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賊,盜賊的意思。世間的盜賊,專搶人家財物。這裏所謂的賊,是指煩惱賊。煩惱賊會劫掠功德法財。比丘嚴持佛戒,證得了阿羅漢果以後,貪、瞋、癡等所有的煩惱都消滅了,好象將盜賊殺死,不再受它擾亂,故稱爲「殺賊」,也就是殺煩惱賊。

  3、無生:不再受生死了。比丘奉行佛戒,淨修梵行,已斷去了生死的根苗,證得了阿羅漢果,梵行已立,不受後有,不再來六道輪回,故稱爲「無生」。

  比丘是羅漢的因,羅漢是比丘的果:在比丘是「乞士」、在羅漢是「應供」;在比丘是「怖魔」、在羅漢是「無生」;在比丘是「破惡」、在羅漢是「殺賊」。

  「衆所知識」:這一千二百五十人,他們都是大阿羅漢,人天大衆,沒有一個不知道,沒有一個不認識的。「知識」,知,知道,聽到他的名,慕名是知。識,認識,比較深一層的了解。要認識一個人可不容易,單知、聽說還不夠,要真正了解他的爲人,了解他的一切,才叫做識。有時候我們聽到那個人的名聲很好,對那個人很敬仰,可是見了面,相處交談以後,會發現這個人不過如此,正所謂是見面不如聞名,所以這個「知」和「識」的分別就在這裏。這裏所講的「衆所知識」,指這些比丘,不單是名聲好,他們的道德學問也很高,才可稱爲「知識」。

  長老舍利弗,摩诃目犍連、摩诃迦葉、摩诃迦旃延、摩诃俱絺羅、離婆多、周利盤陀伽、難陀、阿難陀、羅侯羅、憍梵波提、賓頭盧頗羅墮、迦留陀夷、摩诃劫賓那、薄拘羅、阿冕樓馱。

  這些大阿羅漢包括長老舍利弗,摩诃目犍連、摩诃迦葉、摩诃迦旃延、摩诃俱絺羅、離婆多、周利盤陀伽、難陀、阿難陀、羅侯羅、憍梵波提、賓頭盧頗羅墮、迦留陀夷、摩诃劫賓那、薄拘羅、阿冕樓馱等十六位尊者。

  我們要問,這許多大阿羅漢,都是大家所熟悉,所知道的,那麼他們究竟是那些人呢?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由長老舍利弗以下,舉出了十六位尊者做爲代表。現在一一介紹如下:

  長老舍利弗──這是佛常隨衆的第一位尊者。

  「長老」,「德長臘高」的意思。(出家一年、叫一臘。有時也叫一夏。)年紀大、修行久、道德高超,學問、修持都是一等地位。平時你們看到出家人,稱呼某某法師,請問他的僧臘是多少(出家多久)?戒臘是多少(受戒多久)?

  長老又分四種:出家已經很久的稱「法臘長老」(以出家時間來講);學問非常淵博的稱「學德長老」(從學問上來講);很有道德的稱「法性長老」(從道德上講);年紀大的稱「生年長老」(以年齡來講)。

  可見本經所提出的,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尊者,都被稱爲「長老」。並不單指他們的年齡,如舍利弗、羅侯羅,他們都還很年輕,而是以道德行持方面來說的。大家曾經到大陸去朝山,許多大叢林,大雄寶殿兩旁,供奉了十八位羅漢,一般都稱爲尊者。爲什麼稱爲尊者呢?因爲他們的人格尊貴,修持不比尋常,爲表示對他們的尊敬,所以在佛教中稱爲尊者。

  諸位長老中,以「舍利弗」爲首。他是南天竺(印度)婆羅門族,父名提舍,母名舍利。我們講譯者的時候,曾經提到當時印度有采用父母的名字,爲孩子取名的習慣。舍利弗就是用母親的名字來取名。「舍利」是印度文,是一種鳥的名,譯爲中文叫鹙鹭。這種鳥生長在印度、南洋群島一帶。依據佛經上的記載,鹙鹭的頸和腳都很長,眼睛紅紅的,非常漂亮。舍利弗的母親,眼睛長得特別美麗,所以叫舍利。「弗」也是印度文,是「子」的意思。舍利弗即是舍利的兒子。翻譯佛經,有時把名詞全翻,有時只翻一半,叫做「華梵並舉」,心經就是這樣,所以把舍利弗譯爲「舍利子」。舍利弗有時也譯爲「身子」,因爲他母親長得非常莊嚴,容貌端正,所以叫做「身子」。

  舍利弗,天生有過人的智慧,以現代的名詞來說,可說是天才兒童。當他媽媽懷孕時,就顯得特別聰明。何以見得?他母親一向喜歡跟她哥哥(舍利弗的舅舅──俱絺羅尊者)辯論,通常都辯不過哥哥。直到懷了舍利弗以後,每次辯論,她都能侃侃而談,把哥哥辯得啞口無言。所以說,舍利弗還沒有出生以前,就能以他的智慧來幫助媽媽了。根據佛教史記載,舍利弗八歲時,就已經把全印度的經典學完了,曾經跟十六國的學者辯論,沒有一個人能辯得過他。他跟隨佛陀出家七天後,就精通佛法。所以在佛十大弟子中,被尊爲「智慧第一」。

  舍利弗沒出家前,跟目犍連同拜婆羅門學者──冊阇耶爲師父,是最要好的同學,經常在一起互相研究學問,共同修道,直到師父逝世後,還繼續留在山林中自己用功修持。兩人更彼此約定,任何一個要是遇到一位了不起的學者,可以當他們師父的,一定要互相通知。

  有一天,舍利弗下山,在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,行動舉止非常端嚴,態度非常慈祥。舍利弗見了,自然而然生起了一份仰慕之情。他立刻上前請問:「請問您的大名?看您的樣子,好象是傳教士。您有這樣了不起的表現,這樣偉大的風度,我想,您的老師一定更了不起,請問您究竟是誰的學生呢?」這位出家人就是阿說示──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。

  「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。」

  「您的老師,我早已聞名,只是沒有機會相見,他所教的道理,您能告訴我嗎?」

  「佛陀所講的道理實在太多太多了,我一時也講不了。我簡單的說一首偈,你就可以知道,老師所講最基本的道理是什麼了!『諸法從緣生,諸法從緣滅,吾佛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』。」意思是說佛陀所講的道理,非常多,但是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:世間上所有的一切,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,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的,有一天,因緣散了,一切自然都會消滅了,你問我師父講什麼,師父最常講的道理就是這個了。

  舍利弗聽後,豁然覺悟,歡喜贊歎,覺得佛陀非常了不起,趕快辭別馬勝比丘,回去通知目犍連,各自帶著弟子二百人,一同去拜佛陀爲師,一起跟佛陀出家。

  阿含經中說:「我佛法中,智慧無窮,決了諸疑者,舍利弗第一。」佛法真理,具足無窮無盡的智慧,能夠了解這些真理,不會對佛法産生懷疑的,舍利弗可以算是智慧第一。現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所說淨土難信的妙法,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,不能深信無疑。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所以推爲首席代表。

  舍利弗,不以小乘學者,自證聖果,斷煩惱,了生死爲滿足,還要發菩提心,救度衆生,希求成佛,決心回小向大。行菩薩道就要行六波羅密,六波羅密以布施爲首,舍利弗因此發願要布施。不僅要布施身外財物,必要時,甚至連身體毫發,只要是人家需要的部份,隨時都可以慷慨地布施給人家。這個大願心一發,天人認爲了不得,存心要試探一下,就變成一個年輕人,蹲在舍利弗經過的路邊大哭。當舍利弗路過看見了,覺得非常奇怪,就上前去問他:「年輕的朋友呀!你爲什麼哭得這樣傷心呢?」

  「你不要管,我的事太艱難了,縱然告訴你,你也沒有辦法幫我的忙。」年輕人不經意地說。

  「那可不一定。我是一個行菩薩道的人,只要你需要,只要是我能力辦得到的,我一定幫助你。你告訴我好了。」舍利弗很誠懇的說。

  「好吧!既然你這麼說,我就告訴你好了。」年輕人擦擦眼淚,低聲說道:「我媽媽得了一種絕症,醫生說需要用一位行菩薩道的眼睛作藥引子,母親的病才有希望。你想想,一般人的眼睛都不容易求得,何況是行菩薩道、發大心的,你叫我到那裏去找呢?」

  「我就是行菩薩道的人,正適合你的需要。我可以把一只眼睛布施給你,請你把我的眼睛拿去吧!」舍利弗想到能救助他人,高興極了,很慷慨地說。

  「動不得,你假使要布施的話,就自己把眼睛挖下來給我,不然,我把你的眼睛挖下來,這是犯法的,豈不是要坐牢。」

  舍利弗聽了,覺得有道理,就忍痛用左手把自己的左眼挖下來給年輕人。

  「糟了,我需要的是右眼,你這個人爲什麼這麼急性!也沒有問清楚,就把左眼挖下來呢!」年輕人看了,不但不感激,還責怪他沒有問清楚。

  舍利弗一想,既然發心要幫助人,就幫到底吧!又忍痛把自己的右眼挖下來給年輕人,讓他好快點拿去救媽媽。那知年輕人拿了眼睛以後,就用鼻子聞了一下,說道:「不對啊!你說你是修行人,真是冤枉,修行人的眼睛一定是清淨,是很芳香的,你的眼睛那麼臭,怎麼可以給我母親作藥引子呢?」說著,一面又把那眼睛摔在地上,並用腳出力地踩。舍利弗眼睛雖然看不到,耳朵可沒有聾,還是聽得很清楚。年輕人的舉動,實在太傷他的心了,不禁歎了一口氣。心想:衆生實在難度,發菩提心真不容易,我還是做個小乘的自了漢算了。

  這時,天人變的年輕人才現出本來的面目,對舍利弗說:「舍利弗尊者,您太偉大了,您應該繼續發菩提心,難行能行,將來一定會成佛的。」舍利弗從此以後就發菩提心。這是佛經上記載,有關舍利弗六十小劫以前,因地行菩薩道的故事。

  摩诃目犍連──這是佛常隨衆的第二位尊者。

  「摩诃」這兩個字是印度話,譯成中文是大小的「大」。目犍是「菽氏」,「連」是「釆」,合起來稱爲「釆菽氏」;這是他的姓。爲什麼用這個姓呢?他的祖先曾經在深山上修道,不食人間煙火之食,專門采一些菽類(綠豆)的植物來充饑,因此以「釆菽氏」爲姓。他名叫「拘律陀」,也是印度話,譯成中文叫「無節樹」:是一種沒有節的樹名。爲什麼會用一種樹來取名呢?據說當時他父母向樹神禱告,要求神樹賜給他們一個兒子,不久就生下了目犍連,總算滿了他們的心願。爲了感恩、爲了紀念,就用這棵樹(拘律陀),作爲兒子的名字。出家衆當中,佛陀有許多位姓「目犍連」的弟子,爲了揀別不是其他的目犍連,同時他的學問和道德都比別人高超,所以就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「摩诃」,叫做摩诃目犍連(大目犍連),譯成中文就是「大釆菽氏」,平常簡稱「目犍連尊者」。在佛陀的十大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