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世的机会,渐渐地一天天修持净法,及积集功德,再经过了无量数的佛为他授记,最后才能成佛。这种不休不息、无懈无怠的精神,所以叫做「干陀诃提」。
圆瑛大师所着《圆瑛法汇》,其中有一部《弥陀要解讲义》讲到:「世界无边尘扰扰,众生无数业茫茫,爱河无底浪滔滔,故此菩萨不休息。」无量无边的世界,被许许多多的尘埃(烦恼)扰扰不息。六道中无尽的众生,从早到晚不停地起惑造业,所造的业犹如大海一般地苍茫无际。俗语说,爱不重不生娑婆。众生受到无底江河般的爱欲无明烦恼所迷惑,在滔滔大浪的生死海中头出头没,轮回不息,没有了期。干陀诃提菩萨为了救度众生早成佛道,就不能休息了。
第四位、常精进菩萨。
「常精进菩萨」,「常」,是恒常;「精」,是精而不杂;「进」,是进而不退。这位菩萨从早到晚,都是专心一意地用功、恒常不断地为自己、为别人,实行「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」的大愿,所以叫「常精进菩萨」。
常精进、有两种意义:
一、自利,利益自己。从自修方面说,要修善去恶。时时向好的方面去修持,让所有罪恶的行为都停止下来。佛教有一个术语叫「四正勤」:没有生起的善心,要令它增长;已经生出了善心,要好好保持;没有生起的恶念要预防;已经生出的恶念,要赶快消灭。
二、利他,帮助他人。对别人方面说,要度生不倦。时时刻刻都要救度众生,从不会觉得疲倦,不会感觉辛苦。《宝积经》说:「此菩萨,为一众生,经无量劫,随逐不舍,犹不受化,曾无一念弃舍之心。」这位常精进菩萨是怎样不倦地救度众生呢?为了要度化任何一个众生,虽然经过了无量无数劫的时间,仍然穷追不舍,永远跟随着众生。纵然这个众生仍顽固地不受教化,一般人总会退心,但是菩萨还是不忍生起一念弃舍心,还是时时刻刻想尽方法去教化他。这种度生的精进心,可算达到了极点,所以称为「常精进菩萨」。
上面讲到的这两位菩萨,一位名「不休息」,一位名「常精进」;常精进,必定是不休息的,因此,这二位菩萨,名称虽然不一样,而他们的德行,可算是一致的!
参加弥陀法会的菩萨很多,为什么只列出这四位菩萨作为代表呢?《弥陀经》是提倡念佛,求生极乐的净土法门。念佛,说起来虽然简单,行起来并非那么容易,尤其是讲到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,更是不可思议,最为难信,一般人极不容易接受,必须具备很大的智慧,才能发起真实的信心,因此,正如阿罗汉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上首一般,菩萨就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首席代表。弥勒菩萨曾经历劫修持,而且证得「慈心三昧」,他发大愿要救度众生,更是位居补处地位,将继释迦牟尼佛下生到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,基于这个原因,所以第二位就以他为代表。净土法门不仅是口头上讲,或是信仰、发愿就能够有成就的,最主要的是能切切实实地力行,所以第三、第四位就以不休息菩萨,常精进菩萨做为代表,告诫我们只要具备不懈怠、常精进、不休息的精神,一心一意地,时时刻刻不停地念佛,将来一定能往生极乐净土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,接引众生往生净土,只要具备信、愿、行三资粮,确定可能往生西方。四位菩萨正好是三资粮的实行者,所以才特别举出他们做为代表。
与如是等诸大菩萨。
与其他的跟他们一样的大菩萨们。
介绍了四位菩萨,就来个总结。「如是」,是承接上面的文字,指文殊师利菩萨、阿逸多菩萨、干陀诃提菩萨、常精进菩萨而言。「菩萨」,是指其余一切在座的诸大菩萨:如普贤菩萨、观音菩萨等。「等」,包括了诸位大菩萨。
弥陀法会的听众,前面已经讲过的十六位尊者是小乘声闻众;现在又讲完四位菩萨,属大乘菩萨众,接下去我们再介绍第三类的听众:天人众。
及释提桓因等,无量诸天大众俱。
还有释提桓因等无量无边,不可计算的诸天大众。
「释提桓因」,也是印度文,译为中文是「能天主」。他就是佛经中常常讲到的忉利天的天主,平常我们简称为「帝释天」,是世俗所称的「玉皇大帝」,也就是一般宗教所谓的「上帝」。他过去生中,修集了许多褔德,具足了能为忉利天天主的德行,所以叫「能天主」。
佛教所讲的天,计有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二十八重天:欲界六天、色界十八天、无色界四天。欲界六天的第二天,名叫忉利天,在须弥山顶。忉利,译成中文是「三十三天」。所谓三十三天,不是指三十三层,而是从平面说,须弥山顶中是善法堂天,为帝释天主所居住,就是忉利天,东、西、南、北四方各有八天,合起来共有三十三,所以叫做三十三天。
佛经中有一段典故:过去迦叶佛时代,有一位女子,非常贫穷。(相传是摩揭陀国婆罗门,名憍尸迦)。她在迦叶佛将入灭度时,生出善心,发愿要造塔供养迦叶佛,只是她太穷了,经济能力不够,到处请人帮她完成这个愿望,刚好另外有三十二位女人,也有这个愿望,就共同发心,出钱出力,集合大家的力量,终于完成了她建塔供佛的心愿。由于这种善业,不可思议的功德,她死后就升到天上,做了忉利天王,其余的三十二位女人,也环绕在她的四周,各自成了三十二天的天王,一切都归帝释所统领管辖。「等」,就是指这三十二位天王。听了这段典故,我们可以知道,建塔造庙的功德,是何等地不可思议!平常我们听到人家要建塔造庙,如果能发心随喜,功德也是不可限量的。
「无量诸天大众俱」,佛教讲到天,真是太多了,简直是不可计算的。刚才所讲的三十三天,只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层而已。不过总结说来,就是三界二十八天。
「欲界」六天:是一层一层上去的。包括:一、四天王天(根据佛经上说,是在须弥山半腰):中国大陆的大丛林,第一殿普通是供奉「哼哈二将」,第二进是「天王殿」,供奉了「东方持国天王」、南方「增长天王」、西方「广目天王」、北方「多闻天王」等四大天王。平常我们普佛,称念「护世四王」,就是指这四位保护世间的大护法神。二、忉利天(在须弥山顶):就是刚才讲过释提桓因居住的地方。三、夜摩天,四、兜率天,五、化乐天,六、他化自在天。这六层天,都属「欲界」,因为生到这六层天的人,具有男女的情欲,所以叫做「欲界」。
「色界」分四禅十八天:一、梵众天、二、梵辅天、三、大梵天(初禅三天);四、少光天、五、无量光天、六、光音天(二禅三天);七、少净天、八、无量净天、九、偏净天(三禅三天);十、福生天、十一、福爱天、十二、广果天、十三、无想天、十四、无烦天、十五、无热天、十六、善见天、十七、善现天、十八、色究竟天(四禅九天)。大凡生到这色界十八层天的天人,只有男性没有女性。自然没有男女情欲的存在。不过那些人的身体颜色和形状仍然可以看得见。
「无色界」有四天:一、空无边处天,二、识无边处天,三、无所有处天,四、非想非非想处天。住到这最高的四层天上的人,已经没有形色可见,完全是精神状态,所以叫做「无色界」。
以上统计有二十八天,都叫做「天道」。佛经中所说的三界,就是这里所说明的「欲界」、「色界」、「无色界」。
「无量诸天」,是指天的数量多得很,从竖的方面说,有二十八重天;从横的方面说:忉利天就包括了三十三天,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天道,真是不计其数,所以叫做「诸天」。
「大众俱」,来听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,除了无量诸天的天王、天人以外,还有无数的「大众」。包括了「天龙八部」和「六道」。
「八部」:包括:一、天:就是前面讲到的三界二十八层天,是光明自然的意义。二、龙:龙有很多种,这里是指兴云作雨对世间有益的龙。三、夜叉:勇健鬼,(身体强壮的鬼),能在天空飞行,是看守天宫的神。四、干闼婆:嗅香神,他不啖酒肉,以闻香为食。他是帝释的音乐神,专管天上的音乐。五、阿修罗:无端正,就是丑陋的意思。又译为非天。有天人的褔报,没有天人的道德,常与帝释战斗,在胎、卵、湿、化四生都有种族,分归人、鬼、畜、天四趣所摄。只要是有很大的瞋心,都属于这一道。平常人类中瞋心比较重的,我们就会说他是阿修罗。六、迦楼罗:即金翅鸟神,一举能飞万里,以龙为食。七、紧那罗:疑人、非人似人,头生一角,亦为帝释的歌伎神。八、摩侯罗伽:大蟒神。这八部都是属于善良的护法神,每当佛陀讲经时都会到场,一方面是听佛讲经说法,一方面是来护持道场。
「六道」:天、人、阿修罗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。关于六道,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,我就不再多讲了。
你们也许会怀疑,人听经是可能的,但是堕到地狱中的众生,被业报所系,那里可以出来听经呢?这疑问是对的。可是你们要知道,佛讲经说法时,他的音声,他的光明,是通达无碍,无处不到的,所以佛陀讲经,在地狱的众生也是可以听到的。佛光普照,三千大千世界,光明也会照到地狱去,使地狱的众生也有闻法的机会。
以上已经将弥陀法会所有代表性的听众,不管是小乘的十六尊者,大乘的四位菩萨,所有的天龙八部、六道众生,都一一介绍过了。以下我们就要正式讲到西方极乐世界,以及那里的弥陀教主和人民等等一切的情形了。
(二)别序
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。
那个时候,佛陀是这样告诉长老舍利弗的。
「尔时」,那个时候。每部佛经开始六种成就之一的「时成就」。当具足了有讲经的佛陀、有时间、有信仰、有闻过法的、有听众、有处所等六种成就的时候。也就是大家集合在一起,准备听释迦佛讲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时候。六成就是通序。所有佛经都是以这种形式为开始。
从这里开始是「别序」,也称为「发起序」。提出了发起讲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因缘。每部经都有发起的因缘,例如:《法华经》开始时,释迦佛从眉间放白毫相光,现一种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