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多,怎樣才能去除煩惱呢?有句成語:「欲除煩惱須無我」,假如每天感到煩惱重重,受不了,太難過,那就要把「我」打破。一個人,如果時時刻刻認爲這是我的,那樣也是我的,你欺負我,侮辱我,常常把自己放在第一,當然煩惱就多了。想要沒有煩惱,就要把自私的我放下!「我」是「手」和「戈」合成的字,一說到我就要動幹戈,所以要去除我,才不會有煩惱。日本人跟中國是同種同文的民族,日本人把我就寫成「私」,可見人一有了私心,就會有煩惱。要成爲羅漢,就要殺煩惱賊。要打破煩惱,就不要存有私我的心。你想要煩惱,就盡量把自己看得很大;你不要煩惱,就得把我放下,一切尊重別人,就不會有煩惱了。第叁是「應供」,阿羅漢已經證無生,把生死煩惱斷除,可得到人天的供養。
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阿羅漢弟子,有多少呢?也是沒辦法用一般數學計算出來的。這是形容西方證果的聖者,都是無量無邊,是不可計算的。
諸菩薩衆,亦複如是。
還有許多的菩薩衆,數目也和聲聞衆一樣的算不清楚。
「菩薩」,是印度話,完整名稱是「菩提薩埵」,中國人喜歡簡單,就稱「菩薩」。譯成中國話是「覺有情」。佛、菩薩像,有的是用泥塑木雕的,有的是用金屬塑造的,有的是用紙畫的。佛教徒到佛寺裏來,誠心禮拜釋迦牟尼佛、藥師佛、阿彌陀佛,或是禮拜地藏菩薩、觀世音菩薩等許多菩薩,如果認定那就是真真實實的佛菩薩,這種觀念是錯誤的。不管是佛也好、菩薩也好、羅漢也好,這許許多多塑像都只是代表。好象菲律濱人民尊敬民族英雄扶西.黎剎,中國人敬仰國父孫中山先生,因此塑個像作爲代表,以爲紀念,那並不是他本人。同樣的道理,佛寺裏供奉的佛、菩薩塑像,都只是象征性的,並不是真正的佛、菩薩在那裏。
每個佛教徒,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,了解不管是佛、是菩薩、或是羅漢,都是由人修持而成的;只不過,一般人是糊糊塗塗,懵懵懂懂的。成了佛、做了菩薩,就跟一般人不一樣,他們是覺悟了。所以講菩薩的定義,以中國的意思是:「覺有情」。「有情」,是有情識、有生命、有感情,包括一切人類及動物(有時也稱爲衆生)。只是菩薩是已經具足了少分或多分覺悟了的有情。更進一步,菩薩以所了解的佛法去教化一切衆生,使一切衆生都能覺悟「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」,所以菩薩就叫「覺有情」。剛發菩提心的覺悟得少,稱爲「初發心菩薩」,修持久的,發心大,就是「大菩薩」。依一般世間的學問知識,進學校受教育,分有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(學士)、以及研究所(碩士、博士),依據他們的學曆來分等級。同樣的,菩薩也有修證的層次:初發了菩提心以後,稱爲「十信位」,而後漸次修證,進入:「十住」、「十行」、「十回向」、乃至「十地」,再深入「等覺」(像十四的月亮,光亮就差那麼一點點)、到「妙覺」時(正是十五月圓時),那就成佛了。
經文說: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跟阿彌陀佛在一起的,除了無量數的聲聞緣覺外,還有無量無數大菩薩。這兩句是說明菩薩的數量,難以計算;在《無量壽經》中,更以二十多種具體的譬喻,加以贊歎菩薩的功德:菩薩的智慧無量無邊如大海;菩薩的叁昧定功如須彌山;菩薩放出的慧光超過日月光;菩薩的慈悲心之大如虛空;……有關菩薩的功德,縱然經過了百千萬劫,也贊歎不盡的!
舍利弗!彼佛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釋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說:「舍利弗!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成就了前面所提到的種種無量的莊嚴:具備阿彌陀佛的無盡光明;阿彌陀佛與往生人民無量的壽命;還有難以計算的聲聞和菩薩衆。這種種的好處,都是阿彌陀佛無盡的功德,集合而成的!」
這一段是總結前面「彼佛何故號阿彌陀?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無所障礙,是故號爲阿彌陀」,「彼佛壽命及其人民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故名阿彌陀」,及「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,皆阿羅漢,非是算數之所能知。諸菩薩衆,亦複如是」這叁段經文。說明阿彌陀佛稱爲「無量光」、「無量壽」的原因,更有無量無數的聲聞和菩薩弟子。這許許多多,都是根據《無量壽經》的記載,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二願:「設我得佛,光明有限量,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,不取正覺!」(成就「無量光」莊嚴的由來);十叁願:「設我得佛,壽命有限量,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,不取正覺!」(成就「無量壽」莊嚴的由來);十四願:「設我得佛,國中聲聞有能計量,乃至叁千大千世界,衆生悉成緣覺,于百千劫悉共計校,知其數者,不取正覺!」(成就「無量無邊聲聞衆」莊嚴的由來),及「我作佛時,剎中菩薩,神通、智慧、辯才、相好、威神,悉皆如意。」(成就「諸菩薩衆」莊嚴的由來)。總而言之,極樂世界所有種種的莊嚴,都是由彌陀如來的無量功德所成就的!
從前面的七重行樹、七重羅網,直到這裏爲止,都是描寫西方聖境「依」「正」莊嚴是如何的美妙,前後共強調了五次的莊嚴,這說明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,我們應該虔誠發願,往生到那莊嚴的世界去!
(二)特勸往生以發願
又舍利弗!極樂國土,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
接著,佛又叫舍利弗道:「舍利弗!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所有衆生,包括聲聞及菩薩衆,都一直精進地向前修去,都會成爲阿鞞跋致,從來沒有一個因爲畏難,而退轉下來的。」
「阿鞞跋致」:是印度話,譯成中國話爲「不退轉」。凡是因念佛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衆生,就永遠不會再退轉。「退」,進的相反詞,是退墮;「轉」,是轉變。就是說: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以後,在那種環境中,永遠不會改變志趣,永遠不會退轉,而墮落到人、天道中,或者墮入叁惡道裏去。
爲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以後,就那麼穩當,而不退轉呢?有一部專門解答有關淨土經論問題的《十疑論》,書中提出五點來說明:
一、一切生到西方去的衆生,爲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攝持,就不會退轉了。《無量壽經》裏的法藏比丘曾說:「我作佛時,聞我名號,歸依,精進即得于諸佛法,永不退轉!」
二、一切生到西方去的衆生,經常在阿彌陀佛的慈悲光明照耀之下,只有發菩提心,念念增長,所以不會退轉。這就好象我們在日光普照之下,那裏會跌到陰溝裏去呢?
叁、極樂世界的鳥兒、樹林、風聲、水聲、天然樂聲,都在演說微妙法音。一切生到西方去的衆生,聽了這些法音,隨時會生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,只會精進,當然不會退轉了。
四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以後,朝夕相處的善友,都是大阿羅漢和大菩薩,引導著大家趨向佛道。沒有那些邪魔外道的誘惑、包圍,也不會受衣、食、住,以及眷屬等各種問題的打擾,那裏會退墮呢?
五、當衆生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,跟阿彌陀佛一樣壽命長久。除非自己發願,要到其他的國土去化度衆生,否則,永遠也不會離開極樂世界,在那種優越的環境中,當然是不會退轉。
不退轉可分爲叁種:
一、位不退: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,已成爲羅漢、菩薩,成了聖賢,就不會再退轉到凡夫位置上來。
二、行不退:「行」,是指所修持的行動。菩薩的行動是專一的,既然發願要常度衆生,決不會退下心來,做爲自了漢,成爲小乘行者。
叁、念不退:「念」,心念、正念。成爲菩薩,只有一個正念,不會有其他雜念。念阿彌陀佛,念到一心不亂,將來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佛經中說:過去縱然犯了五逆(弒父、弒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),十惡(身叁、口四、意叁)重罪,只要能虔誠稱念阿彌陀佛,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。這種帶著所有罪業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在佛教的專有術語叫「帶業往生」。這個問題可能引起懷疑:既然有重罪,居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?《那先比丘經》有個譬喻,可解答這個問題。
從前有位彌蘭陀國王,辯才無礙,每次看到出家人,總要提出種種問題來質疑。「帶業往生」也是他的疑問之一。當時有位那先比丘,有很高深的智慧,常會爲他解答問題。
有一次,國王問那先比丘:「念佛帶業往生,實在很難信?」
那先比丘反問國王:「把一塊又大又重的石頭,放置在水上,會沈下去嗎?」
國王不以爲然地說:「這還要問,石頭這麼重,又不是一張紙,一定會沈下去。」
那先比丘再問:「以你的意思,石頭一定會沈下去,不能浮起來了。要使它不沈,可以嗎?」
國王肯定地回答:「當然不可以!」
那先比丘說:「如果將一塊大石,放在大船上,石頭會掉下去嗎?」
國王一聽那先比丘的比喻,明白他的意思,覺得很有道理。同樣的,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,就是一條大願船,由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力,用這麼大的船,可以幫助衆生們,把所有的罪業,負載到西方去!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分九品蓮花:帶業往生的衆生,當然是「下品下生」,在蓮花苞胎裏,慢慢忏悔、聽佛說法、念佛、修持。經過十二大劫以後,才花開見佛,這時候才算修行圓滿。所以念佛的優點是可以既往不究,仰仗彌陀大力願船,即可脫苦而往生。佛經上告訴我們,臨終時,遇到大善智識爲我們開示、忏悔、能虔誠念佛,一無雜念,都能決定往生,這是一種「十念法門」。
假使我們依照大乘正常道的修持法,必須修到「初住菩薩」,才得到「信不退」;修到「初地菩薩」,才得到「行不退」;一直修到「七地菩薩」,才得到「念不退」。生在娑婆世界,是一個「五濁惡世」,使我們退墮的逆緣太多,很難永遠堅持下去。所以古德很懇切地告訴我們:「修行以念佛爲最穩當!」
其中多有一生補處,其數甚多,非是算數所能知之,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
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衆生,不只是從此以後不會退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