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世的機會,漸漸地一天天修持淨法,及積集功德,再經過了無量數的佛爲他授記,最後才能成佛。這種不休不息、無懈無怠的精神,所以叫做「幹陀诃提」。

  圓瑛大師所著《圓瑛法彙》,其中有一部《彌陀要解講義》講到:「世界無邊塵擾擾,衆生無數業茫茫,愛河無底浪滔滔,故此菩薩不休息。」無量無邊的世界,被許許多多的塵埃(煩惱)擾擾不息。六道中無盡的衆生,從早到晚不停地起惑造業,所造的業猶如大海一般地蒼茫無際。俗語說,愛不重不生娑婆。衆生受到無底江河般的愛欲無明煩惱所迷惑,在滔滔大浪的生死海中頭出頭沒,輪回不息,沒有了期。幹陀诃提菩薩爲了救度衆生早成佛道,就不能休息了。

  第四位、常精進菩薩。

  「常精進菩薩」,「常」,是恒常;「精」,是精而不雜;「進」,是進而不退。這位菩薩從早到晚,都是專心一意地用功、恒常不斷地爲自己、爲別人,實行「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」的大願,所以叫「常精進菩薩」。

  常精進、有兩種意義:

  一、自利,利益自己。從自修方面說,要修善去惡。時時向好的方面去修持,讓所有罪惡的行爲都停止下來。佛教有一個術語叫「四正勤」:沒有生起的善心,要令它增長;已經生出了善心,要好好保持;沒有生起的惡念要預防;已經生出的惡念,要趕快消滅。

  二、利他,幫助他人。對別人方面說,要度生不倦。時時刻刻都要救度衆生,從不會覺得疲倦,不會感覺辛苦。《寶積經》說:「此菩薩,爲一衆生,經無量劫,隨逐不舍,猶不受化,曾無一念棄舍之心。」這位常精進菩薩是怎樣不倦地救度衆生呢?爲了要度化任何一個衆生,雖然經過了無量無數劫的時間,仍然窮追不舍,永遠跟隨著衆生。縱然這個衆生仍頑固地不受教化,一般人總會退心,但是菩薩還是不忍生起一念棄舍心,還是時時刻刻想盡方法去教化他。這種度生的精進心,可算達到了極點,所以稱爲「常精進菩薩」。

  上面講到的這兩位菩薩,一位名「不休息」,一位名「常精進」;常精進,必定是不休息的,因此,這二位菩薩,名稱雖然不一樣,而他們的德行,可算是一致的!

  參加彌陀法會的菩薩很多,爲什麼只列出這四位菩薩作爲代表呢?《彌陀經》是提倡念佛,求生極樂的淨土法門。念佛,說起來雖然簡單,行起來並非那麼容易,尤其是講到極樂世界種種的殊勝,更是不可思議,最爲難信,一般人極不容易接受,必須具備很大的智慧,才能發起真實的信心,因此,正如阿羅漢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爲上首一般,菩薩就以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爲首席代表。彌勒菩薩曾經曆劫修持,而且證得「慈心叁昧」,他發大願要救度衆生,更是位居補處地位,將繼釋迦牟尼佛下生到娑婆世界來教化衆生,基于這個原因,所以第二位就以他爲代表。淨土法門不僅是口頭上講,或是信仰、發願就能夠有成就的,最主要的是能切切實實地力行,所以第叁、第四位就以不休息菩薩,常精進菩薩做爲代表,告誡我們只要具備不懈怠、常精進、不休息的精神,一心一意地,時時刻刻不停地念佛,將來一定能往生極樂淨土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,接引衆生往生淨土,只要具備信、願、行叁資糧,確定可能往生西方。四位菩薩正好是叁資糧的實行者,所以才特別舉出他們做爲代表。

 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。

  與其他的跟他們一樣的大菩薩們。

  介紹了四位菩薩,就來個總結。「如是」,是承接上面的文字,指文殊師利菩薩、阿逸多菩薩、幹陀诃提菩薩、常精進菩薩而言。「菩薩」,是指其余一切在座的諸大菩薩:如普賢菩薩、觀音菩薩等。「等」,包括了諸位大菩薩。

  彌陀法會的聽衆,前面已經講過的十六位尊者是小乘聲聞衆;現在又講完四位菩薩,屬大乘菩薩衆,接下去我們再介紹第叁類的聽衆:天人衆。

  及釋提桓因等,無量諸天大衆俱。

  還有釋提桓因等無量無邊,不可計算的諸天大衆。

  「釋提桓因」,也是印度文,譯爲中文是「能天主」。他就是佛經中常常講到的忉利天的天主,平常我們簡稱爲「帝釋天」,是世俗所稱的「玉皇大帝」,也就是一般宗教所謂的「上帝」。他過去生中,修集了許多褔德,具足了能爲忉利天天主的德行,所以叫「能天主」。

  佛教所講的天,計有叁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二十八重天:欲界六天、色界十八天、無色界四天。欲界六天的第二天,名叫忉利天,在須彌山頂。忉利,譯成中文是「叁十叁天」。所謂叁十叁天,不是指叁十叁層,而是從平面說,須彌山頂中是善法堂天,爲帝釋天主所居住,就是忉利天,東、西、南、北四方各有八天,合起來共有叁十叁,所以叫做叁十叁天。

  佛經中有一段典故:過去迦葉佛時代,有一位女子,非常貧窮。(相傳是摩揭陀國婆羅門,名憍屍迦)。她在迦葉佛將入滅度時,生出善心,發願要造塔供養迦葉佛,只是她太窮了,經濟能力不夠,到處請人幫她完成這個願望,剛好另外有叁十二位女人,也有這個願望,就共同發心,出錢出力,集合大家的力量,終于完成了她建塔供佛的心願。由于這種善業,不可思議的功德,她死後就升到天上,做了忉利天王,其余的叁十二位女人,也環繞在她的四周,各自成了叁十二天的天王,一切都歸帝釋所統領管轄。「等」,就是指這叁十二位天王。聽了這段典故,我們可以知道,建塔造廟的功德,是何等地不可思議!平常我們聽到人家要建塔造廟,如果能發心隨喜,功德也是不可限量的。

  「無量諸天大衆俱」,佛教講到天,真是太多了,簡直是不可計算的。剛才所講的叁十叁天,只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層而已。不過總結說來,就是叁界二十八天。

  「欲界」六天:是一層一層上去的。包括:一、四天王天(根據佛經上說,是在須彌山半腰):中國大陸的大叢林,第一殿普通是供奉「哼哈二將」,第二進是「天王殿」,供奉了「東方持國天王」、南方「增長天王」、西方「廣目天王」、北方「多聞天王」等四大天王。平常我們普佛,稱念「護世四王」,就是指這四位保護世間的大護法神。二、忉利天(在須彌山頂):就是剛才講過釋提桓因居住的地方。叁、夜摩天,四、兜率天,五、化樂天,六、他化自在天。這六層天,都屬「欲界」,因爲生到這六層天的人,具有男女的情欲,所以叫做「欲界」。

  「色界」分四禅十八天:一、梵衆天、二、梵輔天、叁、大梵天(初禅叁天);四、少光天、五、無量光天、六、光音天(二禅叁天);七、少淨天、八、無量淨天、九、偏淨天(叁禅叁天);十、福生天、十一、福愛天、十二、廣果天、十叁、無想天、十四、無煩天、十五、無熱天、十六、善見天、十七、善現天、十八、色究竟天(四禅九天)。大凡生到這色界十八層天的天人,只有男性沒有女性。自然沒有男女情欲的存在。不過那些人的身體顔色和形狀仍然可以看得見。

  「無色界」有四天:一、空無邊處天,二、識無邊處天,叁、無所有處天,四、非想非非想處天。住到這最高的四層天上的人,已經沒有形色可見,完全是精神狀態,所以叫做「無色界」。

  以上統計有二十八天,都叫做「天道」。佛經中所說的叁界,就是這裏所說明的「欲界」、「色界」、「無色界」。

  「無量諸天」,是指天的數量多得很,從豎的方面說,有二十八重天;從橫的方面說:忉利天就包括了叁十叁天,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天道,真是不計其數,所以叫做「諸天」。

  「大衆俱」,來聽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,除了無量諸天的天王、天人以外,還有無數的「大衆」。包括了「天龍八部」和「六道」。

  「八部」:包括:一、天:就是前面講到的叁界二十八層天,是光明自然的意義。二、龍:龍有很多種,這裏是指興雲作雨對世間有益的龍。叁、夜叉:勇健鬼,(身體強壯的鬼),能在天空飛行,是看守天宮的神。四、幹闼婆:嗅香神,他不啖酒肉,以聞香爲食。他是帝釋的音樂神,專管天上的音樂。五、阿修羅:無端正,就是醜陋的意思。又譯爲非天。有天人的褔報,沒有天人的道德,常與帝釋戰鬥,在胎、卵、濕、化四生都有種族,分歸人、鬼、畜、天四趣所攝。只要是有很大的瞋心,都屬于這一道。平常人類中瞋心比較重的,我們就會說他是阿修羅。六、迦樓羅:即金翅鳥神,一舉能飛萬裏,以龍爲食。七、緊那羅:疑人、非人似人,頭生一角,亦爲帝釋的歌伎神。八、摩侯羅伽:大蟒神。這八部都是屬于善良的護法神,每當佛陀講經時都會到場,一方面是聽佛講經說法,一方面是來護持道場。

  「六道」: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關于六道,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,我就不再多講了。

  你們也許會懷疑,人聽經是可能的,但是墮到地獄中的衆生,被業報所系,那裏可以出來聽經呢?這疑問是對的。可是你們要知道,佛講經說法時,他的音聲,他的光明,是通達無礙,無處不到的,所以佛陀講經,在地獄的衆生也是可以聽到的。佛光普照,叁千大千世界,光明也會照到地獄去,使地獄的衆生也有聞法的機會。

  以上已經將彌陀法會所有代表性的聽衆,不管是小乘的十六尊者,大乘的四位菩薩,所有的天龍八部、六道衆生,都一一介紹過了。以下我們就要正式講到西方極樂世界,以及那裏的彌陀教主和人民等等一切的情形了。

  (二)別序

 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。

  那個時候,佛陀是這樣告訴長老舍利弗的。

  「爾時」,那個時候。每部佛經開始六種成就之一的「時成就」。當具足了有講經的佛陀、有時間、有信仰、有聞過法的、有聽衆、有處所等六種成就的時候。也就是大家集合在一起,准備聽釋迦佛講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時候。六成就是通序。所有佛經都是以這種形式爲開始。

  從這裏開始是「別序」,也稱爲「發起序」。提出了發起講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因緣。每部經都有發起的因緣,例如:《法華經》開始時,釋迦佛從眉間放白毫相光,現一種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