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总而言之,「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」的意思就是:中国姚秦时代,有一位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,他的德号叫鸠摩罗什,是他把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由印度文翻成中文的,所以中国才有这一部经的流传。经过考证,罗什法师是在弘始四年(公元四零二年)二月八日译成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。
在佛教目录学中,这一部经有三种翻译本:一本就是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《佛说阿弥陀经》;第二本是宋求那跋陀罗法师翻译的《小无量寿经》,目前已经失传;第三本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,这部经比较长,藏经中还保存着。不管是三人中那一位翻译的,在印度梵文都是同一部经,只是三人翻译的手法不同。再说目前保存的有两种译本,为什么罗什法师翻译的比较普遍,而玄奘大师翻译的则不流行呢?这就是罗什法师译经的巧妙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主要的内容,是告诉我们要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,罗什法师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为经名,符合经文提倡圣号的重点,而玄奘大师翻译为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,单从经名看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就比较吸引人,容易记忆,再加上文字流畅,得到许多人的念诵,玄奘大师翻译的,反而很少有人知道。
要研究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打开藏经的目录,注解也不少,有好几十种呢!比较有名的有:莲池大师的《弥陀疏钞》和蕅益大师注解的《弥陀要解》,都很有名,值得我们研究参考。至于近代的有:太虚大师全书中的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要》,圆瑛大师、南亭法师、还有最近才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,都有有关《阿弥陀经》的著作,同时你们也可以找藏经、净土丛书来研究参考。
丁、解释经文
一、序分
1、通序
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。
这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说的,当时佛陀是在舍卫国,祗树给孤独园里。
我们前面讲过,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传到中国来,第一部翻译的佛经是《四十二章经》,自此以后,一直有法师陆续把佛经传入中国。一般讲经的法师都是依文释义,只是一句一句的讲,从来没有分科(把佛经内容分几段来研究)的习惯。直到东晋时代,有一位很有名的法师──道安法师,他判定每部经都可以分:序分、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份。有了分科,研究佛经时就比较容易着手。当时一般的高僧大德们都反对、批评他:「割裂佛经,罪过无边」。认为他自作聪明,把佛经分段是不恭敬的。直到唐朝,玄奘大师翻译《佛地经论》,就是把佛经分成三大段,原来印度亲光菩萨早就有这种分科法。有了这种根据,大家反过来赞叹道安法师眼光独到,有「弥天高判,今古同遵」的赞词。意思是说道安法师的分科法是很高明的,从古至今,大家一致同意遵照这种方法。为什么称呼道安法师叫弥天呢?这里还有一段典故。
道安法师在襄阳弘法的时候,名气非常高,当时襄阳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习凿齿去拜访他。一踏进山门,就自我介绍说:「四海习凿齿」(今天来拜访你的是四海都认识的习凿齿)。道安法师听了,觉得他太高傲了,有意跟他比一比,就不慌不忙地回答:「弥天释道安」(普天之下,大家都认识我这个道安法师)。从此,大家都以弥天大师来尊称道安法师。
序分是叙说一部经的缘起,说明佛陀为什么要讲这部经。序分:就像是人的头部,只要看到整个人的面目,就知道他是某某人了。正宗分:是每一部经中最重要的部份,表达出全经的中心思想。等于人的身体,五脏六腑都包括在内,是人体的主干。没有了它,生命就不存在。流通分:每一部经最后都有「信受奉行」等经句,希望佛所讲的大法,不但使当时的人听了得到法益,而且可以普遍流传。像是人的双脚,可以走动,不断地走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去。
从「如是我闻以下,一直到无量诸天大众俱」,这一段是序分。序分又分「通序」与「别序」两种。「通序」是通于一切经的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一开始「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」是通序,我们诵念《金刚经》,甚至其他一切经,都具有同样的格式:指出佛在什么地方说法,有什么听众等,具足了信、闻、时、主、处和众等六种条件(六成就),证明这部经是佛亲口所说,不是假的。所以有时也称为「证信序」。
「别序」是这部经与别的经不同的地方。好象《金刚经》:「尔时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………」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以及其他经典没有这种讲法,这是每部经不同的地方。佛陀说法,观机逗教,都有一定的因缘,别序普遍都是佛讲这部经的因缘,所以也叫做「发起序」。
「如是我闻」,「如是」是信成就,「我闻」是闻成就。平时我们会问:是不是?是。是不是?不是。英文所谓的Yes或No,Yes就是:是,具有信的条件。每部经都用「如是我闻」开始,这含有四个意思:
1、遵佛遗嘱:佛陀将入涅槃前,阿难特别悲伤,独自一个人,躲到旁边哭得很伤心。阿那律看见了,劝他说:「阿难,世尊快要离开我们了,现在不是伤心痛哭的时候,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请示佛陀,你应该赶快提出来,趁现在佛陀还没入灭,请他老人家解答,让我们将来有所遵循。」
阿难抑制悲痛的心情,向佛陀提出了四个问题:
(1)佛陀在世的时候,我们依您而住;您涅槃以后,我们应该依谁而住呢?
(2)佛陀在世的时候,弟子们以您为老师;佛离开后,以谁作我们的老师呢?
(3)僧团里面有些调皮捣蛋的恶性比丘,佛陀,您老人家在世的时候,可以制伏他们,一旦您离开后,我们要怎样对付他们呢?
(4)将来我们要把您讲的佛法结集起来,每一部经的开头应该怎样写呢?
佛陀听后,很慈祥地对阿难说:「阿难,你问得太好了,我现在就告诉你吧!
(1)我离开以后,你们不要怕没有地方安顿,应该以四念处(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)为住。
(2)关于以谁为师的问题,应该『以戒为师』。不要以为你们没有师父,大家只要守持戒律,就等于我还在世间,不然的话,就算是我常住世间,也是没有用的。
(3)至于那些恶性比丘,就以默摈(不要理睬)来对待他们。一些捣蛋的恶人,存心跟大家过意不去,跟他们是无理可讲的,不理睬他们,让他们感到无趣,那是最好的方法。
(4)结集经藏时,就用『如是我闻』开始吧。」
从此,遵照佛陀的慈嘱,一切经典的开始都用「如是我闻」。
2、断绝众疑:佛涅槃后,阿难升座结集经藏。他那福德善根,种种相好的庄严法相,大家一看,以为佛陀复活;或有人以为是他方佛到娑婆世界来说法;也有人怀疑是阿难已经成佛而为大众说法。因此,在结集每一部经的开始,阿难诵出「如是我闻」,即是向大众说明:以下的佛法是我阿难亲耳听释迦牟尼佛讲的,并不是我说的,如此一来,一切的疑问都没有了。
3、息灭争论:阿难跟所有师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,而且只是罗汉的境界,有些比丘的境界比他还高,假如看他升座说法,人人议论纷纷,不肯服从,如果一开始就表明是自己听佛讲的,就不会有人跟他争论了。
4、简别外道:当时印度有许多其他的宗教,也有各自的经典。有的用「阿」(无),有的用「忧」(有),作为经本的开始。「无」是断见,「有」是常见。外道思想,认为世间不是无,就是有,遵照释迦牟尼佛的叮咛用『如是我闻』,一看就知道是佛说的法,是佛教的经典。
依照字面的解释,「如是我闻」是:这一部经所讲的内容,是我阿难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来的。
讲到这里,或许有人会怀疑,佛成道二十年后阿难才出家,有些经他根本没听到,怎可以说,他是「多闻第一」的弟子呢?关于这个问题,佛经上曾记载过:当佛陀要阿难当侍者的时候,阿难曾经向佛陀提出三个要求:(1)他不能穿佛陀穿过的旧衣服;(2)虽身为佛陀的侍者,为佛陀的常随众,他可以单独接受信众的供养,而不必时时刻刻跟随在佛陀身边;(3)出家前佛陀所讲的法,他没听过,佛陀得重新为他讲一遍。对这三个要求,佛陀一一答应了。因此,他听过佛讲的一切法,才被称为「多闻第一」。总之,他具有广记博闻的智慧,有足够的能力胜任从事结集经藏的工作。
「一时」:时成就。每一部经,必定要有一个讲经的时间。为什么经中没有固定指明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?要知道,佛陀说法,不一定在人间讲:有时在天上,有时在人间,甚至有时在龙宫讲。按照佛经上说,天上的时间与人间不同,比喻四天王天一昼夜等于人间五十年。再说,就算同是我们这个世界,东西方的时间也有差距。菲律滨现在是中午十二时,刚好是美国纽约的半夜十二时,地点方向不同,时间就没有固定,所以佛经只用「一时」,而不用固定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时。一般来说,「一时」也代表「师资道合,机教相扣」,老师正要教学生,学生也正需要老师教导的时侯。机是一般众生的根机,教是佛陀的言教,「一时」就是佛陀为众生说法,机缘成熟的时候。
「佛」:主成就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的主讲人,指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。
「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」:处成就,佛讲经的地点。舍卫国是憍萨罗国的首都,是城名而不是国名,应该叫做舍卫城,可是一般都用舍卫国。「舍卫」是印度话,译成中文是「闻物」。这地方出产丰富,物资充足,闻名于世界,是憍萨罗国政治、教育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点,所以叫做闻物。「祇」是祇陀太子,他是波斯匿王的太子。波斯匿王出兵打仗,胜利凯旋归来的这一天,正逢太子诞生了,所以赐名祇陀,译成中文是「战胜」的意思。「给孤独」是一个人的德号,他本名须达多长者。平时有一句话:鳏寡孤独,是人生最痛苦凄凉的。(男的老了而失去妻子叫鳏,女的死了丈夫叫寡,小孩子没有父母叫孤,年纪大了没有儿女,自己一人叫独。)须达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