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多長者是當時有名的慈善家,對鳏寡孤獨非常同情,常常救濟照顧他們,因此,大家尊稱他爲「給孤獨長者」。
有一天,他爲了替兒子完婚,到王舍城去。在王舍城遇見佛陀,聽佛陀講經,法喜充滿,非常感動,卻婉惜舍衛國的百姓沒有這種福報,就禮請佛陀:「請您老人家也到我們那裏去講經,可以嗎?」
「可以。」佛陀一口就答應了:「只是每到一個地方,都不只是我自己一個人去,還有許多弟子常隨著我。必須有一個大環境,建立一座精舍,有了居住的地方,我隨時都可以去講經。」爲了讓舍衛國百姓有機會親近佛陀,聽聞佛法,長者答應了要建一座精舍供養佛陀及佛弟子們。佛陀更指派舍利弗跟他回去找尋合適的地方。
長者高興地返回舍衛國,到處尋找清淨而優美,適合建精舍的地方,結果在舍衛城南方五、六裏外,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地方──祇陀太子的花園。他立刻去拜訪太子,想向太子購買這個地方。
「我想請佛陀到我們舍衛國來說法,需要一個清淨的地方建築精舍,你的花園最適合,請你成全我的願望,把花園賣給我。」
太子有的是財産,根本不需要錢,那有賣私人花園的道理,硬是不肯賣。可是長者非常有誠意,一再地要求,太子爲了打消他的念頭,半開玩笑地說:「既然你認爲佛陀那麼偉大,非要用這個花園來供養他不可,好吧!假使你用黃金鋪滿花園,我就賣。」
「好,一言爲定,你可不能反悔喔!」長者一聽,高興極了,只要有價錢就好辦,立刻回家,打開寶庫,把家中的黃金搬到花園,真正用黃金把花園的地鋪滿了。
祇陀太子聽到了這個消息,深深地受到感動,心想:世界上那有這麼慷慨的人,他所要供養的佛陀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。于是親自跑到花園去,並對長者說:「好吧!既然有這麼好的功德,咱們兩人一人出一半,一起來供養佛陀吧!」
「不行,我自己發心的,你已經提出了賣價,我也照你的要求做到了。你可不能反悔!」長者一聽,以爲太子反悔不肯賣,急忙回答說。
「我不是不賣,只是想到花園裏有樹的地方,你還沒鋪上黃金,難道說讓你把樹砍掉,鋪上黃金後再重新栽種嗎?倒不如我們合作,你買我的地,我用我的樹供養佛陀,豈不是兩全其美。」長者聽了,覺得蠻有道理,就欣然答應了。即按照舍利弗的規劃,著手建築了莊嚴的精舍,恭請佛陀到這裏來爲百姓說法,並命名爲「祗樹給孤獨園」。
從這段記載,我們知道,處成就是如此殊勝。有此因緣,才有後來佛陀在這裏講了許許多多的佛經。(根據統計,佛陀在這裏一共講了二十五年的佛經。)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就是其中之一。
與大比丘僧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與一些有修證、德高望重的大比丘僧,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在一起。
從「與大比丘僧」起,一直到「諸天大衆俱」,這一段是說明一般聽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聽衆,也就是六成就中的「衆成就」。「與」是跟的意思。「大比丘僧」,大,揀別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,而是一些有了修證,爲人天敬仰,德高望重的出家人,所以叫做大。「比丘」,簡單說,就是受了二百五十戒的出家人。「比丘」是梵文譯音。翻譯佛經有五種不翻的規矩,其中之一是「多含不翻」,含義太多了,翻譯出來的名稱不能概括整個意思,所以保持原來的名詞,比丘就是這樣。比丘翻譯成中文,包括了乞士、怖魔和破惡叁種含義:
1、乞士:乞是乞求、乞化的意思。乞士就是乞化之士。我們知道,一般向人討錢要飯的叫做乞丐,出家人稱乞士,跟一般叫化子不一樣。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時,規定所有的出家人要行乞(沿門托缽)。這種行乞的製度實在有五種利益:(1)可以消除我們的驕慢心:因爲我們希求人家的布施,求助于人,就得降服驕慢心;(2)讓施主多種福田:一般施主喜歡種福田,供養出家人,是種福的好機會;(3)不必受生活所累:生活需要隨時向人乞化,每天不必爲衣食住行而忙碌不已,不會爲生活所累;(4)不生積蓄貪求之心:如果爲了生活,都希望有點積蓄,這樣會産生貪求的心理,如果每天隨需要去乞化,就沒有積蓄的必要,也就不會有貪求的欲望;(5)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無所牽挂,一心修行,辦道用功。因此,佛陀提倡比丘常行乞食製度。
乞士又含有外乞與內乞兩種意義:外乞,向十方施主乞食,以資養色身;內乞,向如來乞求佛法,以資養慧命。
2、怖魔:怖是恐怖、畏懼,魔是一種魔鬼,也就是壞人。比丘發心出家,內心正直守戒,一切行爲都是循規蹈矩,壞人對他無可奈何,遇見正人君子,邪魔外道都會生起一種恐懼心,俗語說:「一正改百邪」,所有比丘行爲都是正正當當的,行得正,做得正,一切邪道對他敬畏,也都受到他的影響,變更不良的行爲。
3、破惡:受比丘戒要遵守二百五十戒,再也不會去做壞事,一切惡事都破除了,所以叫做破惡。
能夠具備乞士、怖魔、破惡這叁個條件,才能叫做比丘。不過,佛教傳入中國以後,因爲氣候、環境、風俗、習慣、人情各方面等等的關系,並沒有實行乞食製度,而是實行叢林製度,所有的出家人都住在寺廟裏,沒有出去托缽。如果你們到泰國觀光旅遊,上午時刻,就會看到滿街都是披著黃袈裟的出家人,沿門托缽。總說一句,以中國的傳統佛教,只要能做到怖魔、破惡這兩方面,就已經是標准的出家人了。
「僧」:也是印度話,全名是「僧伽」,譯爲中文是「和合衆」。什麼是和合衆?有「理和」與「事和」兩種意義。所謂「理和」,就是做-個出家人,大家住在一起,共同爲求證無漏的真理精進,以期免除生死輪回的痛苦。
「事和」是指在事項方面所表達出來的和諧,要做到:(1)身和同住:出家人在身體方面所表現的,大家和和氣氣住在一起;(2)語和無诤:有幾千幾百個出家人,同住在一個叢林裏,大家一團和氣,沒有爭執;(3)意和同悅:出家人意見相同,在心理方面,大家從內心中感到很歡欣快樂;(4)見和同解:一個團體,怕的是大家的意見不一致,出家人住在一起,意見一致,彼此的見解沒有分別;(5)戒和同修:住在一起,共同持守戒律,大家都以戒爲師,團體一定很和諧,很團結的;(6)利和同均:出家人住在廟裏,實行的經濟製度是:有飯大家吃,有錢大家用,利益是非常平均的。比如施主到廟裏來供養出家人,一向是提問共有多少僧衆,所謂見相結緣,十個出家人就分十份,五個出家人就分五份,利益是均衡的。所謂僧團就必須具備這樣多的條件。所以說,做一個出家人,並不是那麼簡單,在道理方面,大家要共同修持,爲證無漏的真理而努力,生活起居方面,也要彼此照顧,具足這「六和敬」的條件。
其實這「六和敬」是每個團體,都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。如果每個家庭,都能參考這道理,我想,所有的家庭也一定能和和洽洽,平安無事。
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:說明佛在講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時,有多少聽衆。有多少呢?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。這些人是誰呢?我們可以把他們分爲:第一群是迦葉叁兄弟,師徒一千人:優樓頻螺迦葉師徒共五百人;伽耶迦葉同門徒二百五十人;以及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。優樓頻螺迦葉譯成中文爲「木瓜林」,當時他是帶著徒衆,在一個很大的木瓜林修行,所以用地名爲名。伽耶即是「象頭山」,師徒在象頭山上修行,所以也就用山名爲名。那提譯爲「河」,他是帶著徒衆在河邊修道,就以河名爲名。有關他們的故事,佛經上提到:佛陀知道度優樓頻螺迦葉的機緣成熟,先以神通變化去感化他,接二連叁的再去度化他的兄弟。再來,就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所講的舍利弗和目犍連。他們倆是很要好的朋友,也是受到佛陀的感化,帶領各自的徒衆二百人,一起跟佛陀出家。另外有耶舍長者子跟他的同學五十人,也一起跟隨佛陀出家。我們知道,佛陀初成道後,立刻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,真正算起來,常隨佛陀的弟子,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爲了方便,說一個整數,所以都說千二百五十人。
大家都知道,佛的弟子很多,是不可算計的,爲什麼許多佛經的開首,都只舉出這一個數目呢?應該有兩個意思:(1)他們是最先歸投佛陀的;(2)是佛的常隨衆。這些弟子本來都是學外道的,得到佛陀的教化後,相繼斷了煩惱,證得了阿羅漢果。因爲感念佛恩深厚,所以發願盡此一身,常隨在佛陀身邊。也就是說,佛陀每次講經說法,這一班人都跟在一塊,永遠追隨在佛陀的左右。
「俱」:是同住在一起。
皆是大阿羅漢,衆所知識。
都是德高望重,有聲望、有地位,大家都認識的大阿羅漢。
「皆是大阿羅漢」:我們免不了想問,這一千二百五十多位經常跟隨在佛陀身邊的弟子,他們的修養,他們的程度,他們的地位,究竟是怎樣呢?阿羅漢,就已經說明這一千二百五十人,並非普通的出家人。這裏的大,表示不是小。《金剛經》講到小乘的聖人,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的階次。初、二、叁果、都不能稱爲大,換句話說,這些弟子,都是證得四果阿羅漢的大聖人。阿羅漢可分「定性阿羅漢」和「回心阿羅漢」兩種。「定性阿羅漢」──小乘聖人證得了羅漢果位以後,在寂滅的定中感覺到非常快樂,于是安于定樂,不想進步;「回心阿羅漢」──證得了羅漢果以後,更發菩提心,回小向大,要做菩薩,不但爲自己的利益,還要救度一切衆生,這就是大阿羅漢。這一千二百五十位佛陀的常隨衆,都有回小向大的決心,不以做羅漢而感到滿足,將來還要做菩薩、成佛呢!所以稱爲大。
阿羅漢也是梵語,譯成中文有「應供」、「殺賊」和「無生」叁個意思。現在我來說明一下:
1、應供:應受人天的供養。羅漢在當比丘時,專行「乞食」的生活,勤修梵行,不起貪瞋癡,不造殺盜淫,超出叁界,堪受人天尊敬供養,所以稱爲「應供」。
2、殺賊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