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空的,一定要先准备好所需要的资粮。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资粮是什么呢?就是:信、愿、行三种资粮。
(1)信──深信:要信仰得很深切。无论做任何事,必须有信心。俗语说:「有信仰才能发生力量。」《华严经》说:「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」这是说明大家都需要功德。功德从那里来呢?当然是由修持而来的。怎样修持呢?首先必须有信心,有了信心才能产生道念,然后才能培植一切善根。佛经上又说:「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」好比要渡大海一般,一定要靠船才能渡过,同样的,在佛法中,想要渡过生死大海,就要有「信」,如果没有信,是无法进入佛教的大门。要信什么呢?对我前面所讲到的「依报」、「正报」: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土以及阿弥陀佛,都要切实的相信、不可以怀疑。假使没有信心,对佛所说的话都信不过,学佛是没有用的!要信佛所说的法一点也不虚假,深信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中所说的:离我们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的西方,有一个非常理想的极乐世界,有阿弥陀佛跟许多菩萨在那里说法,我们只要按照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方法去修持;一心念佛,发愿往生,毫无疑问的,将来一定能往生到那理想的极乐世界。
(2)愿──切愿:要恳切的发大愿。如果相信有极乐世界、也相信有阿弥陀佛在那里说法,但是,不发大愿,极乐世界跟你们也没有什么关系。正如我跟大家说,菲律滨有一个名叫碧瑶的避暑胜地,你也相信,可是,你并不想去,不管那里的风景怎样美,气候怎样凉爽,那跟你们一点关系也没有。所以我们相信有世界、有佛,进一步就要发愿,对现实世界须有彻底的厌离心;对西方理想世界,须有积极欣求的愿望。发愿一定要往生到那里去!阿弥陀佛曾经发了四十八大愿,才建设成功这一个净土,我们也跟阿弥陀佛一样发愿,将来必定也会跟诸上善人在一起,整日修持佛法,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。
(3)行──力行:就是切实的实践。有了深信心、有了恳切的愿力还不够,还得要表现于行动,能出力地去实践。按照佛所说的话去实行,以念佛为「正行」:念佛念到一心不乱,心无二用,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,死心蹋地的守着一句阿弥陀佛,时刻不离。有人认为只要念佛就够了,其实除了「正行」以外,还得有其他帮助念佛的助缘──「助行」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中说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。」说明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还得种善根、培褔德、做很多利益他人的好事;《观无量寿经》中也说要具备:「孝养父母、恭敬师长、深信因果……」等种种善行。总而言之,深固的信念、恳切的誓愿、稳当的力行、老实的念佛。信愿行如鼎三足,是缺一不可的!
乙、解释经题
一、七种立题
身为佛教徒,要研究佛所说的一切经典,三藏十二部内容虽然多,但题目的取材,组织的方式,依据人、法、喻三种,离不开七种立题的方法。所谓「单三、复三、具足一」。
单三是:(1)单人立题:如《维摩经》。(维摩居士是「人」,单以人立题,题中没有「法」、也没有「喻」。)(2)单法立题:如《般若经》。(般若是「法」,题中没有「人」、也没有「喻」。)(3)单喻立题:喻、是比喻。如《梵网经》。(用大梵天的网来比「喻」,题中没有「人」、也没有「法」。)
复三是:(1)人法立题:如《文殊问般若经》。(文殊是菩萨的名,是「人」;般若是「法」。用人与法来立题,没有「喻」。)(2)人喻立题:如《如来狮子吼经》。(如来是佛,是「人」;狮子吼是「喻」。所以这部经是人喻立题,没有「法」。)(3)法喻立题:如《妙法莲华经》。(妙法是「法」;莲华是「喻」。没有「人」。)
具足一是:人法喻立题: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(大方广就是「法」,佛就是「人」,华严就是「喻」。题目中人、法、喻都具足了。)
佛经虽然多,但是了解这七种立名的方法以后,一打开经文,从题目中随时就明白是属于那一种方式立题的了。这一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在七种立题中,是属于那一种呢?是属于「单人」立题。本经题中一开始的「佛」,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:本师释迦牟尼佛,是「人」;「阿弥陀」,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:阿弥陀佛,也是由法藏比丘修持而成佛的。前后二位:一个是娑婆世界的教主、一个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,都是证得究竟极果的圣「人」,题中既没有「法」,也没有「喻」,所以本经是属于第一种的「单人立题」。
二、题分通别
经的题目,除了七种立题之外,还有通题和别题的分别。通、是相通。「经」是通题。在大藏经中的一切经典,如法华「经」、金刚「经」、不管什么经,都叫做「经」。别、是各别的题目。「佛说阿弥陀」是别题,如「法华」经、「金刚」经、表示跟其他经有所分别。正如「先生」是通称;「张」先生、「王」先生、是别称,一样的道理。
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经题六个字,我们就分为四节──1、佛,2、说,3、阿弥陀,4、经──来解释。
一、佛
本来「佛」字是通称,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通号。不过,这里所讲的佛,却是专指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。
佛是梵语,是「佛陀」的略称。译成中文是「觉者」。「觉」、是觉悟的意思;「者」、就是人。「觉者」就是大觉大悟的人。可是为什么不译为「觉人」,而要译为「觉者」呢?那是因为「人」的范围比较小,只可以说是人类而已;「者」的范围比较大,包括人类以外,一切有知觉的众生。只要有心识、有知觉,都有觉悟的可能。经中说:「凡有心者,皆当作佛」。不只是人类,只要是有心识的,包括一切的小动物,就算是蚊虫蚂蚁,如果能如法去修持,也有成佛的可能。就拿蚂蚁来说吧,它虽然是小小的,因为有贪生怕死的本性,如果我们去打它,它就会急忙地跑开,可以看出它们也是有感觉的。因为有感觉,也就有成佛的可能性。把佛译成「觉者」,就是说明佛不只是要救度教化人类,一切有心识的众生,都是他教化的对象。
佛教对「觉」可分两方面来解释,首先来讲:一、本觉、二、始觉和三、究竟觉。(1)本觉: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的觉性,也就是说每个人本来都具有佛性,都能成为「觉者」。(2)始觉:凡夫本来有一种觉性,只因为无始以来种种烦恼、无明,把本具的佛性蒙蔽了,就迷而不觉,可是听到法师、善知识的开示、或是看经书、研究佛法,对真理有所了解以后,而开始觉悟。(3)究竟觉: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都是彻底而究竟圆满、大觉大悟的人了。
觉,又有三种解释:一、自觉、二、觉他和三、觉满。(1)自觉:凡夫未接触佛学前是糊糊涂涂的,现在自己学佛、听讲经以后,对宇宙真理已经有了觉悟了。(2)觉他:学佛的目的,不但是为自己求解脱,进一步也要为别人。自己觉悟,更要教化他人,使其他一切人也都能觉悟。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境界。(3)觉满:自己觉悟了,所有的众生,经过我们的教化,也都觉悟了,这就是觉行圆满。也就是佛陀福慧圆满具足的境界。
成佛就是觉行圆满:一切福德、一切智慧都具足了,所以说佛就是三觉圆、万德俱的大圣人。凡夫不知不觉,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以佛为模范,遵循佛法的指示,努力修行,希望能自己觉悟,同时也使他人觉悟,最后达到觉行圆满的境界。
刚才我们是讲佛的定义,这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「佛」,是专指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生生世世救度浊世众生,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最后在我们娑婆世界应化,示现悟道成佛,成为我们的教主。现在将他的历史简单介绍一下:
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一样:是人不是神。他是在我国周灵王六年(西元前五百六十五年),农历的四月初八日,诞生在中印度迦毗罗卫国。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,母后是印度拘利国的公主摩耶夫人,所以他将是继承王位的太子。出生后七天,他母亲就去世了,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把他抚养长大的。太子未出家前俗名「悉达多」,是一切功德都能成就的意思。悟道成佛后才尊称他为「释迦牟尼」。「释迦」是他的族姓,译成中文是「能仁」;「牟尼」是他的名,意思是「寂默」。这都是称赞他具有慈悲、智慧的德性。
以一个尊贵的太子,他为什么会走向出家的道路呢?其原因应该有下面几点:
1、印度当时的社会阶级划分得很严格,认为婆罗门、剎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罗等四姓,是分别从梵天的头上、肚子、或脚下生出来的,所以百姓之间的身份非常不平等,为了要革命、要打破这不平等的社会阶级,他立下了要寻找一个解决平等自由真理的决心。
2、有一次跟随父王到郊野游玩,看见农夫为了生活,在炎热的太阳下耕田时,露胸赤膊、汗流浃背辛苦的样子。犁田的牛稍微不动,就会被农夫用皮鞭抽打得皮破血流,非常痛苦。空中的小鸟,不时从天空飞下来,啄食泥土中翻出来的小虫,因此发觉众生为了生存,互相残杀。太子为这弱肉强食,残酷的现实感到悲痛而整日闷闷不乐,心里不停地想着:「人生为什么是这样呢,难道就没有解救的办法吗?」
3、净饭王不愿太子终日郁郁寡欢,希望他能散散心,忘掉农耕时所看到人生悲痛的一面,就安排他去游四门,没想到太子竟在无意间觉察到老、病、死种种的现象,了解那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痛苦,为求得解救的办法,他不顾父王的反对,而毅然离家出走。
太子在二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日,下了决心,拋弃了王位、财富、父母和妻子,半夜逾城出家,为的是追求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。
太子出家后,在雪山苦修六年,不能找到答案;后来到摩竭陀国的一个菩提场,在一棵菩提树下设座静坐,并立下誓愿:「如果不能找出一条解脱的方法,誓不离开菩提座!」终于在他三十五岁那年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