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:贼,盗贼的意思。世间的盗贼,专抢人家财物。这里所谓的贼,是指烦恼贼。烦恼贼会劫掠功德法财。比丘严持佛戒,证得了阿罗汉果以后,贪、瞋、痴等所有的烦恼都消灭了,好象将盗贼杀死,不再受它扰乱,故称为「杀贼」,也就是杀烦恼贼。
3、无生:不再受生死了。比丘奉行佛戒,净修梵行,已断去了生死的根苗,证得了阿罗汉果,梵行已立,不受后有,不再来六道轮回,故称为「无生」。
比丘是罗汉的因,罗汉是比丘的果:在比丘是「乞士」、在罗汉是「应供」;在比丘是「怖魔」、在罗汉是「无生」;在比丘是「破恶」、在罗汉是「杀贼」。
「众所知识」:这一千二百五十人,他们都是大阿罗汉,人天大众,没有一个不知道,没有一个不认识的。「知识」,知,知道,听到他的名,慕名是知。识,认识,比较深一层的了解。要认识一个人可不容易,单知、听说还不够,要真正了解他的为人,了解他的一切,才叫做识。有时候我们听到那个人的名声很好,对那个人很敬仰,可是见了面,相处交谈以后,会发现这个人不过如此,正所谓是见面不如闻名,所以这个「知」和「识」的分别就在这里。这里所讲的「众所知识」,指这些比丘,不单是名声好,他们的道德学问也很高,才可称为「知识」。
长老舍利弗,摩诃目犍连、摩诃迦叶、摩诃迦旃延、摩诃俱絺罗、离婆多、周利盘陀伽、难陀、阿难陀、罗侯罗、憍梵波提、宾头卢颇罗堕、迦留陀夷、摩诃劫宾那、薄拘罗、阿冕楼驮。
这些大阿罗汉包括长老舍利弗,摩诃目犍连、摩诃迦叶、摩诃迦旃延、摩诃俱絺罗、离婆多、周利盘陀伽、难陀、阿难陀、罗侯罗、憍梵波提、宾头卢颇罗堕、迦留陀夷、摩诃劫宾那、薄拘罗、阿冕楼驮等十六位尊者。
我们要问,这许多大阿罗汉,都是大家所熟悉,所知道的,那么他们究竟是那些人呢?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由长老舍利弗以下,举出了十六位尊者做为代表。现在一一介绍如下:
长老舍利弗──这是佛常随众的第一位尊者。
「长老」,「德长腊高」的意思。(出家一年、叫一腊。有时也叫一夏。)年纪大、修行久、道德高超,学问、修持都是一等地位。平时你们看到出家人,称呼某某法师,请问他的僧腊是多少(出家多久)?戒腊是多少(受戒多久)?
长老又分四种:出家已经很久的称「法腊长老」(以出家时间来讲);学问非常渊博的称「学德长老」(从学问上来讲);很有道德的称「法性长老」(从道德上讲);年纪大的称「生年长老」(以年龄来讲)。
可见本经所提出的,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尊者,都被称为「长老」。并不单指他们的年龄,如舍利弗、罗侯罗,他们都还很年轻,而是以道德行持方面来说的。大家曾经到大陆去朝山,许多大丛林,大雄宝殿两旁,供奉了十八位罗汉,一般都称为尊者。为什么称为尊者呢?因为他们的人格尊贵,修持不比寻常,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,所以在佛教中称为尊者。
诸位长老中,以「舍利弗」为首。他是南天竺(印度)婆罗门族,父名提舍,母名舍利。我们讲译者的时候,曾经提到当时印度有采用父母的名字,为孩子取名的习惯。舍利弗就是用母亲的名字来取名。「舍利」是印度文,是一种鸟的名,译为中文叫鹙鹭。这种鸟生长在印度、南洋群岛一带。依据佛经上的记载,鹙鹭的颈和脚都很长,眼睛红红的,非常漂亮。舍利弗的母亲,眼睛长得特别美丽,所以叫舍利。「弗」也是印度文,是「子」的意思。舍利弗即是舍利的儿子。翻译佛经,有时把名词全翻,有时只翻一半,叫做「华梵并举」,心经就是这样,所以把舍利弗译为「舍利子」。舍利弗有时也译为「身子」,因为他母亲长得非常庄严,容貌端正,所以叫做「身子」。
舍利弗,天生有过人的智慧,以现代的名词来说,可说是天才儿童。当他妈妈怀孕时,就显得特别聪明。何以见得?他母亲一向喜欢跟她哥哥(舍利弗的舅舅──俱絺罗尊者)辩论,通常都辩不过哥哥。直到怀了舍利弗以后,每次辩论,她都能侃侃而谈,把哥哥辩得哑口无言。所以说,舍利弗还没有出生以前,就能以他的智慧来帮助妈妈了。根据佛教史记载,舍利弗八岁时,就已经把全印度的经典学完了,曾经跟十六国的学者辩论,没有一个人能辩得过他。他跟随佛陀出家七天后,就精通佛法。所以在佛十大弟子中,被尊为「智慧第一」。
舍利弗没出家前,跟目犍连同拜婆罗门学者──册阇耶为师父,是最要好的同学,经常在一起互相研究学问,共同修道,直到师父逝世后,还继续留在山林中自己用功修持。两人更彼此约定,任何一个要是遇到一位了不起的学者,可以当他们师父的,一定要互相通知。
有一天,舍利弗下山,在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,行动举止非常端严,态度非常慈祥。舍利弗见了,自然而然生起了一份仰慕之情。他立刻上前请问:「请问您的大名?看您的样子,好象是传教士。您有这样了不起的表现,这样伟大的风度,我想,您的老师一定更了不起,请问您究竟是谁的学生呢?」这位出家人就是阿说示──五比丘之一的马胜比丘。
「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。」
「您的老师,我早已闻名,只是没有机会相见,他所教的道理,您能告诉我吗?」
「佛陀所讲的道理实在太多太多了,我一时也讲不了。我简单的说一首偈,你就可以知道,老师所讲最基本的道理是什么了!『诸法从缘生,诸法从缘灭,吾佛大沙门,常作如是说』。」意思是说佛陀所讲的道理,非常多,但是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:世间上所有的一切,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,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的,有一天,因缘散了,一切自然都会消灭了,你问我师父讲什么,师父最常讲的道理就是这个了。
舍利弗听后,豁然觉悟,欢喜赞叹,觉得佛陀非常了不起,赶快辞别马胜比丘,回去通知目犍连,各自带着弟子二百人,一同去拜佛陀为师,一起跟佛陀出家。
阿含经中说:「我佛法中,智慧无穷,决了诸疑者,舍利弗第一。」佛法真理,具足无穷无尽的智慧,能够了解这些真理,不会对佛法产生怀疑的,舍利弗可以算是智慧第一。现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所说净土难信的妙法,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,不能深信无疑。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所以推为首席代表。
舍利弗,不以小乘学者,自证圣果,断烦恼,了生死为满足,还要发菩提心,救度众生,希求成佛,决心回小向大。行菩萨道就要行六波罗密,六波罗密以布施为首,舍利弗因此发愿要布施。不仅要布施身外财物,必要时,甚至连身体毫发,只要是人家需要的部份,随时都可以慷慨地布施给人家。这个大愿心一发,天人认为了不得,存心要试探一下,就变成一个年轻人,蹲在舍利弗经过的路边大哭。当舍利弗路过看见了,觉得非常奇怪,就上前去问他:「年轻的朋友呀!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?」
「你不要管,我的事太艰难了,纵然告诉你,你也没有办法帮我的忙。」年轻人不经意地说。
「那可不一定。我是一个行菩萨道的人,只要你需要,只要是我能力办得到的,我一定帮助你。你告诉我好了。」舍利弗很诚恳的说。
「好吧!既然你这么说,我就告诉你好了。」年轻人擦擦眼泪,低声说道:「我妈妈得了一种绝症,医生说需要用一位行菩萨道的眼睛作药引子,母亲的病才有希望。你想想,一般人的眼睛都不容易求得,何况是行菩萨道、发大心的,你叫我到那里去找呢?」
「我就是行菩萨道的人,正适合你的需要。我可以把一只眼睛布施给你,请你把我的眼睛拿去吧!」舍利弗想到能救助他人,高兴极了,很慷慨地说。
「动不得,你假使要布施的话,就自己把眼睛挖下来给我,不然,我把你的眼睛挖下来,这是犯法的,岂不是要坐牢。」
舍利弗听了,觉得有道理,就忍痛用左手把自己的左眼挖下来给年轻人。
「糟了,我需要的是右眼,你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急性!也没有问清楚,就把左眼挖下来呢!」年轻人看了,不但不感激,还责怪他没有问清楚。
舍利弗一想,既然发心要帮助人,就帮到底吧!又忍痛把自己的右眼挖下来给年轻人,让他好快点拿去救妈妈。那知年轻人拿了眼睛以后,就用鼻子闻了一下,说道:「不对啊!你说你是修行人,真是冤枉,修行人的眼睛一定是清净,是很芳香的,你的眼睛那么臭,怎么可以给我母亲作药引子呢?」说着,一面又把那眼睛摔在地上,并用脚出力地踩。舍利弗眼睛虽然看不到,耳朵可没有聋,还是听得很清楚。年轻人的举动,实在太伤他的心了,不禁叹了一口气。心想:众生实在难度,发菩提心真不容易,我还是做个小乘的自了汉算了。
这时,天人变的年轻人才现出本来的面目,对舍利弗说:「舍利弗尊者,您太伟大了,您应该继续发菩提心,难行能行,将来一定会成佛的。」舍利弗从此以后就发菩提心。这是佛经上记载,有关舍利弗六十小劫以前,因地行菩萨道的故事。
摩诃目犍连──这是佛常随众的第二位尊者。
「摩诃」这两个字是印度话,译成中文是大小的「大」。目犍是「菽氏」,「连」是「釆」,合起来称为「釆菽氏」;这是他的姓。为什么用这个姓呢?他的祖先曾经在深山上修道,不食人间烟火之食,专门采一些菽类(绿豆)的植物来充饥,因此以「釆菽氏」为姓。他名叫「拘律陀」,也是印度话,译成中文叫「无节树」:是一种没有节的树名。为什么会用一种树来取名呢?据说当时他父母向树神祷告,要求神树赐给他们一个儿子,不久就生下了目犍连,总算满了他们的心愿。为了感恩、为了纪念,就用这棵树(拘律陀),作为儿子的名字。出家众当中,佛陀有许多位姓「目犍连」的弟子,为了拣别不是其他的目犍连,同时他的学问和道德都比别人高超,所以就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「摩诃」,叫做摩诃目犍连(大目犍连),译成中文就是「大釆菽氏」,平常简称「目犍连尊者」。在佛陀的十大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