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轉,其中還有許多已經到達「一生補處」最高地位的大菩薩,數量之多,不能用普通數字來計算,只可用無量無邊和無量數的大數目,籠統地來說明了。
「一生補處」:「一生」,是說還要到人間來受一次生死。說明白一點,就是還要再投一次胎,而後就成佛了。「補處」,候補的意思。大家處在菲華社會,了解一般的社會團體,有所謂「候補理事」或「候補監事」的職位。等待理事或監事有缺空,候補就升上來補缺。每個佛國土,也有同樣的情形。當佛國土的教主涅槃後,就得有一位菩薩來遞補他的位置,這位菩薩就稱爲「補處菩薩」。像釋迦牟尼佛涅槃後,彌勒尊佛繼後就當來下生,在龍華樹下成佛。彌勒菩薩現在的位置,就是候補,也就是「補處菩薩」。上次談到菩薩的階位,最高的是「等覺」與「妙覺」。「補處菩薩」就是「等覺」,成了佛就達到「妙覺」的地位。譬如十四、十五晚的月亮,十四晚的月亮看起來已經很圓了,不過還差那麼一點點,十五晚上,月亮才是最圓滿的。補處菩薩好象是十四晚的月亮,成佛的妙覺,才是十五渾圓無缺的滿月。
西方極樂世界有「西方叁聖」:教主阿彌陀佛,觀世音和大勢至兩位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補處菩薩。大家是不是會有一個疑問:西方極樂世界有那麼多的補處菩薩,目前觀世音和大勢至兩位菩薩,已經等了許久,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,觀世音菩薩補上教主的位置,而後是大勢至菩薩,那裏會輪到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呢?研讀佛經,我們應該知道,虛空是無量無邊的,虛空中有十方世界,國土也是無量無盡的。每一佛土都有一尊佛,所以佛也是無量無邊的。這些佛都有涅槃的一天,當然也需要無量無邊的補處菩薩來繼承佛位,一生補處不一定是接繼阿彌陀佛的位置,是可以接繼十方世界,任何一處佛土的。
舍利弗!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所以者何?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
釋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,對他說:「舍利弗呀!衆生們聽到了極樂世界,有這許許多多的好處,就應當趕快發願:祈求將來往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才對!爲什麼學佛的人,都應該發這個誓願呢?因爲一生到西方去,就能夠和許多最上等的善人,聚會在一起修持、研究佛法,一起度衆生!」
這一段經文,是正式勸導念佛的人,應該要發大願。
修淨土法門,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必須具備叁個條件:信、願、行「叁資糧」。信、信仰;願、發願;行、實行。一般學佛的人,對佛教具備了信心,是沒有問題的。如果有人,雖然跟著大家念佛,心裏卻打個問號,認爲釋迦牟尼佛在《彌陀經》裏所講:「從這個世界的西方,經過十萬億佛土,有個極樂世界,那個世界的教主,叫阿彌陀佛」,是神話,是烏托邦,是理想國,完全是幻想的,那就是缺乏信心,一切都無從談起了!假使聽了《彌陀經》,相信是釋迦教主無問自說,是教主特別慈悲,金口所講的佛法,百分之百的接受,毫無疑問,深深地相信:佛是聖者,是真語者,是實語者,一定不會騙人的。具有這種態度,就是具備了第一個條件──有信仰了。可是有信仰是一回事,能不能發願往生西方,又是另一回事。發願就是立志。有句俗話說:「有志者事竟成!」要完成一番事業,或做一門學問,一定要立志。信仰有西方、信仰有阿彌陀佛,進一步要發願,要立志,希望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學佛,修持佛道,有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可以入道。有人研究淨土法門,有人修禅宗,有人研究唯識,有人依天臺修止觀等,或是選其他法門來修持。不管出家的也好,在家也好,四衆弟子們對佛所講的佛法,是絕對沒有疑問的,是必定會信仰的。但不一定都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咱們隱秀寺的講堂,挂有太虛大師及慈航大師的照片,他們二位大師就有各自不同的發願:太虛大師是修彌勒法門的,學習彌勒菩薩的精神,發願要生到兜率內院去,而不是求生西方;慈航菩薩臨圓寂時發願說:「我死後,還要投胎出世做人,還要再做法師,廣度衆生。」又如能仁中學前任校長妙欽法師,遺囑裏寫:「我死後,不要爲我念阿彌陀佛,只念釋迦牟尼佛。」他認爲念阿彌陀佛,到西方去,只是一種方便法門,不是修學佛法的「正常道」。想要成佛,必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一步一步,按步就班的,曆久不怠地修持過來,才是修學佛法的「正常道」。以上所舉叁位法師的例子,都是佛法行者,相信有淨土法門,但沒有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話又說回來,在座諸位(包括我在內)的根基、智慧,有沒有像太虛大師及慈航菩薩那麼了不起?死後有沒有生到兜率內院去,來世還可以做人的把握,假使有把握,就可以跟他們走,假使沒有,就老實念佛比較穩當。
住在菲律濱,常聽人家說,菲律濱有個碧瑤,氣候涼爽,是避暑勝地,你相信有那個地方,心裏想,一定要撥個時間去觀光享受兩天。有意思到碧瑤,就是發願;如果沒有要去的意念,雖然相信有碧瑤,那地方也與你互不相幹。立志到碧瑤去,一直發願也沒有用,還要付之于行動,訂個日期,買公共汽車票,或是坐私家車,往你所向往的地方去,這樣才可以到達目的地──碧瑤。修淨土的人,希望達到往生西方的目的,具備了信仰的條件,也發願要到西方去,還要有實際的行動──一心不亂地,虔誠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。
前面所講過的,只是介紹西方有個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。西方「依報」的環境中有:七重行樹,七重羅網,還有好多蓮花,好多鳥兒,好多好多的殊勝境界。還有「正報」的阿彌陀佛以及那些大羅漢、大菩薩的身份。過去所介紹的這一切,主要是啓發我們仰慕心和信念,一心向往那個地方,進而發起到西方去的大願!
從這一段開始,是令我們建立了信仰以後,更要發大誓願,有了堅固的願力,才能奠定往生西方的基礎!
「衆生聞者」:「衆生」,衆緣和合而生。佛教的法界觀分六凡、四聖(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)爲十法界。六凡又稱六道衆生,包括天、人、阿修羅叁善道及畜生、餓鬼、地獄叁惡道,除六凡外還有聲聞、緣覺爲二乘聖者。二乘聖者證了阿羅漢以後,不再來人間受生死,也不想度衆生,自覺自了而已,稱爲「獨善衆生」。菩薩、具大菩提心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除了要求本身覺悟,他也發願廣度一切衆生,希望其他衆生也同樣覺悟,稱爲「大道心衆生」。這十法界除佛而外,其他的上至菩薩界,屬于九法界,都叫做衆生。「聞者」,就是聽了上面依正種種莊嚴功德,就應當發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「諸上善人」:「善人」、好人。西方極樂世界中,有那麼多大菩薩、大阿羅漢,有些甚至是「一生補處」,既將成爲佛位的大菩薩,當然都稱爲「上善人」。另有一種解釋,「一生補處」的「補處」菩薩,位居等覺,除了妙覺的佛以外,是程度最高的,所以稱爲「上」。生到西方去是跟他們在一起,因爲數量很多,所以稱爲「諸上善人」。
(叁)正示持名以立行
舍利弗!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
佛又叫舍利弗說:「舍利弗啊!你應該知道,千萬要記得,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一句佛號是主要的行門,但也不可以缺少善根,也不可以不深積福德,要有這種種因緣,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」
「因緣」:我們試用一粒豆子來說明。豆是從那兒來的呢?是由豆的種子來的,豆種就是「主因」。如果把豆種放在桌子上,可以生出豆來嗎?當然不可以。應該放在土裏,需要人工栽培、用水灌溉、陽光照曬,才會生長、開花、結果,豆才會生出來。這許多的條件,就叫做「助緣」。世間所有的事物,都跟豆一樣,需要「主因」和「助緣」,才能形成。以我們人類來說吧,人從那兒來呢?人過去造了種種惡業,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,讓人類在六道中輪回。阿賴耶識是投胎的「主因」,假使沒有父精母血的和合,就沒有孩子的出世,所以父母是「助緣」。豆子是這樣,人生也是這樣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是什麼?就是善根、福德。善根是「主因」,福德是「助緣」。
「善根」:「善」、是純潔,善良的。「根」、如樹木的根,有生長的意思。講到往生西方去的主因是善根,包括兩個成分:第一是發菩提心;第二是常念阿彌陀佛聖號。菩提心是一種「覺道」之心,也可說是種利益人民的愛心。我們要往生西方,並不是逃避現實,真正還要發願度衆生。執持名號,是信仰元素之一,依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,臨終正念,必定可以往生西方。
「福德」:《觀無量壽經》有一段經文,說明要往生西方淨土的助緣是要修「叁福」:
一、孝順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。看了《觀無量壽經》的文字,了解念佛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。第一條件要有孝心。修學佛法最基本就是學做人,不能說整天只懂得念幾萬聲佛號,待人接物,什麼都不必管了,連自己的父母或翁姑都沒有一點孝心,如果是這樣,念佛是沒有效用的。最近菲律濱亞謹諾總統到中國大陸訪問,本來中國政府官方的安排,是讓她直飛北京。她是姓許的後代,她認爲她的根在福建漳洲,所以她要求先到祖家谒祖,我們看到她這樣做,非常感動。學佛的人不要忘本,不要忘記「孝順」二字。
二、受持叁皈、具足衆戒、不犯威儀。
叁、發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讀誦大乘、勸進行者。
古德說:「生死海中,念佛第一;人天路上,修福爲先。」想脫離生死苦海,應該以念佛爲第一要務,想得到人天的福報,就要修持以上這些福德行爲。
以上第一項,孝順父母,爲「世間福」,是做人的根本。第二、叁項,爲「出世間福」,是淨業正因。
我們如果「發凡夫心」,是無善根;「發小乘心」,是少善根。不做利人的事業,是無福德,做了而希望酬報,是少福德;必須發大菩提心,念佛名字,爲「正因」,再以無所求的作福爲「助緣」,以此大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