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多长者是当时有名的慈善家,对鳏寡孤独非常同情,常常救济照顾他们,因此,大家尊称他为「给孤独长者」。

  有一天,他为了替儿子完婚,到王舍城去。在王舍城遇见佛陀,听佛陀讲经,法喜充满,非常感动,却婉惜舍卫国的百姓没有这种福报,就礼请佛陀:「请您老人家也到我们那里去讲经,可以吗?」

  「可以。」佛陀一口就答应了:「只是每到一个地方,都不只是我自己一个人去,还有许多弟子常随着我。必须有一个大环境,建立一座精舍,有了居住的地方,我随时都可以去讲经。」为了让舍卫国百姓有机会亲近佛陀,听闻佛法,长者答应了要建一座精舍供养佛陀及佛弟子们。佛陀更指派舍利弗跟他回去找寻合适的地方。

  长者高兴地返回舍卫国,到处寻找清净而优美,适合建精舍的地方,结果在舍卫城南方五、六里外,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──祇陀太子的花园。他立刻去拜访太子,想向太子购买这个地方。

  「我想请佛陀到我们舍卫国来说法,需要一个清净的地方建筑精舍,你的花园最适合,请你成全我的愿望,把花园卖给我。」

  太子有的是财产,根本不需要钱,那有卖私人花园的道理,硬是不肯卖。可是长者非常有诚意,一再地要求,太子为了打消他的念头,半开玩笑地说:「既然你认为佛陀那么伟大,非要用这个花园来供养他不可,好吧!假使你用黄金铺满花园,我就卖。」

  「好,一言为定,你可不能反悔喔!」长者一听,高兴极了,只要有价钱就好办,立刻回家,打开宝库,把家中的黄金搬到花园,真正用黄金把花园的地铺满了。

  祇陀太子听到了这个消息,深深地受到感动,心想:世界上那有这么慷慨的人,他所要供养的佛陀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。于是亲自跑到花园去,并对长者说:「好吧!既然有这么好的功德,咱们两人一人出一半,一起来供养佛陀吧!」

  「不行,我自己发心的,你已经提出了卖价,我也照你的要求做到了。你可不能反悔!」长者一听,以为太子反悔不肯卖,急忙回答说。

  「我不是不卖,只是想到花园里有树的地方,你还没铺上黄金,难道说让你把树砍掉,铺上黄金后再重新栽种吗?倒不如我们合作,你买我的地,我用我的树供养佛陀,岂不是两全其美。」长者听了,觉得蛮有道理,就欣然答应了。即按照舍利弗的规划,着手建筑了庄严的精舍,恭请佛陀到这里来为百姓说法,并命名为「祗树给孤独园」。

  从这段记载,我们知道,处成就是如此殊胜。有此因缘,才有后来佛陀在这里讲了许许多多的佛经。(根据统计,佛陀在这里一共讲了二十五年的佛经。)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与大比丘僧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  与一些有修证、德高望重的大比丘僧,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在一起。

  从「与大比丘僧」起,一直到「诸天大众俱」,这一段是说明一般听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听众,也就是六成就中的「众成就」。「与」是跟的意思。「大比丘僧」,大,拣别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,而是一些有了修证,为人天敬仰,德高望重的出家人,所以叫做大。「比丘」,简单说,就是受了二百五十戒的出家人。「比丘」是梵文译音。翻译佛经有五种不翻的规矩,其中之一是「多含不翻」,含义太多了,翻译出来的名称不能概括整个意思,所以保持原来的名词,比丘就是这样。比丘翻译成中文,包括了乞士、怖魔和破恶三种含义:

  1、乞士:乞是乞求、乞化的意思。乞士就是乞化之士。我们知道,一般向人讨钱要饭的叫做乞丐,出家人称乞士,跟一般叫化子不一样。释迦牟尼佛在世间时,规定所有的出家人要行乞(沿门托钵)。这种行乞的制度实在有五种利益:(1)可以消除我们的骄慢心:因为我们希求人家的布施,求助于人,就得降服骄慢心;(2)让施主多种福田:一般施主喜欢种福田,供养出家人,是种福的好机会;(3)不必受生活所累:生活需要随时向人乞化,每天不必为衣食住行而忙碌不已,不会为生活所累;(4)不生积蓄贪求之心:如果为了生活,都希望有点积蓄,这样会产生贪求的心理,如果每天随需要去乞化,就没有积蓄的必要,也就不会有贪求的欲望;(5)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无所牵挂,一心修行,办道用功。因此,佛陀提倡比丘常行乞食制度。

  乞士又含有外乞与内乞两种意义:外乞,向十方施主乞食,以资养色身;内乞,向如来乞求佛法,以资养慧命。

  2、怖魔:怖是恐怖、畏惧,魔是一种魔鬼,也就是坏人。比丘发心出家,内心正直守戒,一切行为都是循规蹈矩,坏人对他无可奈何,遇见正人君子,邪魔外道都会生起一种恐惧心,俗语说:「一正改百邪」,所有比丘行为都是正正当当的,行得正,做得正,一切邪道对他敬畏,也都受到他的影响,变更不良的行为。

  3、破恶:受比丘戒要遵守二百五十戒,再也不会去做坏事,一切恶事都破除了,所以叫做破恶。

  能够具备乞士、怖魔、破恶这三个条件,才能叫做比丘。不过,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因为气候、环境、风俗、习惯、人情各方面等等的关系,并没有实行乞食制度,而是实行丛林制度,所有的出家人都住在寺庙里,没有出去托钵。如果你们到泰国观光旅游,上午时刻,就会看到满街都是披着黄袈裟的出家人,沿门托钵。总说一句,以中国的传统佛教,只要能做到怖魔、破恶这两方面,就已经是标准的出家人了。

  「僧」:也是印度话,全名是「僧伽」,译为中文是「和合众」。什么是和合众?有「理和」与「事和」两种意义。所谓「理和」,就是做-个出家人,大家住在一起,共同为求证无漏的真理精进,以期免除生死轮回的痛苦。

  「事和」是指在事项方面所表达出来的和谐,要做到:(1)身和同住:出家人在身体方面所表现的,大家和和气气住在一起;(2)语和无诤:有几千几百个出家人,同住在一个丛林里,大家一团和气,没有争执;(3)意和同悦:出家人意见相同,在心理方面,大家从内心中感到很欢欣快乐;(4)见和同解:一个团体,怕的是大家的意见不一致,出家人住在一起,意见一致,彼此的见解没有分别;(5)戒和同修:住在一起,共同持守戒律,大家都以戒为师,团体一定很和谐,很团结的;(6)利和同均:出家人住在庙里,实行的经济制度是:有饭大家吃,有钱大家用,利益是非常平均的。比如施主到庙里来供养出家人,一向是提问共有多少僧众,所谓见相结缘,十个出家人就分十份,五个出家人就分五份,利益是均衡的。所谓僧团就必须具备这样多的条件。所以说,做一个出家人,并不是那么简单,在道理方面,大家要共同修持,为证无漏的真理而努力,生活起居方面,也要彼此照顾,具足这「六和敬」的条件。

  其实这「六和敬」是每个团体,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。如果每个家庭,都能参考这道理,我想,所有的家庭也一定能和和洽洽,平安无事。

  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:说明佛在讲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时,有多少听众。有多少呢?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。这些人是谁呢?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:第一群是迦叶三兄弟,师徒一千人:优楼频螺迦叶师徒共五百人;伽耶迦叶同门徒二百五十人;以及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。优楼频螺迦叶译成中文为「木瓜林」,当时他是带着徒众,在一个很大的木瓜林修行,所以用地名为名。伽耶即是「象头山」,师徒在象头山上修行,所以也就用山名为名。那提译为「河」,他是带着徒众在河边修道,就以河名为名。有关他们的故事,佛经上提到:佛陀知道度优楼频螺迦叶的机缘成熟,先以神通变化去感化他,接二连三的再去度化他的兄弟。再来,就是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所讲的舍利弗和目犍连。他们俩是很要好的朋友,也是受到佛陀的感化,带领各自的徒众二百人,一起跟佛陀出家。另外有耶舍长者子跟他的同学五十人,也一起跟随佛陀出家。我们知道,佛陀初成道后,立刻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,真正算起来,常随佛陀的弟子,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为了方便,说一个整数,所以都说千二百五十人。

  大家都知道,佛的弟子很多,是不可算计的,为什么许多佛经的开首,都只举出这一个数目呢?应该有两个意思:(1)他们是最先归投佛陀的;(2)是佛的常随众。这些弟子本来都是学外道的,得到佛陀的教化后,相继断了烦恼,证得了阿罗汉果。因为感念佛恩深厚,所以发愿尽此一身,常随在佛陀身边。也就是说,佛陀每次讲经说法,这一班人都跟在一块,永远追随在佛陀的左右。

  「俱」:是同住在一起。

  皆是大阿罗汉,众所知识。

  都是德高望重,有声望、有地位,大家都认识的大阿罗汉。

  「皆是大阿罗汉」:我们免不了想问,这一千二百五十多位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的弟子,他们的修养,他们的程度,他们的地位,究竟是怎样呢?阿罗汉,就已经说明这一千二百五十人,并非普通的出家人。这里的大,表示不是小。《金刚经》讲到小乘的圣人,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的阶次。初、二、三果、都不能称为大,换句话说,这些弟子,都是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大圣人。阿罗汉可分「定性阿罗汉」和「回心阿罗汉」两种。「定性阿罗汉」──小乘圣人证得了罗汉果位以后,在寂灭的定中感觉到非常快乐,于是安于定乐,不想进步;「回心阿罗汉」──证得了罗汉果以后,更发菩提心,回小向大,要做菩萨,不但为自己的利益,还要救度一切众生,这就是大阿罗汉。这一千二百五十位佛陀的常随众,都有回小向大的决心,不以做罗汉而感到满足,将来还要做菩萨、成佛呢!所以称为大。

  阿罗汉也是梵语,译成中文有「应供」、「杀贼」和「无生」三个意思。现在我来说明一下:

  1、应供:应受人天的供养。罗汉在当比丘时,专行「乞食」的生活,勤修梵行,不起贪瞋痴,不造杀盗淫,超出三界,堪受人天尊敬供养,所以称为「应供」。

  2、杀贼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