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十二月初八日的黎明前,在菩提树下,看到天上的明星,豁然觉悟到一切真理,完成了无上正觉,世人就尊称他为「佛陀」。
为救度众生,佛陀席不暇暖的到处弘法,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,举行了三百多次的讲经法会,度化的信众遍布了社会的每一个阶层,有「说法四十五年,讲经三百余会」的记载。直到八十岁那一年的二月十五日半夜,化缘已毕,就在拘尸那、娑罗树中间安详圆寂。
释尊虽然圆寂了,但是他慈悲救世的伟大精神,却永远受到佛弟子们的仰慕与崇拜。对跟他有关的这四个节日:农历四月初八日诞生纪念日、二月初八日出家纪念日、十二月初八日成道纪念日、二月十五日圆寂纪念日,我们都会牢牢地记在心头。有关他的生日,有各种不同的说法:一般都说是农历的四月初八日,每年的这一天,信愿寺、我们隐秀寺、以及观音寺等都举行浴佛法会,来庆祝佛陀的诞生。南传佛教国家,订为新历的五月月圆日(相当于中国的四月十五日);台北市佛教会则订于新历的四月初八日举行浴佛节。虽然各地因传统的习惯,纪念的日期不一样;但隆重地举行浴佛节,都怀着同样的心情热烈地庆祝。至于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,我们这里都煮腊八粥来纪念佛成道日,所以对这一天,大家也都非常熟悉。
二、说
说话、说法,讲解的意思。这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是释迦佛金口亲自所宣讲出来的妙法。说也当「悦」(欢喜)的意思。我们念过《论语》,一开始就有子(孔子)曰: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『说』乎」(说念悦、不念说)。释迦佛观察众生的根性,感觉到末法时代的众生,唯有修持念佛法门,最容易得度,最容易得到解脱。同时世尊也知道机缘已经成熟,于是不等弟子请问,就怀着喜悦的心情,来为我们宣说这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。
三、阿弥陀
前面已经讲了很多,现在再简单的讲一下。「阿弥陀」是梵语音译。译成中文有两种意思:就是「无量光」、「无量寿」。「无量光」是说这尊佛有无量的光明。有句成语:光明横遍十方,就是以空间来说明。光明也代表智慧:人生有智慧,前途自然光明;愚笨的人,前途必然是黑暗的。「无量寿」是寿命很长。俗语说:寿无量竖穷三际(三际是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)。无量寿就代表时间。就是说明阿弥陀这尊佛,或是以时间来讲,或是以空间来讲,他的寿命无量、他的光明也是无量的。其实、阿弥陀佛何止是光、寿无量;他的智慧、神通、功德、慈悲等等,一切都是无量的。
四、经
是中文称为经,梵语叫「修多罗」、「素怛缆」,或是「修拓路」,译成中文是「线」,贯穿的意思。好象一串念珠、一串茉莉花,都是用线把它贯穿起来。经、就是把佛所讲的道理,贯穿起来。一般来说:只有「圣人言教」,才可以叫做经。不仅是佛讲的法叫经,我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也叫经,正如儒家有四书五经。(本来是诗、书、礼、易、乐、春秋,称为六经,可是乐经已经失传,目前只保存着五经)。中国古书称为经的,如:老子的《道德经》、庄子的《南华经》;各宗教家,将他们所崇奉的圣典,也都叫做经。例如:耶稣教、天主教称新旧约为《圣经》,回教亦有《可兰经》。总之「经」为圣人的言教,不管是世间的、出世间的,只要是圣人所讲的话,都叫做「经」。
「经」、有时也译为契经。契是契合的意思。上契诸佛真理:十方诸佛所说的真理,都是一样的,所谓「佛佛道同」,不只是释迦佛所讲的法称为经,十方诸佛所说的法也都是真理,也都称为经。下契众生根机:释迦佛讲经都是观机逗教,对什么根基的人,就讲什么样的法,为适合每个众生不同的程度,所讲的道理也得根据他们的程度来讲,才能使他们接受。如果对小学生讲大学的课程,那就不合适了。
对于经的意义,在讲其他佛经的时候,已经讲了很多,现在再提出几点来说明。《杂心论》把经分为五种意义:
(1)出生:佛经里面能生一切善法、一切功德,制止我们造作一切罪恶。(2)涌泉:泉水是不断地向外涌出,经中含有无穷无尽的真理,就好象泉水一般源源不绝地涌出。(3)显示:佛经能显示出种种佛所说的道理,指示我们怎样断烦恼、怎样证菩提、怎样得解脱。(4)绳墨:合于规矩,佛经能指示我们,让我们了解辨别邪正,就好象木匠要锯木时先用绳墨来规画一般。(5)结鬘:在上面已讲过,茉莉花要用线串起来,佛经就是用文字,把散乱的一切法贯穿起来。
各家对于经字的解释,各各不同,再提出如下几种来加以说明:
1、镜:我们每天都得照镜子,看看脸上干不干净,整齐不整齐;我们读诵的佛经,就像是一面镜子,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、什么是是、什么是非;了解因果、知道什么事应该做、什么事不应该做。
2、径:径就是道路。佛经能指导众生从凡入圣,步上成佛的大道。
3、门:大家到隐秀寺来,一定要从大门进来,法会结束了,也得经由大门出去。我们希望将来成佛,必须研究佛经、读诵佛经,由佛经的导引而进入佛门;要救度众生,也要从佛经中出来:用佛法去接引、教导他们。
佛经上说,经是通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尘为体的。(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要研究佛法,只能从色、声、触三尘,就是:文经、语经、触经去了解。)眼睛能看见的东西是色尘,经由文字印在纸上,让我们用眼睛读,属于文经,就是色尘;进一步我们可以用语言说法,属于语经,就是声尘;如襌宗所谓不立文字,不以经文来修持,而是以「棒」、「喝」来教化。襌宗袓师对弟子动不动就打骂、一个耳光、一阵棒打,并不是刑罚,而是用这种方法来令弟子开悟,以「棒」、「喝」为经。棒是触尘、喝是声尘。另外有一个世界叫香积国,那个佛国的教主讲经,就是以香尘为经。生在香积国的众生,只要闻到香味,就能开悟,所以说香尘也可以是经。西方弥陀国土,即是五尘都具备了。我们如果生到西方国土去,看见花开、闻到花香、在思衣得衣、思食得食中、听鸟音、赏滋味等等,都有开悟的可能,不一定要阿弥陀佛亲自说法。总之、一切见、闻、觉、知,都属于经法,因此,经是可以通于五尘为体的。由此可以知道,不一定文字才是佛经。所谓:「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」。世间上一草一木、一色一香、凡是所有能使心悟道契理的,都是经教。
丙、介绍译者
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
这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本来是在印度流通的经典,如何会传到中国来呢?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把它翻译成中文的,我们才能看得懂,既然是他翻译的,对他的生平应该有所了解。以下我将:姚秦、三藏、法师、鸠摩罗什、译,分为五段来说明。
一、姚秦
打开中国二十五史,非常久远。姚秦是在南北朝时代。当时天下大乱,政权的争夺,非常厉害,先后有五个外族(胡人)在华北建立了十六个小国,中国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。那时的五胡十六国,其中有一个国王名苻坚,占领着陕西地区,建都长安,国号秦。苻坚的野心很大,占领了长安还不满足,又出兵南下,攻打建都南京的晋国,但是晋国的实力很雄厚,苻坚不是对手,大败而归。他有一个叫姚苌的大将,乘机会杀了主子,自己做皇帝,国号也叫秦,后来的人为了有所分别,就称苻坚的秦为苻秦或前秦,称姚苌的秦为姚秦或后秦。
二、三藏
三,数目字;藏,含藏、收藏的意思。三藏的内容包括了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
(1)经藏: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,到八十岁涅槃,在这一段时间中,为弟子们所说,有关宇宙人生的真理。佛涅槃后,就由多闻第一的弟子阿难,把佛所说的再重复说了一遍,经过大家开会讨论,认为阿难所背诵出来的,的确是佛陀当初所说的,于是就把这些结集起来,叫做经藏。
(2)律藏:律,是指戒律。佛在世时,跟他在一起的弟子非常多,常随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,生活上免不了犯错,弟子们犯了过失以后,佛陀告诫他们,从此不能再犯,因此一条一条的订下来,成为当时的生活规约,同时也成为佛教的戒律。最基本的有:五戒、沙弥十戒、比丘二百五十戒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、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等都包括在律藏里面。
(3)论藏:佛弟子、高僧大德们对佛所讲的法和戒律,有自己的见解,发表著作、或是加以注解,集合起来就成为论藏。
三藏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藏经,可以说是佛教的百科全书,含藏了无尽的真理。目前,隐秀寺收藏有六部不同版本的大藏经。
三、法师
法是指佛法、方法。佛教中一切的真理、一切指示修行的方法。师是模范、是师长。佛教对法师的定义是「以法自师、以法师人」,身为出家人,传教师,对佛法要有研究,以佛法当自己的老师,自己了解后,再以佛法教化别人,就叫做法师。
四、鸠摩罗什
是翻译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法师的德号。他是印度人,原名叫鸠摩罗什婆,或者叫鸠摩罗耆婆。鸠摩罗什婆翻成中文的意思是「童寿」(少年老成),意思是指他在童年时,就具备了老年人的德学。外国人,不管是印度人,或是菲律滨人,儿子往往以父母的名字合起来取名,越有名望越有这种情形,在他们的风俗中,以为把父母的名字合起来成为孩子的名字,正可以让人知道那是某某人的后代,是非常值得骄傲的。鸠摩罗什的爸爸叫鸠摩罗炎,妈妈叫做耆婆,所以,鸠摩罗什婆或鸠摩罗耆婆,就是把父母的名字结合起来以作为他的名字。
鸠摩罗什法师是天竺(印度)人,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世家,他的祖父是当朝的宰相。过去的官位都是世袭的,所以鸠摩罗什的祖父做宰相,当他年纪大了,就要把宰相的位子传给儿子──鸠摩罗什的爸爸鸠摩罗炎。可是鸠摩罗炎很有善根,他认为宰相虽然地位崇高,生活富裕,名望也好,但对他不相宜。所以当他爸爸要把宰相位子传给他的时候,他却悄悄地离开家乡,出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