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▪P3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回去。苏东坡在门口等着,不一会儿,书僮就原船回来了,他看到书僮这么快回来,一定是禅师传话赞叹他,那知书僮把字条递给他,打开一看,竟然是「放屁」这两个大字。惹得苏大学士怒气冲天,马上过江,想找佛印禅师理论。禅师知道他只是纸上谈兵,什么八风吹不动,回他那两个字的目的就是要看他动不动。所以在他还没有来之前,写了两句话,贴在金山寺门口。苏东坡带着一肚子气过来,看到禅师站在寺门口微笑着,一股毫不在意的样子,气更大了,正想发作时,一眼看到寺门口贴的那幅字条:「八风吹不动,一屁打过江」。苏东坡呆了一下,细细想了想,觉得很惭愧,就向禅师顶礼谢罪。这个公案,成为佛门千古佳话。

  「八风」指什么?就是: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,八种境界风。

  「称」:是当面称赞;「毁」:是背后毁谤。有的人当面对人称赞,背后又是另一回事,毁谤人家。称与毁是两种相对的境界风,假使我们被人家赞叹,心里飘飘欲仙,感到很欢喜;若是不幸被人家毁谤,我们就会生气难过,你想想,这两种风是不是随时都会动摇我们的情绪。

  「讥」:是讥笑;对人当面不客气地讲讽刺的话,使人难堪;「誉」:是名誉。有些人自以为是个正人君子,值得人家敬仰赞叹,也希望别人来奉承赞叹自己。实际上,个人行为好不好,是听到别人在背后赞扬,那才是真正的好名誉。讥是当面讥讽,誉是背后赞叹,这两种境界风,叫人不动心是不容易的。

  「利」:是利益;「衰」:是衰败。当我们遇到顺利的境遇,好象做生意赚了钱,心里会好高兴,如果亏本失败了,会好伤心。这利衰之间的心情,都是大家免不了的感受。

  「苦」:痛苦;一种坏境界来,精神压力大,逼迫身心名「苦」;「乐」:快乐,痛苦的反面,心理高兴,适悦心意名「乐」。这苦与乐两种境界风,也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感受。

  八风、是四顺、四违,一正一反四对。四顺是称、誉、利、乐,四违是讥、毁、衰、苦。学佛就是要接受境界的磨练,对这八种顺违之风,能撑得住,不为它所动。一个人若是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的境地,是非常的了不起。

  东方第一尊佛──阿鞞佛,不动佛,已经证得无漏圣果,当然不为世间之八风所动摇了。我们学佛,要以阿鞞佛为模范,学习他这种八风吹不动的境地。

  以下三尊佛,须弥相佛,大须弥佛,须弥光佛,都是以须弥为名。「须弥」,印度文,山名,译成中文为「妙高」。依照佛教的世界观来说,须弥山是在四大洲(东胜神洲、南瞻部洲、西牛货洲、北拘罗洲)的大海当中。佛经中说明这座山是由金、银、琉璃、水晶四宝所堆积而成的,所以称为「妙」;同时这座山出水有八万四千由旬的高度,世间其他的山峰都不能跟它相比,可以说是众山之王,所以又称为「高」。以下提出的这三尊佛,他们的智慧、道德、相貌、和辩才,都是非常超越,就像是须弥山一般,既高且妙,因此以须弥山立名。

  二、须弥相佛:须弥相,是形容这尊佛的相好,为百福庄严所成,与众不同,无与伦比。平常只要一谈到看相,大家都感到特别有兴趣,都想听听凭自己的面相,会有怎么样的命运。佛教讲一切唯心造,相由心生。一个慈善平和的人,面貌就会和蔼可亲,自然得到众人的尊敬,人和万事兴,好运一定会随着而来。学佛人学习菩萨的精神,最终的目的是成佛,就要心怀慈悲,随时以笑容对待别人。你可曾看过相貌不很庄严的佛像吗?当然没有。佛像雕塑得庄严,自然令人生起恭敬心、自动虔诚顶礼;相反的,如果佛像雕塑得很不庄严,一看已产生厌恶心,那里还会去礼拜他呢?「须弥相佛」专修相貌庄严的法门,相貌非常美满。佛的相貌庄严,从何而来?是由福德庄严得来。在座诸位,假使想要相好圆满,就要多多修持福报。

  三、大须弥佛:这尊佛是以德行著称,他的德行非常高,简直比须弥山还要高大!正如《维摩经》所讲:「名称高远,逾于须弥」。

  四、须弥光佛:这尊佛是修智慧的。世间上的人,有的思想敏锐,高深远见,具足聪明智慧,前途自然无量光明。有的却很愚痴,没有知识,不管理论或是行为,总是迷迷糊糊,常常犯错,前途是一片黑暗。「须弥光佛」的智慧光芒,仿佛须弥山一样,普遍照耀世间的一切,所以称为「须弥光佛」。

  五、妙音佛:这尊佛的音声非常微妙,大家听了不要以为他是歌星,而是指他很会讲佛法,每次讲法都能观机逗教,深入浅出,恒顺众生。佛经中常用:「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这两句话来形容。意思是说,「妙音佛」只以一种语言来讲说佛法,中国人听到他讲的是华语,菲律滨人听到他讲的是菲语;大学生听到的是一种境界,小学生听到的又是另外一种程度。更进一步,不只是人类,所有六道的众生,也都听懂他的话,了解他讲的意义。说详细一点,就是在同一时间,同样几句话,能够依个人的程度,个人的环境,了解他所讲佛法的真正意义。他讲说佛法的技巧,已经到了微妙音声的境界,所以用「妙音佛」为名。

  「如是等」:当佛陀在讲说这部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时,讲到虚空有无量无数的世界,科学还不发达,一般人都以为是神话,如今科学昌明,证明太空中的确有无量无数的星球、太阳系。因此,「如是等」是指东方世界,除了前面所列举的五尊佛以外,还有无量无数的世界,当然也有无量无数的诸佛了。「如是」、是指前面所列举的五尊佛;「等」是包括无量无数的世界,无量无数的一切诸佛。

  「恒河沙数」:是表示非常多的意思。恒河又名殑伽河,又称冈底斯河。是印度的四大河流之一,发源于西藏大雪山顶的阿耨达池,高一三八○○呎。从南方流出,注于印度孟加拉湾。它的阔度有四十里,其中的沙粒,非常微细,而且粒粒分明。释尊经常在恒河两岸说法,恒河又是印度著名的河流,为了让人容易了解,每当形容到难以计算的数目时,就以恒河沙来作比喻。

  「各于其国」:在自己的国土中。

  「出广长舌相」:形容每尊佛,都在自己的国土中赞叹宣说净土法门。广长舌相,是佛陀具足的三十二种瑞相之一。「舌」是舌头,「广」是左边到右边的阔度,「长」是从舌尖到舌根的幅度。「广长舌」是形容佛陀的舌头相貌。怎么会得到这种相好呢?佛陀多生累劫,口离四过,得到口业清净,所以成佛后,自然成就如此瑞相。

  平常我们形容人家很会讲话,都说:「鼓动三寸不烂之舌」,可见我们一般人的舌头,最多只有三寸长。佛经告诉我们:如果一个人能说诚实的语言,三世不打妄语,他的舌头伸出来,就可以达到自己的鼻头。这算是一种「贵相」。假使舌头只广不长,或是只长不阔,甚至非常短小,伸缩不灵活,话讲不出来,口吃或哑巴,这就是前世爱骂人,喜欢欺骗别人、搬弄是非,所遭感到的不好报应。所以做人要修口德。又有一些人的歌声很圆润,讲话很动听,这都是由于养成口德修来的;有的人讲话声音像乌鸦,沙哑不清,人家都厌恶,不想听,佛教讲因果,不是无缘无故的,都是不修口业的关系。所以希望具足广长舌相,平时讲话要慎重,千万不能随便乱说话。

  佛、菩萨从无量劫以来,都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绝无妄语,才能修得这种广长舌相。根据《华严经离世间品》告诉我们,菩萨有十种舌头妙相:「(1)分别解说一切众生无尽行舌,(2)开示演说无量法门舌,(3)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,(4)说法无尽辩才舌,(5)演说无尽大乘法门舌,(6)普覆十方虚空界舌,(7)普照一切佛世界舌,(8)平等赞叹一切众生舌,(9)随顺诸佛令欢喜舌,(10)降伏一切魔及外道、除灭生死至涅槃舌」。再进一步修持,即能获得佛的「广长舌相」!我们现在还是凡夫,讲这些似乎近于神话;但将来成佛时,一定可以亲证。

  

  每尊佛有三身:法身、报身、应身。讲到应化身,又分两种:一是胜应身,一是劣应身。释尊当年在印度出世为太子时,属于「劣应身」,虽然看来跟我们一般人一样,但是由于累劫生中的修持,却具有跟我们不一样的广长舌相。佛经中说,他的舌头伸出来,不只到达鼻头,还可以遮盖着整个脸面,甚至到发际,这是修持功德所招感的。

  「出广长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」,刚刚谈到佛的舌头,可以把整个脸孔遮住,可以伸到头发,已经不容易让人相信。更何况是经文中告诉我们,舌头伸出来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,老实说,这种讲法,更是怎么说也会让人怀疑的,一般人都不肯接受。事实上,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」,没到那种境界,不管怎样解释,也说不清楚,等修到佛的境界时,自然能体会得到!

  现在可以举一则「公案」来说明。

  佛未成佛以前,当时印度的传教师,只有婆罗门,从未见过什么「佛」。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,度着托钵的生涯,他不管是穷的或富有的人家,只是沿门一家一家托钵化饭,每每只在门口站了站,不给饭,就走了,并不久留。有一天,释迦牟尼佛托了一上午的钵,人家也不知道他是「佛」,当然没有人供养他。这个时候,有一位老太婆吃饱后,正要把吃剩的半碗饭,拿出门外去倒掉,刚好碰上释迦佛在她门外,问明原委,知道佛陀是要化一点饭吃,老太婆非常婉惜地说:「真是可惜,要是早一点来,这碗饭就供养您。」

  「不要紧,只要把你手中的这半碗剩饭给我就可以了!」佛陀非常慈悲地回答。

  「这真不好意思呀!」老太婆怀着一种恭敬心,也可说是一种惭愧心,把剩的饭供养了佛陀。

  佛接受了她的供养以后,同时赞叹她说:「以你今天供佛的功德,种了成佛的善根,于无量劫以后,一定会成佛。」

  谁知道,当佛托钵的过程中,有个外道一直跟踪着他,想看看佛陀究竟在搞什么把戏?这时,听到佛说了这些话,以为抓到了佛的把柄,就不客气地质问他说;「你是谁呀!不是净饭王的儿子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(自立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