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尊佛在那裏教化衆生,他的聖號叫阿彌陀。

  「其土」,就是指那個西方的極樂世界。

  「有佛」,既然有了西方極樂世界,必定有一尊佛在那裏教化衆生,所以說「有佛」。

  那尊佛究竟是誰呢?就是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,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「萬德洪名」。

  關于阿彌陀佛的聖號,前面解釋經題時,已經講過很多;後面正文裏還會有詳細的解釋,現在就暫時不多作解釋。

  今現在說法。

  現在這個時候,阿彌陀佛也正在極樂世界,爲當地的衆生宣講佛法。

  「今」,就是現在這個時候。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講本經的時候。

  「現在」,揀別不是過去或未來。是當釋迦佛講《彌陀經》的時候,阿彌陀佛也正在極樂世界爲當地的衆生開示佛法,所以說「今現在說法」。

  我們更應該了解,所謂現在說法,不只是釋尊正在說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時稱爲現在,就是釋尊剛出世的當兒,甚至末出世的十劫以前,也可以稱爲現在,因爲那時阿彌陀佛早已成佛,在西方極樂世界說法了。還有釋尊成佛以後只說了四十五年的佛法,八十歲圓寂,離開現在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了。從他圓寂,直到今天,乃至末來,都可稱爲現在。爲什麼呢?因爲《華嚴經》及《萬佛名經》都說娑婆世界一劫的時間,雖然有好幾千萬萬年,可是只等于極樂世界的一晝夜,這樣算來,釋尊說這部《彌陀經》時,雖然距離現在已有兩叁千年,但如果與極樂世界的時間相比較,恐怕還不到蓮邦的一分鍾呢!可見阿彌陀佛還是一直不停地在說法。

  西方的聖境,不只是阿彌陀佛獨自在那兒說法,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法力,使得水鳥風樹,也同時在那裏演說妙法。所以說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時時刻刻可以聽到法音宣流。《無量壽經》雲:「彼國蓮華出無量光,光中出無量佛,一一諸佛皆說妙法。」西方極樂世界所開放的蓮花,發出無量的光芒,無量的光明中,變化出無量諸佛,無量諸佛同時在那裏說法。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。所以「今現在說法」,就是說明在西方極樂國中,法音是不停地傳播著,阿彌陀佛與無量化佛,同時在那裏說法。你們想想,如果能生到那裏去,晝夜六時,聽聞佛法,環境是如何優美,又是多麼大的福報呀!

  古時有一位大德,曾經寫了一首偈悲歎道:「佛在世時我沈淪,今得人身佛滅度;懊惱自身多業障,不見如來金色身。」當釋迦佛在印度出生,出家修道成佛講法時,我們不知沈淪在那一道中,沒有福報能聽佛親自開示佛法。人身難得,現在有幸得到人身,可是釋迦佛已經入滅兩千多年了,僅有像法存在,想起來,真是令人既懊悔、慚愧又苦惱,深深感歎自己的業障深重,沒有福份生逢佛世,無法親眼見到佛陀的丈六金身,親自聽他開示說法。雖然說,彌勒佛會當來下生,可是還不知要到幾千萬萬年才能出世。我們生在這個末法時代,何時才能親睹佛身,親聞佛法啊!

  如此說來,我們豈不是與佛無緣嗎?如今聽到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經中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現在還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停地說法,可以說是現在真正的活佛。我們假使能發願、深信、力行,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可以聽到阿彌陀佛親自爲我們說法。所以說修持淨土法門,是很難得,最好、最殊勝、最方便的,應該好好地把握住,切莫錯過!

  本經主要是以信、願、行,叁資糧爲宗旨。這一段簡單的別序,包含了勸導信願行的意義:

  一、勸信─「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號阿彌陀」: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。從這兩句就告訴我們,有世界、有佛,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,所以我們必須深深信仰,不可懷疑。

  二、勸願─「極樂世界」:有關極樂世界,我們已經介紹了很多。那裏的境界殊勝、清淨、莊嚴。我們生在這個充滿痛苦的娑婆世界,應該有出離心,向往那殊勝的清淨國土,所以釋迦佛勸我們應該要發願,希望將來能生到那個世界去。

  叁、勸行─「阿彌陀」:是標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萬德洪名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,其中之一就是:所有衆生,只要能專心一意持念他的聖號,達到一心不亂,就可以往生。釋迦牟尼佛勸我們不僅要深信、要發願,進一步還要時時刻刻念阿彌陀佛的聖號。這一句就是勸我們要力行。

  以上已經把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序分講完。

  二、正宗分

  (一)廣陳依正以啓信

  舍利弗,彼土何故名爲極樂?其國衆生,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

  釋迦佛又招呼舍利弗,並向他問道:「舍利弗啊!你知道嗎?那位阿彌陀佛的國土,爲什麼叫做極樂呢?」按道理舍利弗應該回答,可是這部經是釋迦佛不問自說,所以佛沒有等待舍利弗開腔回答,便自己接著答道:「那個國土所有的衆生,沒有一絲一毫的痛苦,只享受種種快樂,所以叫做極樂。」

  從這一段開始,一直到「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」,這段文相當長,共有七百九十一個字,是正宗分。是真正標明本經的宗要。

  「其國衆生」,那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,是指念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衆生。

  「衆生」,梵語「薩埵」,新譯爲「有情」,舊譯爲「衆生」。不管是「有情」或「衆生」,意義都是一樣的。一、衆緣和合而生:人類是從父精母血,由地水火風四大,色受想行識五蘊等,種種精神物質和合而成爲有生命的肉體。二、經曆衆多生死:我們如今爲人,將來死後,還能不能做人呢?那可不一定!若是行善,可能生天,或是在人間;若是做了許多惡業,就會墮落到畜生、餓鬼、地獄叁惡道去受苦,這樣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在六道中輪回不息,所以是衆多生死。

  以佛教的人生觀來看,娑婆世界可以分爲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(四聖)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(六凡)等十法界。除佛而外,其余「叁聖」、「六凡」共「九法界」,都叫做「衆生」。這裏的衆生,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,都是因衆多善根、福德因緣,從清淨蓮花化生,生到清淨莊嚴的安養樂國,雖然有天道,人道,但都已經成爲菩薩、羅漢、聲聞等聖人,絕對沒有凡夫,叁惡道,甚至連名稱都沒有。

  「無有衆苦」,生到極樂世界去的衆生,已經獲得了究竟清淨的安樂,一點點的痛苦都沒有,所以說無有衆苦。「衆」,衆多,不是一個。「苦」,逼迫苦惱于身心的。講到娑婆世界的痛苦,真是太多了。大致分有:叁苦、八苦、十苦、百一十苦、無量諸苦,所以稱爲「衆苦」。可是極樂世界恰恰相反,所以說是「無有」。

  講到苦,娑婆世界的痛苦,是這麼多,我們無法說盡。就先講叁苦:

  一、苦苦:這個生老病死的身體,是由過去起惑造業,而受到的苦果,本來就是苦了,再加上外來其他一切的苦惱逼迫,可算是苦上加苦,所以叫苦苦。

  二、壞苦:俗語說:「人無千日好,花無百日紅。」世間的一切,都是無常,事事物物都無法保持長久,一定會慢慢地毀壞。富貴如浮雲,轉眼成空。如今的年輕力壯,過不了幾年,就老了、死了。人生苦多樂少,即使是快樂,也往往樂極生悲,這是壞苦的必然定律。

  叁、行苦:行,是遷流不息、剎那生滅的意思。說明一個人,從幼年、青年、到老年,無時無刻不在改變,不停地變遷,由于這遷流不息而生起的一切苦惱,就叫做行苦。就算是修行人,表面上看起來,仿佛脫離了世間人所遭遇的苦痛,實際上,在定中也會感受到精神上遷流不息的痛苦,這也叫做行苦。

  欲界的衆生都會感受到這叁苦;色界沒有苦苦,只有壞苦和行苦;無色界只有行苦。可見修持的境界高了,痛苦就跟著減少了。

  現在再把八苦簡單介紹一下:

  一、生苦:佛經所謂「胎獄」,嬰兒在母胎中就好象住在牢獄一般。母親吃熱的如沸湯地獄,吃冷的如寒冰地獄,吃飽受迫如泰山壓頂,可以說是在母胎中就已經受盡苦楚。一生出母胎,受到外面風吹的剌激,細嫩的皮膚如同被刀刺一般,也是痛苦萬分。嬰兒呱呱墮地,生下來就哭,注定了一生受苦的命運。

  二、老苦:年輕力壯的青少年時代,目清耳明,活力充沛。一旦年紀大了,耳聾、眼花、腰酸、背痛,雞皮疙瘩,老態龍鍾,吃也吃不下,睡也睡不著,那時候,真是苦不堪言,只有身受其苦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得到。

  叁、病苦:四大不調。俗語說:「沒有吃了五谷不生災的。」一生難得沒病痛,有病就苦,弄得寢食不安,什麼事都不能做。所謂「英雄只怕病來磨。」一旦病了,雖是英雄豪傑也害怕,無法可施。一個人生病了,需要別人的照顧,非但自己痛苦,更增加別人的麻煩。「久病無孝子」,常年生病,雖孝子賢孫,也沒有那麼孝順了。真正說,不管是父母病了,還是夫妻之間有人病了,能夠體貼照顧得無微不至的,實在難得。佛經中說:「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第一。」我們平時對病人要發心照顧。當自己沒有生病之前,也要好好保養,注意自己的健康,不要隨意糟蹋,等病來了,就什麼辦法都沒有了。

  四、死苦:有生必有死。人生幾十年,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歲,最後還不是死路一條。佛經形容人死的時候,四大分散,那種痛苦,仿佛螃蟹落湯。最可悲的是「壯志未酬身先死」,人生在世,爭名奪利,可是一口氣不來,一生成果:名譽、地位、財富、兒孫眷屬,什麼都沒有。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世間所有的身外之物,死的時候,什麼都無法帶走,唯有業障、罪過,卻緊緊地纏著我們不放,隨我們去輪回受報。所以常有人到臨終前,才感歎爲什麼不早點學佛、不早一點念佛,可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!

  五、愛別離苦:生離死別,是人生最痛苦的。世間最親愛的人:父母、兒女、夫妻、朋友,平常相聚在一起,如魚得水,其樂融融。有時爲了家庭生活,爲了戰亂,爲了種種的意外,非分手不可,尤其是當一口氣不來,死別,更是令人斷腸、情何以堪。可是有生就逃避不了死。雖然別的宗教有長生不老、有不死藥的說法,那絕對是騙人的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