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空的,一定要先准備好所需要的資糧。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資糧是什麼呢?就是:信、願、行叁種資糧。

  (1)信──深信:要信仰得很深切。無論做任何事,必須有信心。俗語說:「有信仰才能發生力量。」《華嚴經》說:「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這是說明大家都需要功德。功德從那裏來呢?當然是由修持而來的。怎樣修持呢?首先必須有信心,有了信心才能産生道念,然後才能培植一切善根。佛經上又說:「佛法大海,信爲能入。」好比要渡大海一般,一定要靠船才能渡過,同樣的,在佛法中,想要渡過生死大海,就要有「信」,如果沒有信,是無法進入佛教的大門。要信什麼呢?對我前面所講到的「依報」、「正報」: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以及阿彌陀佛,都要切實的相信、不可以懷疑。假使沒有信心,對佛所說的話都信不過,學佛是沒有用的!要信佛所說的法一點也不虛假,深信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中所說的:離我們十萬億佛土那麼遙遠的西方,有一個非常理想的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跟許多菩薩在那裏說法,我們只要按照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方法去修持;一心念佛,發願往生,毫無疑問的,將來一定能往生到那理想的極樂世界。

  (2)願──切願:要懇切的發大願。如果相信有極樂世界、也相信有阿彌陀佛在那裏說法,但是,不發大願,極樂世界跟你們也沒有什麼關系。正如我跟大家說,菲律濱有一個名叫碧瑤的避暑勝地,你也相信,可是,你並不想去,不管那裏的風景怎樣美,氣候怎樣涼爽,那跟你們一點關系也沒有。所以我們相信有世界、有佛,進一步就要發願,對現實世界須有徹底的厭離心;對西方理想世界,須有積極欣求的願望。發願一定要往生到那裏去!阿彌陀佛曾經發了四十八大願,才建設成功這一個淨土,我們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發願,將來必定也會跟諸上善人在一起,整日修持佛法,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。

  (3)行──力行:就是切實的實踐。有了深信心、有了懇切的願力還不夠,還得要表現于行動,能出力地去實踐。按照佛所說的話去實行,以念佛爲「正行」: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心無二用,心中沒有一絲一毫的雜念,死心蹋地的守著一句阿彌陀佛,時刻不離。有人認爲只要念佛就夠了,其實除了「正行」以外,還得有其他幫助念佛的助緣──「助行」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中說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」說明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還得種善根、培褔德、做很多利益他人的好事;《觀無量壽經》中也說要具備:「孝養父母、恭敬師長、深信因果……」等種種善行。總而言之,深固的信念、懇切的誓願、穩當的力行、老實的念佛。信願行如鼎叁足,是缺一不可的!

  乙、解釋經題

  一、七種立題

  身爲佛教徒,要研究佛所說的一切經典,叁藏十二部內容雖然多,但題目的取材,組織的方式,依據人、法、喻叁種,離不開七種立題的方法。所謂「單叁、複叁、具足一」。

  單叁是:(1)單人立題:如《維摩經》。(維摩居士是「人」,單以人立題,題中沒有「法」、也沒有「喻」。)(2)單法立題:如《般若經》。(般若是「法」,題中沒有「人」、也沒有「喻」。)(3)單喻立題:喻、是比喻。如《梵網經》。(用大梵天的網來比「喻」,題中沒有「人」、也沒有「法」。)

  複叁是:(1)人法立題:如《文殊問般若經》。(文殊是菩薩的名,是「人」;般若是「法」。用人與法來立題,沒有「喻」。)(2)人喻立題:如《如來獅子吼經》。(如來是佛,是「人」;獅子吼是「喻」。所以這部經是人喻立題,沒有「法」。)(3)法喻立題:如《妙法蓮華經》。(妙法是「法」;蓮華是「喻」。沒有「人」。)

  具足一是:人法喻立題: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(大方廣就是「法」,佛就是「人」,華嚴就是「喻」。題目中人、法、喻都具足了。)

  佛經雖然多,但是了解這七種立名的方法以後,一打開經文,從題目中隨時就明白是屬于那一種方式立題的了。這一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在七種立題中,是屬于那一種呢?是屬于「單人」立題。本經題中一開始的「佛」,是指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:本師釋迦牟尼佛,是「人」;「阿彌陀」,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:阿彌陀佛,也是由法藏比丘修持而成佛的。前後二位:一個是娑婆世界的教主、一個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,都是證得究竟極果的聖「人」,題中既沒有「法」,也沒有「喻」,所以本經是屬于第一種的「單人立題」。

  二、題分通別

  經的題目,除了七種立題之外,還有通題和別題的分別。通、是相通。「經」是通題。在大藏經中的一切經典,如法華「經」、金剛「經」、不管什麼經,都叫做「經」。別、是各別的題目。「佛說阿彌陀」是別題,如「法華」經、「金剛」經、表示跟其他經有所分別。正如「先生」是通稱;「張」先生、「王」先生、是別稱,一樣的道理。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經題六個字,我們就分爲四節──1、佛,2、說,3、阿彌陀,4、經──來解釋。

  一、佛

  本來「佛」字是通稱,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通號。不過,這裏所講的佛,卻是專指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。

  佛是梵語,是「佛陀」的略稱。譯成中文是「覺者」。「覺」、是覺悟的意思;「者」、就是人。「覺者」就是大覺大悟的人。可是爲什麼不譯爲「覺人」,而要譯爲「覺者」呢?那是因爲「人」的範圍比較小,只可以說是人類而已;「者」的範圍比較大,包括人類以外,一切有知覺的衆生。只要有心識、有知覺,都有覺悟的可能。經中說:「凡有心者,皆當作佛」。不只是人類,只要是有心識的,包括一切的小動物,就算是蚊蟲螞蟻,如果能如法去修持,也有成佛的可能。就拿螞蟻來說吧,它雖然是小小的,因爲有貪生怕死的本性,如果我們去打它,它就會急忙地跑開,可以看出它們也是有感覺的。因爲有感覺,也就有成佛的可能性。把佛譯成「覺者」,就是說明佛不只是要救度教化人類,一切有心識的衆生,都是他教化的對象。

  佛教對「覺」可分兩方面來解釋,首先來講:一、本覺、二、始覺和叁、究竟覺。(1)本覺:我們每個人本來具足的覺性,也就是說每個人本來都具有佛性,都能成爲「覺者」。(2)始覺:凡夫本來有一種覺性,只因爲無始以來種種煩惱、無明,把本具的佛性蒙蔽了,就迷而不覺,可是聽到法師、善知識的開示、或是看經書、研究佛法,對真理有所了解以後,而開始覺悟。(3)究竟覺: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都是徹底而究竟圓滿、大覺大悟的人了。

  覺,又有叁種解釋:一、自覺、二、覺他和叁、覺滿。(1)自覺:凡夫未接觸佛學前是糊糊塗塗的,現在自己學佛、聽講經以後,對宇宙真理已經有了覺悟了。(2)覺他:學佛的目的,不但是爲自己求解脫,進一步也要爲別人。自己覺悟,更要教化他人,使其他一切人也都能覺悟。這是菩薩化度衆生的境界。(3)覺滿:自己覺悟了,所有的衆生,經過我們的教化,也都覺悟了,這就是覺行圓滿。也就是佛陀福慧圓滿具足的境界。

  成佛就是覺行圓滿:一切福德、一切智慧都具足了,所以說佛就是叁覺圓、萬德俱的大聖人。凡夫不知不覺,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以佛爲模範,遵循佛法的指示,努力修行,希望能自己覺悟,同時也使他人覺悟,最後達到覺行圓滿的境界。

  剛才我們是講佛的定義,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「佛」,是專指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生生世世救度濁世衆生,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最後在我們娑婆世界應化,示現悟道成佛,成爲我們的教主。現在將他的曆史簡單介紹一下:

 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一樣:是人不是神。他是在我國周靈王六年(西元前五百六十五年),農曆的四月初八日,誕生在中印度迦毗羅衛國。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淨飯王,母後是印度拘利國的公主摩耶夫人,所以他將是繼承王位的太子。出生後七天,他母親就去世了,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把他撫養長大的。太子未出家前俗名「悉達多」,是一切功德都能成就的意思。悟道成佛後才尊稱他爲「釋迦牟尼」。「釋迦」是他的族姓,譯成中文是「能仁」;「牟尼」是他的名,意思是「寂默」。這都是稱贊他具有慈悲、智慧的德性。

  以一個尊貴的太子,他爲什麼會走向出家的道路呢?其原因應該有下面幾點:

  1、印度當時的社會階級劃分得很嚴格,認爲婆羅門、剎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羅等四姓,是分別從梵天的頭上、肚子、或腳下生出來的,所以百姓之間的身份非常不平等,爲了要革命、要打破這不平等的社會階級,他立下了要尋找一個解決平等自由真理的決心。

  2、有一次跟隨父王到郊野遊玩,看見農夫爲了生活,在炎熱的太陽下耕田時,露胸赤膊、汗流浃背辛苦的樣子。犁田的牛稍微不動,就會被農夫用皮鞭抽打得皮破血流,非常痛苦。空中的小鳥,不時從天空飛下來,啄食泥土中翻出來的小蟲,因此發覺衆生爲了生存,互相殘殺。太子爲這弱肉強食,殘酷的現實感到悲痛而整日悶悶不樂,心裏不停地想著:「人生爲什麼是這樣呢,難道就沒有解救的辦法嗎?」

  3、淨飯王不願太子終日郁郁寡歡,希望他能散散心,忘掉農耕時所看到人生悲痛的一面,就安排他去遊四門,沒想到太子竟在無意間覺察到老、病、死種種的現象,了解那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痛苦,爲求得解救的辦法,他不顧父王的反對,而毅然離家出走。

  太子在二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日,下了決心,拋棄了王位、財富、父母和妻子,半夜逾城出家,爲的是追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。

  太子出家後,在雪山苦修六年,不能找到答案;後來到摩竭陀國的一個菩提場,在一棵菩提樹下設座靜坐,並立下誓願:「如果不能找出一條解脫的方法,誓不離開菩提座!」終于在他叁十五歲那年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