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受过困苦,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称心如意,这个「无贪」、「如意」名称的来源,就是供养得来的福报!
阿那律尊者,是甘露饭王的儿子,是王子,也是佛的堂兄弟。他本来贵为王子,是王位的继承人,一向养尊处优,后来受了佛陀的感召,毅然跟随佛陀出家学道。他出家以后,过着出家人简朴而严谨、守规律的生活,除了修持,静坐,更要听佛陀讲经说法,每天起早睡晚,不比在皇宫里生活,整天可以悠哉游哉,无所事事,所以每当佛陀说法时,他都忍不住,总是打瞌睡。偶尔一两次无所谓,佛陀可以原谅而不跟他计较,可是每次都是这样,佛陀也就忍不住,生气了!于是呵斥他说:「咄咄何为睡?螺蛳蚌蛤类;一睡一千年,不闻佛名字。」意思是说:喂!喂!阿那律,你为什么老是那样昏沉贪睡?简直变成螺蛳蚌蛤那一类水族了!你自己想想:如果一直像螺蛳那些小动物一样,关在贝壳中昏睡不醒,就是睡上一千年,连佛的名字都听不到,那里还有机会听到佛法呢?这样懈怠、懒散,长此下去,会有什么出息啊!
阿那律尊者经过佛这一番训斥后,惭愧得无地自容。他自责地想:当时出家是为了学佛,为了要了生死,怎么可以这样贪睡?耽误了修持的时间,恐怕会遭受堕落的苦果。从此,发愤精进,不仅是白天没睡,连夜晚应该休息的时间,他都忍住不睡,就这样不眠不休的用功。我们知道,过犹不及,他这样蛮干,结果把一双眼睛搞瞎了。
佛陀看到阿那律双目失明,觉得怪可怜的,除了安慰他以外,更教他一心修习「乐见照明金刚三昧。」他天天按照佛陀的指示去修习,不久居然证得了罗汉果,得了天眼通,不再需要肉眼,不管多远他都看得见。他观察大千世界,就好象是看手掌中的一粒庵摩罗果(译为「无垢清净」,形如槟榔),一目了然。在佛的弟子中,他被称为「天眼第一」。
讲完了阿那律尊者,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国《论语》中,也提到孔夫子有一个名叫宰予的学生,每当孔子讲课的时候,他也是不停地打磕睡,孔子见了,当然非常生气,就严厉的训斥。孔子说:「宰予昼寝,朽木不可雕也;粪土之墙,不可杇也」。你们都看到大殿两旁所雕刻的佛传,那是质料坚固的那拉木雕刻而成的,这样才会庄严雅观。朽木,就是生了蛀虫的烂木头。腐烂的木头,一雕就烂了,是不能作为雕刻用的。一定要先把墙壁弄得很平整,才可以粉刷,如果用臭泥巴涂墙壁,就没有办法再上漆了。这两句都是孔子对学生的指责,训导学生如果太贪睡,就像朽木及粪土之墙一般的不成器,没有前途,太没出息!以上两则历史故事,可以了解古代圣人对教育弟子执善的态度,弟子们经过老师的教训,将来一定会成大器的!
佛在《遗教经》中,对睡眠也有恳切的开示,他说:「汝等比丘,昼则勤心,修习善法,无令失时,初夜后夜,亦勿有废;中夜诵经,以自消息,无以睡眠因缘,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!……」你们身为比丘(佛陀虽然是讲比丘,实际上是包括佛的四众弟子,也就是所有的佛教徒),白天要很勤劳,很专心的修持所学习到的善法,要好好把握时间,不要让它空过了。晚上睡觉,也应该有限度,上半夜(初夜),下半夜(后夜),要参禅静坐,不可以贪睡而把道业荒废了,中夜(十点至二点)睡觉前还要诵经,因为人身难得,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,应该懂得把握时间,不要因为睡眠的缘故,使我们一生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空过而无所得!
平常有两句俗语:「早起三光,晏起三慌。」一早就起床,精神饱满,任何事一下子就办完了,如果睡到日上三竿(十一、二点)才起床,事情积得一大堆,慌慌张张地,不知该从那一件做起,很多事因此被耽误了。附带要劝告各位,睡觉固然需要,如今实行三八制度,每天定时睡八小时,已经非常充足。可是好多人经常睡到上午十点或是中午十二点才肯起床吃饭,晚上反而睡不着,这样晨昏颠倒,会把身体弄坏。学佛的人,对日常生活起居应该要有规律,才能有健康的身体。
讲到这里,算是把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十六位尊者都向大家介绍过了,佛的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,举出这十六位,作为一切罗汉的代表。
如是等诸大弟子。
这包括了以上十六位等许多的大弟子。
这是总结上面所介绍的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经文。
「如是」,就是指上列十六位尊者。「等」是包括其余所有的闻法大众。「诸大」拣别不是小,这一些并不是普通的,都是有资格、有声望、了不起的,许许多多的大弟子。「弟子」──简单地说是学生、门徒、学徒。依字面解释,学在师后,曰弟;解从师生,曰子。做老师的先念书,先学习,而后他才做老师,教导学生。以学习的程序讲,老师学在前,学生学在后,就像是哥哥对弟弟,兄先弟后一般,学生比老师迟一步学习,才被叫做弟。学生的一切智慧都是由老师的启发而产生的,好象儿女是父母所生。学佛的人,听佛开示,启发的智慧,正知正见,依教修持,步上成佛的大道,这一切都是依老师──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而生起的,所以叫做子。(平常我们对师父或任何出家人,自称弟子,就是这个意思)。
这许多弟子,都是「内秘菩萨行,外现声闻身」。说明白一点,这十六位尊者,表面看来,他们是罗汉,实际上,他们都是大菩萨,有的是古佛再来,有的是菩萨示现,隐本垂迹;有的甚至是他方圣众,作不请之友,为了拥护道场,特别来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。总而言之,这许多的常随众,都是来帮助佛,作教化众生的弘法事业。正所谓「一佛出世,千佛护持」。大家都喜欢看戏,不管是京戏、是歌仔戏,或是电视连续剧,只有一人在台上唱独脚戏,会闷死人,除了主角以外,还得有配角,有跑龙套的,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。成佛也是一样,一尊佛到这世间来应化、来教化众生,千千万万的佛、菩萨,也会跟着到这个佛土来帮忙教化。正如俗语说:「牡丹虽好,还要绿叶扶持。」是同样的道理。牡丹称富贵花,是百花之王,非常娇艳,但不管它如何娇美,如果没有绿叶的扶持,只单独一朵花,也显不出它的高贵来。
人世间是讲缘起的,譬如说一个很会唱戏的主角,不管是中国过去的梅兰芳,或是台湾现在的杨丽花,虽然说他(她)们都有精湛的演技,但是请大家想一想,如果只是他们独自一人唱独角戏,会精彩吗?一定会让人觉得单调无味,必须有其他人陪衬,许多配角一起合演才好看。同样的道理,一个道场,一个普通的团体,或是一个家庭,主而外还要有宾。我们做人,千万不要骄傲,以为自己很了不起,任何事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忙,样样都以自己为是。要了解,人,不是万能的,一个人不管怎样能干,总是有所欠缺,免不了会有需要别人的时候,了解了这个做人最基本的道理,才能与人和乐相处,人生也才会圆满、自在。
到今天为止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我已经讲了十二次了。实在说,「六成就」和十六位尊者,一个钟头就可以讲完。讲了十二次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可以讲好几遍了。但是我不那么讲,却像讲故事一样的闲谈闲谈,还有像刚才所讲的噜苏话,是希望大家互相勉励,在做人方面可以作为参考,不然,就算你把佛经研究得再怎样精通,人做得不好,学佛有什么用呢?我是抱着这个观点讲经,佛法的内容固然非常重要,但是「学佛先从做人起」,把人先做好,进一步再学佛,因为这样,才拖拖拉拉的,直到今天才把十六位尊者讲完。
并诸菩萨摩诃萨。
当时听佛讲本经的听众,不只是前面介绍的那十六位尊者大阿罗汉,同时在座还有许多大菩萨,他们也都来参加这个殊胜的讲经法会。
「并」,是同的意思。
「菩萨」,全名是「菩提萨埵」,简称为「菩萨」。翻译成中文是「觉有情」,或者称为「大道心众生」。
觉、觉悟;有情,包括六道所有的众生。换句话说,不管任何众生,只要是自己能够在佛道上用功,追求觉悟(上求佛道──自利),又能够把所觉悟的道理弘化,使一切众生也都能够觉悟(下化众生──利他),这就是菩萨的精神。中国儒家所谓:「以先觉、觉后觉」。就是世间圣人,将自己所懂得的道理,及一切的经验,去教导其他人。孔子也说过:「己欲立而立人、己欲达而达人」。希望自己能觉悟、能成贤成圣,也希望别人跟我们一样,达到这高超的境界。这也是表现菩萨一部份利他的精神。但是佛教菩萨所化度的对象,他的范围不仅是人类,而是包括了一切有情识的众生;所希望达到的境界,不仅是人间的圣贤,而是了生脱死的涅槃。
「摩诃萨」,「摩诃」、译为「大」,「萨」、就是菩萨,合起来讲就是「大菩萨」。他们的根机大、智慧大、悲愿大、境界大、能力大、所证悟的真理大、所表现的行为更伟大,所以称为「大菩萨」。
文殊师利法王子、阿逸多菩萨、干陀诃提菩萨、常精进菩萨,与如是等诸大菩萨。
在弥陀法会上,究竟有那些大菩萨来参加呢?现在推出四位代表来:文殊师利法王子、阿逸多菩萨、干陀诃提菩萨、常精进菩萨等,以及其他诸位大菩萨。
第一位、文殊师利法王子。
「文殊师利」,或称「曼殊室利」,都是印度音,译成中文,根据华严宗的说法,有「妙首」、「妙吉祥」、和「妙德」三种意义:
一、「妙首」,是属信仰的。平常说:「佛法如大海,信为能入」。佛法好象大海一般,广大无边,怎样才能进去呢?唯有依靠信仰,才能进入。所以信仰是一切功德最主要的条件,有了信仰,才能亲近佛法,进而产生一切功德。所以叫「妙首」。
二、「妙吉祥」,是属修行功德方面的,文殊菩萨多生多劫,都很虔诚地去亲近、去赞叹、去供养一切诸佛,同时也受一切诸佛所称赞。一切的众生也都乐意、欢喜亲近、供养他。学佛的人,最具体的表现,就是要具足亲近、赞叹、供养等行动,就等于具足了微妙吉祥的圣德,所以叫「妙吉祥」。
另有一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