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樣,也有大小不等的差別。唯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,仰仗彌陀教主的願力加持,他們的神通,比一般的羅漢還要大得多呢!因此,本經所說極樂聖衆,盛了許多殊勝的天華,在一餐飯的工夫,完成了供養十萬億佛的虔誠敬意,就是因爲證得了神足通的原因。一念就可以遊遍十方,立刻就可以回來,這種境界,真是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想象的。
這裏雖然只說了一種神足通,其實西方的聖衆,都是圓滿具足六種神通的啊!
「飯食經行」:「飯食」,俗語說:「民以食爲天」。飲食對我們實在很重要。所謂開門七件事:油、鹽、柴、米、醬、醋、茶。一般人整天總是爲叁餐忙碌不已;極樂世界的衆生卻可以省掉這些麻煩。飯食都很自然,「思食得食」,心中想要吃什麼,就有用金缽、銀缽、白玉、紫金缽等器具盛著心想的東西,隨意化現到眼前。缽內的食物,不論酸、甜、鹹、淡,正適合自己的胃口。既不多,也不少,剛好夠我們受用。吃飽後自然消散,一點殘渣也沒有,連飯缽也隨著隱沒了,不用我們再費心去清洗。想要再吃時又重新現出來。一切總是稱心隨意的。這種殊勝的境界,自在無礙的情形,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想象得到的,都是由于阿彌陀佛的願行所成;也是因淨土行者、海會衆生,共同修持的淨業所感得的。「經行」,即是循環不斷地繞行散步。極樂衆生既然吃過了飯,便各自隨意在七寶蓮池與七重行樹之間往返徘徊,念佛用功,逍遙自在。經行,可以說是對修持、調節身心所下的一種工夫。有句話說:「飯後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。」你們可能會懷疑,這是個笑話,那有人活到九十九呢?可是事實的確如此。前天臺灣出版的報紙剛好有一段新聞報導,政府資政──張群先生,今年已達百齡高壽,精神還很好。他有一句名言:「人生七十才開始」。前故總統經國先生曾經送一個「叁十而立」的匾額,以祝福他如今才叁十歲。他如何會如此高壽呢?根據他自己向人說,他每天都要步行叁千步。所以說,希望身體健康長壽就要經行。經行時不要胡思亂想,要專心稱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自己爲自己加持,才能見效。這樣不但符合佛製,同時也能調養身心。我國另有一種說法:「飯後百步走,睡覺不蒙首。」許多人睡覺時,總愛用被把整個臉蓋著,這樣也是不合衛生的。各位如果希望身體健康,不但飯後要經行一百步,睡覺時也不要蓋著臉。
舍利弗!極樂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釋迦牟尼佛又招呼當機的舍利弗,說道:「舍利弗,極樂國土,能有上面所講的這許多天樂、天華等,種種勝妙境界,完全是西方教主阿彌陀佛,無量的悲願、行持,功德所莊嚴,所成就的啊!」
這幾句是結束上文。
複次、舍利弗!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:白鶴、孔雀、鹦鹉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。
接著,佛陀又再一次叫舍利弗,對他說:「舍利弗!極樂世界,常常有各式各樣的,像白鶴啦、孔雀啦、鹦鹉啦、舍利啦、迦陵頻伽啦、還有共命鳥啦等奇妙美麗的鳥兒!」
這一段是說明阿彌陀佛,爲了讓西方極樂世界的聖衆,能常常聽聞佛法,所以就以他的神通妙力,以他的大悲願力,變化了這許多的鳥兒來演說妙法。
「彼國」:是指西方極樂世界。
「常有」:表示並非偶爾一見,而是經常不間斷地,隨時都可以看得到的。
「種種奇妙雜色之鳥」:「種種」,表示種類很多,不只一種。不是普通的鳥兒,所以稱爲「奇」。更「妙」的是鳥叫的聲音不只悅耳,而且是在宣說佛法。「雜色之鳥」,形容那些鳥兒的顔色,形形色色,五彩缤紛,真是美麗極了!其中有白鶴、孔雀、鹦鹉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。
「白鶴」,鶴的嘴巴和腿子都很長,有玄黑、黃、倉綠和白等四種顔色,以丹頂純白色的最爲貴重。西方極樂世界中就生有這種最貴重的白鶴。「孔雀」,長尾巴,羽毛豔麗,光耀奪目。這種鳥,是産于印度、泰國和爪哇等熱帶的地方。孔雀非常愛惜自己的羽毛,性情更是好勝,看到穿著彩色衣服的婦女時,就會展開美麗的尾巴,叫做「孔雀開屏」,目的就是要與人爭豔比美。如果對動物有研究的人,可能會發生一個疑問,娑婆世界的孔雀雖有美麗的尾巴,可是聲音卻是沙啞難聽的,它雜在其他鳥群中豈不是破壞調和嗎?大家要知道,西方極樂世界的鳥兒,都是阿彌陀佛所變化的,與這個世界的鳥兒自然不同,聲音必定是悅耳好聽的。「鹦鹉」,有紅、綠、黃、白、灰、紫等色。以紅嘴紅羽毛的最爲珍貴。鹦鹉善解人意,能仿效人說話,有首古詩說:「含情欲說宮中事,鹦鹉前頭不敢言」。這首詩是說明古時候,宮中許多的宮女、嫔妃,沒有得到皇帝的寵愛,心中雖然充滿幽怨,可是這一股怨氣,卻不敢在鹦鹉前面講出來,深怕被它們聽到後,仿效著講了出來,被皇帝或大官們聽到,秘密泄漏了,會招來殺身之禍。可見這種鳥是很聰明,最惹人憐愛。臺灣板橋宏法寺中,養了一只鹦鹉,見到人還會念「阿彌陀佛」的聖號。「舍利」,是印度文,譯爲中文是「鹙鹭」。鹙鳥的雙目非常銳利,非常傳神。(尊者舍利弗的母親,兩眼如鹙,所以名爲舍利;舍利弗是她的兒子,所以名爲舍利子。)元朝的梵琦禅師,認爲印度的舍利就是中國的春莺(黃莺)。〈西齋詩〉中有:「舍利是春莺,修眉漆點睛。」是用眉目長、眼睛雪亮的文句,來形容舍利的美。古詩雲:「兩個黃鹂鳴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」。大家試閉上眼睛想一想,有兩只黃莺在楊柳樹上歌唱,一群白鹭從天上飛過去,畫面是何等地動人。從前有一位學生交了一篇文章給老師,老夫子一字沒改,只在文章後面批了這兩句詩,學生不了解老師是用黃莺唱歌,表示「不知所雲」,白鹭上青天,代表內容「離題太遠」,反而以爲自己的文章寫得好,得意極了。「迦陵頻伽」,譯爲中文是「妙音」。這種鳥兒在卵中還沒有出殼時,就能鳴叫,而且聲音非常微妙好聽。它美妙的歌喉,超過一切的鳥兒,所以叫做「妙音鳥」。「共命鳥」,梵語「耆婆耆婆」。有各種不同的譯法,《勝天王經》譯爲「生生」鳥;《法華經》稱爲「命命」鳥;《雜寶藏經》與《彌陀經》名爲「共命」鳥。這種鳥有兩個頭,有各自不同的心識,但同一報命,二條生命共同一個身體,所以叫做共命鳥。這種鳥兒叫的聲音,也是非常悅耳好聽的。
佛教有一部專門說明佛陀過去世故事的《本生經》中,記載著這樣的一段故事:過去世中,釋迦牟尼佛與專跟他作對的堂弟──提婆達多,乃是一只共命鳥。有一天,出外遊玩,身爲提婆達多的鳥累得陡然睡著了;而身爲釋尊的鳥卻醒著。醒著的在無意中拾到一粒香果,獨自吃得津津有味,同時更自言自語道:「啊!好香呀!」沈睡著的聞到香味,驚醒過來,吃不到香果,很生氣地說:「哼!你爲什麼欺負我,竟獨自偷偷地把好吃的東西自己享受掉!好,你記住!我不想吃什麼香果了;我一定要吃一粒毒果來報複你!」人不能發歹願,他的願一發,後來果然找到了一顆毒果,一口吞下去,嗚呼哀哉!造成了兩命同時死亡的慘劇。從此,生生世世成爲纏不清的冤家了。因爲前世共命鳥結下冤氣的緣故,直到釋尊成佛後,還受到提婆達多一再地迫害。可見冤家宜解不宜結呀!
我們不能少見多怪,以爲沒有這種共命鳥。其實,不只有共命鳥,還有兩頭蛇和九頭鳥呢!我國古時候有一位孫叔敖,小孩時見到兩頭蛇,想到見到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的傳說,心裏想:「我既然會死,不如把它打死了,免得別人見到,跟我一樣死掉!」就抱著殺一救百的精神,勇敢地把兩頭蛇打死了。他不但沒有死,長大後還成爲大官。可能有人會問,他豈不是犯了殺生的行爲,爲什麼反而有善報呢?實際上,這種犧牲自己救度他人的行爲,不但不是作惡,更是菩薩救世的偉大精神。
我們人類,有兩人共一體的連體嬰,也是鐵一般的事實。數年前,臺大醫院,曾經將忠仁、忠義兩兄弟的連體分割成功,當時曾經轟動一時。這在臺灣的醫學史上,算是破紀錄的新聞。這一對難兄難弟,現今仍然健在,而且受著特別的看護,接受著良好的特別教育。我也曾經在《世界之最》這本雜志中看到,西方也有一對連體的兄弟,活到六十多歲,各自還有自己的兒女。
極樂世界的化鳥珍禽種類很多,《觀無量壽經》中,還列有凫雁和鴛鴦等。現在本經僅舉出白鶴等六種化鳥,以表示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洪名的含義。
是諸衆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,其音演暢,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,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
這些各色各樣的鳥兒,每天從早到晚,都發出柔和雅致的歌聲。在它們的聲音裏,都演唱著: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,八聖道分,如是等種種修行的方法。
「是諸衆鳥」:指上面白鶴等許多的鳥兒。
「晝夜六時」:一天到晚,沒有間斷、沒有停頓。我們一般用早晚各十二小時,一天共有二十四小時,印度古代是以六時來計算,《金剛經》講到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《遺教經》講初夜、中夜、後夜,即是「晝夜六時」。嚴格說起來,西方極樂世界是充滿光明的,沒有晝夜的分別,只不過是蓮花開了,就是白晝,蓮花合著,就是夜晚吧了!
「出和雅音」:和是柔和,表示不是粗暴;雅是幽雅,表示不是庸俗。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鳥兒,所歌唱的聲音,都是柔和、幽雅、非常悅耳好聽。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的那些麻雀、烏鴉、貓頭鷹之類的鳥雀,所叫的聲音,粗俗暴厲,令人聽了,感到討厭。這些化鳥的和雅之音,使人聽了,能消除煩惱,感到心曠神怡,趨向無欲寂靜的聖境!
「其音演暢」:那些鳥兒,所鳴奏的聲音,既能「演」說微妙法,又能「暢」悅行者的胸懷。也可以說:「和雅」是音聲悅人;「演暢」是說法無礙,容易感化人。那末演出的是些什麼佛法呢?那就是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,八聖道分等種種的佛法。
「五根」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