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總而言之,「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」的意思就是:中國姚秦時代,有一位精通經律論叁藏的法師,他的德號叫鸠摩羅什,是他把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由印度文翻成中文的,所以中國才有這一部經的流傳。經過考證,羅什法師是在弘始四年(公元四零二年)二月八日譯成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。

  在佛教目錄學中,這一部經有叁種翻譯本:一本就是姚秦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《佛說阿彌陀經》;第二本是宋求那跋陀羅法師翻譯的《小無量壽經》,目前已經失傳;第叁本是唐朝玄奘大師翻譯的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,這部經比較長,藏經中還保存著。不管是叁人中那一位翻譯的,在印度梵文都是同一部經,只是叁人翻譯的手法不同。再說目前保存的有兩種譯本,爲什麼羅什法師翻譯的比較普遍,而玄奘大師翻譯的則不流行呢?這就是羅什法師譯經的巧妙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主要的內容,是告訴我們要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,羅什法師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爲經名,符合經文提倡聖號的重點,而玄奘大師翻譯爲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,單從經名看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就比較吸引人,容易記憶,再加上文字流暢,得到許多人的念誦,玄奘大師翻譯的,反而很少有人知道。

  要研究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打開藏經的目錄,注解也不少,有好幾十種呢!比較有名的有:蓮池大師的《彌陀疏鈔》和蕅益大師注解的《彌陀要解》,都很有名,值得我們研究參考。至于近代的有:太虛大師全書中的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要》,圓瑛大師、南亭法師、還有最近才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,都有有關《阿彌陀經》的著作,同時你們也可以找藏經、淨土叢書來研究參考。

  丁、解釋經文

  一、序分

  1、通序

  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。

  這是我阿難親耳聽佛陀說的,當時佛陀是在舍衛國,祗樹給孤獨園裏。

  我們前面講過,佛教是在東漢明帝時傳到中國來,第一部翻譯的佛經是《四十二章經》,自此以後,一直有法師陸續把佛經傳入中國。一般講經的法師都是依文釋義,只是一句一句的講,從來沒有分科(把佛經內容分幾段來研究)的習慣。直到東晉時代,有一位很有名的法師──道安法師,他判定每部經都可以分:序分、正宗分和流通分叁大部份。有了分科,研究佛經時就比較容易著手。當時一般的高僧大德們都反對、批評他:「割裂佛經,罪過無邊」。認爲他自作聰明,把佛經分段是不恭敬的。直到唐朝,玄奘大師翻譯《佛地經論》,就是把佛經分成叁大段,原來印度親光菩薩早就有這種分科法。有了這種根據,大家反過來贊歎道安法師眼光獨到,有「彌天高判,今古同遵」的贊詞。意思是說道安法師的分科法是很高明的,從古至今,大家一致同意遵照這種方法。爲什麼稱呼道安法師叫彌天呢?這裏還有一段典故。

  道安法師在襄陽弘法的時候,名氣非常高,當時襄陽有一位很有名的學者習鑿齒去拜訪他。一踏進山門,就自我介紹說:「四海習鑿齒」(今天來拜訪你的是四海都認識的習鑿齒)。道安法師聽了,覺得他太高傲了,有意跟他比一比,就不慌不忙地回答:「彌天釋道安」(普天之下,大家都認識我這個道安法師)。從此,大家都以彌天大師來尊稱道安法師。

  序分是敘說一部經的緣起,說明佛陀爲什麼要講這部經。序分:就像是人的頭部,只要看到整個人的面目,就知道他是某某人了。正宗分:是每一部經中最重要的部份,表達出全經的中心思想。等于人的身體,五髒六腑都包括在內,是人體的主幹。沒有了它,生命就不存在。流通分:每一部經最後都有「信受奉行」等經句,希望佛所講的大法,不但使當時的人聽了得到法益,而且可以普遍流傳。像是人的雙腳,可以走動,不斷地走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去。

  從「如是我聞以下,一直到無量諸天大衆俱」,這一段是序分。序分又分「通序」與「別序」兩種。「通序」是通于一切經的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一開始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」是通序,我們誦念《金剛經》,甚至其他一切經,都具有同樣的格式:指出佛在什麼地方說法,有什麼聽衆等,具足了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和衆等六種條件(六成就),證明這部經是佛親口所說,不是假的。所以有時也稱爲「證信序」。

  「別序」是這部經與別的經不同的地方。好象《金剛經》:「爾時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………」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以及其他經典沒有這種講法,這是每部經不同的地方。佛陀說法,觀機逗教,都有一定的因緣,別序普遍都是佛講這部經的因緣,所以也叫做「發起序」。

  「如是我聞」,「如是」是信成就,「我聞」是聞成就。平時我們會問:是不是?是。是不是?不是。英文所謂的Yes或No,Yes就是:是,具有信的條件。每部經都用「如是我聞」開始,這含有四個意思:

  1、遵佛遺囑:佛陀將入涅槃前,阿難特別悲傷,獨自一個人,躲到旁邊哭得很傷心。阿那律看見了,勸他說:「阿難,世尊快要離開我們了,現在不是傷心痛哭的時候,還有許多重要的問題沒有請示佛陀,你應該趕快提出來,趁現在佛陀還沒入滅,請他老人家解答,讓我們將來有所遵循。」

  阿難抑製悲痛的心情,向佛陀提出了四個問題:

  (1)佛陀在世的時候,我們依您而住;您涅槃以後,我們應該依誰而住呢?

  (2)佛陀在世的時候,弟子們以您爲老師;佛離開後,以誰作我們的老師呢?

  (3)僧團裏面有些調皮搗蛋的惡性比丘,佛陀,您老人家在世的時候,可以製伏他們,一旦您離開後,我們要怎樣對付他們呢?

  (4)將來我們要把您講的佛法結集起來,每一部經的開頭應該怎樣寫呢?

  佛陀聽後,很慈祥地對阿難說:「阿難,你問得太好了,我現在就告訴你吧!

  (1)我離開以後,你們不要怕沒有地方安頓,應該以四念處(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)爲住。

  (2)關于以誰爲師的問題,應該『以戒爲師』。不要以爲你們沒有師父,大家只要守持戒律,就等于我還在世間,不然的話,就算是我常住世間,也是沒有用的。

  (3)至于那些惡性比丘,就以默擯(不要理睬)來對待他們。一些搗蛋的惡人,存心跟大家過意不去,跟他們是無理可講的,不理睬他們,讓他們感到無趣,那是最好的方法。

  (4)結集經藏時,就用『如是我聞』開始吧。」

  從此,遵照佛陀的慈囑,一切經典的開始都用「如是我聞」。

  2、斷絕衆疑:佛涅槃後,阿難升座結集經藏。他那福德善根,種種相好的莊嚴法相,大家一看,以爲佛陀複活;或有人以爲是他方佛到娑婆世界來說法;也有人懷疑是阿難已經成佛而爲大衆說法。因此,在結集每一部經的開始,阿難誦出「如是我聞」,即是向大衆說明:以下的佛法是我阿難親耳聽釋迦牟尼佛講的,並不是我說的,如此一來,一切的疑問都沒有了。

  3、息滅爭論:阿難跟所有師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,而且只是羅漢的境界,有些比丘的境界比他還高,假如看他升座說法,人人議論紛紛,不肯服從,如果一開始就表明是自己聽佛講的,就不會有人跟他爭論了。

  4、簡別外道:當時印度有許多其他的宗教,也有各自的經典。有的用「阿」(無),有的用「憂」(有),作爲經本的開始。「無」是斷見,「有」是常見。外道思想,認爲世間不是無,就是有,遵照釋迦牟尼佛的叮咛用『如是我聞』,一看就知道是佛說的法,是佛教的經典。

  依照字面的解釋,「如是我聞」是:這一部經所講的內容,是我阿難親自從釋迦牟尼佛那裏聽來的。

  講到這裏,或許有人會懷疑,佛成道二十年後阿難才出家,有些經他根本沒聽到,怎可以說,他是「多聞第一」的弟子呢?關于這個問題,佛經上曾記載過:當佛陀要阿難當侍者的時候,阿難曾經向佛陀提出叁個要求:(1)他不能穿佛陀穿過的舊衣服;(2)雖身爲佛陀的侍者,爲佛陀的常隨衆,他可以單獨接受信衆的供養,而不必時時刻刻跟隨在佛陀身邊;(3)出家前佛陀所講的法,他沒聽過,佛陀得重新爲他講一遍。對這叁個要求,佛陀一一答應了。因此,他聽過佛講的一切法,才被稱爲「多聞第一」。總之,他具有廣記博聞的智慧,有足夠的能力勝任從事結集經藏的工作。

  「一時」:時成就。每一部經,必定要有一個講經的時間。爲什麼經中沒有固定指明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呢?要知道,佛陀說法,不一定在人間講:有時在天上,有時在人間,甚至有時在龍宮講。按照佛經上說,天上的時間與人間不同,比喻四天王天一晝夜等于人間五十年。再說,就算同是我們這個世界,東西方的時間也有差距。菲律濱現在是中午十二時,剛好是美國紐約的半夜十二時,地點方向不同,時間就沒有固定,所以佛經只用「一時」,而不用固定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時。一般來說,「一時」也代表「師資道合,機教相扣」,老師正要教學生,學生也正需要老師教導的時侯。機是一般衆生的根機,教是佛陀的言教,「一時」就是佛陀爲衆生說法,機緣成熟的時候。

  「佛」:主成就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主講人,指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。

  「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」:處成就,佛講經的地點。舍衛國是憍薩羅國的首都,是城名而不是國名,應該叫做舍衛城,可是一般都用舍衛國。「舍衛」是印度話,譯成中文是「聞物」。這地方出産豐富,物資充足,聞名于世界,是憍薩羅國政治、教育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點,所以叫做聞物。「祇」是祇陀太子,他是波斯匿王的太子。波斯匿王出兵打仗,勝利凱旋歸來的這一天,正逢太子誕生了,所以賜名祇陀,譯成中文是「戰勝」的意思。「給孤獨」是一個人的德號,他本名須達多長者。平時有一句話:鳏寡孤獨,是人生最痛苦淒涼的。(男的老了而失去妻子叫鳏,女的死了丈夫叫寡,小孩子沒有父母叫孤,年紀大了沒有兒女,自己一人叫獨。)須達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