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受過困苦,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夠稱心如意,這個「無貪」、「如意」名稱的來源,就是供養得來的福報!

  阿那律尊者,是甘露飯王的兒子,是王子,也是佛的堂兄弟。他本來貴爲王子,是王位的繼承人,一向養尊處優,後來受了佛陀的感召,毅然跟隨佛陀出家學道。他出家以後,過著出家人簡樸而嚴謹、守規律的生活,除了修持,靜坐,更要聽佛陀講經說法,每天起早睡晚,不比在皇宮裏生活,整天可以悠哉遊哉,無所事事,所以每當佛陀說法時,他都忍不住,總是打瞌睡。偶爾一兩次無所謂,佛陀可以原諒而不跟他計較,可是每次都是這樣,佛陀也就忍不住,生氣了!于是呵斥他說:「咄咄何爲睡?螺蛳蚌蛤類;一睡一千年,不聞佛名字。」意思是說:喂!喂!阿那律,你爲什麼老是那樣昏沈貪睡?簡直變成螺蛳蚌蛤那一類水族了!你自己想想:如果一直像螺蛳那些小動物一樣,關在貝殼中昏睡不醒,就是睡上一千年,連佛的名字都聽不到,那裏還有機會聽到佛法呢?這樣懈怠、懶散,長此下去,會有什麼出息啊!

  阿那律尊者經過佛這一番訓斥後,慚愧得無地自容。他自責地想:當時出家是爲了學佛,爲了要了生死,怎麼可以這樣貪睡?耽誤了修持的時間,恐怕會遭受墮落的苦果。從此,發憤精進,不僅是白天沒睡,連夜晚應該休息的時間,他都忍住不睡,就這樣不眠不休的用功。我們知道,過猶不及,他這樣蠻幹,結果把一雙眼睛搞瞎了。

  佛陀看到阿那律雙目失明,覺得怪可憐的,除了安慰他以外,更教他一心修習「樂見照明金剛叁昧。」他天天按照佛陀的指示去修習,不久居然證得了羅漢果,得了天眼通,不再需要肉眼,不管多遠他都看得見。他觀察大千世界,就好象是看手掌中的一粒庵摩羅果(譯爲「無垢清淨」,形如槟榔),一目了然。在佛的弟子中,他被稱爲「天眼第一」。

  講完了阿那律尊者,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國《論語》中,也提到孔夫子有一個名叫宰予的學生,每當孔子講課的時候,他也是不停地打磕睡,孔子見了,當然非常生氣,就嚴厲的訓斥。孔子說:「宰予晝寢,朽木不可雕也;糞土之牆,不可杇也」。你們都看到大殿兩旁所雕刻的佛傳,那是質料堅固的那拉木雕刻而成的,這樣才會莊嚴雅觀。朽木,就是生了蛀蟲的爛木頭。腐爛的木頭,一雕就爛了,是不能作爲雕刻用的。一定要先把牆壁弄得很平整,才可以粉刷,如果用臭泥巴塗牆壁,就沒有辦法再上漆了。這兩句都是孔子對學生的指責,訓導學生如果太貪睡,就像朽木及糞土之牆一般的不成器,沒有前途,太沒出息!以上兩則曆史故事,可以了解古代聖人對教育弟子執善的態度,弟子們經過老師的教訓,將來一定會成大器的!

  佛在《遺教經》中,對睡眠也有懇切的開示,他說:「汝等比丘,晝則勤心,修習善法,無令失時,初夜後夜,亦勿有廢;中夜誦經,以自消息,無以睡眠因緣,令一生空過,無所得也!……」你們身爲比丘(佛陀雖然是講比丘,實際上是包括佛的四衆弟子,也就是所有的佛教徒),白天要很勤勞,很專心的修持所學習到的善法,要好好把握時間,不要讓它空過了。晚上睡覺,也應該有限度,上半夜(初夜),下半夜(後夜),要參禅靜坐,不可以貪睡而把道業荒廢了,中夜(十點至二點)睡覺前還要誦經,因爲人身難得,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,應該懂得把握時間,不要因爲睡眠的緣故,使我們一生就這樣糊裏糊塗地空過而無所得!

  平常有兩句俗語:「早起叁光,晏起叁慌。」一早就起床,精神飽滿,任何事一下子就辦完了,如果睡到日上叁竿(十一、二點)才起床,事情積得一大堆,慌慌張張地,不知該從那一件做起,很多事因此被耽誤了。附帶要勸告各位,睡覺固然需要,如今實行叁八製度,每天定時睡八小時,已經非常充足。可是好多人經常睡到上午十點或是中午十二點才肯起床吃飯,晚上反而睡不著,這樣晨昏顛倒,會把身體弄壞。學佛的人,對日常生活起居應該要有規律,才能有健康的身體。

  講到這裏,算是把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十六位尊者都向大家介紹過了,佛的常隨衆有一千二百五十人,舉出這十六位,作爲一切羅漢的代表。

  如是等諸大弟子。

  這包括了以上十六位等許多的大弟子。

  這是總結上面所介紹的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經文。

  「如是」,就是指上列十六位尊者。「等」是包括其余所有的聞法大衆。「諸大」揀別不是小,這一些並不是普通的,都是有資格、有聲望、了不起的,許許多多的大弟子。「弟子」──簡單地說是學生、門徒、學徒。依字面解釋,學在師後,曰弟;解從師生,曰子。做老師的先念書,先學習,而後他才做老師,教導學生。以學習的程序講,老師學在前,學生學在後,就像是哥哥對弟弟,兄先弟後一般,學生比老師遲一步學習,才被叫做弟。學生的一切智慧都是由老師的啓發而産生的,好象兒女是父母所生。學佛的人,聽佛開示,啓發的智慧,正知正見,依教修持,步上成佛的大道,這一切都是依老師──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導而生起的,所以叫做子。(平常我們對師父或任何出家人,自稱弟子,就是這個意思)。

  這許多弟子,都是「內秘菩薩行,外現聲聞身」。說明白一點,這十六位尊者,表面看來,他們是羅漢,實際上,他們都是大菩薩,有的是古佛再來,有的是菩薩示現,隱本垂迹;有的甚至是他方聖衆,作不請之友,爲了擁護道場,特別來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。總而言之,這許多的常隨衆,都是來幫助佛,作教化衆生的弘法事業。正所謂「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」。大家都喜歡看戲,不管是京戲、是歌仔戲,或是電視連續劇,只有一人在臺上唱獨腳戲,會悶死人,除了主角以外,還得有配角,有跑龍套的,才能引起觀衆的興趣。成佛也是一樣,一尊佛到這世間來應化、來教化衆生,千千萬萬的佛、菩薩,也會跟著到這個佛土來幫忙教化。正如俗語說:「牡丹雖好,還要綠葉扶持。」是同樣的道理。牡丹稱富貴花,是百花之王,非常嬌豔,但不管它如何嬌美,如果沒有綠葉的扶持,只單獨一朵花,也顯不出它的高貴來。

  人世間是講緣起的,譬如說一個很會唱戲的主角,不管是中國過去的梅蘭芳,或是臺灣現在的楊麗花,雖然說他(她)們都有精湛的演技,但是請大家想一想,如果只是他們獨自一人唱獨角戲,會精彩嗎?一定會讓人覺得單調無味,必須有其他人陪襯,許多配角一起合演才好看。同樣的道理,一個道場,一個普通的團體,或是一個家庭,主而外還要有賓。我們做人,千萬不要驕傲,以爲自己很了不起,任何事都不需要別人的幫忙,樣樣都以自己爲是。要了解,人,不是萬能的,一個人不管怎樣能幹,總是有所欠缺,免不了會有需要別人的時候,了解了這個做人最基本的道理,才能與人和樂相處,人生也才會圓滿、自在。

  到今天爲止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我已經講了十二次了。實在說,「六成就」和十六位尊者,一個鍾頭就可以講完。講了十二次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可以講好幾遍了。但是我不那麼講,卻像講故事一樣的閑談閑談,還有像剛才所講的噜蘇話,是希望大家互相勉勵,在做人方面可以作爲參考,不然,就算你把佛經研究得再怎樣精通,人做得不好,學佛有什麼用呢?我是抱著這個觀點講經,佛法的內容固然非常重要,但是「學佛先從做人起」,把人先做好,進一步再學佛,因爲這樣,才拖拖拉拉的,直到今天才把十六位尊者講完。

  並諸菩薩摩诃薩。

  當時聽佛講本經的聽衆,不只是前面介紹的那十六位尊者大阿羅漢,同時在座還有許多大菩薩,他們也都來參加這個殊勝的講經法會。

  「並」,是同的意思。

  「菩薩」,全名是「菩提薩埵」,簡稱爲「菩薩」。翻譯成中文是「覺有情」,或者稱爲「大道心衆生」。

  覺、覺悟;有情,包括六道所有的衆生。換句話說,不管任何衆生,只要是自己能夠在佛道上用功,追求覺悟(上求佛道──自利),又能夠把所覺悟的道理弘化,使一切衆生也都能夠覺悟(下化衆生──利他),這就是菩薩的精神。中國儒家所謂:「以先覺、覺後覺」。就是世間聖人,將自己所懂得的道理,及一切的經驗,去教導其他人。孔子也說過:「己欲立而立人、己欲達而達人」。希望自己能覺悟、能成賢成聖,也希望別人跟我們一樣,達到這高超的境界。這也是表現菩薩一部份利他的精神。但是佛教菩薩所化度的對象,他的範圍不僅是人類,而是包括了一切有情識的衆生;所希望達到的境界,不僅是人間的聖賢,而是了生脫死的涅槃。

  「摩诃薩」,「摩诃」、譯爲「大」,「薩」、就是菩薩,合起來講就是「大菩薩」。他們的根機大、智慧大、悲願大、境界大、能力大、所證悟的真理大、所表現的行爲更偉大,所以稱爲「大菩薩」。

  文殊師利法王子、阿逸多菩薩、幹陀诃提菩薩、常精進菩薩,與如是等諸大菩薩。

  在彌陀法會上,究竟有那些大菩薩來參加呢?現在推出四位代表來:文殊師利法王子、阿逸多菩薩、幹陀诃提菩薩、常精進菩薩等,以及其他諸位大菩薩。

  第一位、文殊師利法王子。

  「文殊師利」,或稱「曼殊室利」,都是印度音,譯成中文,根據華嚴宗的說法,有「妙首」、「妙吉祥」、和「妙德」叁種意義:

  一、「妙首」,是屬信仰的。平常說:「佛法如大海,信爲能入」。佛法好象大海一般,廣大無邊,怎樣才能進去呢?唯有依靠信仰,才能進入。所以信仰是一切功德最主要的條件,有了信仰,才能親近佛法,進而産生一切功德。所以叫「妙首」。

  二、「妙吉祥」,是屬修行功德方面的,文殊菩薩多生多劫,都很虔誠地去親近、去贊歎、去供養一切諸佛,同時也受一切諸佛所稱贊。一切的衆生也都樂意、歡喜親近、供養他。學佛的人,最具體的表現,就是要具足親近、贊歎、供養等行動,就等于具足了微妙吉祥的聖德,所以叫「妙吉祥」。

  另有一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