非常大,爲了報答她的恩情,您應該開方便門,允許她出家。」
阿難尊者的懇求,佛陀覺得有道理,養育之恩不能忘,佛法久住世間的大事,也不可忽視,佛陀因此立下了「八敬法」的嚴格規矩,如果能夠遵守這「八敬法」,就允許女人出家爲尼。女衆之所以有機會出家,阿難尊者的功勞不小。各位出家的女菩薩,不管是比丘尼或清姑,對阿難尊者,應該作感恩想。
講到這裏,附帶地把比丘尼「八敬法」提出來,讓各位了解一下,女衆應該遵守的律儀:
一、比丘尼雖然年齡高達一百歲,見到新出家、剛受戒的比丘,也應當禮拜頂禮。
二、比丘尼應當恭敬比丘,不能隨便輕視、毀謗、辱罵。
叁、比丘尼不能檢舉比丘的過失;但是比丘可以檢舉比丘尼的過失。
四、比丘尼應該請大德比丘爲她受具足戒。
五、比丘尼假若有過失,應該到比丘衆中去忏悔、去自首,這樣一來,可以除去驕慢心。
六、比丘尼每月兩次,必須向大德比丘求教,在道業上才能有所進步。
七、比丘尼不能在沒有比丘的地方結夏安居。(每年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,是印度的雨季,出門乞食不方便,佛製規定,出家人在這段時間內,必須住在精舍裏自修,學習佛法,稱爲結夏安居。)比丘尼應該在靠近比丘的寺廟裏靜修,才能有所依止,不然,自己盲修瞎練,對道業沒有幫助。
八、比丘尼在結夏安居以後,應該到比丘衆中行「自恣法」。(自:自陳己過,恣:恣他舉罪。「自恣法」,是佛教自我徹底悔改的一種法門。出家人在結夏安居的這九十天中,檢討自己平日的行爲,有任何過失,提出來向大家表白,求得大衆的證明,接受忏悔。假使出家人犯了過錯,受到別人的檢舉,反而否認,這是不合佛製的。)
阿難尊者一生的故事很多,說也說不盡,我現在講一段他空中入滅的故事吧!
摩竭陀國的阿阇世王,是最恭敬崇拜阿難尊者的,常常向他表示:「將來你要入滅時,請告知我一聲,讓我能夠親眼見到,並作最後的供養。」
「好的,我一定提前通知你。」阿難尊者一口答應了。
當阿難將入滅時,立刻派人告訴阿阇世王。當時王正在午睡,衛兵不敢通報。阿難尊者不便久等,就躍身空中,以叁昧真火,作自我焚化,舍利好象雨點一般,紛紛地落下恒河兩岸。阿阇世王一覺醒來,聽到這個消息,萬分悲傷,立刻趕到恒河邊,已經不見阿難尊者的蹤影,不禁嚎啕大哭,只得向空禮拜,拾取舍利,建塔供養。可見阿難尊者的入滅,是怎麼樣深切的感人,永遠值得我們懷念!
講到阿難尊者,他具有八不思議:
一、不受別請:追隨佛陀左右,不接受施主個別的供養。
二、不受佛故衣:爲了經常在佛陀的身邊,恐怕其他弟子說佛陀偏心,所以他從來不接受佛穿過的舊衣服。
叁、見不非時:每天有固定的時間跟佛陀見面,而不是隨興而見的。
四、不生欲心:有高深的定力,不被外境所引誘,而生起貪欲之心,是名副其實的「無染」。
五、知佛入定:知道佛陀在什麼時候入定,了解佛的境界。
六、知衆得益:對于佛陀講經時的聽衆,他能了解各人的程度,得到的法益有多少。
七、知佛說法:預知佛在什麼時候要說法。
八、法不再問:佛所講的法,一遍就聽清楚,而且牢牢記住,永不再問,所以他是「多聞第一」。
羅侯羅──這是第十位尊者。
羅侯羅,譯爲中文是「覆障」。覆,是蓋覆、障是障礙的意思。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。他爲什麼取名覆障呢?這包含了障自、障佛和障母的叁種意義:
一、障自──在羅侯羅的本生故事中,有一段這樣的傳說:他在過去生中,曾經是一個頑皮的小孩,有一天,爲了好玩,將老鼠洞堵塞了六天,老鼠因此不能自由出入,找不到食物,而餓了六天,爲了這個原因,今生遭受到被困在母胎中六年才出世的苦報。
二、障佛──佛尚爲悉達多太子的時候,曾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