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尊佛在那里教化众生,他的圣号叫阿弥陀。
「其土」,就是指那个西方的极乐世界。
「有佛」,既然有了西方极乐世界,必定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众生,所以说「有佛」。
那尊佛究竟是谁呢?就是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,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「万德洪名」。
关于阿弥陀佛的圣号,前面解释经题时,已经讲过很多;后面正文里还会有详细的解释,现在就暂时不多作解释。
今现在说法。
现在这个时候,阿弥陀佛也正在极乐世界,为当地的众生宣讲佛法。
「今」,就是现在这个时候。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讲本经的时候。
「现在」,拣别不是过去或未来。是当释迦佛讲《弥陀经》的时候,阿弥陀佛也正在极乐世界为当地的众生开示佛法,所以说「今现在说法」。
我们更应该了解,所谓现在说法,不只是释尊正在说这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时称为现在,就是释尊刚出世的当儿,甚至末出世的十劫以前,也可以称为现在,因为那时阿弥陀佛早已成佛,在西方极乐世界说法了。还有释尊成佛以后只说了四十五年的佛法,八十岁圆寂,离开现在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了。从他圆寂,直到今天,乃至末来,都可称为现在。为什么呢?因为《华严经》及《万佛名经》都说娑婆世界一劫的时间,虽然有好几千万万年,可是只等于极乐世界的一昼夜,这样算来,释尊说这部《弥陀经》时,虽然距离现在已有两三千年,但如果与极乐世界的时间相比较,恐怕还不到莲邦的一分钟呢!可见阿弥陀佛还是一直不停地在说法。
西方的圣境,不只是阿弥陀佛独自在那儿说法,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法力,使得水鸟风树,也同时在那里演说妙法。所以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时时刻刻可以听到法音宣流。《无量寿经》云:「彼国莲华出无量光,光中出无量佛,一一诸佛皆说妙法。」西方极乐世界所开放的莲花,发出无量的光芒,无量的光明中,变化出无量诸佛,无量诸佛同时在那里说法。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。所以「今现在说法」,就是说明在西方极乐国中,法音是不停地传播着,阿弥陀佛与无量化佛,同时在那里说法。你们想想,如果能生到那里去,昼夜六时,听闻佛法,环境是如何优美,又是多么大的福报呀!
古时有一位大德,曾经写了一首偈悲叹道:「佛在世时我沉沦,今得人身佛灭度;懊恼自身多业障,不见如来金色身。」当释迦佛在印度出生,出家修道成佛讲法时,我们不知沉沦在那一道中,没有福报能听佛亲自开示佛法。人身难得,现在有幸得到人身,可是释迦佛已经入灭两千多年了,仅有像法存在,想起来,真是令人既懊悔、惭愧又苦恼,深深感叹自己的业障深重,没有福份生逢佛世,无法亲眼见到佛陀的丈六金身,亲自听他开示说法。虽然说,弥勒佛会当来下生,可是还不知要到几千万万年才能出世。我们生在这个末法时代,何时才能亲睹佛身,亲闻佛法啊!
如此说来,我们岂不是与佛无缘吗?如今听到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经中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现在还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停地说法,可以说是现在真正的活佛。我们假使能发愿、深信、力行,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可以听到阿弥陀佛亲自为我们说法。所以说修持净土法门,是很难得,最好、最殊胜、最方便的,应该好好地把握住,切莫错过!
本经主要是以信、愿、行,三资粮为宗旨。这一段简单的别序,包含了劝导信愿行的意义:
一、劝信─「有世界名曰极乐,其土有佛号阿弥陀」: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。从这两句就告诉我们,有世界、有佛,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,所以我们必须深深信仰,不可怀疑。
二、劝愿─「极乐世界」:有关极乐世界,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。那里的境界殊胜、清净、庄严。我们生在这个充满痛苦的娑婆世界,应该有出离心,向往那殊胜的清净国土,所以释迦佛劝我们应该要发愿,希望将来能生到那个世界去。
三、劝行─「阿弥陀」:是标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万德洪名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,其中之一就是:所有众生,只要能专心一意持念他的圣号,达到一心不乱,就可以往生。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不仅要深信、要发愿,进一步还要时时刻刻念阿弥陀佛的圣号。这一句就是劝我们要力行。
以上已经把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序分讲完。
二、正宗分
(一)广陈依正以启信
舍利弗,彼土何故名为极乐?其国众生,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故名极乐。
释迦佛又招呼舍利弗,并向他问道:「舍利弗啊!你知道吗?那位阿弥陀佛的国土,为什么叫做极乐呢?」按道理舍利弗应该回答,可是这部经是释迦佛不问自说,所以佛没有等待舍利弗开腔回答,便自己接着答道:「那个国土所有的众生,没有一丝一毫的痛苦,只享受种种快乐,所以叫做极乐。」
从这一段开始,一直到「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」,这段文相当长,共有七百九十一个字,是正宗分。是真正标明本经的宗要。
「其国众生」,那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,是指念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。
「众生」,梵语「萨埵」,新译为「有情」,旧译为「众生」。不管是「有情」或「众生」,意义都是一样的。一、众缘和合而生:人类是从父精母血,由地水火风四大,色受想行识五蕴等,种种精神物质和合而成为有生命的肉体。二、经历众多生死:我们如今为人,将来死后,还能不能做人呢?那可不一定!若是行善,可能生天,或是在人间;若是做了许多恶业,就会堕落到畜生、饿鬼、地狱三恶道去受苦,这样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在六道中轮回不息,所以是众多生死。
以佛教的人生观来看,娑婆世界可以分为佛、菩萨、声闻、缘觉、(四圣)天、人、阿修罗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(六凡)等十法界。除佛而外,其余「三圣」、「六凡」共「九法界」,都叫做「众生」。这里的众生,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,都是因众多善根、福德因缘,从清净莲花化生,生到清净庄严的安养乐国,虽然有天道,人道,但都已经成为菩萨、罗汉、声闻等圣人,绝对没有凡夫,三恶道,甚至连名称都没有。
「无有众苦」,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众生,已经获得了究竟清净的安乐,一点点的痛苦都没有,所以说无有众苦。「众」,众多,不是一个。「苦」,逼迫苦恼于身心的。讲到娑婆世界的痛苦,真是太多了。大致分有:三苦、八苦、十苦、百一十苦、无量诸苦,所以称为「众苦」。可是极乐世界恰恰相反,所以说是「无有」。
讲到苦,娑婆世界的痛苦,是这么多,我们无法说尽。就先讲三苦:
一、苦苦:这个生老病死的身体,是由过去起惑造业,而受到的苦果,本来就是苦了,再加上外来其他一切的苦恼逼迫,可算是苦上加苦,所以叫苦苦。
二、坏苦:俗语说:「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红。」世间的一切,都是无常,事事物物都无法保持长久,一定会慢慢地毁坏。富贵如浮云,转眼成空。如今的年轻力壮,过不了几年,就老了、死了。人生苦多乐少,即使是快乐,也往往乐极生悲,这是坏苦的必然定律。
三、行苦:行,是迁流不息、剎那生灭的意思。说明一个人,从幼年、青年、到老年,无时无刻不在改变,不停地变迁,由于这迁流不息而生起的一切苦恼,就叫做行苦。就算是修行人,表面上看起来,仿佛脱离了世间人所遭遇的苦痛,实际上,在定中也会感受到精神上迁流不息的痛苦,这也叫做行苦。
欲界的众生都会感受到这三苦;色界没有苦苦,只有坏苦和行苦;无色界只有行苦。可见修持的境界高了,痛苦就跟着减少了。
现在再把八苦简单介绍一下:
一、生苦:佛经所谓「胎狱」,婴儿在母胎中就好象住在牢狱一般。母亲吃热的如沸汤地狱,吃冷的如寒冰地狱,吃饱受迫如泰山压顶,可以说是在母胎中就已经受尽苦楚。一生出母胎,受到外面风吹的剌激,细嫩的皮肤如同被刀刺一般,也是痛苦万分。婴儿呱呱堕地,生下来就哭,注定了一生受苦的命运。
二、老苦:年轻力壮的青少年时代,目清耳明,活力充沛。一旦年纪大了,耳聋、眼花、腰酸、背痛,鸡皮疙瘩,老态龙钟,吃也吃不下,睡也睡不着,那时候,真是苦不堪言,只有身受其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。
三、病苦:四大不调。俗语说:「没有吃了五谷不生灾的。」一生难得没病痛,有病就苦,弄得寝食不安,什么事都不能做。所谓「英雄只怕病来磨。」一旦病了,虽是英雄豪杰也害怕,无法可施。一个人生病了,需要别人的照顾,非但自己痛苦,更增加别人的麻烦。「久病无孝子」,常年生病,虽孝子贤孙,也没有那么孝顺了。真正说,不管是父母病了,还是夫妻之间有人病了,能够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的,实在难得。佛经中说:「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第一。」我们平时对病人要发心照顾。当自己没有生病之前,也要好好保养,注意自己的健康,不要随意糟蹋,等病来了,就什么办法都没有了。
四、死苦:有生必有死。人生几十年,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岁,最后还不是死路一条。佛经形容人死的时候,四大分散,那种痛苦,仿佛螃蟹落汤。最可悲的是「壮志未酬身先死」,人生在世,争名夺利,可是一口气不来,一生成果:名誉、地位、财富、儿孙眷属,什么都没有。「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。」世间所有的身外之物,死的时候,什么都无法带走,唯有业障、罪过,却紧紧地缠着我们不放,随我们去轮回受报。所以常有人到临终前,才感叹为什么不早点学佛、不早一点念佛,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!
五、爱别离苦:生离死别,是人生最痛苦的。世间最亲爱的人:父母、儿女、夫妻、朋友,平常相聚在一起,如鱼得水,其乐融融。有时为了家庭生活,为了战乱,为了种种的意外,非分手不可,尤其是当一口气不来,死别,更是令人断肠、情何以堪。可是有生就逃避不了死。虽然别的宗教有长生不老、有不死药的说法,那绝对是骗人的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