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多,怎样才能去除烦恼呢?有句成语:「欲除烦恼须无我」,假如每天感到烦恼重重,受不了,太难过,那就要把「我」打破。一个人,如果时时刻刻认为这是我的,那样也是我的,你欺负我,侮辱我,常常把自己放在第一,当然烦恼就多了。想要没有烦恼,就要把自私的我放下!「我」是「手」和「戈」合成的字,一说到我就要动干戈,所以要去除我,才不会有烦恼。日本人跟中国是同种同文的民族,日本人把我就写成「私」,可见人一有了私心,就会有烦恼。要成为罗汉,就要杀烦恼贼。要打破烦恼,就不要存有私我的心。你想要烦恼,就尽量把自己看得很大;你不要烦恼,就得把我放下,一切尊重别人,就不会有烦恼了。第三是「应供」,阿罗汉已经证无生,把生死烦恼断除,可得到人天的供养。
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阿罗汉弟子,有多少呢?也是没办法用一般数学计算出来的。这是形容西方证果的圣者,都是无量无边,是不可计算的。
诸菩萨众,亦复如是。
还有许多的菩萨众,数目也和声闻众一样的算不清楚。
「菩萨」,是印度话,完整名称是「菩提萨埵」,中国人喜欢简单,就称「菩萨」。译成中国话是「觉有情」。佛、菩萨像,有的是用泥塑木雕的,有的是用金属塑造的,有的是用纸画的。佛教徒到佛寺里来,诚心礼拜释迦牟尼佛、药师佛、阿弥陀佛,或是礼拜地藏菩萨、观世音菩萨等许多菩萨,如果认定那就是真真实实的佛菩萨,这种观念是错误的。不管是佛也好、菩萨也好、罗汉也好,这许许多多塑像都只是代表。好象菲律滨人民尊敬民族英雄扶西.黎剎,中国人敬仰国父孙中山先生,因此塑个像作为代表,以为纪念,那并不是他本人。同样的道理,佛寺里供奉的佛、菩萨塑像,都只是象征性的,并不是真正的佛、菩萨在那里。
每个佛教徒,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,了解不管是佛、是菩萨、或是罗汉,都是由人修持而成的;只不过,一般人是糊糊涂涂,懵懵懂懂的。成了佛、做了菩萨,就跟一般人不一样,他们是觉悟了。所以讲菩萨的定义,以中国的意思是:「觉有情」。「有情」,是有情识、有生命、有感情,包括一切人类及动物(有时也称为众生)。只是菩萨是已经具足了少分或多分觉悟了的有情。更进一步,菩萨以所了解的佛法去教化一切众生,使一切众生都能觉悟「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」,所以菩萨就叫「觉有情」。刚发菩提心的觉悟得少,称为「初发心菩萨」,修持久的,发心大,就是「大菩萨」。依一般世间的学问知识,进学校受教育,分有幼稚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大学(学士)、以及研究所(硕士、博士),依据他们的学历来分等级。同样的,菩萨也有修证的层次:初发了菩提心以后,称为「十信位」,而后渐次修证,进入:「十住」、「十行」、「十回向」、乃至「十地」,再深入「等觉」(像十四的月亮,光亮就差那么一点点)、到「妙觉」时(正是十五月圆时),那就成佛了。
经文说: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跟阿弥陀佛在一起的,除了无量数的声闻缘觉外,还有无量无数大菩萨。这两句是说明菩萨的数量,难以计算;在《无量寿经》中,更以二十多种具体的譬喻,加以赞叹菩萨的功德:菩萨的智慧无量无边如大海;菩萨的三昧定功如须弥山;菩萨放出的慧光超过日月光;菩萨的慈悲心之大如虚空;……有关菩萨的功德,纵然经过了百千万劫,也赞叹不尽的!
舍利弗!彼佛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
释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说:「舍利弗!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成就了前面所提到的种种无量的庄严:具备阿弥陀佛的无尽光明;阿弥陀佛与往生人民无量的寿命;还有难以计算的声闻和菩萨众。这种种的好处,都是阿弥陀佛无尽的功德,集合而成的!」
这一段是总结前面「彼佛何故号阿弥陀?彼佛光明无量,照十方国无所障碍,是故号为阿弥陀」,「彼佛寿命及其人民,无量无边阿僧祇劫,故名阿弥陀」,及「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,皆阿罗汉,非是算数之所能知。诸菩萨众,亦复如是」这三段经文。说明阿弥陀佛称为「无量光」、「无量寿」的原因,更有无量无数的声闻和菩萨弟子。这许许多多,都是根据《无量寿经》的记载,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二愿:「设我得佛,光明有限量,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,不取正觉!」(成就「无量光」庄严的由来);十三愿:「设我得佛,寿命有限量,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,不取正觉!」(成就「无量寿」庄严的由来);十四愿:「设我得佛,国中声闻有能计量,乃至三千大千世界,众生悉成缘觉,于百千劫悉共计校,知其数者,不取正觉!」(成就「无量无边声闻众」庄严的由来),及「我作佛时,剎中菩萨,神通、智慧、辩才、相好、威神,悉皆如意。」(成就「诸菩萨众」庄严的由来)。总而言之,极乐世界所有种种的庄严,都是由弥陀如来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!
从前面的七重行树、七重罗网,直到这里为止,都是描写西方圣境「依」「正」庄严是如何的美妙,前后共强调了五次的庄严,这说明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,我们应该虔诚发愿,往生到那庄严的世界去!
(二)特劝往生以发愿
又舍利弗!极乐国土,众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
接着,佛又叫舍利弗道:「舍利弗!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所有众生,包括声闻及菩萨众,都一直精进地向前修去,都会成为阿鞞跋致,从来没有一个因为畏难,而退转下来的。」
「阿鞞跋致」:是印度话,译成中国话为「不退转」。凡是因念佛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,就永远不会再退转。「退」,进的相反词,是退堕;「转」,是转变。就是说: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后,在那种环境中,永远不会改变志趣,永远不会退转,而堕落到人、天道中,或者堕入三恶道里去。
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后,就那么稳当,而不退转呢?有一部专门解答有关净土经论问题的《十疑论》,书中提出五点来说明:
一、一切生到西方去的众生,为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摄持,就不会退转了。《无量寿经》里的法藏比丘曾说:「我作佛时,闻我名号,归依,精进即得于诸佛法,永不退转!」
二、一切生到西方去的众生,经常在阿弥陀佛的慈悲光明照耀之下,只有发菩提心,念念增长,所以不会退转。这就好象我们在日光普照之下,那里会跌到阴沟里去呢?
三、极乐世界的鸟儿、树林、风声、水声、天然乐声,都在演说微妙法音。一切生到西方去的众生,听了这些法音,随时会生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,只会精进,当然不会退转了。
四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后,朝夕相处的善友,都是大阿罗汉和大菩萨,引导着大家趋向佛道。没有那些邪魔外道的诱惑、包围,也不会受衣、食、住,以及眷属等各种问题的打扰,那里会退堕呢?
五、当众生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,跟阿弥陀佛一样寿命长久。除非自己发愿,要到其他的国土去化度众生,否则,永远也不会离开极乐世界,在那种优越的环境中,当然是不会退转。
不退转可分为三种:
一、位不退: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,已成为罗汉、菩萨,成了圣贤,就不会再退转到凡夫位置上来。
二、行不退:「行」,是指所修持的行动。菩萨的行动是专一的,既然发愿要常度众生,决不会退下心来,做为自了汉,成为小乘行者。
三、念不退:「念」,心念、正念。成为菩萨,只有一个正念,不会有其他杂念。念阿弥陀佛,念到一心不乱,将来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
佛经中说:过去纵然犯了五逆(弒父、弒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),十恶(身三、口四、意三)重罪,只要能虔诚称念阿弥陀佛,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。这种带着所有罪业,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在佛教的专有术语叫「带业往生」。这个问题可能引起怀疑:既然有重罪,居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?《那先比丘经》有个譬喻,可解答这个问题。
从前有位弥兰陀国王,辩才无碍,每次看到出家人,总要提出种种问题来质疑。「带业往生」也是他的疑问之一。当时有位那先比丘,有很高深的智慧,常会为他解答问题。
有一次,国王问那先比丘:「念佛带业往生,实在很难信?」
那先比丘反问国王:「把一块又大又重的石头,放置在水上,会沉下去吗?」
国王不以为然地说:「这还要问,石头这么重,又不是一张纸,一定会沉下去。」
那先比丘再问:「以你的意思,石头一定会沉下去,不能浮起来了。要使它不沉,可以吗?」
国王肯定地回答:「当然不可以!」
那先比丘说:「如果将一块大石,放在大船上,石头会掉下去吗?」
国王一听那先比丘的比喻,明白他的意思,觉得很有道理。同样的,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,就是一条大愿船,由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,用这么大的船,可以帮助众生们,把所有的罪业,负载到西方去!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分九品莲花:带业往生的众生,当然是「下品下生」,在莲花苞胎里,慢慢忏悔、听佛说法、念佛、修持。经过十二大劫以后,才花开见佛,这时候才算修行圆满。所以念佛的优点是可以既往不究,仰仗弥陀大力愿船,即可脱苦而往生。佛经上告诉我们,临终时,遇到大善智识为我们开示、忏悔、能虔诚念佛,一无杂念,都能决定往生,这是一种「十念法门」。
假使我们依照大乘正常道的修持法,必须修到「初住菩萨」,才得到「信不退」;修到「初地菩萨」,才得到「行不退」;一直修到「七地菩萨」,才得到「念不退」。生在娑婆世界,是一个「五浊恶世」,使我们退堕的逆缘太多,很难永远坚持下去。所以古德很恳切地告诉我们:「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!」
其中多有一生补处,其数甚多,非是算数所能知之,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。
在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众生,不只是从此以后不会退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