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種說法,當文殊菩薩出世時有十種不可思議的瑞相發生:(1)光明滿室,(2)甘露盈庭,(3)地湧七珍,(4)神開伏藏,(5)雞生鳳子,(6)豬生龍豚,(7)馬産麒麟,(8)牛生白澤,(9)倉變金粟,(10)象生六牙。因爲有這種種的祥瑞産生,所以叫「妙吉祥」。
叁、「妙德」,是代表智慧的。我們平常總是稱念「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」,文殊菩薩在所有的菩薩當中,是「大智慧第一」。佛經上說:「般若(智慧)是諸佛之母」。文殊菩薩具足大智慧,在過去生中曾經做過七佛(包括釋迦牟尼佛)的老師。因爲他的智慧能夠成就一切功德,所以叫「妙德」。
根據《悲華經》的記載,文殊菩薩在因地修行時,曾經對寶藏佛虔誠地發願,要救度衆生,蒙佛授記,爲他取名叫文殊。我們如果再進一步,詳細地研究他的曆史,實際上他早已成了正覺。也就是說,他在過去世已經成佛,佛號「龍種上尊王佛」,現在世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,號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」,未來也要在南方離垢世界成佛,佛號叫做「善現如來」。
你們聽了這許多的介紹,就知道他是古佛再來,倒駕慈航,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中示現爲菩薩,跟普賢菩薩作爲釋迦牟尼佛的左右手,爲的是要輔佐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。華藏寺大殿中央供奉的就是毗盧遮那佛,兩旁分別是大行普賢菩薩和大智文殊菩薩,合稱爲華嚴叁聖。
「法王子」,是菩薩的別稱。世間稱國王的兒子叫王子。《法華經》雲:「我爲法王,得法自在」。佛被稱爲法王,菩薩是將來佛位的繼承者,所以稱爲法王子。
以定義來看,所有的菩薩都可以稱爲法王子,爲什麼特別強調文殊菩薩爲法王子呢?因爲他的道德、智慧最高,所以得到這個稱號。荊溪大師雲:「于法子中,德推文殊,諸經常爲上首」。
羅漢中的舍利弗,菩薩中的文殊,都屬于智慧第一。在《彌陀經》最後,佛陀表示:「在五濁惡世,爲一切世間,說此難信之法,是爲甚難!」可不是嗎?單憑一句阿彌陀佛,就能夠往生西方,見佛聞法,得不退地,這樣的道理,如果沒有大智慧的人,是不容易接受、不容易相信的。本經特別介紹出舍利弗尊者和文殊師利菩薩,這兩位具有大智慧的弟子,而爲上首,作爲佐證,說明念佛法門的殊勝。
第二位、阿逸多菩薩。
「阿逸多」,譯爲中文是「無能勝」。意思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勝過他的。《悲華經》上說:「慈氏菩薩發願于刀兵劫中,擁護衆生。」這位菩薩常常修「慈心叁昧」,以慈心對待一切衆生。任何人的慈悲之行,都沒有可能超過他的,所以叫做「慈無能勝」。
他是誰呢?他就是坐在我們山門口的那位「彌勒菩薩」。「阿逸多」是菩薩的名,「彌勒」是他的姓,彌勒譯爲中文是「慈氏」。爲什麼會被稱爲慈氏呢?研究了幾部經典,歸納起來,具有叁種意義:
一、從他的母親方面說,「母性慈故,因名慈氏。」本來他母親的性情很暴躁,自從懷孕了彌勒之後,性情變得特別親善、慈悲,爲了這個緣故,彌勒稱爲慈氏。
二、從他的父親方面說,《彌勒上生經疏》雲:「其慈者,父王本姓。」他的父親本來就姓慈氏,從父姓,這是理所當然的事。
叁、從他本身方面說,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(卷叁)雲:「彌勒菩薩法王子,從初發心不食肉,以是因緣名慈氏,爲欲成熟諸衆生。」彌勒菩薩爲了要教化,救度衆生,免除一切衆生的痛苦,從最初發心就持長齋,從來都不食肉,多生多劫都是這樣修持「慈心叁昧」的法門,因爲這個緣故,所以才稱爲慈氏。
我的老師慈航菩薩,有一個別號叫慈氏,他的相貌、體態,都跟彌勒菩薩相似,也許是彌勒菩薩再來。當時我們所住的寺院,就稱爲彌勒內院、即是現在彌勒菩薩所居住的地方。
彌勒菩薩現在居住在兜率天內院,他的地位是「補處菩薩」,當來下生繼承釋迦世尊的佛位,爲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。當第十減劫(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),人壽八萬歲時,才下生人間,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,開叁次大法會,度脫上中下叁類根機的衆生,這是一般所謂的「龍華叁會」。這在《彌勒下生經》及《增一阿含經》(四十四)中有很詳細的敘述。
目前我們所供奉的彌勒菩薩,都是他的應化相。梁武帝時代,他應化爲傅大士,武帝非常尊敬他。中國五代時,他應化于浙江奉化縣,綽號布袋和尚。他的個子大、肚皮大、耳朵大,手裏經常拿了一個大布袋,誰也不知道他的姓名,人人都稱呼他爲布袋和尚。他逢人就乞化,化來的東西一股腦兒裝進他那口乾坤袋,遇到小孩子就分散給大家結緣。
彌勒菩薩的禅機很多,曾經做過好多偈頌。他說:「是非憎愛世偏多,仔細思量奈我何?寬卻肚皮須忍辱,豁開心地任從他」。世間就有這麼多是非憎愛的現象,仔細的想想看,對我們又有什麼關系呢?計計較較,又有什麼用!倒不如放寬肚皮,豁開心胸,萬般煩惱都不必去管,任由它去好了!上次我們拜千佛,聽過浩霖法師講:「皆大歡喜」,他爲我們詳細介紹彌勒菩薩肚皮大,總是臉帶笑容的原因。這就是他忍辱的功夫,修持的法門。所謂大肚包容,肚大包容量也大,總而言之,世間的是非人我,一切叫我們難忍的,他都能忍;難受的,他都能受。談到忍辱的功夫,這倒是一個處世的好法門。
我們佛門中有寒山和拾得這兩位出家人。有一次,他們的對話中談到彌勒菩薩,說明彌勒菩薩是怎樣做人的,值得我們作爲參考。
寒山問拾得曰:「世間謗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賤我、騙我、如何處治乎?」拾得雲:「只是忍他、讓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待幾年,你且看他。」寒山雲:「還有甚訣可以躲得?」拾得雲:「我曾看過彌勒菩薩所寫的偈,你且聽我念。偈曰:老拙穿衲襖,淡飯腹中飽,補破好遮寒,萬事隨緣了。有人罵老拙,老拙只說好,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涕唾在面上,隨他自幹了,我也省力氣,他也無煩惱,這樣波羅蜜,便是妙中寶,若知這消息,何愁道不了?……」
寒山問拾得做人的道理:「世間的人實在太不象話了,明明沒有那樣做,卻要毀謗我、有的欺負我、有的侮辱我、譏笑我、輕視我、甚至對我非常的作賤、討厭我、欺騙我、這麼多的人都在打擊我,我應該怎樣去對待他們呢?」拾得回答說:「世間一般人遇到這種遭遇,一定會想到報複,這個要不得。學佛的人,千萬不要有報複的念頭。不管人家是罵你也好,打你也好,都不要懷著報複的心態。那麼,應該怎麼樣呢?忍他!要知道,小不忍則亂大謀。世間人常常爲了一點小事,因爲不能忍的緣故,弄得不可收拾。遇到被人欺負的時候,讓他叁丈遠、由他去、還是躲避他、忍耐他、不要理他,試試看特別尊敬他、讓他自己感到慚愧。老實說,你這樣做並不是吃虧。他現在有錢有勢,有優越的條件,但是世間是無常的,他現在可以欺你、打你、罵你、等過幾年,再看看,看看他的收場如何!是不是還這樣氣焰淩人呢?佛教是講因果的,我們不可能永遠這樣受人欺侮,永遠吃虧的!」
寒山說:「你說的這幾個辦法實在是太好了。可是你叫我躲他,有時真是麻煩,明明不去惹他,他卻要欺上頭來,你叫我怎樣躲呢?你還有沒有更好的秘訣?」
拾得回答說:「我過去曾經看過大肚子的彌勒菩薩寫的一首偈,你就聽我念吧:『我這個不中用的老人,穿得破破爛爛的,每天粗茶淡飯,混飽肚子就夠了,更別說是山珍海味。衣服雖然破,補好後依舊能遮寒,不受凍就滿足了。世間一切是非人我都隨緣,什麼事都無所謂,不必太計較。有人罵我老粗不中用,我就歡歡喜喜地告訴他罵得好!有人想打我,我就自己倒在地上,任由他隨意打,打到他手酸無氣力,累了,自然會自己停下來不再打。有人把囗水吐到臉上來,不必去擦它,任由它幹掉就算了。爲什麼要這樣做呢?因爲你跟他相打相罵,兩個人都辛苦,真是自尋煩惱。任別人打也好,罵也好,吐口水也好,我就是無動于衷,他自然會感到無趣,而自動停下來,這樣他既不辛苦,我也沒煩惱,這樣的人生不是很自在,很痛快嗎?佛教的六波羅密中,忍辱波羅密是最高的境界。你修這種到彼岸的功夫,是最寶貴、最微妙的,如果能修到這種程度,那裏還愁不能夠了道呢?』」
學佛辦道,不一定要拜佛、念佛、念經、持咒,先把人做好,把忍辱功夫修習圓滿,再進一步學佛、覺悟、斷煩惱,成佛也就快了!大家可能會說:話雖然是這樣說,可是「說時似悟,對境還迷」。大話誰都會說,假如真正被人家罵一句,一定要回他兩句。奉勸各位學佛的人,要時時學習彌勒菩薩的大肚包容,能容忍,能忍讓,身心自然舒泰自在!
因爲講到彌勒菩薩,所以把彌勒菩薩講過的話,做人的作風介紹給諸位。雖然說,彌勒菩薩還有千千萬萬年才會到人間來成佛,其實彌勒菩薩經常在人間示現,我們常念到:「彌勒真彌勒,分身千百億,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!」彌勒菩薩時常應化世間,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。他經常在我們的身邊示現,只要有人跟他一樣,具有無上的包容雅量,就是菩薩的化身,我們就應該向他學習。
第叁位、幹陀诃提菩薩。
「幹陀诃提菩薩」,譯爲中文是「不休息菩薩」。爲什麼叫做不休息菩薩呢?學佛最後的目的是希望成佛,佛道深遠,絕不是一般小小的根機,或是微小的行持,就能輕易達到目的的。幹陀诃提菩薩爲了完成佛果,自從發菩提心以來,經曆恒河沙劫,每天不休不息地廣修六度萬行,救度一切衆生。
在《思益經》中對幹陀诃提菩薩的介紹說:「恒河沙劫爲一日夜,叁十日爲一月,十二月爲一歲,過千百萬億劫,得值一佛,如是值恒河沙,行諸梵行,修習功德,然後授記,心不休息,故號爲幹陀诃提。」假使把恒河沙劫這麼長久的時間當成一日一夜,叁十天是一個月,一年有十二個月,經過了千百萬億劫久遠的時間,才有遇見佛出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