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种说法,当文殊菩萨出世时有十种不可思议的瑞相发生:(1)光明满室,(2)甘露盈庭,(3)地涌七珍,(4)神开伏藏,(5)鸡生凤子,(6)猪生龙豚,(7)马产麒麟,(8)牛生白泽,(9)仓变金粟,(10)象生六牙。因为有这种种的祥瑞产生,所以叫「妙吉祥」。

  三、「妙德」,是代表智慧的。我们平常总是称念「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」,文殊菩萨在所有的菩萨当中,是「大智慧第一」。佛经上说:「般若(智慧)是诸佛之母」。文殊菩萨具足大智慧,在过去生中曾经做过七佛(包括释迦牟尼佛)的老师。因为他的智慧能够成就一切功德,所以叫「妙德」。

  根据《悲华经》的记载,文殊菩萨在因地修行时,曾经对宝藏佛虔诚地发愿,要救度众生,蒙佛授记,为他取名叫文殊。我们如果再进一步,详细地研究他的历史,实际上他早已成了正觉。也就是说,他在过去世已经成佛,佛号「龙种上尊王佛」,现在世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,号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」,未来也要在南方离垢世界成佛,佛号叫做「善现如来」。

  你们听了这许多的介绍,就知道他是古佛再来,倒驾慈航,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示现为菩萨,跟普贤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手,为的是要辅佐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。华藏寺大殿中央供奉的就是毗卢遮那佛,两旁分别是大行普贤菩萨和大智文殊菩萨,合称为华严三圣。

  「法王子」,是菩萨的别称。世间称国王的儿子叫王子。《法华经》云:「我为法王,得法自在」。佛被称为法王,菩萨是将来佛位的继承者,所以称为法王子。

  以定义来看,所有的菩萨都可以称为法王子,为什么特别强调文殊菩萨为法王子呢?因为他的道德、智慧最高,所以得到这个称号。荆溪大师云:「于法子中,德推文殊,诸经常为上首」。

  罗汉中的舍利弗,菩萨中的文殊,都属于智慧第一。在《弥陀经》最后,佛陀表示:「在五浊恶世,为一切世间,说此难信之法,是为甚难!」可不是吗?单凭一句阿弥陀佛,就能够往生西方,见佛闻法,得不退地,这样的道理,如果没有大智慧的人,是不容易接受、不容易相信的。本经特别介绍出舍利弗尊者和文殊师利菩萨,这两位具有大智慧的弟子,而为上首,作为佐证,说明念佛法门的殊胜。

  第二位、阿逸多菩萨。

  「阿逸多」,译为中文是「无能胜」。意思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胜过他的。《悲华经》上说:「慈氏菩萨发愿于刀兵劫中,拥护众生。」这位菩萨常常修「慈心三昧」,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。任何人的慈悲之行,都没有可能超过他的,所以叫做「慈无能胜」。

  他是谁呢?他就是坐在我们山门口的那位「弥勒菩萨」。「阿逸多」是菩萨的名,「弥勒」是他的姓,弥勒译为中文是「慈氏」。为什么会被称为慈氏呢?研究了几部经典,归纳起来,具有三种意义:

  一、从他的母亲方面说,「母性慈故,因名慈氏。」本来他母亲的性情很暴躁,自从怀孕了弥勒之后,性情变得特别亲善、慈悲,为了这个缘故,弥勒称为慈氏。

  二、从他的父亲方面说,《弥勒上生经疏》云:「其慈者,父王本姓。」他的父亲本来就姓慈氏,从父姓,这是理所当然的事。

  三、从他本身方面说,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(卷三)云:「弥勒菩萨法王子,从初发心不食肉,以是因缘名慈氏,为欲成熟诸众生。」弥勒菩萨为了要教化,救度众生,免除一切众生的痛苦,从最初发心就持长斋,从来都不食肉,多生多劫都是这样修持「慈心三昧」的法门,因为这个缘故,所以才称为慈氏。

  我的老师慈航菩萨,有一个别号叫慈氏,他的相貌、体态,都跟弥勒菩萨相似,也许是弥勒菩萨再来。当时我们所住的寺院,就称为弥勒内院、即是现在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地方。

  弥勒菩萨现在居住在兜率天内院,他的地位是「补处菩萨」,当来下生继承释迦世尊的佛位,为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。当第十减劫(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),人寿八万岁时,才下生人间,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道,开三次大法会,度脱上中下三类根机的众生,这是一般所谓的「龙华三会」。这在《弥勒下生经》及《增一阿含经》(四十四)中有很详细的叙述。

  目前我们所供奉的弥勒菩萨,都是他的应化相。梁武帝时代,他应化为傅大士,武帝非常尊敬他。中国五代时,他应化于浙江奉化县,绰号布袋和尚。他的个子大、肚皮大、耳朵大,手里经常拿了一个大布袋,谁也不知道他的姓名,人人都称呼他为布袋和尚。他逢人就乞化,化来的东西一股脑儿装进他那口乾坤袋,遇到小孩子就分散给大家结缘。

  弥勒菩萨的禅机很多,曾经做过好多偈颂。他说:「是非憎爱世偏多,仔细思量奈我何?宽却肚皮须忍辱,豁开心地任从他」。世间就有这么多是非憎爱的现象,仔细的想想看,对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?计计较较,又有什么用!倒不如放宽肚皮,豁开心胸,万般烦恼都不必去管,任由它去好了!上次我们拜千佛,听过浩霖法师讲:「皆大欢喜」,他为我们详细介绍弥勒菩萨肚皮大,总是脸带笑容的原因。这就是他忍辱的功夫,修持的法门。所谓大肚包容,肚大包容量也大,总而言之,世间的是非人我,一切叫我们难忍的,他都能忍;难受的,他都能受。谈到忍辱的功夫,这倒是一个处世的好法门。

  我们佛门中有寒山和拾得这两位出家人。有一次,他们的对话中谈到弥勒菩萨,说明弥勒菩萨是怎样做人的,值得我们作为参考。

  寒山问拾得曰:「世间谤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贱我、骗我、如何处治乎?」拾得云:「只是忍他、让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待几年,你且看他。」寒山云:「还有甚诀可以躲得?」拾得云:「我曾看过弥勒菩萨所写的偈,你且听我念。偈曰:老拙穿衲袄,淡饭腹中饱,补破好遮寒,万事随缘了。有人骂老拙,老拙只说好,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涕唾在面上,随他自干了,我也省力气,他也无烦恼,这样波罗蜜,便是妙中宝,若知这消息,何愁道不了?……」

  寒山问拾得做人的道理:「世间的人实在太不象话了,明明没有那样做,却要毁谤我、有的欺负我、有的侮辱我、讥笑我、轻视我、甚至对我非常的作贱、讨厌我、欺骗我、这么多的人都在打击我,我应该怎样去对待他们呢?」拾得回答说:「世间一般人遇到这种遭遇,一定会想到报复,这个要不得。学佛的人,千万不要有报复的念头。不管人家是骂你也好,打你也好,都不要怀着报复的心态。那么,应该怎么样呢?忍他!要知道,小不忍则乱大谋。世间人常常为了一点小事,因为不能忍的缘故,弄得不可收拾。遇到被人欺负的时候,让他三丈远、由他去、还是躲避他、忍耐他、不要理他,试试看特别尊敬他、让他自己感到惭愧。老实说,你这样做并不是吃亏。他现在有钱有势,有优越的条件,但是世间是无常的,他现在可以欺你、打你、骂你、等过几年,再看看,看看他的收场如何!是不是还这样气焰凌人呢?佛教是讲因果的,我们不可能永远这样受人欺侮,永远吃亏的!」

  寒山说:「你说的这几个办法实在是太好了。可是你叫我躲他,有时真是麻烦,明明不去惹他,他却要欺上头来,你叫我怎样躲呢?你还有没有更好的秘诀?」

  拾得回答说:「我过去曾经看过大肚子的弥勒菩萨写的一首偈,你就听我念吧:『我这个不中用的老人,穿得破破烂烂的,每天粗茶淡饭,混饱肚子就够了,更别说是山珍海味。衣服虽然破,补好后依旧能遮寒,不受冻就满足了。世间一切是非人我都随缘,什么事都无所谓,不必太计较。有人骂我老粗不中用,我就欢欢喜喜地告诉他骂得好!有人想打我,我就自己倒在地上,任由他随意打,打到他手酸无气力,累了,自然会自己停下来不再打。有人把囗水吐到脸上来,不必去擦它,任由它干掉就算了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因为你跟他相打相骂,两个人都辛苦,真是自寻烦恼。任别人打也好,骂也好,吐口水也好,我就是无动于衷,他自然会感到无趣,而自动停下来,这样他既不辛苦,我也没烦恼,这样的人生不是很自在,很痛快吗?佛教的六波罗密中,忍辱波罗密是最高的境界。你修这种到彼岸的功夫,是最宝贵、最微妙的,如果能修到这种程度,那里还愁不能够了道呢?』」

  学佛办道,不一定要拜佛、念佛、念经、持咒,先把人做好,把忍辱功夫修习圆满,再进一步学佛、觉悟、断烦恼,成佛也就快了!大家可能会说:话虽然是这样说,可是「说时似悟,对境还迷」。大话谁都会说,假如真正被人家骂一句,一定要回他两句。奉劝各位学佛的人,要时时学习弥勒菩萨的大肚包容,能容忍,能忍让,身心自然舒泰自在!

  因为讲到弥勒菩萨,所以把弥勒菩萨讲过的话,做人的作风介绍给诸位。虽然说,弥勒菩萨还有千千万万年才会到人间来成佛,其实弥勒菩萨经常在人间示现,我们常念到:「弥勒真弥勒,分身千百亿,时时示时人,时人自不识!」弥勒菩萨时常应化世间,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。他经常在我们的身边示现,只要有人跟他一样,具有无上的包容雅量,就是菩萨的化身,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。

  第三位、干陀诃提菩萨。

  「干陀诃提菩萨」,译为中文是「不休息菩萨」。为什么叫做不休息菩萨呢?学佛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成佛,佛道深远,绝不是一般小小的根机,或是微小的行持,就能轻易达到目的的。干陀诃提菩萨为了完成佛果,自从发菩提心以来,经历恒河沙劫,每天不休不息地广修六度万行,救度一切众生。

  在《思益经》中对干陀诃提菩萨的介绍说:「恒河沙劫为一日夜,三十日为一月,十二月为一岁,过千百万亿劫,得值一佛,如是值恒河沙,行诸梵行,修习功德,然后授记,心不休息,故号为干陀诃提。」假使把恒河沙劫这么长久的时间当成一日一夜,三十天是一个月,一年有十二个月,经过了千百万亿劫久远的时间,才有遇见佛出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