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唯觀俗,慧眼了知空,佛眼如千日,照異體還同。」就是說明五眼名稱及其功用的。凡夫的眼睛稱爲「肉眼」,只能看到有限的範圍,稍微隔著一張薄薄的紙,就無法看透過去,因此是有障礙的;天人的眼睛叫「天眼」,跟肉眼比起來,已經大不相同,不會被任何東西所遮蓋,是無所障礙的,不用說這講堂的一切都能看得見,就算是隔著一道厚厚的高牆,或是很遠很遠的地方,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通達無礙的,這就是我們前面講過六通之一的天眼通、千裏眼。不只是天人能有「天眼」,用功修行的人也是可以證得的,所以說「天眼」是由福業或定力得來的。一個具有「法眼」的人,對世間一切法的差別相都能觀察,並能分別得很清楚,說詳細一點,就是能通達一切衆生的因因果果,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時機,以種種法門去化度衆生,這是菩薩境界,也可以說是「菩薩眼」。「慧眼」是二乘人(阿羅漢)的境界,能通達「諸法無我空性」的道理,但是對于一切法的差別相,卻看不見。修持必須到達真正的境界,才能得到「慧眼」與「法眼」的效果。「佛眼」是最高的境界,就像一千個太陽,能觀照一千個世界,雖說觀照的世界不同,但是是從同一個光體照出來的,所以叫做「體還同」。世間一切法,雖然體性都是同樣的,但是在衆生的眼中卻是各種不同的形式,唯有覺悟的佛陀,以佛眼觀照,對一切法相同的體性,看得清清楚楚,觀察入微。由此證明「佛眼」是無所不照,無所不知的。從凡夫的「肉眼」到最後的「佛眼」,必須靠著一步一步的修持,才能慢慢達到最高的境界。爲什麼在這裏要講五眼呢?大家應該了解,五眼是佛眼的境界,釋迦牟尼佛以最高的佛眼觀察世間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曉。講到離開娑婆世界,有十萬億佛土,那麼遙遠的地方,有個西方極樂世界,一般人是不會相信的,所以佛告訴我們,他是以佛眼親自所見,看得清清楚楚,是不會騙我們的,同時也讓我們了解,清淨不可思議的國土,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功德所建立的。
「是利」:利,可作爲「便利」與「利益」兩種解釋。念佛有什麼便利呢?學佛修行,研究佛法、研究教理,就要閱讀大藏經,老實說,缺乏國學基礎,沒有高深的佛學程度,根本看不懂大藏經,豈不是學佛很難,當然就不便利。再說參禅、打坐,修禅宗,盲修瞎練也不成,首先要有個安靜的環境,也需要善知識的開導,否則走火入魔,是很危險的。想修密、持咒,必須經過上師的灌頂、傳法,才能依法修持,上師是可遇而不可求,修密,真是談何容易呀!所以說,修其他法門,不管在時間或環境,或是個人的根機,各方面都受到限製,沒有那麼便利,唯有修淨土宗,念佛法門,對于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洪名,只要深信切願,不管什麼人,什麼時間,什麼環境,隨時都可念佛,一旦往生西方,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永不退轉,那不是很便利,很穩當嗎?
談到利益,可分自利與利他;自己一心精進念佛,念到了家,工夫完成,心佛打成一片,將來一定能往生西方淨土,就是獲得自利。既往生極樂國土,再發願廣度衆生,乘願再來,這就屬利他。釋迦牟尼佛看得很清楚,阿彌陀佛所說的念佛法門,能夠自利利他,利益實在是太大了。因此現在就懇懇切切地告訴大家這個修持的法門。
「若有衆生」:若,是假定的,不是肯定的。各人的法緣不盡相同,所有的人不一定都肯念佛。聽了我把親自所見這個念佛法門的利益講出來以後,假使有愛念佛的,就要即刻發願念佛,別以爲這是老公公、老婆婆的專利,自己還年輕力壯,何必急著念佛呢!要知道,人生無常,一口氣不來,說走就走。正所謂閻王要你叁更死,不能留你到四更。因此應當隨時至誠懇切的發願,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發願力行,將來一定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。
叁、流通分
舍利弗!如我今者,贊歎阿彌陀佛,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
佛又叫舍利弗道:「舍利弗!像我現在把所見到的利益,把阿彌陀佛所說修持淨土法門講出來,而且稱揚贊歎阿彌陀佛,是因爲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,不是一般人的思想所能想象的,也不是一般的言論所能說明的。」
「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:思,思想,精神方面的;, 議,議論,口頭方面的。阿彌陀佛的功德、願力所達到的境界,他一切的一切,絕對不是普通人的思想,可以去想象及推測的,也不可用一般的言論,所能議論或說明的,所以說是不可思議的。
講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,以上已經講了很多,現在再扼要地複習幾點:
一、阿彌陀佛本身的「無量光」、「無量壽」:阿彌陀佛的光明,時時照耀十方世界所有念佛的衆生,只要衆生能至誠念佛,即能與阿彌陀佛光光相應,就好象他有一個廣播電臺在廣播,我們這裏把收音機打開,電波接上,就能夠聽到那裏的廣播。正所謂感應道交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,就一定能獲得阿彌陀佛的接引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這樣的功德力量,當然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夠想象得到的,是不可思、不可議的。
二、由于阿彌陀佛的智慧、願力與神通妙用,在極樂國土變化而成的殊勝境界:一切的水鳥、樹林、羅網,都能演說妙法,甚至連流水聲、風吹聲,除了演奏音樂以外,也都在講經說法,使得因念佛而往生的衆生,都生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道心。這又是另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叁、往生西方的衆生,在那裏是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:我們現在肚子餓了,要買食物,煮東西;想要穿得雅觀一點,就要買衣服,做衣服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什麼都不需要,想吃什麼就有什麼,想穿什麼樣的衣服就立刻披在身上,一切受用自然具足,不必想方設法地去爭取。
四、阿彌陀佛本身發出無量的光明、具足無量長的壽命。每個生到西方去的衆生,都跟阿彌陀佛一樣,具有種種相好,壽命無量。豈不是非常的不可思議!
五、生到西方極樂國土,立刻就跟大菩薩、大阿羅漢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在那麼好的環境中,一起修學,永不退轉,一直到成佛。這又是何等殊勝、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總而言之,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、正報、都是那樣的不可思議!那種勝境,絕不可以用我們凡夫的心理來思量、測度,也不可用我們普通的知識來討論的!因此,釋迦世尊不禁對阿彌陀佛生起敬仰贊美之心,贊歎阿彌陀佛這種偉大的、不可思議功德的大利益,進而把親自看得清清楚楚的事實告訴大家,並勸大家要發心、發願,共往極樂淨土!
接下來,釋迦牟尼佛更舉出十方世界中的諸佛,也異口同聲地贊歎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的事實。
東方亦有阿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、妙音佛,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,各于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叁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,汝等衆生,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,所護念經。
東方的阿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、妙音佛等五尊佛作爲代表,還有數也數不清的佛,都在他們自己的佛國裏,現出又廣大又寬闊的舌相來,把叁千大千世界都遮蓋起來,並誠誠實實地宣說著:「你們衆生,應該相信,應該贊歎,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!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,對于一切衆生有莫大的功德,這部經是十方諸佛,所保護、所惦念的!」
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是屬于釋迦牟尼佛「無問自說」的一部經,沒有人請問,自己說出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殊勝境界,恐怕有人懷疑,不肯相信,以爲是釋迦牟尼佛自說自話。釋迦世尊爲了證明他所說的,都是「真實不虛」,特地請出十方世界無量諸佛,選些代表來作證,證明他所說的話不是亂說,而是有證據的。首先舉出東方的阿鞞佛等諸佛來加以說明。
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梵文原本,提出十方世界。我們所講的這部經,是依據最流行的版本: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,這部經裏面只提出六方佛,因爲羅什法師了解中國人愛簡略,所以翻譯時省略了四方,只翻了東南西北上下六方,而省掉了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四維。說實在的,講到四方,已經包括了四維。玄奘大師的《彌陀經》譯本裏,就保留了原來的十方佛。
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阿彌陀佛的功德太大,教化衆生念佛往生西方,不可思議的功德,不是釋尊一人稱贊,十方諸佛都在贊歎。現在來介紹東方的幾位具有代表性的佛名。
一、阿鞞佛:阿鞞,是印度語,譯爲中文是「不動」。世間一切都是生滅法,也就是無論任何物體,都是有生、有滅、有去、有來的動相。唯有佛已經證到無漏聖果,他的法身再也沒有生滅來去,是常住不動的。東方的這尊阿鞞佛就稱爲「不動佛」。他的世界,叫做「歡喜世界」,與西方極樂世界的意義差不多,不過那個世界的人雖已斷了淫欲,仍有男女的形相,所以不及西方極樂世界來得清淨。
學佛的目的是「不動」,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一回事。談到「不動」這兩個字,使我想起一個「八風吹不動」的公案,可以看出人生是如何的「動」,順便講給大家聽聽。
宋朝時,江蘇鎮江金山寺的佛印禅師,與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是方外之交,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。那時,蘇東坡在江北瓜州做官,與金山寺只隔了一條江,彼此往來只要坐船,一會兒就可以到達了。
有一天,蘇東坡靈感一來,作了一首偈語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;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稽首是頂禮、拜,天中天是指佛,佛是天中之天,聖中之聖。佛的慈光,能遍照叁千大千世界,所以我們要虔誠地頂禮他。佛的修持已經達到最高的境界,就算是有八種境界風吹過來,他還是端端正正地坐在紫色的金蓮花臺上,一點也不會被動搖。這首偈表面在贊佛,實際上蘇東坡是藉以說明自己的修持功夫到家。他認爲這首贊佛偈,寫得非常成功,就派書僮過江送給金山寺佛印禅師,請禅師品一品,一心一意希望禅師贊歎幾句。誰知佛印禅師一看,竟批了兩個字要書僮拿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