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十二月初八日的黎明前,在菩提樹下,看到天上的明星,豁然覺悟到一切真理,完成了無上正覺,世人就尊稱他爲「佛陀」。

  爲救度衆生,佛陀席不暇暖的到處弘法,足迹踏遍了恒河兩岸,舉行了叁百多次的講經法會,度化的信衆遍布了社會的每一個階層,有「說法四十五年,講經叁百余會」的記載。直到八十歲那一年的二月十五日半夜,化緣已畢,就在拘屍那、娑羅樹中間安詳圓寂。

  釋尊雖然圓寂了,但是他慈悲救世的偉大精神,卻永遠受到佛弟子們的仰慕與崇拜。對跟他有關的這四個節日:農曆四月初八日誕生紀念日、二月初八日出家紀念日、十二月初八日成道紀念日、二月十五日圓寂紀念日,我們都會牢牢地記在心頭。有關他的生日,有各種不同的說法:一般都說是農曆的四月初八日,每年的這一天,信願寺、我們隱秀寺、以及觀音寺等都舉行浴佛法會,來慶祝佛陀的誕生。南傳佛教國家,訂爲新曆的五月月圓日(相當于中國的四月十五日);臺北市佛教會則訂于新曆的四月初八日舉行浴佛節。雖然各地因傳統的習慣,紀念的日期不一樣;但隆重地舉行浴佛節,都懷著同樣的心情熱烈地慶祝。至于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,我們這裏都煮臘八粥來紀念佛成道日,所以對這一天,大家也都非常熟悉。

  二、說

  說話、說法,講解的意思。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是釋迦佛金口親自所宣講出來的妙法。說也當「悅」(歡喜)的意思。我們念過《論語》,一開始就有子(孔子)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『說』乎」(說念悅、不念說)。釋迦佛觀察衆生的根性,感覺到末法時代的衆生,唯有修持念佛法門,最容易得度,最容易得到解脫。同時世尊也知道機緣已經成熟,于是不等弟子請問,就懷著喜悅的心情,來爲我們宣說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

  叁、阿彌陀

  前面已經講了很多,現在再簡單的講一下。「阿彌陀」是梵語音譯。譯成中文有兩種意思:就是「無量光」、「無量壽」。「無量光」是說這尊佛有無量的光明。有句成語:光明橫遍十方,就是以空間來說明。光明也代表智慧:人生有智慧,前途自然光明;愚笨的人,前途必然是黑暗的。「無量壽」是壽命很長。俗語說:壽無量豎窮叁際(叁際是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。無量壽就代表時間。就是說明阿彌陀這尊佛,或是以時間來講,或是以空間來講,他的壽命無量、他的光明也是無量的。其實、阿彌陀佛何止是光、壽無量;他的智慧、神通、功德、慈悲等等,一切都是無量的。

  四、經

  是中文稱爲經,梵語叫「修多羅」、「素怛纜」,或是「修拓路」,譯成中文是「線」,貫穿的意思。好象一串念珠、一串茉莉花,都是用線把它貫穿起來。經、就是把佛所講的道理,貫穿起來。一般來說:只有「聖人言教」,才可以叫做經。不僅是佛講的法叫經,我國古聖先賢所說的也叫經,正如儒家有四書五經。(本來是詩、書、禮、易、樂、春秋,稱爲六經,可是樂經已經失傳,目前只保存著五經)。中國古書稱爲經的,如:老子的《道德經》、莊子的《南華經》;各宗教家,將他們所崇奉的聖典,也都叫做經。例如:耶稣教、天主教稱新舊約爲《聖經》,回教亦有《可蘭經》。總之「經」爲聖人的言教,不管是世間的、出世間的,只要是聖人所講的話,都叫做「經」。

  「經」、有時也譯爲契經。契是契合的意思。上契諸佛真理:十方諸佛所說的真理,都是一樣的,所謂「佛佛道同」,不只是釋迦佛所講的法稱爲經,十方諸佛所說的法也都是真理,也都稱爲經。下契衆生根機:釋迦佛講經都是觀機逗教,對什麼根基的人,就講什麼樣的法,爲適合每個衆生不同的程度,所講的道理也得根據他們的程度來講,才能使他們接受。如果對小學生講大學的課程,那就不合適了。

  對于經的意義,在講其他佛經的時候,已經講了很多,現在再提出幾點來說明。《雜心論》把經分爲五種意義:

  (1)出生:佛經裏面能生一切善法、一切功德,製止我們造作一切罪惡。(2)湧泉:泉水是不斷地向外湧出,經中含有無窮無盡的真理,就好象泉水一般源源不絕地湧出。(3)顯示:佛經能顯示出種種佛所說的道理,指示我們怎樣斷煩惱、怎樣證菩提、怎樣得解脫。(4)繩墨:合于規矩,佛經能指示我們,讓我們了解辨別邪正,就好象木匠要鋸木時先用繩墨來規畫一般。(5)結鬘:在上面已講過,茉莉花要用線串起來,佛經就是用文字,把散亂的一切法貫穿起來。

  各家對于經字的解釋,各各不同,再提出如下幾種來加以說明:

  1、鏡:我們每天都得照鏡子,看看臉上幹不幹淨,整齊不整齊;我們讀誦的佛經,就像是一面鏡子,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、什麼是是、什麼是非;了解因果、知道什麼事應該做、什麼事不應該做。

  2、徑:徑就是道路。佛經能指導衆生從凡入聖,步上成佛的大道。

  3、門:大家到隱秀寺來,一定要從大門進來,法會結束了,也得經由大門出去。我們希望將來成佛,必須研究佛經、讀誦佛經,由佛經的導引而進入佛門;要救度衆生,也要從佛經中出來:用佛法去接引、教導他們。

  佛經上說,經是通于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塵爲體的。(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要研究佛法,只能從色、聲、觸叁塵,就是:文經、語經、觸經去了解。)眼睛能看見的東西是色塵,經由文字印在紙上,讓我們用眼睛讀,屬于文經,就是色塵;進一步我們可以用語言說法,屬于語經,就是聲塵;如襌宗所謂不立文字,不以經文來修持,而是以「棒」、「喝」來教化。襌宗袓師對弟子動不動就打罵、一個耳光、一陣棒打,並不是刑罰,而是用這種方法來令弟子開悟,以「棒」、「喝」爲經。棒是觸塵、喝是聲塵。另外有一個世界叫香積國,那個佛國的教主講經,就是以香塵爲經。生在香積國的衆生,只要聞到香味,就能開悟,所以說香塵也可以是經。西方彌陀國土,即是五塵都具備了。我們如果生到西方國土去,看見花開、聞到花香、在思衣得衣、思食得食中、聽鳥音、賞滋味等等,都有開悟的可能,不一定要阿彌陀佛親自說法。總之、一切見、聞、覺、知,都屬于經法,因此,經是可以通于五塵爲體的。由此可以知道,不一定文字才是佛經。所謂: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」。世間上一草一木、一色一香、凡是所有能使心悟道契理的,都是經教。

  丙、介紹譯者

 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

  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本來是在印度流通的經典,如何會傳到中國來呢?是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把它翻譯成中文的,我們才能看得懂,既然是他翻譯的,對他的生平應該有所了解。以下我將:姚秦、叁藏、法師、鸠摩羅什、譯,分爲五段來說明。

  一、姚秦

  打開中國二十五史,非常久遠。姚秦是在南北朝時代。當時天下大亂,政權的爭奪,非常厲害,先後有五個外族(胡人)在華北建立了十六個小國,中國曆史上稱爲五胡亂華。那時的五胡十六國,其中有一個國王名苻堅,占領著陝西地區,建都長安,國號秦。苻堅的野心很大,占領了長安還不滿足,又出兵南下,攻打建都南京的晉國,但是晉國的實力很雄厚,苻堅不是對手,大敗而歸。他有一個叫姚苌的大將,乘機會殺了主子,自己做皇帝,國號也叫秦,後來的人爲了有所分別,就稱苻堅的秦爲苻秦或前秦,稱姚苌的秦爲姚秦或後秦。

  二、叁藏

  叁,數目字;藏,含藏、收藏的意思。叁藏的內容包括了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。

  (1)經藏: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以後,到八十歲涅槃,在這一段時間中,爲弟子們所說,有關宇宙人生的真理。佛涅槃後,就由多聞第一的弟子阿難,把佛所說的再重複說了一遍,經過大家開會討論,認爲阿難所背誦出來的,的確是佛陀當初所說的,于是就把這些結集起來,叫做經藏。

  (2)律藏:律,是指戒律。佛在世時,跟他在一起的弟子非常多,常隨衆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,生活上免不了犯錯,弟子們犯了過失以後,佛陀告誡他們,從此不能再犯,因此一條一條的訂下來,成爲當時的生活規約,同時也成爲佛教的戒律。最基本的有:五戒、沙彌十戒、比丘二百五十戒、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、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等都包括在律藏裏面。

  (3)論藏:佛弟子、高僧大德們對佛所講的法和戒律,有自己的見解,發表著作、或是加以注解,集合起來就成爲論藏。

  叁藏就是平常所說的大藏經,可以說是佛教的百科全書,含藏了無盡的真理。目前,隱秀寺收藏有六部不同版本的大藏經。

  叁、法師

  法是指佛法、方法。佛教中一切的真理、一切指示修行的方法。師是模範、是師長。佛教對法師的定義是「以法自師、以法師人」,身爲出家人,傳教師,對佛法要有研究,以佛法當自己的老師,自己了解後,再以佛法教化別人,就叫做法師。

  四、鸠摩羅什

  是翻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法師的德號。他是印度人,原名叫鸠摩羅什婆,或者叫鸠摩羅耆婆。鸠摩羅什婆翻成中文的意思是「童壽」(少年老成),意思是指他在童年時,就具備了老年人的德學。外國人,不管是印度人,或是菲律濱人,兒子往往以父母的名字合起來取名,越有名望越有這種情形,在他們的風俗中,以爲把父母的名字合起來成爲孩子的名字,正可以讓人知道那是某某人的後代,是非常值得驕傲的。鸠摩羅什的爸爸叫鸠摩羅炎,媽媽叫做耆婆,所以,鸠摩羅什婆或鸠摩羅耆婆,就是把父母的名字結合起來以作爲他的名字。

  鸠摩羅什法師是天竺(印度)人,生在一個很有名望的世家,他的祖父是當朝的宰相。過去的官位都是世襲的,所以鸠摩羅什的祖父做宰相,當他年紀大了,就要把宰相的位子傳給兒子──鸠摩羅什的爸爸鸠摩羅炎。可是鸠摩羅炎很有善根,他認爲宰相雖然地位崇高,生活富裕,名望也好,但對他不相宜。所以當他爸爸要把宰相位子傳給他的時候,他卻悄悄地離開家鄉,出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