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子坐,佛陀對迦葉尊者尊重的程度,是可想而知。同時還勸他:「你的年紀已經這麼大了,不要太辛苦,不必這麼認真了!」雖然佛陀是這樣慈悲地勸勉他,可是他並沒有聽佛的勸導,仍舊辛勤不辍地修持苦行。他常說:「我既然發心修頭陀行,就不能因年紀大而不遵守。」因此,佛陀贊歎他說:「有頭陀行在,我法久住!」意思是說:假使我的弟子能夠經常修持這種頭陀行,佛法就能夠長久住在世間了。從這點可以看出,釋迦佛是如何重視頭陀行,又是如何器重迦葉尊者。迦葉尊者所以能成爲「頭陀行第一」,就是有這樣的苦功。

  我們經常聽過,佛教「拈花微笑」的典故。這個典故,就是說明迦葉尊者,當初在靈山會上,怎樣體會釋迦佛的聖意,而流傳下來的。有一次,釋迦佛在靈山會上對人天大衆宣講佛法的時候。佛陀一上座,沒有開腔,只是拿了一朵梵王獻給他的金缽羅華(紫色的金蓮花),默默地示給大家看,當時在座有百萬聽衆,看到佛陀沒有出聲,只拿著花對著大衆,大家都是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奇怪釋尊今天在打什麼啞謎,只有迦葉尊者會意了,向著佛陀微微地笑。釋迦牟尼佛說: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付囑摩诃迦葉!」大家都不了解佛陀是在傳心印。釋迦佛指明有一個不生不滅,無形無狀的真心。當時他把這佛心印付囑傳給大迦葉,大迦葉受了這心印以後,就可以把佛法永遠的流傳下去。佛陀把心印傳下來後,大迦葉成爲西天(印度)禅宗的初祖。而後傳給阿難(二祖),這樣一代一代的傳到二十八祖──達摩祖師。達摩祖師一葦渡江,把禅宗傳到中國來,成爲東土(中國)禅宗初祖,一直傳到六祖慧能禅師。

  從「拈花微笑」的典故,可以知道迦葉尊者是釋迦佛一位很重要的弟子。其次,迦葉尊者對佛教還有一件很大的貢獻。那就是領導衆弟子結集經藏。

  佛法能夠常住世間,叁藏經典是最根本的。釋迦世尊涅槃以後,他所講的佛法,就是由大迦葉召集五百位大阿羅漢,由阿難照文宣講,複述一遍,經過僧衆加以印證,結集而成叁藏經典。佛經能流傳到現在,今天我們有佛經讀誦,有佛經可以研究,完全是迦葉尊者當年領導結集的功勞!

  按照佛經的說法,迦葉尊者還沒有圓寂,還住在世間。這怎麼說呢?當釋迦佛涅槃時,特地把一件金襕袈裟咐囑給大迦葉,將來彌勒菩薩會繼釋迦佛到這娑婆世界來成佛,在龍華叁會度衆生,大迦葉秉承佛陀的遺命,現在還在南天竺雞足山的深山中入定,保管著這件袈裟,等待彌勒佛下生到這世間來時,親自把袈裟交給他,並把衣缽傳下去,他的責任才算完成。從這件事,再次證明世尊是怎樣器重迦葉尊者,對正法的住世,尊者又是負了多大的責任!講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講到佛的大弟子,十六位尊者,我們了解到摩诃迦葉個人修持的工夫,爲佛教的一片苦心,對佛教的貢獻,真是值得我們永遠的敬仰與學習!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假使不講,大家按照正文去念誦,是很容易了解的,十六位尊者,四大菩薩,就像大家的名字一般,也可以輕易地念過去。如果大家稍微追問一下,舍利弗是何許人?目犍連又是怎樣的一個人?摩诃迦葉的曆史又是怎樣?爲了給大家對佛學有一點基礎,知道一些佛教的掌故,我們就當講故事,象話家常一樣的跟大家講,讓大家對本經增加一些興趣。

  摩诃迦旃延──這是佛常隨衆的第四位尊者。

  前面我們曾經講過,「摩诃」譯爲「大」;「迦旃延」譯爲中文是「文飾」。是婆羅門十種姓之一。這位尊者是以姓爲名。在佛弟子當中,他是「議論第一」。迦旃延尊者,辯才無礙、善于辯論,可謂出口成章,講出來的話,具有文采,說得非常巧妙,使人聽了,覺得他所講的不但動聽,而且理由也十分充足,令人心悅誠服;所以世尊在經中曾經贊歎他:「說法人中,迦旃延爲第一」。就是說明,若論宣講佛法,迦旃延列爲第一名,是當之無愧的。

  怎麼知道迦旃延尊者說法是辯才無礙呢?我們可以從一些實例來說明:

  曾經有一位無神論者的外道,不相信善惡果報,他認爲「人在生時,不管是行善,還是作惡,死了就如燈滅,什麼也不存在」的這一套理論,不承認人死了還有什麼後世。于是诘問迦旃延:「惡人如果死了會受苦,按理他應該回來;可是從來就沒有人回來過,可見後世受生的道理是不可靠的!」

  「譬如人間犯了罪的壞人,被抓去了,已經判刑,關在監牢裏,甚至加上鈕械、枷鎖等種種的刑具,試問,他還能逃脫,回來告訴我們嗎?」尊者答道:「同樣的道理,作惡的人,死後墮到地獄去,失去自由,又怎麼能回來世間,告訴我們他受苦的情形呢!」

  「你講得有道理。可是我再問你,做善事的好人,依照你的主張,死後能生天,在天界,他們行動自由,總可以回來看看,告訴我們一些在天上享樂的情形。可是也不見他們回來!可見是沒有後世的。」外道不服,又提問。

  「譬如一個人不小心墮入糞坑,全身好骯髒、好臭,既然被人把他救起來,全身洗幹淨後,你想,他還會再回到臭穢的地方去嗎?當然不可能!」迦旃延不慌不忙地回答道:「要知道:我們生在這個五濁惡世,是受苦的地方,想脫離委實不容易,一旦能夠上生到天上,誰又肯再回到世間來呢!」外道聽後,真是啞口無言。

 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知道迦旃延很有智慧,他用了兩個譬喻,就把外道降服了,他精辟的議論,實在令人佩服!

  有一次,迦旃延到外地去弘法,途中,經過一條河邊,看見一位老婦人,手持水瓶在河邊大哭。愈哭愈激動,竟然萌發投河自殺的念頭,迦旃延尊者看到這種情形,急忙上前把她拉住,很慈悲地對她說:「老婆婆,你爲什麼想不開呢?人身是難得的,有什麼困難,可以慢慢解決。請你告訴我,說不定我可以幫你的忙。」

  「沒有人可以幫我的。」老婆婆堅決地回答說:「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裏,爲了生活,從小就被賣給一個大富豪作奴隸,每天從早到晚,不停地做苦工,叁餐不得溫飽,做事稍有差錯,還得挨主人的打罵,這種苦罪真是生不如死。想想,還是死了一了百了,免得在這世間活受罪!」

  「你如果是爲了這個原因而自殺,真是太不值得了。你要明白,今生你會受到這種種的痛苦,都是貧窮所致,如果你把貧窮賣給了別人,脫離了貧窮,就不必再受這些痛苦了。」尊者開導她說。

  「窮也可以賣嗎?」老婆婆眼睛瞪得大大的,懷疑地問。

  「可以賣!」

  「你別開玩笑吧!」老婆婆說:「貧窮怎麼能賣呢?要是能賣的話,那世間不就沒有窮人了嗎?再說、貧窮是這麼痛苦,又有誰肯買呢?」

  「賣給我,我肯買!」迦旃延尊者肯定地回答道。

  「奇怪,貧窮可以賣,你又肯買。」老婆婆還是不肯相信,想了一會兒,半信半疑地說:「可是,我不懂該怎樣賣?」

  「布施。」尊者知道時機已經成熟,就開示說:「要布施。你應該知道,人生在世,貧富的遭遇各有因緣。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,今生才會貧窮。你如果能夠行施,就是廣種福田,能種福,貧窮痛苦都可以賣出去,也就可以獲得富貴的人生。佛陀常說:布施得大褔。布施的確是賣窮致富最好的方法。」

  老婆婆聽後,高興極了,她現在才知道致富的道理,立刻就想要把貧窮賣出去,免受衣食不足的痛苦。但是想一想,又苦著臉問:「我已經一貧如洗,兩手空空的,連手上拿的水瓶也是主人的,我那有能力布施!你叫我用什麼布施呢?」

  「你能的。布施不一定要用錢。我渴得很,你現在就用這個幹淨的水瓶盛水,放到我的缽裏來,以淨水布施我,這就是無上的布施,一定可得到很大的褔報。」

  老婆婆了解了布施真正的意義後,明白這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,就依教奉行,很虔誠地把水拿給尊者。她以淨水供養尊者的功德,後來,非但脫離了貧窮的苦報,還生到忉利天去享樂。

  從這個布施的故事,我們可以知道,迦旃延尊者實在會講理,他能夠把一個想自殺的老婆婆救回來,實行不花錢的用水布施,結果還可以生天享福,這是種方便教化。所以在佛弟子中,被譽爲「議論第一」,實在是名不虛傳。

  迦旃延到處去弘法,有一次,住在波羅奈國的一個山林裏面,剛好那一個國家發生一件意外──波羅奈國的第一夫人逝世。國王與王妃平時非常恩愛,感情深厚,如今他最心愛的王妃突然死了,國王真是痛不欲生,傷心得不思飲食,不肯接受王妃已死的事實。現在科學發達,可以利用防腐劑使屍體不腐爛,當時是用麻油來防腐。國王命令大臣將王妃的屍體,浸在麻油裏,希望她的屍體不致腐壞,他要永遠陪伴著她。自己更是整天守著屍體,一直不停地哭泣著,一邊自言自語道:「王妃呀!你這張嘴巴是最會講話的,現在,怎麼靜靜地,不再跟我說話呢?妳的雙手,是最活潑的,現在爲什麼不再擁抱我呢?你的眼睛是最靈活生動的,怎麼不睜開再看我一下呢?你就這樣忍心拋下我,自己去了嗎!」爲了國王的哀傷,整個國家的政治都停頓下來,全國都蒙在悲哀的氣氛裏。大臣們看到這般慘狀,也感到非常辛酸,大家一再勸谏國王,可是國王因爲傷心過度,一句話也聽不進去,一再地告訴大臣們,除非王妃起死回生,不然再也不管國家大事了。

  大臣們爲了國事,都非常著急,在束手無策的時候,有一位學問淵博的大臣,想到在他們國內弘法的迦旃延尊者,希望以尊者的口才與善辯的功夫,能製止國王的悲傷,而重新恢複處理國政的信心。于是向國王建議說:「大王,聽說有一位佛陀的大弟子,迦旃延尊者,正在我們國內弘法,他有很高深的學問,對世間的一切現象,是無所不知的。大王爲什麼不去請教他,說不定他有辦法可以幫助你,使王妃起死回生。」

  國王聽說有這樣一位尊者,可以幫他救活王妃,整個人都變得靈活起來。問道:「他真能救活王妃嗎?」

  「大王去請教他,不就可以知道嗎!」大臣心中明白,那當然是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(自立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