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回去。蘇東坡在門口等著,不一會兒,書僮就原船回來了,他看到書僮這麼快回來,一定是禅師傳話贊歎他,那知書僮把字條遞給他,打開一看,竟然是「放屁」這兩個大字。惹得蘇大學士怒氣沖天,馬上過江,想找佛印禅師理論。禅師知道他只是紙上談兵,什麼八風吹不動,回他那兩個字的目的就是要看他動不動。所以在他還沒有來之前,寫了兩句話,貼在金山寺門口。蘇東坡帶著一肚子氣過來,看到禅師站在寺門口微笑著,一股毫不在意的樣子,氣更大了,正想發作時,一眼看到寺門口貼的那幅字條: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」。蘇東坡呆了一下,細細想了想,覺得很慚愧,就向禅師頂禮謝罪。這個公案,成爲佛門千古佳話。
「八風」指什麼?就是: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,八種境界風。
「稱」:是當面稱贊;「毀」:是背後毀謗。有的人當面對人稱贊,背後又是另一回事,毀謗人家。稱與毀是兩種相對的境界風,假使我們被人家贊歎,心裏飄飄欲仙,感到很歡喜;若是不幸被人家毀謗,我們就會生氣難過,你想想,這兩種風是不是隨時都會動搖我們的情緒。
「譏」:是譏笑;對人當面不客氣地講諷刺的話,使人難堪;「譽」:是名譽。有些人自以爲是個正人君子,值得人家敬仰贊歎,也希望別人來奉承贊歎自己。實際上,個人行爲好不好,是聽到別人在背後贊揚,那才是真正的好名譽。譏是當面譏諷,譽是背後贊歎,這兩種境界風,叫人不動心是不容易的。
「利」:是利益;「衰」:是衰敗。當我們遇到順利的境遇,好象做生意賺了錢,心裏會好高興,如果虧本失敗了,會好傷心。這利衰之間的心情,都是大家免不了的感受。
「苦」:痛苦;一種壞境界來,精神壓力大,逼迫身心名「苦」;「樂」:快樂,痛苦的反面,心理高興,適悅心意名「樂」。這苦與樂兩種境界風,也會引起我們不同的感受。
八風、是四順、四違,一正一反四對。四順是稱、譽、利、樂,四違是譏、毀、衰、苦。學佛就是要接受境界的磨練,對這八種順違之風,能撐得住,不爲它所動。一個人若是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的境地,是非常的了不起。
東方第一尊佛──阿鞞佛,不動佛,已經證得無漏聖果,當然不爲世間之八風所動搖了。我們學佛,要以阿鞞佛爲模範,學習他這種八風吹不動的境地。
以下叁尊佛,須彌相佛,大須彌佛,須彌光佛,都是以須彌爲名。「須彌」,印度文,山名,譯成中文爲「妙高」。依照佛教的世界觀來說,須彌山是在四大洲(東勝神洲、南瞻部洲、西牛貨洲、北拘羅洲)的大海當中。佛經中說明這座山是由金、銀、琉璃、水晶四寶所堆積而成的,所以稱爲「妙」;同時這座山出水有八萬四千由旬的高度,世間其他的山峰都不能跟它相比,可以說是衆山之王,所以又稱爲「高」。以下提出的這叁尊佛,他們的智慧、道德、相貌、和辯才,都是非常超越,就像是須彌山一般,既高且妙,因此以須彌山立名。
二、須彌相佛:須彌相,是形容這尊佛的相好,爲百福莊嚴所成,與衆不同,無與倫比。平常只要一談到看相,大家都感到特別有興趣,都想聽聽憑自己的面相,會有怎麼樣的命運。佛教講一切唯心造,相由心生。一個慈善平和的人,面貌就會和藹可親,自然得到衆人的尊敬,人和萬事興,好運一定會隨著而來。學佛人學習菩薩的精神,最終的目的是成佛,就要心懷慈悲,隨時以笑容對待別人。你可曾看過相貌不很莊嚴的佛像嗎?當然沒有。佛像雕塑得莊嚴,自然令人生起恭敬心、自動虔誠頂禮;相反的,如果佛像雕塑得很不莊嚴,一看已産生厭惡心,那裏還會去禮拜他呢?「須彌相佛」專修相貌莊嚴的法門,相貌非常美滿。佛的相貌莊嚴,從何而來?是由福德莊嚴得來。在座諸位,假使想要相好圓滿,就要多多修持福報。
叁、大須彌佛:這尊佛是以德行著稱,他的德行非常高,簡直比須彌山還要高大!正如《維摩經》所講:「名稱高遠,逾于須彌」。
四、須彌光佛:這尊佛是修智慧的。世間上的人,有的思想敏銳,高深遠見,具足聰明智慧,前途自然無量光明。有的卻很愚癡,沒有知識,不管理論或是行爲,總是迷迷糊糊,常常犯錯,前途是一片黑暗。「須彌光佛」的智慧光芒,仿佛須彌山一樣,普遍照耀世間的一切,所以稱爲「須彌光佛」。
五、妙音佛:這尊佛的音聲非常微妙,大家聽了不要以爲他是歌星,而是指他很會講佛法,每次講法都能觀機逗教,深入淺出,恒順衆生。佛經中常用: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」這兩句話來形容。意思是說,「妙音佛」只以一種語言來講說佛法,中國人聽到他講的是華語,菲律濱人聽到他講的是菲語;大學生聽到的是一種境界,小學生聽到的又是另外一種程度。更進一步,不只是人類,所有六道的衆生,也都聽懂他的話,了解他講的意義。說詳細一點,就是在同一時間,同樣幾句話,能夠依個人的程度,個人的環境,了解他所講佛法的真正意義。他講說佛法的技巧,已經到了微妙音聲的境界,所以用「妙音佛」爲名。
「如是等」:當佛陀在講說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時,講到虛空有無量無數的世界,科學還不發達,一般人都以爲是神話,如今科學昌明,證明太空中的確有無量無數的星球、太陽系。因此,「如是等」是指東方世界,除了前面所列舉的五尊佛以外,還有無量無數的世界,當然也有無量無數的諸佛了。「如是」、是指前面所列舉的五尊佛;「等」是包括無量無數的世界,無量無數的一切諸佛。
「恒河沙數」:是表示非常多的意思。恒河又名殑伽河,又稱岡底斯河。是印度的四大河流之一,發源于西藏大雪山頂的阿耨達池,高一叁八○○呎。從南方流出,注于印度孟加拉灣。它的闊度有四十裏,其中的沙粒,非常微細,而且粒粒分明。釋尊經常在恒河兩岸說法,恒河又是印度著名的河流,爲了讓人容易了解,每當形容到難以計算的數目時,就以恒河沙來作比喻。
「各于其國」:在自己的國土中。
「出廣長舌相」:形容每尊佛,都在自己的國土中贊歎宣說淨土法門。廣長舌相,是佛陀具足的叁十二種瑞相之一。「舌」是舌頭,「廣」是左邊到右邊的闊度,「長」是從舌尖到舌根的幅度。「廣長舌」是形容佛陀的舌頭相貌。怎麼會得到這種相好呢?佛陀多生累劫,口離四過,得到口業清淨,所以成佛後,自然成就如此瑞相。
平常我們形容人家很會講話,都說:「鼓動叁寸不爛之舌」,可見我們一般人的舌頭,最多只有叁寸長。佛經告訴我們:如果一個人能說誠實的語言,叁世不打妄語,他的舌頭伸出來,就可以達到自己的鼻頭。這算是一種「貴相」。假使舌頭只廣不長,或是只長不闊,甚至非常短小,伸縮不靈活,話講不出來,口吃或啞巴,這就是前世愛罵人,喜歡欺騙別人、搬弄是非,所遭感到的不好報應。所以做人要修口德。又有一些人的歌聲很圓潤,講話很動聽,這都是由于養成口德修來的;有的人講話聲音像烏鴉,沙啞不清,人家都厭惡,不想聽,佛教講因果,不是無緣無故的,都是不修口業的關系。所以希望具足廣長舌相,平時講話要慎重,千萬不能隨便亂說話。
佛、菩薩從無量劫以來,都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絕無妄語,才能修得這種廣長舌相。根據《華嚴經離世間品》告訴我們,菩薩有十種舌頭妙相:「(1)分別解說一切衆生無盡行舌,(2)開示演說無量法門舌,(3)贊歎諸佛無盡功德舌,(4)說法無盡辯才舌,(5)演說無盡大乘法門舌,(6)普覆十方虛空界舌,(7)普照一切佛世界舌,(8)平等贊歎一切衆生舌,(9)隨順諸佛令歡喜舌,(10)降伏一切魔及外道、除滅生死至涅槃舌」。再進一步修持,即能獲得佛的「廣長舌相」!我們現在還是凡夫,講這些似乎近于神話;但將來成佛時,一定可以親證。
每尊佛有叁身: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。講到應化身,又分兩種:一是勝應身,一是劣應身。釋尊當年在印度出世爲太子時,屬于「劣應身」,雖然看來跟我們一般人一樣,但是由于累劫生中的修持,卻具有跟我們不一樣的廣長舌相。佛經中說,他的舌頭伸出來,不只到達鼻頭,還可以遮蓋著整個臉面,甚至到發際,這是修持功德所招感的。
「出廣長舌相,遍覆叁千大千世界」,剛剛談到佛的舌頭,可以把整個臉孔遮住,可以伸到頭發,已經不容易讓人相信。更何況是經文中告訴我們,舌頭伸出來可遍滿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大,老實說,這種講法,更是怎麼說也會讓人懷疑的,一般人都不肯接受。事實上,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沒到那種境界,不管怎樣解釋,也說不清楚,等修到佛的境界時,自然能體會得到!
現在可以舉一則「公案」來說明。
佛未成佛以前,當時印度的傳教師,只有婆羅門,從未見過什麼「佛」。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,度著托缽的生涯,他不管是窮的或富有的人家,只是沿門一家一家托缽化飯,每每只在門口站了站,不給飯,就走了,並不久留。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托了一上午的缽,人家也不知道他是「佛」,當然沒有人供養他。這個時候,有一位老太婆吃飽後,正要把吃剩的半碗飯,拿出門外去倒掉,剛好碰上釋迦佛在她門外,問明原委,知道佛陀是要化一點飯吃,老太婆非常婉惜地說:「真是可惜,要是早一點來,這碗飯就供養您。」
「不要緊,只要把你手中的這半碗剩飯給我就可以了!」佛陀非常慈悲地回答。
「這真不好意思呀!」老太婆懷著一種恭敬心,也可說是一種慚愧心,把剩的飯供養了佛陀。
佛接受了她的供養以後,同時贊歎她說:「以你今天供佛的功德,種了成佛的善根,于無量劫以後,一定會成佛。」
誰知道,當佛托缽的過程中,有個外道一直跟蹤著他,想看看佛陀究竟在搞什麼把戲?這時,聽到佛說了這些話,以爲抓到了佛的把柄,就不客氣地質問他說;「你是誰呀!不是淨飯王的兒子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